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8岁.左耳廓大部分离断2 h收治入院.检查:一般状况好,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生命体征正常.专科检查:左耳廓上起自耳轮脚上方垂直向下,通过耳甲腔到耳垂完全断离,大部分耳垂保留,创缘整齐,耳廓近端创缘有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和耳后动脉呈喷射状出血,离体部分约占耳廓的4/5.离体耳廓从水沟捞起,有污染,颜色苍白、发凉,入病房后急将离体耳廓放入生理盐水肝素钠的溶液中浸泡.
作者:罗文广;叶刚;李志军;李登敏;毕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6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2年,下腹痛、便秘1个月,加重12 h人院.患系统性硬化病7年,长期服用泼尼松、青霉胺治疗.
作者:罗顺传;王天和;姚巨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51岁.1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右侧胸痛,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咳嗽时胸痛加重.在当地卫生院对症处理疗效不佳.
作者:高万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70岁.因反复腹痛3个月,加重2 d.入院前3个月无明确诱因出现全腹轻微隐痛,偶尔伴有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无腹泻.
作者:廖洋;龙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咳嗽咳痰8年,吼喘伴气短2年,复发1周入院.入院查体:T 37℃,P 92次/min,R23次/min、BP 140/80mmHg.患者呈嗜睡状,球结膜充血水肿,颜面潮红,口唇发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扣过清音,双肺呼吸音极低,双下肢Ⅰ度水肿.
作者:李寒春;唐凤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主因反复腹胀腹痛20余年,加重伴排气排便不畅2 d.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急性病容,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
作者:朱莉;李忠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49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0+年,包块进行性长大伴腹胀1+年,以腹部巨大包块(性质待定)入院.查体:下腹部膨隆,腹壁无静脉曲张,可扪及一大小约25cm×15cm×20cm包块,边界清楚,轻微活动,质中硬,无触痛,包块表面未闻及肠鸣和血管搏动.右肾区叩痛,左肾区无叩痛.尿常规:未见异常.
作者:黄华松;李杨健;王华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61(Cyr61)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先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Cyr61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用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细胞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用SPSS10.0软件分析Cyr61表达与该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20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有17例(85.0%)Cyr61mRNA表达上调,15例(75.0%)肿瘤细胞CYR61蛋白表达阳性;②Cyr61表达与该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呈正相关(r=0.8,P=0.008);③Cyr61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分期、B症状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有关(P=0.026,P=0.006,P=0.010);④Cox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Cyr61表达上调为预后不良因素(P=0.020和P=0.021).结论 Cyr61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能与该肿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有关.
作者:唐琼兰;刘卫平;文彬;黄一凡;刘明国;杨慧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c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GZ)抑制胆管癌的体内有效作用途径.方法 采用不同RGZ给药方法和途径对胆管癌细胞系QBC939荷瘤裸鼠进行干预,7d后处死,测量瘤体体积和重量,计算各组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 RGZ对胆管癌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连续多次灌胃组[12mg/(kg·d)](临床途径组)抑制作用明显,而单次灌胃组、单次与多次腹腔灌注组抑制作用均不明显.统计学处理,连续多次灌胃组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方法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连续多次给药法是PPAR-γ配体RGZ对胆管癌有效抑制作用方法之一.
作者:吴良洪;程南生;魏大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4(BMP4)基因在戊四氯(PTZ)点燃癫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PTZ点燃癫痫大鼠,按点燃进程,又随机分为Ⅰ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和Ⅴ级组.用地高辛标记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海马BMP4表达的变化.结果 发现应用PTZ点燃后,Ⅱ级以上大鼠海马区BMP4的表达增加.Ⅲ和Ⅳ级大鼠海马CA3及DG BMP4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Ⅴ级大鼠在发作后海马CA3及DG BMP4的表达呈逐渐下降.结论 BMP4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马玉新;阴金波;范晓棠;徐海伟;安宁;李志方;张永海;杨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及其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在气道粘液高分泌中的作用,阐明p38 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粘蛋白基因转录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吸入丙烯醛21d建立模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吸入,干预组予SB203580腹腔注射.于第7天、第21天处死动物.结果 小鼠吸入丙烯醛21d后出现明显的气道粘液高分泌表现,经SB203580治疗后粘液分泌明显减轻;拮抗p38MAPK后MUCIN5ACTMMP-9蛋白、mRNA表达量下降(P<0.01).结论 丙烯醛吸入可致小鼠气道粘液高分泌,p38 MAPK信号通路可在转录水平调节MMP-9,终调控MUCIN5AC基因表达,揭示新的引起气道粘液高分泌的分子机制和有效的治疗靶点.
作者:刘代顺;文富强;李艳萍;徐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缺血预适应动物模型与单纯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之间的对照研究,探讨预适应对心肌细胞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1表达的影响及与心肌水肿的关系.方法 以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了解在心肌组织AQP1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采用Evan'blue定量测定法了解心肌组织中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用心肌水含量测定法了解缺血心肌的水肿程度.结果 与缺血对照组相似,缺血预适应后心肌AQP1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但增加的程度较对照组为高.预适应后组织血管通透性增高明显受到抑制,但仅伴随着缺血后早期阶段心肌水肿的减轻.与微血管通透性的持续降低形成对比的同时,心肌水肿状态在之后一段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与AQP1蛋白表达增高在时间关系上相对应.结论 预适应早期心肌水肿的减轻与血管通透性的抑制有关,而AQP1蛋白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心肌水肿状态维持的因素.
作者:王浩宇;陈玉成;郑蓉;王斌;陈彦辉;阮霁诗;刘伟强;曾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类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为特征的血管性炎性疾病,广泛累及多系统大、小血管.目前对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分类,主要是指Wegener's肉芽肿、显微镜下血管炎及churgstrauss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激活ANCA而导致的坏死性血管炎.
作者:吴蔚桦;马行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阶段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以腹胀、呕吐、便血、严重者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
作者:李德渊;李晋辉;母得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输尿管硬镜使用钬激光腔内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6月收治的经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伴有患侧轻~中度肾盂积水,19例同时合并结石远端输尿管狭窄,35例合并有息肉或肉芽组织包裹,22例为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失败后.结果 60例中58例单次手术碎石成功,单次手术结石粉碎率达96.67%(58/60),4例结石在钬激光碎石过程中移位于肾盏,3例在肾盂中钬激光碎石成功,1例术后再行ESWL治疗;1例进镜时输尿管穿孔,1例因输尿管较细退镜粘膜撕脱0.5cm.结论 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ESWL效果不佳的患者.
作者:李钢;金鸿;肖云;张扬;刘中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ESWL治疗尿路结石的失败原因.方法 采用HB-ESWL-108G型碎石机,工作电压为4~9kV.结果 42例结石均未排出,但34例结石已击碎,8例结石未击碎.结论 ESWL前应全面了解病史,提高碎石的成功率.
作者:徐锦兰;沈华才;王峰;瞿兆奎;卢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与APR术的近期疗效,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指征.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68例距齿状线1~5 cm的低位直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行保肛术,24例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结果 保肛组和APR组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1%(n=4)和8.3%(n=2)(P>0.05),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8.6%和79.1%(P>0.05).两组中局部复发及死亡的病例大多为低分化癌或处于Dukes C期.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是合理可行的.
作者:李义;罗艳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6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误漏诊原因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6例全部手术探查证实,治愈14倒,合并十二指肠瘘1例,十二指肠狭窄1倒,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死亡2例,病死率12.5%.结论 早期剖腹探查,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是救治十二指肠损伤的关键;综合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临汇;廖兴明;李兆敏;王一成;罗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18例,骨折类型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5例,C3型2例.结果 本组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均愈合,其中5例遗留轻度至中度疼痛,1例变换工作,16例步态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跛行,根据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本组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结论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同时行前后骨盆复位固定是治疗上的更高要求,髂腹股沟入路作为骨盆前方入路,可同时满足前后骨盆环固定的显露要求,骨折复位更直观,术中无须变换体位,方便手术操作,同时避免严重医源性损伤尤为重要.
作者:邹宏;陈玉龙;弋石泉;唐付林;王辉;王家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可能性.方法 将60例剖宫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芬太尼+布比卡因,Ⅱ组用舒芬太尼+布比卡因,分别用于硬膜外镇痛,观察并记录各时期VAS评分、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比较,Ⅱ组VAS评分显著低于Ⅰ组,PCA按压次数显著少于Ⅰ组,镇静不良反应明显多于Ⅰ组.结论 舒芬太尼与低浓度局麻药联合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叶光荣;余明建;吴德昭;廖辉;黄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苏芬太尼增强丙泊酚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行无痛人流患者,随机分成S1、S2、S3、S4 4组,每组各30例.4组分别静脉注射苏芬太尼0.05μg/kg、0.10μg/kg、0.15μg/kg、0.20μg/kg后,再缓慢推注丙泊酚2 mg/kg.观察记录各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脉搏氧饱和度(SpO2)、丙泊酚总量、体动、呼唤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4组给药前、给药后1min及手术结束时MAP、HR变化无显著性差畀(P>0.05);但给药后1min时,S3和S4组的R及SoO2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5).S4组呼吸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呼吸抑制时间较其它3组显著延长(P<0.05),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亦高.结论 苏芬太尼0.10μg/kg与丙泊酚联合用于无病人流手术的麻醉,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增强丙泊酚无病人流麻醉效果的适临床剂量.
作者:王玲英;杨小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等离子刀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 23例27侧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在关节镜下施行了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或修整术.结果 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3例,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3个月.20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均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其余3例术前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关节镜下用等离子刀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或修整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远辉;张忠杰;徐扬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59例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分析.结果 按照Macnab标准:优37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本术式达到了减压目的 ,而且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在发挥其优势的前提下,适应证的选择十分重要,预防手术并发症亦不可忽视.
作者:张福利;肖世尧;吴凯;范恒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38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均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首先按急性胰腺炎治疗原则行积极非手术治疗,再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硫喷妥钠与丙泊酚两种静脉麻醉药物,在电抽搐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将100倒患者分为硫喷妥钠组50倒,丙泊酚组50例.观察两种静脉麻醉药物下患者在注射痛、入睡时间、不自主运动、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术后兴奋、静脉炎等方面的临床特点.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自主运动、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术后兴奋、注射痛、静脉炎方面差异显著(P<0.01).结论 在治疗时间较短的电抽搐治疗中,丙泊酚静脉麻醉苏醒快而彻底,不良反应少,能缩短整个治疗时间.
作者:刘绍彬;罗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硬膜外麻醉用于高龄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性.方法 100例ASAⅠ~Ⅱ级高龄老年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别记录气腹前和气腹后5、15、30、45min的血压、心率、SpO2、PetCO2的变化.结果 气腹后的血压、心率、SpO2的变化与气腹前相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气腹后的PetCO2与气腹前比较有明显的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硬膜外麻醉用于ASAⅠ~Ⅱ级的高龄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利秀;谢咏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患者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共130例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建立静脉通道患者与同期120例应用seldinger法深静脉穿刺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对比穿刺时间、局部损伤、出血及其他近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留置针组耗时(1.58±1.23)min,导管组耗时(8.64±2.36)min.结论 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术是急诊抢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有效方法.
作者:卢萍;王亮;欧平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癌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总结了7例中心型肺癌病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 全组围手术期中均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及肺动脉成型术治疗中心型肺癌,能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正常肺组织,根治或亚根治切除肿瘤及受侵组织,且并发症少,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作者:陈有东;何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和总结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救治严重肝外伤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对22例[美国创伤外科医师协会(AAST)分级Ⅲ级以上并且符合DCO指征]严重肝外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策略进行救治的情况,22例患者(除1例外)入院后在积极抗休克急救处理的同时进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初期均采用大纱垫填塞的方法控制出血后关腹,ICU内复苏后,所有患者都进行了Ⅱ期计划性手术.结果 痊愈18例,死亡4例.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胆瘘3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对于符合DCO指征的严重肝损伤的患者要尽早、尽快地实施DCO,提高综合治疗水平,根据肝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采取适宜的再次确定手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严重肝损伤病死率.
作者:孙明伟;王前清;曾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探讨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 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外踝采用1/3管形钢板固定,后踝和内踝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胫腓联合分离者用1枚螺钉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8周时取出胫腓联合螺钉后逐步负重活动.结果 术后随6~38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按齐斌的评价标准,优良33例,差3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三踝骨折应行解剖复位,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踝穴的完整性和距骨的正常解剖位置以及负重关节面的平整光滑.同时要重视韧带的修复和下胫腓联合的重建.
作者:祝仁兵;陈世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在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中的疗效.方法 16例行姑息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术中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化疗粒子.结果 全部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治疗后4周CEA、CA19-9有明显下降,腹部CT显示肿瘤大小有不同程度的改变,16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疼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是综合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向珂;汤礼军;田伏洲;何冠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救治经验.方法 我科对近5年来收治的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采取低温冬眠、肌肉松化刺、呼吸机控制呼吸和后期行高压氧,中医中药等综合救治30例.结果 全组患者中存活24例,根据GCS标准评为良好18例,轻残6例,死亡6例.结论 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早期要积极处理呼吸功能不全,频繁强直发作和后期综合治疗可大大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作者:陈辉;张永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髌骨粉碎骨折切开复位,应用克氏针、钢丝组合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髌骨粉碎骨折54例行切开复位,行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术,手术均采用U形切口,整复固定顺序,骨折复位,大骨块克氏针固定、钢丝环扎,小骨块整复复位.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随访根据与健侧膝关节功能相比,优17例,良31例,可5例,差1例.结论 克氏针加钢丝组合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对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较少,内固定更稳定,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恢复效果较好,临床愈合时间相对缩短,并发症少,随访2年,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作者:郝德文;唐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方法 对30例采用了小骨窗清除血肿+引流法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单纯血肿引流.结果 生活自理12例(40%),生活部分自理9例(3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例(7%),死亡5例(16%),植物生存2例(7%).结论 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康复快、住院周期短、节省医疗费用,适合于有CT的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吴蜀平;张仕才;张晓荣;何发远;杨述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预防重症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措施.方法 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年收治的重症胰腺炎83例分为A、B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及预防组,比较两组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A组真菌感染率为23.5%,B组真菌感染率为8.9%.结论 对重症胰腺炎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谢炜;傅翔;孙安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龄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胸外科2004~2006年高龄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手术患者22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高龄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通过胸腔镜手术治疗是安全的,效果是确切的.
作者:张志国;芮军;杨世英;黎新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膜结核感染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结核性腹膜炎并肠梗阻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加减方剂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31例(83.8%),对照组显效16例(53.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核感染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在抗结核的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攀;魏寿江;王崇树;王城;侯华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胸痛发作≤6h拟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即刻行H-FABP、肌钙蛋白T定性及肌钙蛋白Ⅰ定量检测,了解H-FABP在AM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①AMI组≤6 h H-FABP定性15例阳性,敏感性为93.7%,肌钙蛋白T定性3例为阳性,敏感性为23.7%;②心绞痛组及非心源性胸痛组≤6 h H-FABP定性及肌钙蛋白T定性均为阴性;③≤6 h血肌钙蛋白Ⅰ定量3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ABP是一种新的有重要临床价值的AMI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吴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ARDS的机械通气时机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67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早期组(39例)与晚期组(28例)上机组,比较两组血气、(f)、PaO2/FiO2、MODS及病死率.结果 早期组上机前MODS 9例,上机3 d低氧血症被及时纠正,死亡5例;晚期组上机前MODS 20例,上机3 d低氧血症无明显改善,死亡19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可以降低ARDS的病死率.
作者:欧平华;张普生;谢翠英;卢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手段.方法 对我院1998~2006年确诊的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6例的诊断、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 6例中,1例为肾病综合征并发脑血栓形成,1例并发双肾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并伴有急性肾衰竭,4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均在免疫抑制剂基础治疗上,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均抗栓治疗成功,1例成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结论 肾病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应该早期积极有效抗栓治疗,其可能改变预后,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
作者:甘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硝酸甘油、参脉注射液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通畅气道、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的前提下,加用硝酸甘油、参脉注射液.结果 显效率达58.62%,总有效率达94.25%.结论 硝酸甘油联合参脉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张怡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89Sr内照射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疼痛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未接受任何放疗的32例骨转移疼痛患者进行1~3次89Sr内照射治疗,剂量111~148MBq(3~4 mci),一次性静脉注射.结果 89Sr内照射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疼痛缓解率81.25%,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89Sr内照射治疗骨转移所致中重度疼痛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宗万;陈艳才;王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CT改变的临床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经CT确诊的15例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分析与CT改变的关系.结果 本组15例,CT发现大量出血(血量≥5ml)6例,其中2例波及中脑;9例血肿量在0.5~4 ml,其中5例累及被基部,3例累及被盖部,1例累及基底部;单侧受累4例,余为双侧受累;出血侵及的部位以被基部为多(11例).本组6例血肿量在5~11.24 ml,其中2例出血波及中脑,中脑内的血肿量各为0.36ml和1.4ml;9例出血量0.5~4 ml.本组病例出血多伴有桥脑的肿胀、变形、环池、桥小脑角池受压或不清,四脑室移位,年轻而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脑桥出血多不规则,密度多不均匀.结论 CT检查增加了非经典型的桥脑出血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降低桥脑出血的病死率.
作者:高英;杨友松;罗永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将佩尔地平和硝酸甘油进行比较,探讨佩尔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的降压稳定性及对心率的影响.方法 共120例高血压急症患者随机的接受佩尔地平或硝酸甘油静脉注射治疗.比较用药后1h内每5min的滴速调整和心率变化情况.结果 佩尔地平组与硝酸甘油组分别需经(2.01±0.43)次、(3.65±0.21)次滴速调整,达到目标血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尔地平组心率由用药前的(82.15±5.67)次/min增加至用药后的(89.89±4.57)次/min,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硝酸甘油组由用药前的(81.14±7.48)次/min增加至用药后的(103.76±6.87)次/min,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佩尔地平可以平稳降压,对心率的影响较小,为较理想的在急诊科使用的控制高血压急症的药物.
作者:许树云;蒋臻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 对2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呈缓慢发病(急性发病7例,缓慢发病15例),气胸症状体征不典型,入院时22例中5例误诊.病情较重,6例为交通型气胸,2例为张力型气胸,并发皮下气肿4例,纵膈气肿1例,9例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经穿刺抽气或水封瓶闭式引流等治疗,20例治愈好转,2例死亡.结论 慢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于误诊,病情常较严重,病死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周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经磺脲类治疗失效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6倒磺脲类治疗失效的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胰岛素组用胰岛素(诺和灵30R或50R)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联合用药组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体重指数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下降(P<0.01),与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磺脲类治疗失效的T2DM患者应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降低体重.
作者:万晓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Fg)的关系.方法 选择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作为胰岛素敏感性评价指标,把单纯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无胰岛素抵抗组(A组,21例)和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组(B组,20例),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C组,24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3组患者hsCRP以及Fg、血糖、胰岛素、血脂和载脂蛋白.结果 B组及C组hsCRP和Fg水平高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RI与Fg和hsCRP呈正相关(OR分别是2.901,1.318,均P<0.01).结论 hsCRP和Fg反映出机体炎症活性,在原发性高血压的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彭清;王小洁;刘应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合并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华西医院肾内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0例慢性肾脏疾病合并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疗效.结果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功能异常,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是发生结核感染的易患因素.而慢性肾功能不全者更易感染结核,随着肾衰竭程度的加重,结核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且临床表现不典型,PPD皮试阳性率低.多数病倒对抗结核治疗反应良好,治疗总有效率为90%.结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结核感染率较高,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敏感性低,应加强监测以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海珊;钟慧;刘芳;陶冶;付平;刘先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生长抑素8肽衍生物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在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导致患者大出血中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治疗成本.方法 53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奥曲肽治疗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比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为27.52 h,总有效率为92.38%,成本--效果比为8.11;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为36.72 h,总有效率为82.02%,成本--效果比为1.40.结论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可首选治疗效果好,成本相对交低的垂体后叶素.
作者:黄林;曾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SVD)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和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成功行VSD封堵术的40例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7d、3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结果 VSD封堵术后LVDd、LAD、EF、FS、CO较术前逐渐减小.结论 PSVD经国产封堵器封堵后改善了心脏形态和左室收缩功能.
作者:赵亮;刘云兵;罗彩东;吴屹;张再伟;王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还给予溶栓治疗,并早期辅助抗栓药物、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结果 治疗组64例临床症状好转或明显好转,达导管开通率60%.对照组45例临床症状好转或明显好转,达导管开通率35%.结论 院前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
作者:孙向阳;郭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西沙比利加多虑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对56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倒,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沙比利治疗,治疗组加用多虑平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西沙比利与多虑平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FD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尿毒症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UE)是指慢性肾衰竭并发的神经精神异常,是慢性肾衰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突出的表现是高级精神活动异常、不自主运动及癫痫性抽搐发作,如不及时治疗,常可致死.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法(CAPD)在急、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疗效目前已得到共识.我们应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法(CAPD)抢救尿毒症脑病患者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超;陈林;文艳秋;崔天蕾;沙朝晖;钟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引流的效果.方法 对4例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引流.结果 4例患者经腹引流均痊愈出院.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引流具有感染机会少,减少患者痛苦,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使用效果好等优点,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余明芳;苟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产前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产后发生大出血时,迅速进行扩容,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 对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开大3~4 cm,即从待产室送入分娩室.常规应用一次性留置针建立一组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结果 984例产妇中,42例发生产后出血,因救治及时,无1例产妇死亡.结论 产前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防治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陈代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适宜的鼻饲时间,减少肺炎的发生.方法 随机将11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实验组58例.对照组在发病后第3天安置胃管鼻饲;实验组在发病后第7天安置胃管鼻饲.结果 实验组58例,支气管、肺细菌培养结果51例阴性、7例阳性.发热6例,肺炎5例,窒息0例;对照组60例;支气管,肺细菌培养结果58例阳性,2例阴性.发烧45例,肺炎35例,窒息2例.结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病后1周鼻饲能明显降低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张淑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近10年来川南地区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菌种变化及其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994~2004年收治的经口咽拭子取痰证实为呼吸道感染病例7010例作调查.结果 共分离出致病革兰阴性杆菌52种4231株,占总致病菌的60.3%,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15.2%),产气杆菌(15.1%),肺炎克雷伯杆菌(11.1%)、大肠杆菌(9.1%),枸橼酸杆菌(7.9%)为川南地区呼吸道革兰阴性感染的优势菌株.结论 ①革兰阴性杆菌为川南地区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感染源;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该得到重视.
作者:王鸿程;曹兵;李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慢性乙型肝炎再入院患者院外用药情况,以利护理人员根据药物治疗特.点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再入院患者院外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院外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对干扰素的依从性较拉米夫定好,但都存在擅自停药;使用保肝药种类较多,甚至达5种以上,还根据广告、他人介绍选择保肝药.结论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慢性乙型肝炎院外用药健康指导,增强用药依从性,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维持病情稳定.
作者:王瑜;王颖;滕芳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成都市1~11个月婴儿气质类型分布特点,探讨不同年龄、性别对气质特点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成都市六城区1~11个月婴儿,有效例数582例,分2个年龄组,采用Carey和McDevitt等人设计,经张劲松等人修订的婴儿气质问卷进行气质测评.结果 婴儿气质类型分布以易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为主;两个年龄组婴儿气质类型的分布是相似的,但随年龄增长易养型婴儿比例有降低,启动缓慢型婴儿比例有上升;1岁内婴儿气质的性别差异已出现.结论 婴儿气质类型的分布相对稳定,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婴儿气质类型的分布相似,婴儿气质维度的特点已有性别差异.
作者:祝翊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澳特斯,7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止咳合剂.结果 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咳嗽的临床症状改善快.结论 小儿慢性咳嗽,用澳特斯是有效的,临床使用安全,更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作者:郑红;罗兆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在腹腔镜下对85例患者施行子宫切除术,与65例剖腹术式进行比较,就术式选择、手术优越性、适应证、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辅助的经阴道子宫切除式(LAVH)受子宫大小及膀胱反折腹膜粘连的影响,适用于子宫<12周尤其是临床高度怀疑子宫颈或内膜有恶变倾向者.腹腔镜下子宫次切术(LSH)可保持宫颈及盆底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而且手术受子宫大小及其与周围粘连的限制少.腹腔镜下子宫切除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手术时间不延长、术后疼痛轻、术后病率低、手术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结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具有微创、效优的特点,值得推广,提高操作技能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吴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上前牙龈下牙根如何用正畸牵引方法使其保留下来.方法 上前牙龈下牙根经根管治疗后,在根管内顺根长轴方向用磷酸锌粘固一个长度应略等于现有根长1/2的末端带钩的不锈钢丝;在牙根两侧约2~4个健康牙齿唇颊面粘托槽,用0.018英寸×0.025英寸不锈钢丝作唇弓,在唇弓上顺牙根长轴方向弯制牵引钩;用正畸弹力线固定连接两牵引钩,力量约70g,每2周更换一次弹力线,4~6周后牙根牵引至可行义齿修复的位置后改用金属丝固定,保持牵引效果,3个月后行桩冠修复.结果 41颗牙齿其中3颗失败,满意率达到90%以上.结论 上前牙的龈下牙根,无良好的方法直接进行义齿修复,以前往往直接拔除牙根.开展正畸矫治后,多数牙根可以保留,直接桩冠修复.
作者:韩红娟;桂晓冰;周国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卡波金与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0例符合突发性耳聋的患者随机分为卡波金治疗组及高压氧治疗组各60例,卡波金组采用卡波金(95%氧及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治疗,高压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治疗为3个疗程(以卡波金治疗5 d 1疗程计算,约2周时间).将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卡波金组有效率为71.7%(其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7例),高压氧组有效率为56.7%(其中显效20例,有效14倒,无效26例).经x2检验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x2=3.01,P>0.05).结论 卡波金作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一种辅助措施,同传统的高压氧治疗一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不良反应小,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一种选择,值得推广.
作者:吕海苓;王晋;覃萍;付尤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用或机用Protaper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对成人牙科畏惧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Corah's牙科畏惧症评分法,筛选出100例需根管预备的DF成人患者,分为手机或机用Protaper镍钛器械预备根管组,观察手用或机用Protaper预备根管时畏惧程度、CDAS得分和脉搏变化.结果 机用Protaper组DF程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以及手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管预备中两组脉搏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机用Protaper镍钛器械对成人牙科畏惧症有积极作用.
作者:刘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 采用810nm激光对21例(21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AMD患者进行TTT治疗,能量100~400 mW,时间60s.结果 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黄斑出血完全吸收15例(71.4%),部分吸收2例(9.5%),复发性出血1例(4.8%).视力低于0.1者8眼(38.1%),0.1~0.3者10眼(47.6%),>0.3者3眼(14.3%).与初诊时相比,末诊时视力增进8眼(38.1%),不变12眼(57.1%),下降1眼(4.8%).结论 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安全有效,能有效促进视网膜出血吸收,使大部分患者视力保持稳定,但还需更多的病例以及更长期的随访研究.
作者:刘三梅;樊映川;钟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在AP大鼠肺组织和原代培养肺泡巨噬细胞(AM)中的表达及与TNF-α、IL-1β水平的关系,探讨EGR-1在AP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于胆管内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的牛磺胆酸钠溶液.检测血清TNF-α、IL-1β水平,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并对肺组织进行EGR-1免疫组化染色.另将原代培养AM分成4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胰弹性蛋白酶进行刺激,检测EGR-1在AM的表达,并检测培养液中TNF-α、IL-β浓度.结果 ①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GR-1表达随AP病情加重而增强,并与反映AP病情及肺损伤各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②AM表达EGR-1程度与培养液TNF-α、IL-1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EGR-1在AM中的表达有ERK1/2信号途径的参与.结论 EGR-1可能在AP并发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介导炎性细胞因子生成有关.
作者:邹树;田伏洲;汤礼军;黎冬暄;汪涛;石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40只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缺血45min组和缺血60min组,以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2 d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腰髓病理学改变.结果 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注脊髓病理损伤程度越重,伤后2 d时可见受损脊髓发生出血、水肿、变性坏死,白细胞浸润以及NF-κ Bp65、ICAM-1表达增加.结论 该模型具有重复性好,能较好地反映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点.
作者:曾俊;方华;王泉云;李昌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8%乳化异氟醚是否具有硬膜外麻醉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接受硬膜外腔注射8%乳化异氟醚1ml、1%利多卡因1ml、30%脂肪乳溶液1ml和生理盐水1ml.观察用药前后动物的感觉、运动功能和意识的变化.结果 乳化异氟醚组和利多卡因组均观察到了明确的硬膜外麻醉作用,而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未观察到任何麻醉作用;给药前后备组动物的意识均未见改变.结论 8%乳化异氟醚硬膜外腔给药可产生硬膜外麻醉作用.
作者:柴云飞;宋海波;杨静;刘陕岭;张文胜;杨经文;刘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穿孔素/颗粒酶B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MGB探针技术,建立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40例PBC患者和40例正常人PBMC穿孔素和颗粒酶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及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浓度,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PBC患者PBMC穿孔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的1.15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颗粒酶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的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血浆GGT、ALP浓度升高,且与颗粒酶B基因表达的△Ct值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颗粒酶B的异常表达与PBC的发病密切相关,且与血浆GGT、ALP浓度具有相关性,提示穿孔素和颗粒酶B(尤其是颗粒酶B)在PBC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杨中华;舒德芬;左永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活性的改变与肺纤维化发病的关系.方法 6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2只.染毒组用PQ按50mg/kg灌胃染毒,对照组代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后于第7,14,28,50天测定BALF中标准血浆、乏因子Ⅶ血浆、乏因子X血浆的复钙时间以了解促凝活性(PCA),并测定BALF中凝血酶的活性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含量.对照组代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果 染毒组BALF中标准血浆的复钙时间、凝血酶的活性和TGF-β1的含量这3个指标第7天和第14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8天及第5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染毒组,第7天和第14天,乏因子X血浆的复钙时间大于乏因子Ⅶ血浆并大于标准血浆的复钙时间.在14 d内,TGF-β1的含量与促凝活性和凝血酶的活性呈正相关.结论 百草枯中毒的肺泡炎期,BALF中的促凝活性和凝血酶的活性升高,这种高凝状态是由于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激活凝血因子X,启动外源凝血途径所致;在肺纤维化期,它们的活性不升高.凝血因子、凝血酶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合成直接促进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周毅武;孟晓彦;杜晓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现察介入、放疗综合治疗和单纯放射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方法 动脉介入、放疗综合治疗37例,经导管灌注卡铂400mg,表阿霉素40~60 mg,平阳霉素30~40 mg,后经放射治疗.同时随机抽取单纯放射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动脉介入、放疗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放射治疗组(x2=5.92,P<0.05).结论 动脉介入、放疗综合治疗比单纯放射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疗效更显著,并且相对能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宗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的CT诊断价值及病理基础.方法 本文收集2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管癌,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21例均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 ①胆管扩张14例;②21例肝门胆管癌动态扫描,呈低密度13例,等密度6例,高密度2例;③延迟扫描,呈相对高密度18例,等密度3例,无低密度,肿瘤边界更明确.结论 CT是诊断原发性肝门胆管癌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作者:朱大华;付凯;赵世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西门子16层螺旋CT工作站的仿真内镜virtual intravascular endoscope软件对血管病变的辅助诊断能力.方法 对50例临床怀疑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所得原始数据1mm重建横断面图像.使用仿真内镜软件(Fly Through)观察血管并采用MPR、MIP、SSD和VRT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结果 该软件能清晰显示直径>1mm的血管病变:如主动脉不规则的血管内壁和狭窄,主动脉夹层内膜片、真假腔,假性动脉瘤破口、大小及位置,真性动脉瘤大小,管壁钙化.结论 16层螺旋CT工作站的仿真内镜软件技术是一种无创、无痛、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结合其他三维重建方法可直观、立体地观察血管腔内及内表面的仿真内镜图像.对疾病诊断、治疗、手术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有待提高.
作者:蒲红;黄红云;陶客言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