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女性巨乳症患者,采用一种矫正新术式,以达到乳房外形更加谐调完美的效果.方法:从1989年至2004年对26例52只女性巨乳症者,应用外侧上蒂式旋转乳房缩小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6例患者6月至2年,乳房肥大下垂得到理想矫正,乳头勃起功能正常,未出现乳头乳晕感觉异常,切口瘢痕隐蔽不明显,整体外形美观.结论:通过该术式治疗实践,该法简单灵活、安全可靠、术后功能和形态满意.
作者:叶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因具有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术后不遗留瘢痕,可重复注射塑形等优点,在整形及美容外科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移植后脂肪细胞易于液化、坏死、吸收、远期成活率低,成为脂肪移植中的难题.取材时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是决定脂肪细胞远期是否能够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自2003年4月至2005年2月间,我们采用腹壁浅层抽吸获取脂肪颗粒行双侧颞部凹陷充填移植20例,随访10个月~2年,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行局部体外超声大量吸脂的安全性.方法:对400例肥胖患者464个部位行体外超声吸脂术,记录局部吸出脂肪量、注入肿胀液量,注入利多卡因浓度,观察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及利多卡因毒性反应,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其中吸出脂肪量超过4000ml共124个部位(腰腹部76例,大腿48例),局部大量体外超声吸脂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术后无一例出现休克、严重利多卡因中毒症状,术后恢复正常,无感染、皮肤坏死、不平坦及松弛等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肿胀麻醉下行大量体外超声吸脂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李永乐;石冰;李望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乳房发育畸形,其发病率为2%[1],严重影响着女性乳房的形态美、哺乳功能和身心健康.其治疗方法较多,但均难获得持久满意的效果.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应用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26例患者45只内陷乳头,经3~9个月随诊,取得了满意持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保锴;王立荣;张艳清;王春梅;许秋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扩张皮瓣缺血性治疗中包膜下给药方法的可行性及先进性.方法:用猪作为实验动物,同时埋置扩张器及注药管(infusing-tubes)各12枚.术后2周开始扩张,每周1次.猪A包膜下VEGF 20ng/ml、5ml/次;猪B包膜下VEGF10ng/ml、5ml/次;猪C为对照生理盐水5ml/次.扩张完成后3天经注药管注射墨汁.常规HE染色.镜下毛细血管计数.结果:猪A扩张皮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高,猪BC变化不明显.结论:扩张皮瓣包膜下应用VEGF可以加快扩张速度,提高扩张皮瓣质量.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作者:张易;蔡国斌;陈光宇;刘柳;王连召;李太颖;李海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恢复面部容积,改善面部轮廓和衰老.方法:用针筒抽吸脂肪,经过清洗,超量30%注入颞部、颊部、鼻唇沟、眶周、皮下皱纹等面部受区.结果:多数一次成形,无一例出现感染、团块、液化,与组织相容性好,面部衰老得到明显改善,疗效确切.结论: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可以作为独立术式或辅助术式,有效恢复面部容积,使病人重返青春.
作者:唐良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上唇胡须是成熟男性的性特征,体现着男性美.面部深度烧伤常造成口周瘢痕畸形、胡须缺如.以往的整形只注重切除瘢痕、矫正畸形,并移植自体全厚、中厚皮或用皮瓣来修复[1],而往往忽视了胡须的修复或再造,影响外观.利用项部发际带毛囊全厚皮胡须修复或再造国内也未见报道.1998~2001年,笔者采用色泽、质地与上唇近似的项部发际带毛囊全厚皮行上唇瘢痕切除、胡须再造,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作者:雷晋;郝文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腋窝切口胸大肌后隆乳术技术要点.方法:分析96例腋窝切口胸大肌后隆乳术患者的手术设计、切口位置的选择、腔隙分离及术后处理等环节的技术要点.结果:90例患者获得满意效果.2例乳房假体上移,1例形态欠佳,3例出现一侧乳房Ⅲ度包膜挛缩.结论:掌握腋窝切口胸大肌后隆乳术技术要点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陈剑名;杨镇生;杨恰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面部外伤的早期修复经验,指导临床相关工作.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4年1 2月间急诊处理并行早期修复的727例面部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727例患者中,经随诊发现:2例感染,2例创缘有血运障碍,3例拆线时伤口有部分裂开,4例伤愈后欠平整,11例在近期(1~4个月)内有瘢痕增生、局部潮红、切口线痕高出皮面且较硬.97%患者(70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为减少后续治疗,对面部外伤急诊处理中的早期修复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要考虑美学要求.主要经验是:早期细致清创至关重要;掌握手术技巧分层对位缝合;选择精细的缝合器械与材料;做好术后各项预防瘢痕增生的措施等.
作者:鲁开化;马显杰;郭树忠;韩岩;卢丙仑;杨力;潘宝华;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利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一期埋置61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对37例患者进行修复重建,总结预防扩张术并发症的部分经验.结果:37例61只扩张器1只发生外露,1只发生血肿.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对局部解剖熟悉程度、操作技巧、切口选择、注水时间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等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曾学文;赵亚南;王继华;李文平;张景波;谢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测试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Ⅰ期改进的联合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直肠肛管功能.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Miles术后行Ⅰ期改进的4项联合术原位肛门重建术.测试其直肠内液体存留时间、肛管静息压、缩窄压、直肠静息压和大直肠内压等.结果:各项测试结果皆与正常人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位直肠癌切除后即用改进的Ⅰ期联合术原位肛门重建术,直肠肛管功能的测试结果说明其功能已接近正常人水平,说明此术式的改进在结构和功能重建上已达正常人要求.
作者:张本寿;吴允飞;林子豪;查嘉华;李增男;水祥兵;许良标;黄洪;徐志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如何手术治疗会阴部的乳腺外Paget's病,降低其复发率.方法:1997~2004年,我科采用病灶扩大切除术,治疗会阴部的乳腺外Paget's病患者7例.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创面以直接缝合(1例)、皮瓣转移(5例)或游离植皮术(1例)进行修复;术后长期随诊.结果:皮瓣全部存活,游离植皮患者部分创面坏死.5例患者健康存活,无复发;2例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在快速冰冻切片指导下行病灶扩大切除术,以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是治疗乳腺外Paget's病的理想术式.术前进行系统检查,术后定期复查,长期随访,可帮助降低乳腺外Paget's病的复发率.
作者:陈学杰;李爱林;赵月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粘固剂材料、粘固剂厚度对基底冠、瓷层、粘固剂应力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下颌第一磨牙烤瓷熔附金属冠进行模拟加载.结果:随着粘固剂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大,基底冠、瓷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Yon Mises应力峰值都略有减小,而粘固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 Mises应力峰值却明显增大;随着粘固剂厚度的增加,基底冠、瓷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 Mises应力峰值略有增大,而粘固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Mises应力峰值却有所减小.结论:粘固剂的弹性模量、厚度对烤瓷熔附金属冠的应力影响较小,对粘固剂影响较大.
作者:张少锋;李芸;韩永战;王忠义;凌伟;丁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下颌前牙正常牙周组织和两侧中切牙三种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后,轴向载荷和斜向载荷作用下,牙体组织的应力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的方法,采用图像处理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321|123及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适当修改牙槽骨颈缘部位的形状,分别模拟中切牙牙槽骨2mm、4mm、6mm吸收,建立3种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轴向载荷和斜向载荷下计算出牙体颈缘部位的Von Mises应力.结果:①在轴向载荷下:随着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加重,其唇侧、舌侧应力极值逐渐增大,唇侧应力差值在6.8Mpa,舌侧应力差值在1.8Mpa.②在斜向载荷下:随着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加重,其唇侧、舌侧应力值逐渐增大,唇侧应力差值在48Mpa,舌侧应力差值在19Mpa.结论:无论是轴向加载或是斜向加载,中切牙的应力值都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而增加,侧切牙的应力极值变化不明显,尖牙的应力极值较均匀.通过本实验给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具有指导意义,为下一步联冠修复的优化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陈静;何惠明;凌伟;付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3M光固化复合树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C Fuji Ⅱ玻璃离子体三种材料在牙颈部缺损修复中的美学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条件相近的牙颈部缺损患牙分别以3M光固化复合树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C Fu-ji Ⅱ玻璃离子体修复,共162例(463颗患牙).统计术后即时及1年后的美学效果,并比较术后1年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从美学效果看,光固化复合树脂明显优于玻璃离子体;3M光固化复合树脂较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的美学效果在术后即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则明显高于后者(P<0.05).采用湿粘结和夹层技术修复患牙的3M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临床疗效上明显高于采用干粘结和夹层技术的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而后者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仅用玻璃离子体修复者.结论:3M光固化复合树脂具有较好的美观性和较高的临床疗效,是用于牙颈部缺损美容修复的良好材料.
作者:徐闽;邹小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就青海藏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就错(牙合)的一些分类、统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两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骨性下颌后缩患者成功矫正深覆盖后的面部软组织改变进行研究.方法: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描图和重叠,分析软组织的变化.结果:软组织主要变化有:下面高增加,下唇明显前移,上唇后移,颏唇沟变浅,唇肌紧张度改善.结论:固定矫治器配合For sus矫治器和Ⅱ类(牙合)间牵引使两例严重深覆盖患者的侧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矫正效果主要为牙颌-牙槽代偿,临床中需谨慎应用,注意病例选择.
作者:张京剧;赵建强;李珺;冯薇;张未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牙本质表面不同状态对自酸蚀体系剪切强度影响.方法:选择新鲜牙片32个,所得的试件分为4组:即刻测试组(自酸蚀和全酸蚀)和24h后测试组(自酸蚀和全酸蚀),每组8个试件,观察剪切强度.结果:经one-way ANOVA统计分析,可知三种不同状态在自酸蚀粘结系统下即刻和24h测试组比较组内及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自酸蚀即刻测试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自酸蚀24h测试组的剪切强度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牙本质表面在半干燥条件下的即刻和24h测试组的剪切强度值大;②三种条件下的24h测试组的剪切强度值较即刻测试组的剪切强度值大;③与全酸蚀为对照组的比较,即刻组的剪切强度值均小于对照组的剪切强度值,24h测试组的剪切强度值大于对照组的剪切强度值,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马哲;陈吉华;王辉;王迎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上牙齿颈部龋坏、楔形缺损等病例中常需要制备V类洞.但是由于牙颈部的特殊解剖结构和患者的敏感情况,常常在制备洞形的过程中患者酸痛难忍,有的患者需要采用局部麻醉,有的甚至拒绝继续治疗.本文报道了一种患者易于接受的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片,观察其在V类洞制备过程中的临床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大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大小的机械牵张力对成骨细胞MMP~13/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自制的多通道细胞牵张应力加载系统对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同时施加6%、12%和18%的机械牵张力,作用24h后,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受力后MMP-13/TIMP-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细胞受力后,其MMP-13/TIMP-1 mRNA表达随牵张力值的增大明显增加.结论:不同大小的机械牵张力可以影响成骨细胞的MMP-13/TIMP-1 mRNA表达,进而影响骨改建.
作者:唐林;林珠;李永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角质形成细胞所合成分泌的TGF-β 1,IL-1 α,分别单独及联合应用TGF-β 1抗体、IL-1α抗体中和角质形成细胞条件培养基,以Cellcountingkit-8测定中和前后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可合成分泌大量TGF-β 1,IL-1α,抗体中和前后角质形成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有明显差异.结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分泌TGF-β 1,IL-1 α及一些未知的活性因子,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作者:厉孟;张琳西;夏炜;郭树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GST-πmRNA和GST-π蛋白在颜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多项寡核苷酸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SP法)分别检测GST-πmRNA、GST-π蛋白在20例SCC、1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10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在皮肤SCC、不典型增生和正常皮肤中GST-πmRM及GST-π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依次分别为10%/20%/70%和10%/30%/90%.GST-πmRNA和蛋白在SCC中较不典型增生和正常皮肤的表达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GST-π可能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皮肤鳞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酶学变化.
作者:杨颖涛;刘林嶓;翟晓梅;马长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人源Dickkopf1原核表达产物(DKK1蛋白)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氢氧化钠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DKK1蛋白对黑素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KK1蛋白作用的黑素细胞胞体较大,形态略呈多角形,树突较粗短;并能使黑素合成显著下降(P<0.05);使酪氨酸酶活性显著减弱(P<0.05).结论:DKK1蛋白能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为DKK1蛋白应用于治疗色素增多性疾病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牛军州;孙林潮;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比较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产生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CE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用ELISA法测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皮肤中,ACE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增强,阳性染色信号仍定位于表皮层,在成纤维细胞中未见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CE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皮肤可检测到Ang Ⅱ,含量为(15.36±5.40)pmol/mg蛋白,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产生明显增加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63.58±12.30 pmol/mg蛋白,P<0.05),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Ⅱ的含量下降(27.64±7.50 pmol/mg蛋白,P<0.05).结论:皮肤组织具有独立合成Ang Ⅱ的能力;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和Ang Ⅱ产生的变化规律提示,在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Ang系统被激活,Ang Ⅱ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进一步研究Ang 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作者:刘宏伟;程飚;付小兵;余文林;曾东;杨光成;王捷;廖元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消炎痛对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不同剂量的消炎痛作用于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后,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并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和流式细胞仪FITC AnnexinV-PI染色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Libr细胞在消炎痛作用下,细胞生长形态改变,电镜下可见典型凋亡细胞特征;细胞活力降低,呈药物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显著比例的凋亡细胞.结论:消炎痛能抑制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谢杨新;廖文俊;孙林潮;殷河慧;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以聚羟基丁酸已酯(PHB)为支架材料形成的组织工程软骨作为隆鼻填充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取兔的耳软骨细胞,行体外培养扩增,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接种于PHB支架上,置于新西兰白兔的鼻背部骨膜下,从大体和组织学方面观察软骨形成情况;对照组:单纯以未接种软骨细胞的支架移植于兔的鼻背部骨膜下,于相同时间点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植入4周后该复合物在兔鼻背下支架表层有软骨层形成,并可见软骨细胞突入至支架材料中间.8周后支架材料继续降解,软骨细胞及细胞基质生成明显,伴有少量血管及胶原长入,对照组无相应变化.结论:以聚羟基丁酸已酯(PHB)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软骨可用于隆鼻的填充材料.
作者:田晋洪;艾玉峰;潘宝华;艾卫兵;伍锦华;张琳西;杨清芳;董兆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如何获得人源性表皮高色素性纯黑素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以包皮组织作为细胞来源,消化法获得表皮细胞悬液,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参照文献并结合本实验室设计的方法对细胞进行纯化,Dopa染色和S-100染色鉴定细胞来源,酪氨酸酶活性、生长曲线及MTT法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结果:获得的黑素细胞色素颗粒较多,未见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污染,生物学特性观察显示:高色素性黑素细胞具有贴壁时间长、高酪氨酸酶活性和生长增殖慢的特点.结论:获得了大量人源性表皮高色素性纯黑素细胞.
作者:于晓云;李强;孙林潮;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将赛维皮肤检测仪皮肤颜色检测值分别与日本美能达CD-2600分光光度计及德国MX-18红斑/黑素指数测量仪检测值进行对比以检测赛维皮肤检测仪的重复性和相关性.方法:A:赛维皮肤检测仪与日本美能达CD-2600及德国MX-18的相关性:用三台仪器对1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的前臂内侧、外侧、手背、额、颧(均为左侧)共5个部位进行一次性检测.B:重复性:用三台仪器对5名健康女性志愿者的前臂内侧、手背、额(均为左侧)共3个部位进行3次重复定量检测,每次测量间隔5天.结果:赛维皮肤检测仪参数与美能达CD-2600/德国MX-18各参数之间呈较好的相关.重复测量显示赛维皮肤检测仪参数MI(表层和底层)、SBI(表层和底层)的变异系数(CV)明显小于日本美能达CD-2600及德国MX-18红斑/黑色素指数测量仪.结论:赛维皮肤检测仪能较客观准确反映不同部位皮肤色素的变化规律,具较好的重复性.
作者:蒋小月;李利;蒋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是细胞受紫外线损伤后产生的特征性光产物之一.本文观察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CPDs的产生和清除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的干预作用.方法:以一定剂量UVB照射HaCaT细胞并用EGCG干预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照光后不同时间点检测CPDs的产生和清除.结果:细胞损伤程度随UVB辐射剂量加大而增大.30mJ/cm2 UVB辐射后HaCaT细胞开始产生CPDs,0.5h左右达到高峰.同时细胞也开始清除CPDs,辐射后4h内清除速率较快,4h后清除速率逐渐降低,至24h基本清除CPDs.EGCG处理UVB辐射的细胞CPDs少于单纯照光组(P<0.05).结论:细胞损伤程度随UVB辐射剂量增大而加重,UVB辐射后HaCaT细胞对CPDs的清除存在快速期和慢速期;EGCG可以降低UVB辐射所致的光产物水平.
作者:林向飞;骆丹;闵玮;吉玺;缪旭;朱洁;徐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两种皮肤细胞即原代黑素细胞(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的反应差异.方法:采用不同剂量(0、30、60、90、120mJ/cm2)UVB照射上述两种细胞,评估UVB对细胞作用的时间及剂量效应,以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细胞记数法记录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UVB照射后,KC的形态学改变、生长曲线及细胞活性的损伤程度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MC在较低剂量时无明显受损,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其损伤程度亦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另经30mJ/cm2照射孵育24h、48h及72h后,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细胞活性比值比较(72h/48h,72h/24h),发现KC活性比依次递减(分别为1.81和1.2 3);MC的活性比则相反(分别为0.94和1.01).结论:低剂量UVB照射后,MC无形态学受损,其细胞突起增多,活性增强;较高剂量UVB照射后,MC和KC均有不同程度受损,KC的损伤程度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加重,而MC仍可在48h得到恢复.
作者:朱健伟;骆丹;朱洁;徐丽贤;吉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骨髓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进行骨向分化诱导,以证实其多向分化潜能,为骨髓MSCs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用诱导剂对骨髓MSCs向成骨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MSCs.经骨向诱导后,ALP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并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熊曦州;李晓红;姚天华;饶国洲;石建峰;李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如何促进创伤后伤口愈合、缩短愈合过程是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其中EGF和白芨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深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将EGF和白芨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仇树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发展,脂肪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扩增量大(具有向骨、软骨、脂肪、神经等组织分化的潜能),不易衰老等特点,成为继骨髓干细胞后又一研究的热点[1-2].本文就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春明;刘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寻常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碍容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临床以面部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中医药因其治疗痤疮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特点,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就当代10名老中医论治痤疮的经验体会总结概述如下.
作者:钱江;杨柳;兰海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寻常痤疮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面、背、胸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目前研究认为,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四个因素有关: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简称P.acnes)繁殖以及炎症反应[J].本文仅就P.acnes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朱莲花;金哲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耳廓的外形与对称性对保持颜面的美容协调至关重要,而耳垂一直被诸多文化视为美的标志,通过各式各样耳饰的佩戴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耳垂的形态变异较大,其形状大致可分为圆形、扁形和三角形三类.其附着于面部皮肤的程度也不同,从完全游离、部分粘连乃至完全粘连,与面部所成角度的变异也很大.
作者:杨娴娴;张如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由于种族不同,眼睑又有其各自的解剖特点,东方民族的眼睑上睑多肥厚,富有脂肪组织,约50%以上的人缺少上睑皱褶[1].将臃肿的单睑变成菲薄的双睑,可以起到增大睑裂、提高眼睑灵活性及使睫毛上翘等作用,因此,重睑术在美容医学手术中应用广.由于其术式繁多,不同的术式又具有不同的适应证,而且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如何寻找一种简便实用、效果持久、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以提高重睑术的质量是摆在我们医学美容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探究的课题.自2000年以来我们学习王业江主任的经结膜下一针埋线法重睑成形术在临床中应用11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洪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三点微创小切口完成重睑术9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方法、经验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0例,女86例,男4例,年龄17~30岁,均为双侧单睑.适应证为上睑较薄或中等偏厚者,也有部分患者为轻度肿眼泡者,上睑皮肤松弛者不作为手术适应证.其中15例系外院或美容厅埋线法、结扎法重睑术失败者.
作者:陈召伟;张福奎;蒋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睑袋矫正的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6例睑袋依其局部病理解剖变化分为4种类型,各类型采用不同术式以切除、提吊、固定整复.结果:56例患者术后效果皆满意,未出现下睑外翻等并发症.结论:在睑袋整复术中应根据其不同的成因、局部病理变化而采用不同术式.
作者:黄星;黄玲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医学整形美容中心的护理管理难点与对策.方法:总结近5年的医学整形美容中心的护理管理经验,分析难点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结果:医学美容中心的护理管理难点主要有护理岗位点多面广,咨询多于治疗,护理人员技术单一,缺乏团结协作等.具体的对策包括依靠科室环境,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实行弹性制排班,加强协作和加强护理人员轮训等.结论:选取一定策略应对医学整形美容中心的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作者:朱玮;杨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拥有苗条的身材、挺拔的胸脯、优美的曲线是爱美女性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大部分女性哺乳后,或因其他原因造成乳房塌陷、萎缩,严重影响了女性的曲线美,甚至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健康.不少现代女性为了展现自我魅力、重塑自信,到专业医院做隆乳手术的人越来越多.我院自医学整形美容中心成立以来,共行硅胶囊假体填充隆乳术108例,隆乳者术后效果满意.而硅胶囊假体填充隆乳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徐萍;雷岳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爱美是人之天性,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美容外科事业迅速发展,美容手术已经成为人们改变自我,美化自我的重要途径.为减少或避免非医疗过失性医患纠纷,提高美容手术者的服务满意率,我们不仅要重视手术过程,还要重视手术前后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邵小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医美容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她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中医美容临床化、市场化的进一步明确和学科地位的奠定,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中医美容的医学高等教育问题就凸现出来.我们是在全国开设中医美容课程较早的院校,在中医美容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尤其是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教学方法、教案教材、实验研究等.几年来我们根据中医美容学科的理论原则、教育特点、市场需求等研究总结了中医美容专业自身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思考性建议和大家交流.
作者:丁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以古方资生汤为代表方加减,观察健脾胃、补营卫方法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D-半乳糖衰老模型,设立维生素E对照组,观察资生汤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Na+,K+-ATP酶的效应.结果:该方可以提高血清及皮肤SOD活力,降低血清及皮肤MDA含量,提高红细胞Na+,K+-ATP酶活力.结论:资生汤(健脾胃、补营卫方药)对D-半乳糖所致小鼠皮肤有抗衰老作用.
作者:周小平;马艳红;傅延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4年1月~2005年3月,笔者应用自制的中药按摩膏和面膜治疗黄褐斑患者20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桂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裸露疗法、填塞碘仿纱条法两种方法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64例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松弛切口直接暴露于口腔;B组,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观察术后创口出血、体温、创口愈合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证实A、B组在术后出血和伤口愈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体温变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裸露疗法与填塞碘仿纱条法比较具有相同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王磊;陈峻岭;吕改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缝牵张治疗面中部发育不全的新方法.方法:15周龄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一周实验组4只,一周对照组2只,4周实验组4只,4周对照组2只.分别在4组犬的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的两侧置入钛钉作为标志.实验组安置自制口外牵引支架,自鼻腭孔引出牵引钩,橡皮圈连接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分别持续弹性牵引1周和4周,牵引力约0.6kg.牵引前后拍X线片测量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及颅底角的大小.牵引结束时将4组犬处死,进行测量与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骨逐渐前移,咬合关系呈Ⅱ类错(牙合).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测量结果提示,牵引1周时,腭横缝、颧颌缝首先对牵引力发生反应而扩增,牵引四周时,前颌缝、腭横缝标志钉间距离增加值大.各组间颅底角变化不明显,上颌骨未发生旋转.结论:缝牵张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并避免上颌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旋转.
作者:刘锐;商洪涛;孙建壮;赵晋龙;刘彦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介绍一种适合使用假体隆颏的口内切口,以方便植入腔分离和假体植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单侧侧方切口,即切口选择在右下2~3牙龈(左手操作者可将切口选择在左侧),距唇龈沟0.2~0.3cm处,长约0.5~1cm.采用局部麻醉.结果:自2003年11月至今,作者采用该切口行假体植入隆颏术18例,获得满意效果,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口内单侧侧方切口行隆颏术,具有方便植入腔分离、假体植入、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点.
作者:夏东胜;茅东升;赵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单侧牵张成骨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24只行单侧下颌牵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牵张速率为0.5mm×2次/天(1mm组);另一组为0.5mm×4次/天(2mm组),间歇期均为5天,牵张长度均为10mm.在牵张完成后0周、2周、4周、8周时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后一只处死做对照.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牵张区含下牙槽神经组织块做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牵张区神经大体观察均可见直径变细,组织学上可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表现为髓鞘肿胀、层状分离和断裂、轴索数目减少,但神经外膜、束膜仍完整,随着时间延长,发生修复性变化.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后下牙槽神经发生退行性变,但在合适的牵张速率下是可逆的,随时间延长可以完全修复.
作者:孙建壮;刘彦普;刘锐;赵晋龙;商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面部长时间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以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红斑、丘疹、皮肤萎缩、灼热及紧绷感,毳毛明显,色素沉着等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皮肤病,症状顽固,反复难治.我科于2002年2月~2005年8月共诊治86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现将临床分析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索俊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多西环素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多西环素;对照组:单纯口服多西环素.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对照组46%.两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重度痤疮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维胺酯胶囊与多西环素联合治疗痤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华黎;王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3年5月~2005年9月,笔者采用CO2激光治疗伴有局部组织炎症水肿、感染、病毒性赘生物及肿瘤等病态包皮患者386例,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赵绍明;杨晓林;饶颖慧;闫贵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化脓性肉芽肿是在皮肤穿通性损伤后,于该处的水肿性基质内新生毛细血管所形成的息肉状损害[1],发生于面部者不但有碍美容,同时搔抓触碰易出血,影响健康,患者求治心切.为了探讨面部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10月,笔者应用微波治疗了68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志翔;钟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雀斑是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梁部及眶下,皮肤损害为浅褐色或暗褐色斑点,呈针尖至米粒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深浅不一,边缘不规则,不融合,与日晒关系明显[1].2002年2月~2005年6月,笔者应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雀斑患者1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变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年3月~2005年6月,我们引进XTRAC(AL700型)308nm准分子激光仪治疗白癜风患者6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纪园;李琳;王玮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对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性.方法:以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为受试细胞,按常规方法进行传代培养,收获细胞后将1×105cell/ml的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每孔接种1ml,分8个组,以不同剂量光子照射(波长56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波长64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并设一个阴性对照组和一个阳性对照组,立即进行DNA梯度电泳.同时分别检测三个时间点的MTT值(24h、48h、72h)及进行丫啶橙染色.结果:DNA梯度电泳法(DNA Ladder)显示各剂量强光照射组均无DNA损伤条带,仅在近电泳点样处出现条带,阳性对照组呈现典型的有一定间隔的细胞凋亡梯状条带(Ladder's band);MTT值测定表明各照射剂量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丫啶橙染色结果各剂量组未发现明显的凋亡小体形成.结论:强脉冲光照射对V79细胞DNA无损伤.
作者:牟韵竹;李利;魏大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在以临床表现和组织结构特征旧的分类中静脉畸形应属于海绵状血管瘤[1-3].临床上多发于唇、颊、舌、牙龈、口底和咽部,也见于鼻、眼睑和上颈部,大而广泛的脉管性疾病可波及眶内和颅底.1999年5月~2005年6月,笔者应用消痔灵血窦腔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以静脉畸形为主的脉管性疾病7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田福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近来,我科采用本院制剂室研制的3%复方氢醌乳膏对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建波;张琳;武云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疣体每晚外涂0.1%维A酸霜,联合涂酞丁安乳膏,2次/天;对照组外用酞丁安乳膏,3次/天,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有效率高、不留瘢痕、简便易行.
作者:鲍海平;边二堂;武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2%.临床主要表现为后天性色素脱失,男女均可发生,年龄不限,通常好发生于青年和儿童,5~30岁发病者可占50%以上.
作者:杨慧兰;李翠华;刘仲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高天文国家重点皮肤性病学科、全军皮肤性病中心、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训练回国.自1997年起至今担任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学美与学美容学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整形美容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色素病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病理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四个学会的副主任委员等职,兼任《中国美容医学》、《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等七个专业杂志的常务编委或编委.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