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菜特联合治疗晚期消化道癌症的近期疗效及毒性评价

张树梅;孟秀华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中药疗法, 抗肿瘤药, 多剂联用
摘要: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联合化疗组32例与单纯化疗组35例,治疗晚期消化道癌症的临床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两组病例均为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Ⅳ期患者,已失去手术指征或术后复发、转移广泛,行为状态按Karnorfsky评分30~50分.康莱特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康莱特联合化疗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毒副反应两组存在明显区别,单纯化疗组明显高于康莱特联合化疗组.提示康莱特联合化疗对晚期消化道肿瘤有减低化疗毒副反应作用,并且在对患者体力状态的观察中也支持这一结果.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患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谱研究

    目的: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人正常胃和胃癌组织原癌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研究比较.方法:利用胃和胃癌组织的mRNA通过逆转录方法,将Cy3和Cy5 2种荧光分别标记到2组cDNA上制成探针,然后和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后扫描,通过计算机分析判定2种基因是否在上述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结果:在195条原癌及抑癌基因中,存在差异表达的共13条,表达上调的6条(0.071%),表达下调的7条(0.083%).结论:认为应用这种方法识别出的2种基因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作者:马万山;李晓冰;汪运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硫酸吗啡控释片用于剖胸手术后止痛118例疗效分析

    本组118例施行剖胸手术患者应用美施康定口服或直肠给药控制术后切口疼痛,口服给药有效率98.39%,直肠给药有效率98.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少数患者有较轻的恶心、呕吐、头痛、便秘等副作用,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作者:曹雪萍;王国范;潘丽坤;田明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TGF-βRⅡ型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胃癌组织中TGF-β RⅡ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 RⅡ型受体表达阳性率为14.5%(9/62),与R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相关(P<0.05).生存期超过5年的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生存期低于5年者(P<0.05).结论:TGF-RⅡ参与胃癌的进展,可能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玉芳;万美珍;朱友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艾迪注射液治疗术后肺癌33例疗效观察

    1997年6月~1999年12月用艾迪注射液治疗33例术后肺癌患者,结果提示,艾迪注射液有巩固疗效,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副作用小,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肖家荣;甄运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肠癌组织中α-caten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α-catenin的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4例大肠癌标本中α-catenin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黏膜强烈表达α-catenin,而原发灶中α-catenin表达明显减少,其表达减少与大肠癌的生长方式、分化程度、浸润等明显相关.结论:α-catenin的表达减少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明显相关.

    作者:张明金;王元和;王强;许洪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管118例临床分析

    对118例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观察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89例2~15年,14例复发,误诊14例.手术是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不当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根治性切除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

    作者:张春生;张经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艾迪配合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我院2000年10月至今应用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以减轻化疗时的骨髓抑制及心脏毒性反应,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庄娥;徐妮;张继红;卓培英;蒋树丽;李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妊娠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筛查及治疗

    综述了妊娠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筛查方法,强调保守性治疗,反复阴道镜检查及镜下活检是安全可靠的,追加醋酸白试验可增加过度诊断,但敏感性可大大提高.如果阴道镜检查排除宫颈浸润癌,妇产科医生可将治疗时间推迟至产后,母婴危险性将降低.LEEP(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治疗及宫颈锥切只应有于病理或阴道镜检查高度可疑癌或已证实为癌症的孕妇.妊娠期CIN转归率较高,但必须严密随访.

    作者:邹雪梅;王秋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的应用进展

    生物芯片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生物技术,它将大量的核酸或蛋白质等的探针同时有序的固化于固相支持物表面,然后与样品进行杂交,可以实现对核酸、蛋白、细胞等生物组分进行快速、准确、平行、大量的检测.这些芯片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无污染、分析速度快、所用样品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新基因发现、基因组文库作图、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分析、疾病诊断、药物筛选、基因测序等领域.本文就其技术原理、操作步骤、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闫实;韩金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G-CSF治疗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三种方法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确定标准剂量化疗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合理的用药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方法,分别以不同顺序进行3个疗程化疗加rhG-CSF治疗,A周期为化疗后预防性应用rhG-CSF,B周期为化疗后出现Ⅳ度白细胞下降,再予rhG-CSF治疗,C周期为出现Ⅱ度白细胞下降后加用rhG-CSF治疗,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其疗效及成本进行评价.结果:化疗后预防性应用rhG-CSF和Ⅱ度白细胞下降后予rhG-CSF,与Ⅳ度白细胞下降后应用rhG-CSF相比,疗效均明显提高,分别为76%、80%、46%,前二者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前者疗效每提高1%,成本增加5514元,后者疗效每提高1%,成本增加1 391元.结论:标准剂量化疗,出现Ⅱ度白细胞下降后应用rhG-CSF,有效、经济、合理.

    作者:丁红华;李达;吴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剖宫产并卵巢肿瘤切除术63例临床分析

    我院近年来行剖宫产合并卵巢肿瘤切除术63例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柳;黄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舌癌体外结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的探讨

    12例初治舌癌患者采用超分割外照射结合高剂量率192Ir局部插植.1年生存率为91.7%(11/12),总的3年生存率为25%(3/12),T1、T2患者3年生存率为100%(3/3).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早期舌癌患者对于原发灶的处理可采用外照射结台组织插植.

    作者:王敏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膈疝2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隔疝的临床特点,讨论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对我院自1958以来9 32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切除后发生的24例隔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发生率为0.26%.在术后4 d内早期发生的9例中,仅1例出现相关症状,而在其余15例中11例有明显症状.本组3例为绞窄性疝,4例为滑动疝.21例通过正侧位胸片或床旁相确诊,2例通过钡餐灌肠确诊,1例则在因其他并发症二次开胸时发现.23例行手术治疗,15例经胸部切口,6例经腹部切口,2例为胸腹联合切口.21例修补成功,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为9.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膈疝是一个相对少见,但有较高死亡率的并发症.术后早期出现的膈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及时清晰的床旁相是诊断的关键.膈疝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手术入路以经胸途径为佳.膈疝发生的原因既有手术操作的不当,也有患者自身素质的因素.

    作者:赵峻;张德超;汪良骏;张汝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胸腔内注入顺铂和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对20例恶性胸腔积液采用DDP和IL-2联合用药经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注入.化疗方案为DDP40~60 mg,IL-2 50~60万U,每周1次,2~4周为1疗程,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显示,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SD)2例,总有效率(CR+PR)为90%.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发热.DDP和IL-2联合化疗恶性胸腔积液有较好的疗效和可耐受的副作用.

    作者:李成芬;李兴菊;陈春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前哨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研究进展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综述了SLNB的意义和方法,着重介绍了SLN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和进展,并展望了SLNB的发展前景.

    作者:丁洪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治疗及护理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l syndrome,SVCS)为肿瘤临床常见的急症,需要紧急处理以缓解症状.我科1993年6月~2000年11月共收治上腔静脉综合征28例,由于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琴;崔莉;申向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维生素C作用的防癌与致癌双重性

    本文对维生素C(VitC)在癌症预防及治疗中的作用的新进展作了简要综述,认为VitC可能具有双重作用,应用VitC预防癌症应持慎重态度.

    作者:魏秀春;柳月安;房居高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分析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为该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标记LCA、L26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580例手术切除脾脏标本中恶性肿瘤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43岁.7例恶性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恶变、恶性血管瘤和纤维肉瘤各1例.病变完全局限于脾内和仅累及肺门淋巴结,组织学以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恶性血管瘤、纤维肉瘤预后较差.结论: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治疗应首选脾切除和放疗加化疗.

    作者:张仁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腺癌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FCM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早期肿块大小及有无腋淋巴结转移对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前3~6 d抽取外周静脉血,FCM检测CD+3总T淋巴细胞、CD+4辅助T细胞、CD+8杀伤/抑制T细胞、CD+4/CD+8比值、CD+56NK细胞、CD南总B淋巴细胞、CD+25白介素-2(IL-2)受体细胞比例.结果:乳腺癌T2N1M0组较T2M0M0组CD+4辅助T细胞显著增高,其他淋巴细胞无显著性变化;T1N0-1M0和T2N0-1M0两组间、T1N0M0和T2N0M0两组间比较,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乳腺癌早期肿块大小及腋淋巴结转移对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未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蒋友华;邹德宏;冯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癌罕见骨转移二例报告

    临床上肺癌骨转移是常见的,但髌骨、腓骨转移并非常见,近10年我院发现肺癌髌骨、腓骨转移各1例,报告如下.

    作者:万太玉;张世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