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单发脑转移瘤放射治疗方法的研究

李宝生;于金明;王立英;翟利民;周涛;尹勇;王亚彬

关键词:癌, 非小细胞肺, 脑肿瘤/继发性, 脑肿瘤/放射疗法, 全脑照射, 放射外科手术, 立体定位技术
摘要:目的:确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单发脑转移瘤是否需合并全脑照射.方法:41例肺癌单发脑转移的患者前瞻性的分为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组和全脑照射合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组.全脑照射结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者,先行全脑放疗,全脑放疗结束后休息7~14 d,再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总生存时间、局部无复发生存时间、颅脑无新病灶生存时间、局部控制率、KPS的改善及死亡原因等.结果: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全脑照射合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3个月和10.6个月,中位局部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6.9个月和8.6个月,中位颅脑无新病灶生存时间分别为6.7个月和8.6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0%和88.9%,KPS的改善率分别为82.6%和88.9%,死于脑转移瘤复发或新转移灶者分别占50.0%和28.3%.单因素分析显示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全脑照射合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间,除颅脑无新病灶生存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然而,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出现颅脑新病灶的6例患者,予以挽救性治疗,均得到较好地控制.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单发脑转移瘤的治疗中,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合并全脑照射的效果相似.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瑞白与惠尔血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为比较瑞白和惠尔血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对182例化疗后出现Ⅲ度骨髓抑制的患者,使用不周的升血药瑞白和惠尔血,观察造血刺激因子对白细胞升高作用及毒副作用.瑞白组与惠尔血组升高白细胞所用时间无明显差异.白细胞上升后稳定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毒副反应瑞白组和惠尔血无明显差异.瑞白相对价格低,惠尔血价格昂贵.瑞白为国产药,价格低于进口药惠尔血,可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选择用药.

    作者:金秀华;郭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癌开胸手术前肺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

    1992年2月~1998年2月对我院585例肺癌手术患者进行了常规肺功能监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常秀云;刘金英;刘秀荣;杜云生;潘荣超;李小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癌中α-及β-连接素联合表达

    目的:探讨α-及β-连接素(catenin)联合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间的关系.方法:应用ABC染色法在同一胃癌术后标本上进行α-及β-catenin抗体染色,计数胃癌组织中阳性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全部表达α-及β-catenin.38例胃癌组织中α-及β-caten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9%(11/38)和50%(19/38).存在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其α-及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及26.1%,均远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α-与β-catenin共同阳性表达占30%,共同阴性表达占36.9%.α-catenin(-)/β-catenin(-)表达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α-catenin(+)/β-catenin(-)表达者易发生肝转移.结论:检测α-,β-catenin联合表达可以更为精确灵敏地预测胃癌侵袭转移.

    作者:翟博;吴德敬;胡志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AFP增高与乙肝各种血清学指标模式的关系及癌变风险分析

    目的:探讨乙肝各血清学模式中发生癌变的风险.方法:应用ELISA法对436例AFP介于20~400 ng/mL的乙型肝炎患者及64例有乙肝感染史的肝细胞癌患者(AFP:431~897 ng/mL)进行了乙肝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测定.结果:乙肝血清学指标各模式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436例乙肝患者中HBsAg(+)、HBeAg(+)、HBcAg(+)模式占27.3%,HBsAg(+)、HBeAb(+)、HBcAb(+)模式占48.1%,HBsAb(+)、HBeAb(+)、HBcAb(+)模式占6%,HBeAb(+)、HBcAb(+)模式占18.6%;64例肝细胞癌患者中HBsAg(+)、HBeAg(+)、HBcAb(+)模式占25.0%,HBsAg(+)、HBeAb(+)、HBcAb(+)模式占45.3%,HBsAb(+)、HBeAb(+)、HBcAb(+)模式占10.9%,HBeAb(+)、HBcAb(+)模式占18.8%.结论:乙肝各种模式AFP的增高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王翠红;山海鹰;谭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硫酸吗啡控释片用于剖胸手术后止痛118例疗效分析

    本组118例施行剖胸手术患者应用美施康定口服或直肠给药控制术后切口疼痛,口服给药有效率98.39%,直肠给药有效率98.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少数患者有较轻的恶心、呕吐、头痛、便秘等副作用,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作者:曹雪萍;王国范;潘丽坤;田明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放射性直肠炎出血治疗的临床观察

    63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庆大霉素16万IU,地塞米松10 mg,利多卡因100 mg加入温稀米汤50 mL保留灌肠,每日2次.B组给予10%硫糖铝悬浊液2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C组给予10%硫糖铝悬浊液20 mL保留灌肠,每日2次,并给予内镜下热极治疗,每周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A组治愈率分别为2500%、30.00%;B组治愈率分别为33.33%、66.67%;C组治愈率分别为63.64%、86.36%.第1个疗程后,A组、B组、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7.27,P<0.05),C组与A组、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98,P<0.05).第2个疗程后,A组、B组、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4.41,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硫糖铝保留灌肠疗效优于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灌肠:硫糖铝保留灌肠联合内镜下热极治疗对放射性直肠炎出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俊;张红;严正平;王笑秋;金祖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紫草等中药油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紫草等中药油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Ⅲ、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个对照组,42例Ⅲ度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29例Ⅳ度分为治疗组16例,对照组13例.结果:紫草等中药油膏组和庆大霉素+康复新组创面愈合时间:Ⅲ度分别为(7.05±1.36)d和(16.75±2.08)d;Ⅳ度分别为(16.69±3.11)d和(32.92±4.39)d,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紫草等中药油膏组疗效明显优于庆大霉素+康复新组,表明紫草等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损伤有明显效果.

    作者:田世禹;于甬华;陈延条;梁超前;孙新东;林兆华;李建彬;罗立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直肠癌放射治疗不良反应的防治与护理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放射治疗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积极的防治和护理是保证放疗顺利进行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我院1998年5月~2001年12月共收治直肠癌放疗患者59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新芬;吴晓玲;任军华;吴希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介入局部注射无水酒精及中药口服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中晚期肝癌114例,分两组治疗:序贯治疗组76例;单纯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38例为对照组.结果:0.5年、1年、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7.3%、82.8%、71.10%及19.3个月;对照组0.5年、1年、2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1.5%、68.4%、52.6%及10.8个月.两组间0.5年、1年、2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瘤体变化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两组比效序贯治疗优于单纯插管化疗栓塞(P<0.001).

    作者:李善义;申方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外阴恶性肿瘤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外阴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山东省肿瘤医院1971~1999年收治的71例经手术治疗的外阴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中位发病年龄57.9岁;Ⅰ期8例、Ⅱ期32例、Ⅲ期22例、Ⅳ期6例、复发者3例;鳞癌52例、恶性黑色素瘤9例、其他类型10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者45例,未清除者26例.外阴区伤口Ⅰ期愈合57例(80%),腹股沟区伤口Ⅰ期愈合32例(71.1%).总5年生存率为50.9%(29/57),较早期(Ⅰ、Ⅱ)患者5年生存率均高于晚期,伤口愈合情况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结论: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外阴癌的治疗预后尤为重要.②手术切除是外阴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个体化,对病期较早淋巴结转移率小的患者可试行单纯外阴切除,术后给予放疗或化疗.③外阴复发癌亦应积极创造再治疗机会,如处理得当,可挽救或延长患者生命.④加强护理,促进伤口愈合,及时治疗利于提高生存率.

    作者:路平华;张爱华;罗红敏;杜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癌CT强化检查表现与放射治疗近期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癌强化表现与放射治疗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放射治疗肝癌患者35例,对治疗前CT强化表现和临床近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82.86%(29/35),均匀强化、结节强化和周边强化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87.5%和20.0%(χ2=14.05,P<0.01).结论:肿瘤强化反映肿瘤供血,肝癌的CT强化表现可初步预测放射治疗效果.

    作者:张映辉;张静婕;马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分析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为该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标记LCA、L26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580例手术切除脾脏标本中恶性肿瘤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43岁.7例恶性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恶变、恶性血管瘤和纤维肉瘤各1例.病变完全局限于脾内和仅累及肺门淋巴结,组织学以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恶性血管瘤、纤维肉瘤预后较差.结论: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治疗应首选脾切除和放疗加化疗.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早期中心型肺癌的发现与诊断

    27例病理证实的早期中心型肺癌早期症状为痰血、干咳、低热者分别为63%、29.6%和7.4%.以上三症状成为早期中心型肺癌的重要信号.X线表现为段性肺炎、肺不张、肺门影增浓和局限性肺气肿者占63%、X线阴性者占37%.早期中心型肺癌有价值诊断方法是纤维镜和痰脱落细胞检查,其阳性率为100%和81.5%.

    作者:阎申;毕耜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剖宫产并卵巢肿瘤切除术63例临床分析

    我院近年来行剖宫产合并卵巢肿瘤切除术63例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柳;黄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误诊率高,死亡率高.我院1996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10例TTP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钱红兰;俞康;江松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hCG对JEG-3细胞系IGF-Ⅱ表达的影响

    目的:揭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否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生成而改变滋养层细胞或滋养层细胞来源的绒癌细胞的侵袭性.方法:以JEG-3绒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了hCG对JEG-3细胞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影响.结果:分别用0、50、500、5 000、25 000 mIU/mL hCG处理48 h后,JEG-3细胞中IGF-Ⅱ mRNA的含量逐渐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浓度效应--随hCG作用浓度增高而显著;另外,观察受25 000 mIU/mL hCG处理0、6、12、24、30、36、48 h后JEG-3细胞中IGF-Ⅱ表达的变化情况,发现IGF-Ⅱ的表达并非一直受到抑制,而是在经过短暂的诱导后再降低.结论:hCG可能通过调节IGF-Ⅱ在滋养层细胞或滋养层细胞来源的绒癌细胞中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侵入或浸润转移.

    作者:庞战军;邢福祺;周君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E-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上皮钙黏附素(epithelialial cadherin,E-cadherin)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对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E-cadherin表达水平,并对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51例中E-cadherin高表达者21例,占41.2%;低表达者30例,占58.8%.E-cadherin表达水平与肿块大小、腋淋巴结状态、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复发和转移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E-cadherin高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E-cadherin表达水平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E-cadherin表达下调促进肿瘤恶性进展,可作为乳腺癌失分化和强侵袭性行为的指标.E-cadherin表达水平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宋聚民;朱瑞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气管浆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气管内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要点、并发症的预防以及髓外浆细胞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例气管内髓外浆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气管内浆细胞瘤获得了成功切除,无任何并发症.结论:术前对气管内肿瘤的明确定位、术中麻醉插管维持通气及气管的低张力吻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髓外浆细胞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可发生于多个器官,手术和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李单青;于洪泉;刘贞;侯夏宝;张帆;李泽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作用的相关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作用的相关机理,为寻找其新的药物用途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3H-TdR同位素示踪测定细胞DNA合成.结果:ASA对SGC-7901细胞株的细胞作用具有量效和时效依赖关系.ASA对细胞DNA合成有抑制作用,并可使SGC-7901细胞周期中S期及G2/M期比例升高,G1期比例下降,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未见典型的阶梯状凋亡条带.结论:阿司匹林对SGC-7901细胞株存在着细胞毒作用,其细胞毒作用可能与抑制DNA的合成、阻止细胞周期有关系.

    作者:刘兴;高青;王丕龙;李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谱研究

    目的: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人正常胃和胃癌组织原癌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研究比较.方法:利用胃和胃癌组织的mRNA通过逆转录方法,将Cy3和Cy5 2种荧光分别标记到2组cDNA上制成探针,然后和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后扫描,通过计算机分析判定2种基因是否在上述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结果:在195条原癌及抑癌基因中,存在差异表达的共13条,表达上调的6条(0.071%),表达下调的7条(0.083%).结论:认为应用这种方法识别出的2种基因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作者:马万山;李晓冰;汪运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