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在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的不同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Harris评分更高,P<0.05;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相差不大,P>0.05.结论: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在符合该术式适应证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该术式治疗.
作者:罗文辉;王俊;洪钟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填充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进行彻底清除病灶结合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植入,并视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皮瓣修复创面治疗,通过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0例切口Ⅰ期甲级愈合,5例切口处有渗液,经换药及应用重组人上皮生长因子后完全愈合,2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X光片见骨缺损处填充万古霉素硫酸钙颗粒逐渐吸收,新骨逐渐长入.所有患者术后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万古霉素结合硫酸钙粉固化后形成颗粒较坚固,能替代植骨,作为一种骨移植替代物,颗粒能够在骨骼修复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并被新生骨组织取代.由于这些颗粒是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的,所以可用于被感染的部位,其具有填充和缓慢释放抗生素作用,且能够逐渐吸收,诱导骨长入,在解决骨缺损的同时,还可以维持局部抗生素浓度在较高水平,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作者:肖辉;韩纲;贺占坤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长度维持以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架固定术,观察组实施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比较2组桡骨改善优良率,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比较2组腕关节功能,同时测量其桡骨远端长度维持程度,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1.89%,高于对照组72.97%(P<0.05);观察组桡骨远端长度丧失0.92±0.58mm,低于对照组3.10±0.14mm,观察组Conney评分90.04±1.25分,高于对照组78.36±1.13分(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5.40%、8.1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较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好,能明显维持桡骨长度,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剑锋;孙春汉;廖海雄;马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钢丝环扎加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钢丝环扎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钢丝环扎联合张力带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SS膝关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7.5%、95.0%,与对照组的45.0%、77.5%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HSS膝关节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钢丝环扎联合张力带对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促进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尽快愈合.
作者:白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对2013年6月1日~2015年9月30日因脊髓损伤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入院时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患者,其中贫血22例(29.1%),低白蛋白血症16例(20.3%),低淋巴细胞数39例(49.4%).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患者15例,贫血7例(46.7%),低白蛋白血症5例(33.3%),低淋巴细胞数9例(60%).1~3个月内25例,贫血10例(40.0%),低白蛋白血症4例(16.0%),低淋巴细胞数14例(56.0%).3~6个月内18例,贫血0例(0.0%),低白蛋白血症1例(5.6%),低淋巴细胞数6例(33.3%).6个月以上21例,贫血5例( 23.8%);低白蛋白血症6例(28.6%),低淋巴细胞数10例(47.6%).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的状况随着伤后时间延长会逐渐好转,伤后3~6个月营养不良发生率低.6个月以上的患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发生率仍较高.
作者:王剑雄;刘曦;汪丽;杨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探讨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患者的修复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2014年收治的128例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患者手指修复方式的不同分为邻指皮瓣修复组(对照组)58例和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修复组(观察组)7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指修复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手指外形的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手指终均修复成功,但观察组患者首次成活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4%;随访后,观察组患者手指ADL评分以及2p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指外形恢复更好,对手指恢复的满意度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皮支岛状皮瓣对于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质外露的修复效果良好,不仅外观恢复好,ADL评分和2pd也较高,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邱忠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治疗的59例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A组29例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研究B组30例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93.33%)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并发症、假体松动或脱位等预后情况(0例、1例、0例)与研究A组患者(1例、0例、0例)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B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67%)与研究A组患者(96.55%)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中应用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的效果较好.
作者:洪忠;刘立林;叶桂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疗法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挑选46例,按入院编号平分2组:23例对照组实施DHS手术,23例研究组实施PFNA手术,统计2组患者的手术结果.结果:研究组疾病优良率为91.3%,对照组疾病优良率为65.2%,2组统计有区别,P<0.05;研究组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率和对照组相比,P<0.05,有区别.结论:临床给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固定术式作用突出,可防止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增强疗效,值得借鉴.
作者:王洪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86例Bennett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运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对2组骨折复位效果及腕关节活动度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5.35%,与对照组的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腕关节活动度相近,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Bennett骨折方面,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具有相当的疗效,且闭合复位内固定易于操作,可减少创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纪树青;吕达;奚向宇;李长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护理方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评估,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提高老年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0例老年股骨骨折的病人,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50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艳丽;于丽敏;张光华;任广欣;丛广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以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分别进行相应的骨折治疗,术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治疗效率更高、疗效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8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及支持恢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SCL-90得分、GQOLI-74得分、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术后当天2组患者的SCL-90、GQOLI-74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后当天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的SCL-90得分和GQOLI-74得分均显著升高(P<0.05).出院前2组患者SCL-90、GQOLI-74、肺部感染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手术及疼痛带来的焦虑、减少肺部感染和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娜;王国红;崔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期治疗膝关节复合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复合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1期处理膝关节复合伤23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期治疗的27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关节局部创伤、耗材费用、外固定时间以及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外固定时间、关节局部创伤、耗材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59%,明显优于对照组65.21%(P<0.05);2组患者术后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的评分(P<0.05),且观察组术后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的评分(P<0.05).结论:分期微创治疗膝关节复合伤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为国;石秀梅;刘海峰;陈贵军;李大鹏;张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胫骨平台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94例,男性7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岁,空心螺钉治疗55例,单纯钢板治疗21例,钢板加植骨术18例,根据治疗方式及骨折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及2个亚组,对照组为空心螺钉固定组,临床随访平均50.4个月,对患者随访过程的SF36,WOMAC,Rasmussen分值进行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钢板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5.613; p=0.004 ),在Schatzker IV,V,VI型骨折中,钢板加植骨术治疗组临床效果较好(OR=13.832; p=0.008).单纯钢板治疗组SF36评分低,植骨术可以改善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结论:在相同程度的骨折情况下,运用钢板加植骨术更有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叶冬平;梁伟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骨折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段在2014年1月~2016年5月间;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施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情况.结果:(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0%,与常规组的70.0%相比较高,(P<0.05);(2)护理效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2.5%,较常规组的72.5%较高,(P<0.05);(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7.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0%,(P<0.05).结论:股骨颈骨骨折患者舒适护理后,不仅可获取理想的疗效,而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月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屈曲畸形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膝关节屈曲畸形,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取膝关节镜下清理,治疗组采取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Muller稳定性、MMT、AROM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Muller稳定性、MMT、ARO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良率为7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复发率为2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屈曲畸形采取膝关节镜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减少发生复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外伤性胫骨骨髓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外伤性胫骨骨髓炎患者84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护理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胫骨骨髓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其护理干预模式可促进其康复,同时还可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瑶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实施Orem自理模式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rem自理模式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知识知晓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4月77例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8),将循证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分别应用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比较2组干预后3个月康复锻炼遵从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康复锻炼遵从性为89.74%(35/39),对照组康复锻炼遵从性为68.42%(26/38),观察组康复锻炼遵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情绪、精力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可显著提高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和生存质量,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淑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早期康复介入对其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我院78例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介入.对比干预前后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下肢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研究组下肢功能评分87.56±7.05分、关节活动度107.40±11.3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4%,低于对照组3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长骨粉碎性骨折应用早期康复介入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肢功能及关节活动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吴彬;钟庆华;覃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在骨折迟缓愈合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骨折迟缓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中医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骨痂的光密度值、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骨痂光密度值水平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例数也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数据对比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骨折迟缓愈合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朝迪;杨梓华;张景茂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离床坐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7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实施循证护理,对比2组焦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早期离床坐依从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95.45%,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离床坐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夏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要点.方法:收集90例微创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结果:观察组在临床治疗的效果上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微创内固定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采取改良TLIF技术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2例,电脑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PLIF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TLIF技术手术治疗,比较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优势,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椎曲分值、百分评定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同组相比均显著性改善,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PLIF技术不仅在手术时间上、出血量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且在患者临床疗效方面也具有显著性提高.
作者:郑剑平;赖伟强;孙春汉;黄启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打开关节囊后骨折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有限切开膝关节囊外复位治疗,比较2组手术治疗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35.2±8.5分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出血量135.8±5.9ml、切口长度12.2±0.5cm,明显低于对照组,Rasmussen评分20.5±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囊外复位内固定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曹晓东;叶军;王俸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年龄≥55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观察组33例55个椎体注入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33例52个椎体注入低粘度骨水泥.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s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责任椎体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渗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盘渗漏、椎旁渗漏及邻近椎体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形态学更接近正常解剖,术后疼痛、功能障碍改善更明显,静脉渗漏率更低.
作者:周继承;沈健伟;杨奎芳;高煜;冯国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AO微型钢板在复杂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5年9月29例复杂手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AO微型钢板进行治疗.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所在医院29例复杂手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内固定处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26±0.47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52±0.61周,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功能恢复优良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62.07%,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AO微型钢板治疗手部复杂手术,不仅内固定牢固,同时能够尽量缩短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袁琛鸥;王永富;卢顺平;吴卫宾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对于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2012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观察组40例,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手术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方法手术风险系数较低,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作者:崔爱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多排螺旋CT及核磁共振(MRI)对膝关节复杂骨折诊断优势.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8例膝关节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分别采用多排螺旋CT(CT组)和MRI检测(MRI组),每组各24例患者,分析对比2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优势与不足之处.结果:本组检查结果发现关节内骨折18例,浮膝骨折3例,胫骨平台外侧骨折6例,胫骨平台内侧骨折5例,胫骨内外髁骨折分别为2例和7例,胫骨踝间嵴细微骨折3例,髌骨骨折4例;本组多排螺旋CT在关节内骨折,胫骨平台外侧骨折,股骨外髁骨折、股骨内髁骨折上出现诊断差异,而低场MRI仅在胫骨平台内侧骨折上出现1处差异,并在准确率上出现较大差异,MRI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对比多排螺旋CT与MRI2种检查方式发现,MRI 诊断膝关节复杂骨折准确率更高,辨明结构相对清晰,同时对合并症、陈旧性外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天赐;王继芳;徐学权;王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中医骨折3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临床疗效观察的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9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人,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骨折3期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中医骨折3期对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手术后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患者信赖.
作者:张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与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关节面塌陷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当即塌陷高度与末次随访塌陷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观察组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良率为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率的比较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改良后的塌陷关节面复位治疗相比关节镜内固定治疗,疗效肯定,但2种方法间治疗效果比较,改良骨折塌陷关节面复位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建议推广.
作者:高立;孙世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77例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有38例患者,研究组有39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31%)与对照组患者(68.42%)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89.74%)与对照组患者(76.32%)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Pilon骨折患者实施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娄本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7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研究组(54例),对照组行膝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行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完全负重及住院时间、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锁定型高尔夫和支撑钢板联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可有效减少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具一定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吴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比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撬拔复位内固定组5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18±2.29个月.手术治疗后复查X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Bohler角分别为17.96±2.05°、17.94±2.15°,治疗后分别为31.68±2.28°、31.74±2.31°,治疗前,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的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治疗后的功能,撬拔复位内固定组优28足,良12足,中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0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22足,良26足,中8足,差2足,优良率为82.76%;2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相当,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
作者:陈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MPFL)损伤的 MRI 特点.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青少年和成人组各42例,分析并对比2组患者MPFL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42例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患者的MPFL损伤发生率为97.62%(41/42),其中I°损伤、II°损伤、III°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67.5%、30%;42例成年患者的MPFL损伤发生率为95.24%(40/42),其中I°损伤、II°损伤、III°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5%、60 %、32.5%.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部位分布中,股骨侧、髌骨侧、韧带体部损伤及联合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7.5%、50%、12.5%、10%;成人MPFL损伤部位分布中,股骨侧、髌骨侧、韧带体部损伤及联合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55%、25%、10%、10%.结论:青少年和成人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发生率均较高,其中MPFL损伤分度以II°损伤常见,其次为III°损伤,I°损伤少见;青少年的MPFL损伤部位多见于髌骨侧,其次为股骨侧,而成人则多见于股骨侧,其次为髌骨侧.
作者:恩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高频超声与电生理对腕管综合征(CTS)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我院需要手术治疗的CTS患者40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疗效评价和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超声检查患者总优良率和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切口长度为1.58±0.32cm,手术时间为9.66±1.62分,术后住院时间为2.11±1.11天,恢复工作时间为20.36±4.25天.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CSA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显示患者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ML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SCV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总优良率与电生理检查方法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可准确评价CTS患者正中神经功能状况,而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显示患者CSA水平,二者相互补充,可对CTS患者术后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作者:卢苇;傅仲带;余征;张前茜;黄伟韬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地佐辛在下肢骨折椎管内麻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在麻醉前5分钟,观察组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在镇痛前、体位摆放时、麻醉成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结束后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镇痛前和麻醉成功后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位摆放时,观察组的评分为3.3±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评分为7.5±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仅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3.33%,而对照组出现尿潴留和恶心呕吐的患者各有2例,还有1例患者出现了皮肤瘙痒,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65,P=0.0410).结论:地佐辛在下肢骨折椎管内麻醉前,能有效减轻患者在体位摆放时的痛苦,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汤平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和PFNA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6年5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DHS组和PFNA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2.17±12.3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93.52±32.18ml,骨性愈合时间8.25±1.43周,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性愈合时间显著低于DHS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DHS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PFN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并发症发生率为8.83%,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FNA固定治疗与DHS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DHS固定.
作者:洪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修复胸腰椎骨折的效果,选择一种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式.方法:将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术式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开放手术修复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0.01),且观察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也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观察组围术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伤口VAS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2组术后Cobb's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显著术前(P<0.05),且2组术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修复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更为显著,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张付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讨论分析四肢骨折病人在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四肢骨折病人76例,按照1:1的比例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微创组病人38例为一组,参考组病人38例为一组.微创组38例病人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诊治,而参考组38例病人则运用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进行诊治,统计分析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临床诊治效果,之后将统计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在2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微创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62.82±2.8分钟、62.68±6.3ml、9.93±4.1天,参考组38例病人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分别为93.54±3.68分钟、209.87±5.9ml、15.86±4.4天.在临床诊治效果对比方面,微创组38例病人中,30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6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2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1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92.31%;参考组38例病人中,18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9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明显愈合,7例病人的骨折部位愈合缓慢,4例病人的骨折部位并未愈合,整体临床诊治有效率为71.05%.2组病人进行手术的相关数据以及临床诊治效果在进行组间对比时,2组数据的差异性显著(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传统常规内固定术而言,运用微创接骨板技术对四肢骨折病人诊治,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短,并且病人进行手术后的诊治效果更佳.由此可知,微创接骨板技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李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膝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OA)在置换人工关节后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tis thrombosis,简称DVT)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5月共计465名(男95名,女370名)进行过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研究其在手术之后2~7天的下肢深静脉的造影,以造影结果为根据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非DVT组和DVT组.非DVT组为男性患者为70人,女性为248人,DVT组为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为122人.2组的平均年龄为66.98岁和65.91岁,以这2组为基础进行分析其患者中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心血管疾病史,体重指数,恶性肿瘤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潜在风险等关联性.结果:在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中,BMI≥24.9kg/m2(OR=1.698;94%CI=1.150~2.700;p=0.015)以及心血管疾病史(OR=3.397;94% CI=1.119~10.126;p=0.029)会对关节置换手术后DVT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其风险.结论: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以及高BMI的患者是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高发病率的潜在危险因素[1].
作者:刘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预防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82例髋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试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7.3%)低于对照组(26.8%),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栗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探讨手术治疗青少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均进行随访6~15个月,平均10.5±2.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或感染病例.60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2例末次随访时抽屉试验为弱阳性,但患者自述无不稳定表现,其余58例均未发生膝关节不稳定情况.治疗后的Lvsholm评分80.5±6.9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5.2±2.9分,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结论:手术治疗是青少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龚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探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5.2±2.5分钟、出血量68.5±2.9ml、术后引流量45.8±8.7ml、住院时间8.5±0.6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洪永昌;吴秀娟;王鹏程;尹志成;李银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对32例髌骨复发性脱位患者,借助膝关节镜,应用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存在内侧支持带松弛现象者,将内侧支持带切开后重叠紧缩缝合,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共 5 天,12~14 天拆线,手术完成后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2例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1.5±2.1天,手术切口均达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为期1~5年,32例患者中达优者23例,达良者8例,判断为差者1例,优良率达96.9%.结论:借助膝关节镜,应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稳定可靠,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远航;王颖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对比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予以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俊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选用半髋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选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病患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比较2组术后病患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率以及治疗后的优良率.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平均术中的出血量都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与观察组相对比差异无明显性(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疼痛率都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和半髋置换术均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但全髋置换术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前期恢复,同时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熊亮;任慧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的生物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后踝关节骨折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多中心分组实验方式建立2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其中治疗A组19例,采用拉力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B组18例,采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案,对比2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差异与疗效,观察生物力学影响.结果:治疗A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在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上的情况时,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略低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的B组;但是治疗A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块波及到胫骨远端关节面25%以下的病情症状者,内固定失效平均压力方面显著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骨科医师应该结合病患骨折伤情状态与手术指征,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恰当选用高效稳定的内固定方案,增强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后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作者:张云航;李海平;叶树强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对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80例,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有手术指征患者给予相应的脑外科手术治疗,利用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患者CO、SV,SVR的变化,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相关数据,并且同步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存活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经无创伤心功能测定法监测显示CO、SV、SVR及CVP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6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MAP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无创心功能测定法监测ICU病房中颅脑损伤患者,可有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作者:廖建军;梁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半环组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患儿在牵引下行闭合手法复位,4例手法复位失败采用小切口下复位,C臂机透视位置满意后克氏针经皮固定骨折端,然后安装半环式组合外固定架固定,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远期疗效按Kolmert[1]等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价标准,优良率达88%.结论:经皮穿针配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无需2次手术,远期疗效肯定等优点.
作者:李文强;高峰;张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并对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手术情况以及早期与远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小于对照组(79.25% VS 96.23%),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都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7.55% VS 16.98%%),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3.21% VS 3.77%),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创伤性较小等优势,后者远期治疗效果较好,没有髋臼磨损等并发症的出现,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作者:聂文礼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皮靶向穿刺侧路镜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作用.方法:2014年6月~2016年1月,采用经皮靶向穿刺腰椎侧路镜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结果:32例获得随访6~12个月.按照VAS疼痛评分法、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 评分标准行临床疗效评定.术前、术后、及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 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改良MacNab 评分优良率为90.6%.结论:在掌控好手术适应证下,精准的经皮靶向穿刺技术结合腰椎侧路镜治疗单节段HLDH疗效确切,减压彻底、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鲁尧;李勇;张劲新;林新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式与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00例纳入到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外固定组50例和内固定组50例.内固定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外固定组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就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外固定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跟内固定组接近,P>0.05.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评分跟内固定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均有良好效果,无严重远期并发症,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作者:黄亮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