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骶尾部褥疮、需进行创面修复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进行负压封闭引流1-2周时间后,28例患者创面均不同程度缩小,存在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未发生严重感染情况.经过臀大肌带蒂皮瓣转移治疗后,有1例出现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长出肉芽后行2期植皮手术,其余患者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1期愈合,修复效果较好;供区切口均1期即可愈合;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且皮瓣外观、弹性良好,颜色正常,成活率100%.结论:臀大肌带蒂皮瓣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褥疮创面修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创面情况,治愈成功率高,复发率较低,是修复褥疮创面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孔宪述;魏辉;邹向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皮瓣开颅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皮瓣开颅术和小骨窗开颅清除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完成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血肿吸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3个月内再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0%(P<0.05).2组预后情况GO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程度要好于对照组.结论: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要好于皮瓣开颅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血肿吸收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生活能力得到尽快恢复.
作者:王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MRI与CT进行检查诊断,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MRI与CT的诊断效果.结果:MRI的诊断准确率为96.67%,明显高于CT的81.11%的诊断准确率(P<0.05).MRI对Ⅰ度和Ⅱ度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程度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x2=8.889,P=0.003<0.05);而对Ⅲ度和Ⅳ度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程度的检出率2种检查方法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RI在诊断椎间盘变形、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而在钙化和椎间盘积气方面明显低于CT(P<0.05).MRI与CT对腰椎间盘突出不规则形、半圆形、三角形、丘形等不同病变形状相关征像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I和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中均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和价值,相比较而言MRI的优势要更为突出,在临床应用上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形成优势互补,大限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侯金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应激反应及矫正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内固定,观察组实施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2组应激反应、矫正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CK与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段矫正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矫正效果与传统开放内固定一致,但应激反应更小,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朱浩华;周汉成;何嘉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雷公藤多甙+来氟米特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在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时间段内诊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病志号单双数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给予雷公藤多甙+来氟米特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沉、肿胀关节数、关节压痛数等比对照组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比对照组低,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白细胞介素-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来氟米特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且能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医师借鉴.
作者:高洋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传统PLIF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9月来本院就诊的52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单侧PLIF,对照组行常规PLIF.比较手术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后椎间融合率、术前和术后1、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后1、3个月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ODI评分和VAS评分也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椎间融合率间无明显差异(100%和92.31%,P>0.05).结论:改良单侧PLIF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相较于传统PLIF,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显著改善术后功能障碍.
作者:陈文盛;申连成;方晓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在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疼痛评分(VAS)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微创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宇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胸部护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8例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胸部护板固定组(n=44)和常规胸带固定组(n=44),胸部护板固定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接受胸部护板固定治疗,常规胸带固定组患者接受常规胸带固定治疗.比较观察2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胸部护板固定组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后1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后24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后42小时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常规胸带固定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x2=8.5655、2.7125、9.1878、21.3326、8.4156,P均<0.05).结论:胸部护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与常规胸带固定相比,能够更为有效的缓解急诊肋骨骨折患者的疼痛感,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住院时间较少.
作者:于海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单一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骨科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以单一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以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围术期指标,术后随访1年,对比2组的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单一钢板内固定的恢复更快,可更好的恢复关节功能,且不显著增加并发症.
作者:朱文滔;刘日新;廖梓杰;赵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方式进行研究.方法:择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的86例患者,随机确定观察组、对照组,2组均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麻醉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的办法,观察手术的相关指标.结果:在对患者临床指标分析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84.69±1.8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004.08±1.39)ml,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存在差异(P<0.05);在对患者麻醉时间分析中,观察组(207.13±1.39)分钟,对照组为(209.15±1.69)分钟,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存在差异(P<0.05).通过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及麻醉方法的融合,可以提高整体效果,而且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反应.观察组并发率为4.88%,对照组并发率为20.93%,观察组效果明显,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对胸腰椎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的过程中,通过治疗前的外伤处理,可以为气管插管的麻醉方法提供有效支持,及时避免患者出现休克现象,而且,通过血液稀释以及控制性降压的处理,可以避免脊髓继发性损伤,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手术的整体效果.
作者:李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总计50例,每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骨折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并且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数据对比为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数据对比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折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并且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术,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骨折内固定术,因而可以得出与骨折内固定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更为理想,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志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索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2日-2017年11月22日期间我院锁骨骨折手术10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中Ramsey评分(2.86±0.25)分、麻醉后Ramsey评分(3.05±0.12)分、麻醉中疼痛评分(1.02±0.54)分、麻醉后疼痛评分(2.10±0.21)分、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优良率96.00%、睁眼时间(2.31±1.59)分钟、睫毛反射消失时间(48.19±3.52)秒、痛觉消失时间(68.12±5.26)秒,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
作者:王金芝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脊柱骨折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入院确诊的96例脊柱骨折,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实施外侧植骨融合术,观察组50例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对比2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情况以及Cobb角改善情况、VAS评分、手术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促脊柱骨折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可广泛推广到临床中.
作者:韩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为临床麻醉师选择合理麻醉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88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其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无创血压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麻醉前,2组患者的心率、无创血压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为(96.22±8.54)次/min、无创血压为(90.64±6.38)mmHg,均明显低于麻醉前以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5.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中,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更佳,值得在今后临床中推荐应用.
作者:党宏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胫前减张切口用在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本次所选88例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4例患者单纯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胫前减张切口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对照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大,组间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要比观察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比较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数值明显要比对照组小,组间比较显示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将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胫前减张切口用在胫腓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应用.
作者:朱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在复杂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组合式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复杂四肢骨折患者68例,并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患者实施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34例患者实施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予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24例,所占比例70.59%,良9例,所占比例26.47%,差1例,所占比例2.94%,优良率97.0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优7例,所占比例20.59%,良18例,所占比例52.94%,差9例,所占比例26.47%,优良率73.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明显比观察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1例针道感染,所占比例2.94%,1例膝关节活动受限,所占比例2.94%,并发症发生率5.8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6例针道感染,所占比例17.65%,6例膝关节活动受限,所占比例17.65%,并发症发生率35.3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高(P<0.05).结论:在复杂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组合式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骨折有效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宋志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究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踝关节融合术展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踝后足评分对比,疼痛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X线影像评分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综合评分对比,观察组(75.44±5.9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58.36±4.87)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效对比,对照组优10例,良6例,差5例,优良率为76.19%;观察组优13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5.24%;优良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选取64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2组,各32例.对观察组行手术治疗,对对照组行手法复位治疗.分析6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关节复位优良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结果: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存在(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较短,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关节复位优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和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均较优,但经比较,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骨折愈合较快,关节恢复较优,但会增加患者和家属的经济压力.
作者:张雪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视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观察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于对照组.将2组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失血量和引流量多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0.00%),P<0.05.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较长,患者在术中的失血量较多,但长远来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高,且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疗效颇为显著.
作者:温俊;谢志华;何志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探讨超声在膝关节及周围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66例膝关节及周围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且运用超声施以诊断,观察并分析结果.结果:所选取的66例患者均通过MRI予以确诊,其中8例为膝关节韧带损伤,10例为半月板病变,11例为腘窝囊肿,37例为膝关节腔积液;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6.97%.结论:超声在膝关节及周围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单,经济适用,准确率高等优点,因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胡术东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与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照组)和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观察组)的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55例,观察组47例;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3.47±2.05)天,对照组为(18.73±3.58)天,差异显著(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再撕裂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末次随访时的ASES评分、UCL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与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临床效果相当,均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但后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轻、恢复快,较前者更具有优势.
作者:王喆;崔波;方子乔;池琦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66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2组,观察组(n=83)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n=83)则采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8.80%,对照组优良率80.72%,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7.7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内固定术更有优势,是一种优秀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兴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分析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61例,根据术式分成2组,置换术组(n=78)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固定术组(n=83)采取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置换术组总有效率97.44%,固定术组总有效率69.88%,置换术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术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下床锻炼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术组并发症率26.92%,固定术组并发症率54.22%,置换术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显著,较骨折内固定术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东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技巧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1年之内所接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6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64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后接受为期1年的随访,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没有产生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临床中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产生并发症几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进圣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DCA模式在颈椎骨折围术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各类型颈椎骨折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法,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骨折围术期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丽娜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有病例均选自2015年8月-2017年8月,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2组,将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取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95.0%,较对照组70.0%更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20.0%,较对照组50.0%更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护理满意度95.0%,较对照组77.5%更高,2组对比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康复进程,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刘鑫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探讨包扎疗法治疗小儿手部烧伤的护理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小儿手部烧伤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包扎疗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湿润包扎疗法(MEBO),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包扎疗法,同时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儿的愈合情况、疤痕增生情况、关节活动情况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28天愈合率达到97.50%,对照组患儿28天愈合率达80.56%,比较2组愈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浅Ⅱ度愈合时间、深浅混合Ⅱ度愈合时间、Ⅲ度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患儿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手部烧伤,包括浅Ⅱ度、深浅混合Ⅱ度或者小面积Ⅲ度烧伤,可采用湿润包扎疗法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较传统包扎换药更具优势,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平均分成2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比2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记录并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7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皆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取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推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高压电烧伤皮瓣修复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高压电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皮瓣移植术治疗,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就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在护理后的SAS、SDS、VAS评分较护理前更低,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升,前后对比P<0.05,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3.3%,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7%.结论:对高压电烧伤皮瓣修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和生活质量,减轻疼痛程度,提升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田宛鑫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术中护理配合效果,为选择合理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则铁煤集团总医院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中的精心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经干预后的呼吸、心率、血压情况以及护理后的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的恢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率,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经不同方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中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情况,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身心健康,且能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与综合素质,适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李振兴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闭合性肝脾破裂保守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闭合性肝脾破裂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入选病例均来自2015年6月-2017年7月,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7%,较对照组80.0%更高,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护理满意度96.7%,较对照组患者73.3%更高,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闭合性肝脾破裂保守治疗,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孙姝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手足外科手骨折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90例手足外科手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对比其2组心理状态评分、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手足外科手骨折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手足外科手骨折患者住院时间(3.52±1.03)天,短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观察组手足外科手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2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手足外科手骨折患者中,能够使其负面情绪得到缓解,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研究.
作者:于彬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外伤性肝脾损伤急救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进行急救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肝脾损伤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选自2016年1月-2017年9月,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均分为2组,将采取综合护理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采取常规护理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较对照组76.5%更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8%,较对照组35.3%更低,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外伤性肝脾损伤行急救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利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快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作者:骆丹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肱骨骨折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骨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肱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按照围术期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0.0%,观察组为92.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短(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观察组为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肱骨骨折患者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有助于骨折快速愈合,值得推行.
作者:孙卫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观察组(44例,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44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2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胸闷气促等)、总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头晕、恶心呕吐以及胸闷气促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的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景淼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接受腰椎狭窄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康复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JOA(下腰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鹿嫣一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对术后疼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10月7日-2017年10月18日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均分为2组.予以对照组基础干预,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观察2组生活质量、术后疼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3.81±2.29)分,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为(2.05±0.44)分,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数据(100.00%)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可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任晓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预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58例)和对照组(n=58例),观察组病人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2.46±6.63)天、(89.94±7.05)天,2组比较,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4/5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9/58),2组比较,P<0.05.结论:在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江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影响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应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表测量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与生理职能)及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生理职能以及焦虑自评分分别为(79.74±9.89)分、(66.40±8.39)分、(51.17±11.06)分、(78.82±9.16)分、(47.47±8.60)分以及(34.63±5.89)分;观察组分别为(86.51±5.89)分、(76.5±5.04)分、(60.12±12.17)分、(82.75±4.16)分、(58.31±7.18)分以及(30.22±8.01)分.结论:应用个性化护理在腰椎间突出症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心理状态.
作者:李艳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合成胶泥治疗手外伤术后指蹼间瘢痕粘连疗效.方法:选择30例手外伤术后指蹼间瘢痕粘连致手功能障碍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3组(对照组、瘢痕贴组和合成胶泥组),选择患手1-5指指蹼间瘢痕作为观察部位,随访观察20天,观察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软度.结果:合成胶泥组和瘢痕贴组在治疗20天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合成胶泥组在治疗20天后效果优于瘢痕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成胶泥组和瘢痕贴组较对照组更有效控制指蹼间瘢痕增生,合成胶泥组较瘢痕贴组更有效控制指蹼间瘢痕增生,外观改善明显.
作者:李翔;王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的效果.方法:将10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后者另给予中医微创小针刀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有效性.结果: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中医证候积分和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性分布与对照组对比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结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医微创小针刀疗法能够显著减轻症状,改善疗效.
作者:姜兵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对四肢骨折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2例四肢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66例)和对照组(n=66例),观察组施以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采用VAS评分评价护理干预前后2组病人的疼痛情况,同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量表)评价2组病人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VAS评分、FIM量表评分比较,均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IM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病人中施以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对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凤仙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导致截肢病人术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严重糖尿病足需接受截肢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分析导致截肢病人术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18例患者出现应激障碍,发生率为45.00%;无配偶、工作学习任务繁重、家庭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应激障碍;应激障碍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各指标评分均高于非应激障碍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截肢病人术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因素包括是否有配偶、学习状态、工作环境、家庭及社会人际关系等,需根据患者术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具体原因为其开展及时的心理疏导,从而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以改善,减少其心理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倩;牟艳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重性颅脑损伤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病例总数为100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伤后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处理,对照组在伤后24小时后行气管切开处理,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0%,相比于对照组76.0%更高,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和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更优,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30.0%,和病死率12.0%,较对照组54.0%和30.0%更低,观察组患者感染控制率80.0%,较对照组患者40.7%更高,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昏迷时间对比、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2组上述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处理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张凯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患者并发便秘消失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病人分为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观察组病人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病人并发便秘消失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便秘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6.06±1.35)天、(4.20±1.13)天;对照组便秘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4.46±3.49)天、(6.43±1.42)天;2组比较,P<0.05.结论:在老年四肢多处骨折卧床便秘病人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便秘症状,对促进病人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减少骨折病人术后疼痛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4例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68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病人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采用VAS评分评估护理干预前后2组病人的术后疼痛情况,并比较2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VAS评分比较,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12%(64/6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7.39%(31/46),2组比较,P<0.05.结论:在骨折病人中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术后疼痛症状,并能有效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对改善病人的预后及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探究手术室护理配合对于骨科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间骨科收治的手术病患中选择84例进行分组护理,经信封法分组后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强化手术室无菌护理配合,各42例.对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对比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提示较之治疗前2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为(86.7±5.1)分(P<0.05).另外对比护理满意率,也提示观察组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对比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科患者强化手术室无菌护理配合,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康复,故值得推广.
作者:王迪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微创钢板接骨术对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胫骨骨折(开放性骨折)患者82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41例.对照组行微创钢板接骨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天采取高压氧干预,每天1次,连续4周.比较2组术后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区骨密度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血清IGF-1和FGF-2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消失、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密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优良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x2=4.493,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IGF-1和FGF-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辅助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确切,上调患者血清IGF-1和FGF-2水平可能是其疗效途径之一.
作者:陈鑫;吴飞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予以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接诊的61例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2髋)为观察对象,均提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手术前后髋关节屈曲度、外展度改善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等.结果:术后患者髋关节外展度、屈曲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Ficat分期Ⅲ、Ⅳ期患者优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助于提高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预后.
作者:张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髌骨骨折术中采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评价其价值.方法: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5例髌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5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超声下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2组病例在麻醉后5、10、20分钟的MBP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差异不显著(P>0.05);2组病例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骨折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优良.
作者:曹亚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采用EEN方法下,患者胃肠粘膜屏障动态变化以及其他治疗意义.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4例资料,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给予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方法的52例纳入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EN)方法的52例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后3天、7天胃肠粘膜屏障相关指标包括白蛋白水平、谷氨酰胺、甘露醇/乳果糖(L/M)等;比较2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包括CD4+、CD8+、CD4+/CD8+等;比较2组疗效指标,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营养支持前,2组患者在白蛋白、谷氨酰胺、L/M指标上对比无显著差异,营养支持3天后,谷氨酰胺指标观察组较高,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营养支持7天,各指标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支持前、营养支持治疗3天,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组间对比均无显著差异,营养治疗7天,CD4+、CD4+/CD8+指标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胃肠粘膜屏障保护修复疗效观察,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2.3%,与对照组76.9%,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观察组7.7%,与对照组25.0%,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配合EEN治疗方法,对改善胃肠粘膜损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在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肠粘膜屏障有积极作用,且有助于并发症的控制,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作者:陈玄斌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评价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6月-2015年7月,我院采用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31例,术后随访复查胸腰椎X线、CT等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VAS评分和骨块占椎管容积的变化.结果:术后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3个月.手术前、后Cobb's角、V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CT检查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平均为45%-70%,术后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平均为0%-15%.31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恢复率为83.87%.结论:采用Ⅰ期后入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圆锥/马尾神经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延岭;蔡沅锜;张建平;蔡芝军;齐欣;汤逊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在脊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92例,按照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咪达唑仑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芬太尼麻醉,对比2组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前2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并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除血氧饱和度以外,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中给予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具有更为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杜艳坤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治疗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化围术期护理,对比2组术后并发症及皮瓣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切口Ⅰ期愈合率80.95%,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2期皮瓣修整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4.29%,组间差异(P<0.05).2组患者皮瓣均成活.结论:积极采取综合化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有利于手部及前臂皮瓣愈合、存活.
作者:高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5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病患,共有60例,将他们按照治疗方式的选择情况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30例病患选择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法,对照组的30例病患则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法,比较2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患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各项目均低于对照组;对比2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共有2例病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共有7例病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观察2组术后Baird-Jackson功能恢复效果评估情况,观察组病患的优良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踝关节骨折时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而经皮微创闭合复位治疗法更能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促进骨折部位更好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黎浩晖;张文标;余斌;邓征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者临床以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急诊入院,经检查确诊为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的3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入院时、治疗后半年、1年患者影像学指标(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脊柱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SIA进行评估,同时统计术后感染、固定松动或折断、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椎体高度比、椎管占位、Cobb角改善优于入院时,且治疗后1年影像学指标优于治疗后半年,P<0.05;治疗后1年患者脊柱功能恢复优于入院时,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未出现固定松动或折断、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临床对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者以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术后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发生少,椎体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改善理想.
作者:陈志盛;邓庆龙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