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院感染管理临床带教工作尚不能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带教管理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已迫在眉睫,有效对实习生进行管理不仅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将产生较大影响,也使他们成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得力助手.
作者:任莲花;朴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无菌干镊子容器其传统包装方法是采用双层棉布包装.由于棉布易破损,使用中回收、清洗成本高,耗费人力物力,且阻菌效果差.因此,我科在实践中通过反复试验,采用一次性皱纹纸加无纺布包装干镊子容器,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琼华;谭家琼;陈春丽;曾庆菊;林琼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医院血库为患者提供血液,也接收患者的血液标本和进行末梢采血定型,血液标本有的含有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属于生物危险品.我院血库虽然对医院感染极为重视,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为有效预防医院血库感染的发生,对血库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1 危险因素1.1标本传染性 血液标本有的含有强传染性或多药耐药性的病原体,可以直接或通过手污染周围环境,从消化道、伤口、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致病.
作者:刘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通过内镜引起的感染不断受到关注,国内外已有经内镜检查传播幽门螺杆菌(H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报道,其均与细菌生物膜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消化内镜的清洗质量必须以能彻底去除细菌生物膜为目的,我院使用生物膜清洗剂对内镜进行清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月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旦发生感染,终导致手术失败,有的被迫移除假体,甚至要做膝上截肢,给患者精神上和经济上造成很大的负担.但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的早期深部感染,如处理及时,一般预后较好.现将某院骨科成功治疗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季也蒙假丝酵母菌感染报道如下.
作者:朱丽莎;薛菊兰;艾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ICU护工承担着病区患者大量的生活护理、消毒隔离及消毒供应工作,每天与不同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物密切接触,穿梭于各病床之间,稍有不慎均导致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自2010年以来,我院规范ICU护工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国春;李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机械通气是现代呼吸支持技术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VAP).因此,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是控制VAP流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1 VAP发生的原因1.1 内源性感染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胃-肺感染途径和体位的影响易致VAP.1.2 外源性感染 接触吸入性传播、侵入性检查与呼吸机环路的污染导致VAP.
作者:田玮;田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为了改变供应室原始的手工管理模式,我们借鉴了电子物流的管理方法,开发了供应室管理系统软件,并针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开发商取得联系,不断改进,使供应室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扩展到适应医院感染管理和成本核算的要求.1 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1.1 供应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 统计全院使用物品的种类、产地、库存量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录入完善电脑字典;结合供应室物品的入库、申领、回收、灭菌、发放的运转流程,设置了日常业务处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查询系统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软件的设计侧重人性化,尽量简便操作界面.
作者:柴剑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为提高医院门诊输液室感染质量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检查、督导为手段,采用卫生部统一标准进行考核的方法,达到提高输液室医院感染管理目的.1 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医院感染部门和科室两级负责制,并根据输液室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逐项实施.负责评估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作者:任爱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近年来医院感染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医护操作过程中,怎样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要求每一名护理人员认真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1)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使用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液体须注明时间,>2h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液>24 h不得使用.(2)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对诊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应达到以下要求: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物品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
作者:邢颖娜;黄颖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重要手段.患者牵引时平卧于牵引床上并用牵引带固定与腰腹部,用电脑控制面板调节好牵引重量后开始牵引.我科有6台牵引床,平均每日有<30例做该项治疗,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对牵引床进行病原菌的监测与消毒对切断传染源非常重要.
作者:黄学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医院血培养结果;药敏数据用WHONET 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0年共收集血培养标本12 384份,培养阳性1203份,阳性率9.71%;1203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706株,占58.69%,革兰阳性菌390株,占32.42%,真菌107株,占8.89%;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分别占15.96%、10.56%、11.22%、12.14%、11.1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65.67%、70.1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 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血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徐宁;李丰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0年医院痰标本分离的908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测定,并针对多药耐药性进行干预.结果 2009年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比2008年增加,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耐药率>90.0%,2010年通过干预措施后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比2009年有延缓趋势,氨曲南、头孢曲松、哌拉西林耐药率<75.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呈多药耐药性,应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加强口腔护理和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炜;屠传建;金玲玲;罗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和减少SMA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患者130例,其中发生SMA医院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选取同一时期同一病区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SMA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医院感染SMA的发生率为6.15%;t检验、卡方检验结果提示,年龄、住院时间、留置导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恶性肿瘤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年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恶性肿瘤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年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恶性肿瘤为医院感染SMA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宋晓玉;张莉;叶波;李力;全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11例接受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中,58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52.25%;VAP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占61.90%,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各占25.40%、12.70%,革兰阴性菌中,占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23.81%、16.67%、7.14%,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87%;革兰阴性菌存在严重耐药性,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 VAP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且存在明显的耐药现象,应加强VAP预防控制细则实施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杨慧宁;王鲜平;张娜;吕岩;高敏;杨玉兰;吕晓丽;李爱玲;曹安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院革兰阴性杆菌性肺炎的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性,为抗感染治疗寻求科学依据.方法 对345例革兰阴性杆菌性肺炎患者的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分离细菌菌谱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养出的387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分离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8.2%)、肺炎克雷伯菌(19.9%)、鲍氏不动杆菌(14.5%)、大肠埃希菌(12.7%)、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3%);5种重要病原菌均显示出严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检出率达16.5%、19.6%.结论 呼吸内科医师务必做好肺炎患者的细菌学检查,按照药敏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
作者:谢艳萍;辅桓钦;董朝辉;钟春苗;姚伟;温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奠定基础.方法 前瞻性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定期到微生物实验室获取培养阳性结果,深入临床了解患者用药、消毒隔离措施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并对临床感染资料和病原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11月-2010年12月共分离出1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86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病例中ICU感染病例占70.83%;MRSA仅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有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93.02%、97.67%、96.51%、93.02%.结论 MRSA医院感染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呈多耐药性;应加强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积极开展多药耐药菌的主动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提高MRSA的治愈率,减少MRSA的医院感染和死亡率.
作者:张淑敏;朱熠;陈旭;李辉;娜依兰;邹建文;吴燕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ICU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的多药耐药特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结果 296株PAE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为24.0%~25.3%;泛耐药株检出率为24.0%;PAE对其余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0%.结论 医护人员务必对PAE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遏制多药耐药细菌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郑颖;陈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革兰阳性球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制定相关的医院感染干预对策.方法 细菌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WHONET新版本.结果 712株革兰阳性球菌中分离率居前3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各占40.6%、31.9%、10.9%;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0%敏感;MRSA检出率为60.9%,MRCNS检出率为61.2%.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力度,遏制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的不良趋势.
作者:鲁艳;李从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老年革兰阴性杆菌性肺炎的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 老年肺炎患者分离的158株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31.0%、25.9%、20.9%、12.0%;以上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甚至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也产生了耐药性,耐药率为14.3%、18.4%.结论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采取综合性预防与控制措施.
作者:杨金平;陶宏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胆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胆汁培养与菌种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按K-B法进行.结果 胆汁标本细菌阳性分离率为60.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9.0%;革兰阳性球菌占31.0%;药敏试验表明,除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以外,155株病原菌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显示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结论 胆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临床应按照药敏结果针对性用药.
作者:黄娥;范文;段六生;雷鸿斌;易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同济医院2001 -2010年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 以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培养;API或VITEK-2 Compact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B法.结果 医院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其构成比显著下降,2001-2005年占63.7%,2006-2010年下降至58.0%;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由33.6%上升至36.3%;真菌由2.7%上升至5.7%;总体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2001-2010年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发生明显变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
作者:刘彩林;孙自镛;朱旭慧;李丽;张培;陈中举;田磊;王斌;朱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假丝酵母菌属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预防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所有中段尿培养假丝酵母菌属阳性株,分析其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3500份中段尿培养标本中,有1055份阳性,阳性率为30.1%,其中171份标本检出假丝酵母菌属,检出率为16.2%;主要发生在老年医学科、老年ICU、急诊科及ICU,分别占46.2%、28.1%、6.4%、6.4%;171株假丝酵母菌属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和克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6%、50.3%、26.9%、11.7%、4.1%和3.5%;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在医院感染性疾病中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引发泌尿系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属多为抵抗力弱的老年患者和ICU患者;对氟康唑耐药率高;临床应重视对怀疑泌尿系感染的患者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黎青;邱胜丰;潘世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血培养中常见病原菌构成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10年血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08份送检血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241株,阳性率为10.4%,其中革兰阳性菌96株占39.8%,革兰阴性菌145株占60.2%,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结论 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医院感染和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意义重大.
作者:韩福禄;王文艳;庞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率.方法 以萨布罗培养基分离真菌,用API 20 CAUX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板和ATB 3 Fungus假丝酵母菌属药敏板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 共分离假丝酵母菌属189株,检出率为9.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居首位,占76.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8.5%、6.3%、5.3%;189株假丝酵母菌属所致的临床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痰标本中共检出114株,占60.3%,其次为清洁中段尿、粪便,分别占15.3%、9.0%;189株假丝酵母菌属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率较高.结论 必须重视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詹燏;汤贝贝;刘水逸;卢忠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与不孕不育之间的关系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培养技术,对医院不孕不育门诊的160对不孕不育夫妇及30对正常妊娠夫妇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生殖道Uu检测,同时分析菌株的耐药性,对比两组人群生殖道Uu感染的差异性.结果 160对不孕不育夫妇中,男性、女性Uu感染率分别为31.25%、40.62%,30对正常妊娠夫妇中,男、女Uu感染率分别为10.00%、16.67%,不孕组与对照组Uu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分析敏感性较高的依次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耐药性高的是红霉素.结论 不孕不育患者生殖道Uu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人群,Uu感染可能是男女不孕不育的一种诱因,治疗时首先选用敏感性较高的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
作者:李东辉;颜志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128株耐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耐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ICU、脑病科、肿瘤科,分别占60.9%、21.9%、8.6%;在各类标本中的检出率以痰液、脓液、创面分泌物较高,分别占 60.2%、12.5%、12.5%;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黏菌素B耐药率低为0,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为40.62%、46.09%;耐药率>80.0%的有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头孢噻肟、美罗培南、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 50.0%的有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结论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现象极为严重,应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防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蔓延.
作者:吕春兰;郝爱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预防控制和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MicroScan AS-4半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临床分离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同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阳性198株,阳性率为48.89%;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所测抗菌药物显著高于产ESBLs阴性菌,并且出现5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结论 医院产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存在相当比例,ESBLs阳性菌的耐药率远较阴性菌更加严重,应引起临床注意.
作者:寿叶女;陈建江;单平囡;甄国东;娄晓寅;鲁玲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RICU的82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82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60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3.3%,其中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33.3%、11.7%、11.7%,真菌居第2位,占20.0%,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50.0%.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为ARDS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动态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崔青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嘉兴地区支原体属感染率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嘉兴地区1869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鉴定,对9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 支原体属感染总阳性率为38.5%,其中单纯Uu感染占89.6%、单纯Mh感染占1.1%、Uu+ Mh混合感染占9.3%,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感染率为43.2%,男性为28.5%;药敏结果显示,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那霉素99.2%、交沙霉素97.9%、多西环素95.4%、四环素93.8%、克拉霉素79.7%、阿奇霉素65.3%、红霉素62.2%、氧氟沙星9.0%及环丙沙星3.9%.结论 嘉兴地区支原体属感染以Uu为主,且女性高于男性,定期总结和分析病原菌及其药敏监测资料并及时向临床反馈,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国蓉;吴晓燕;倪侃翔;陈松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的菌种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抗感染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属培养和药敏试验,支原体属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Mycoplasma IST2支原体检测与药敏试剂盒.结果 2431例女性患者中,支原体属检测阳性率为51.0%;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率高,占80.8%,人支原体(Mh)感染占1.7%,Uu和Mh混合感染率占1 7.5%;支原体属耐药率高的是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低的是普那霉素、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结论 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高,应加以重点预防控制.
作者:叶湘;张真;王群兴;彭传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08-2010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做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09、2010年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37.5%、34.8%、34.2%;MRSA以外科检出高,标本分布以分泌物为主;3年间MRSA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8种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氯霉素、利福平外,其他药物耐药率>60.0%,且表现为多药耐药.结论 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应规范临床用药,加强MRSA耐药性监测,有效控制感染.
作者:周淑群;韦柳华;周定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院ICU下呼吸道感染者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ICU下呼吸道感染者1562份合格痰标本中培养的515株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 51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325株,占63.1%,革兰阳性菌156株,占30.3%,真菌34株,占6.6%;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8.6%、13.4%、7.0%、6.8%;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l6.1%;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耐药结果显示,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多药耐药严重.结论 医院ICU的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部分病原菌呈现高耐药和多药耐药的特点,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作者:王福兰;李福玲;王桂荣;刘素娟;孙瑞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E)医院感染的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留取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评价.结果 168株PAE医院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黏膜,分别占50.6%、18.5%、1 2.5%;药敏结果表明,PAE耐药率>40.0%的抗菌药物有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率>90.0%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结论 医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PAE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应加强监控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程光敏;姜玲;尧兴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PAE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依据CLSI新折点判读结果.结果 167株PAE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居首位,占68.2%,在泌尿道标本居第2位,占12.6%;药敏结果表明,PAE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耐药性,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30.5%,PAE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13.8%.结论 应重视PAE耐药性的监测工作,预防与控制多药耐药PAE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刘东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产气巴斯德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美国BD公司PhoenixTMl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对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液分离的1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检测,应用头孢硝噻吩(Ncf)试验检测其β-内酰胺酶(BLs),多底物纸片法分类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PhoenixTMl00细菌鉴定仪鉴定该菌为产气巴斯德菌,可信度(ID)为94.0%;对氨曲南、头孢他啶耐药,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多黏菌素、氟喹诺酮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BLs的分类检测中,氨曲南为6 mm,耐药,与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均无协同及拮抗,头孢他啶为10 mm,耐药,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及头孢噻肟均为14 mm,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为16 mm,头孢西丁为28 mm,均敏感.结论 该产气巴斯德菌临床分离株仅对部分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耐药性较低),其机制为产BLs,耐药表型及克拉维酸协同试验阳性,推测为产某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作者:梅海燕;明德松;朱焱;谢尊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临床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和调控基因adeS、adeR分布情况及与抗菌药物耐药的关系.方法 在全国范围21所医院选择同期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01株和敏感菌12株进行研究;测定其对6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筛选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及其调控基因adeS、adeR,克隆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 10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米诺环素、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2.5%、62.4%、71.3%、80.2%、94.1%、95.0%,其中对以上6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36株;adeA、adeB、adeC、adeS、adeR基因阳性菌株分别为74、76、75、73、77株;以上5种基因均阳性(基因型命名为组Ⅰ)的菌株检出64株,检出率为63.4%,为分布广且主要的基因型;根据脉冲场凝胶电泳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克隆A、B、C、E中以组Ⅰ为主,而D克隆中以组Ⅶ(5种基因均阴性)为主;12株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阳性率也均>40.0%,但调控基因adeS、adeR阳性率较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deABC外排泵基因在耐药菌和敏感菌中阳性率均高,而且地区分布和克隆分布十分广泛,其与多耐药的获得有极大的相关性,其基因的播散可能主要通过菌株的克隆播散得以实现.
作者:吴旻;周华;皮博睿;俞云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与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共30株,先用改良三维试验同时检测头孢菌素酶(AmpC)、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3类β-内酰胺酶活性,再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分析24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膜孔蛋白carO基因.结果 3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TEM、ADC、OXA-23群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60.0%、80.0%,30号株ADC基因为新亚型;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达10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ADC、OXA-23群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外,还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carO突变有关.
作者:姜如金;朱健铭;吴康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肠球菌标本的来源分布与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方法 选取2009年感染患者的肠球菌属分离株,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并对其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粪肠球菌检出20株,占57.1%,屎肠球菌共分离到15株,占42.9%;21株多药耐药肠球菌中,阳性基因aac(6′)/aph(2″)、aph(3′)-Ⅲ、ant(6)-Ⅰ、ermB、tetM分别检出19、11、11、19、10株,检出率分别为90.5%、52.4%、52.4%、90.5%、47.6%.结论 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属多药耐药严重;携带抗菌药物相关耐药基因是导致菌株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张姝;莫非;黄志卓;渠巍;梁璐;夏曙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细菌生物膜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黏膜样本的表达.方法 获取69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中筛窦黏膜样本为试验组,获取1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10例鼻骨骨折患者钩突黏膜样本为对照组,所有样本均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及细菌培养;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分析细菌生物膜与细菌培养的相关性、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的相关性、细菌培养与慢性鼻-鼻窦炎的相关性,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发现细菌生物膜的病例49例,阳性率为71.0%;培养检出细菌的病例共45例,均分离自细菌生物膜阳性病例样本,阳性率为65.2%,均观察到黏膜纤毛不同程度的损伤;对照组未发现细菌生物膜,未培养出细菌,可以观察到黏膜纤毛较浓密,排列整齐;细菌培养与细菌生物膜表达存在相关性(P=0.001),细菌生物膜表达与慢性鼻-鼻窦炎存在相关性(P=0.000),细菌培养阳性与慢性鼻-鼻窦炎存在相关性(P=0.000),细菌生物膜表达与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不存在相关性(P=0.942).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黏膜可以观察到细菌生物膜存在,细菌生物膜可能参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过程;细菌生物膜表达与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相关.
作者:诸葛盼;尤慧华;徐瑞龙;李栋;施海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利福平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0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6所医院共47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5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该组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3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结论 携带1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和3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相关基因是该组菌对利福平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朱健铭;姜如金;吴康乐;马兆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调查方式,统计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共收治23 013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29例、626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0%,例次感染率2.72%;626例次医院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体602株,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46.51%,革兰阳性菌占9.80%,真菌占27.58%,病毒占15.62%;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3.35%,泌尿道占23.16%;23 013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用以预防和治疗的19 106例,使用率83.02%,使用皮质激素的342例,使用率1.49%,229例医院感染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结论 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监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易感人群.
作者:陈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综合保温措施对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将手术室温度设置为24~26 uC,湿度40%~60%,手术床加铺电子恒温毯,加盖恒温毯,输入液体、血液用液体加温仪加温、冲洗液用恒温箱加温至37℃,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比较综合保温措施对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体温在手术结束时为36.8℃,高于对照组;对照组51例患者中,4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7.8%;观察组57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可有效预防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手术的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作者:牟德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呼出气冷凝液pH值水平与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ICU住院的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57例及健康体检者60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并同步收集患者的呼出气冷凝液,测量pH值;之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例迟发型VAP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期间下呼吸道分泌物共分离出病原菌173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4.86%及23.70%;迟发型VAP诊断当天呼出气冷凝液pH值较插管后第3天及健康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t=5.802,P<0.05;t=12.146,P<0.05).结论 呼出气冷凝液pH值检测有助于迟发型VAP的诊治.
作者:齐天杰;阎锡新;李帅;李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有效提高配置过程中输液质量,以控制静脉输液所致的感染,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法 针对配置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全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并建立相应的感染管理制度及管理机制.结果 通过对各环节的管理和有效的感染控制,降低了输液配置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升了静脉药物配置质量.结论 加强静脉输液质量控制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对预防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玉皇;侯疏影;汪立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4例MPP患儿(研究组)和36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结果 研究组MPP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IL-6、IL-8分别为(29.22±1.26)、(20.18±1.32)、(28.01±1.38)pg/ml,高于对照组的(7.98±2.30)、(6.21±0.72)、(7.82±2.0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期血清TNF-α、IL-6、IL-8分别为(11.02±1.46)、(8.86±1.02)、(10.54±1.07)pg/ml,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虽然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例MPP肺纤维化患儿胸水TNF-α、IL-6、IL-8分别为(49.02±2.20)、(32.28±2.54)、(45.90±2.86)pg/ml,较无肺纤维化者的(28.80±1.92)、(26.06±1.77)、(28.86±2.75) pg/ml,显著增高(P<0.05),12例MPP肺纤维化血清中TNF-α、IL-6、IL-8分别为(30.18±2.86)、(27.84±2.86)、(28.42±3.20)pg/ml,低于其胸水(P<0.05);6例存在胸腔积液但无肺纤维化改变的患儿,胸水中TNF-α、IL-6、IL-8水平与血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NF-α、IL-6、IL-8在MPP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与肺部有无纤维化形成有关,故在诊断、治疗、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滕宁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结果 2009年调查1680例患者,其中9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5.36%,2010年调查2144例患者,140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53%,感染率高的科室是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发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病原菌均以克雷伯菌属为第一;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5.83%,15.62%;抗菌药物以一联用药为主,分别占28.11%、55.82%;标本送检率分别为55.56%、56.4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年龄、放化疗、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使用等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肿瘤专科医院医院现患率的调查,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加强目标监测和采取防控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苏建萍;张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就诊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现状及主要基因型.方法 收集2009年4月-2010年4月临床腹泻就诊患者的资料及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并进行分型.结果 在214例来医院就诊的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6.8%;其中19.4%患者伴有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发热、水样便为主;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在冬春季节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约占全年病例数的58.3%,基因型以GⅡ型为主.结论 腹泻就诊患者中诺如病毒感染不容忽视,基因型以GⅡ为主.
作者:贾宁;谢丽君;索继江;邢玉斌;高岩;何蕾;刘运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危险因素,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专职人员为主,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监控护士配合,采用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将所有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住院患者267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24%;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术后刀口,分别占57.15%、21.43%,下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均占7.1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52%,以一联、二联用药为主,分别占59.74%、38.96%;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为10.18%.结论 加强对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的监控;提高细菌培养送检率;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王月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预防美容皮肤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 分析目前美容皮肤科在预防医院感染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具体措施防范.结果 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美容皮肤科内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采取可靠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防范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对于所有美容皮肤科患者,都应该采用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感染,医务人员在识别出潜在的高风险因素后,应大限度地制定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作者:李建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356例重型颅脑伤患者,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针对重型颅脑伤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24%、10.75%,干预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加强对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对于重型颅脑伤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卫兵;周丽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 通过检索病历回顾分析,收集医院NICU2006年6月-2009年6月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00份病历中共统计出医院感染147例,医院感染率为7.00%,男女发生率分别为4.10%、2.90%,其中早产儿137例,占93.20%,胎龄为(32.24±3.21)周,出生体重为(1725.81±738.35)g;发生医院感染时间为(12.56±9.00)d;医院感染死亡率为6.12% ;NICU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PICC等)、极低出生体重儿、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是N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采取加强NICU科室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基础护理等措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敏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输血对骨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试验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记录患者的输血量、输入血的性质及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选择2008年1-12月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517例,其中未输血组251例,输异体血187例,输自体血79例;对3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未输血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39%,输异体血组医院感染率为9.63%,输自体血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80%,不同输血方式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后发现,输异体血组医院感染率高于其他两组,未输血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与输自体血患者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异体血量各组之间与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自体血量各组之间与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输自体血患者与输异体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与输血成分及输血量等有关;在保证患者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输血,对确需输血的患者,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输注自体血.
作者:张楠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10年全国非ICU住院患者中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据CLSI 2010年标准,使用WHONET5.4软件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所属59所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上报数据中非ICU住院患者分离的菌株进行分析.结果 非ICU住院患者中共分离到细菌47 203株(按患者首次分离株进行统计),其中革兰阴性菌株33 110株占70.1%,革兰阳性菌14 093株占29.9%,前5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7.8%、11.3%、10.7%、9.4%、8.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头孢西丁菌株分别占48.9%和64.2%,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株,对替考拉宁出现少量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别有0.6%和2.3%对万古霉素耐药,0.4%和1.2%对替考拉宁耐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68.6%和41.9%,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及含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25.0%,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明显,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于往年监测数据;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喹诺酮类、米诺环素的耐药率<25.0%.结论 我国住院非ICU患者细菌以肠杆菌科、非发酵菌、葡萄球菌属为主,MRSA、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非发酵菌以及对喹诺酮耐药肠杆菌科十分突出,且呈增长趋势.
作者:沈萍;魏泽庆;陈云波;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27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327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56.27%,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占18.96%,泌尿道、皮肤切口、血液感染分别占8.87%、5.20%、4.89%;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年龄、住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泌尿道插管、气管插管、抗肿瘤治疗、恶性肿瘤、腹腔穿刺引流、使用呼吸机、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白细胞数和基础疾病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住院时间、泌尿道插管、气管插管、恶性肿瘤、白细胞数和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使用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显著关联.结论 医院感染与患者高龄、住院时间长等多因素有关,必须加强对易感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熊杰;白生华;汪璐;朱冰;邹自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我国门急诊患者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MIC或E-test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使用WHONET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所属59所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门急诊来源的细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6452株,包括革兰阳性菌2279株占35.3%、革兰阴性菌4160株占64.5%,其中大肠埃希菌1501株占23.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25株占11.2%、铜绿假单胞菌670株占10.4%、金黄色葡萄球菌564株占8.7%、克雷伯菌属细菌561株占8.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4.0%和75.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6%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链球菌属主要对大环内酯类与克林霉素耐药,β-溶血链球菌和酿脓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30.0%;嗜血菌属对氨苄西林耐药率>3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低于同期整体监测水平;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同期整体监测水平.结论 我国门急诊来源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细菌耐药率较住院患者低,但主要细菌耐药率较为突出.
作者:陈云波;沈萍;魏泽庆;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我国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59所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成员单位分离自尿标本的细菌,常规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测定细菌的耐药性,按CLSI 2010年版折点判断结果并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到细菌19 62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887株占30.0%,革兰阴性菌13 734株占70.0%,分离率高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8338株占42.5%、粪肠球菌1569株占8.0%、屎肠球菌1521株占7.8%、肺炎克雷伯菌1358株占6.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67.8%、65.6%,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耐药率<5.0%),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20.0%;屎肠球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万古霉素(VRE)耐药株检出率分别为4.6%、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比例分别为54.6%、76.9%,未检测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株.结论 我国尿路感染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肠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多,多药耐药菌株增加,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及时了解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非常重要.
作者:杨青;陈晓;孔海深;张伟丽;魏泽庆;沈萍;陈云波;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方法 重视外科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等措施.结果 对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可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做好手术部位监控工作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邢虎;葛慧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对儿童眼内炎患者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 对13例(13眼)儿童眼内炎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改变、眼压维持、视网膜改变等情况.结果 13例(13眼)患儿术后均保持了完整的眼球形态,有12例(12眼)患儿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2个级别).结论 儿童眼内炎患者,术后尽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可获得尽可能多的视功能.
作者:忻双华;王惠云;陆勤康;赵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我国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细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使用WHONET5.5软件进行分析,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成员医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分离的脑脊液标本菌株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59所医院从脑脊液标本分离出细菌77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67株,占60.4%,革兰阴性菌304株,占39.6%;常见的革兰阳性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5株、肠球菌属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和链球菌属22株;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不动杆菌属109株(主要来自于外科系统)、克雷伯菌属46株、大肠埃希菌35株和铜绿假单胞菌23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0.6%和64.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比率分别为87.5%和74.1%.结论 我国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外科组不动杆菌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内科组;脑脊液来源的MRSA发生率、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检出率较高.
作者:魏泽庆;沈萍;陈云波;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针对门诊换药室的特殊性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感染干预措施.方法 分析患者医院感染各项因素,制定并加强制度管理,强化环境管理,规范各项操作,针对患者因素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结果 忽视手卫生、环境污染、不规范伤口处理等,是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强制度与环境的管理、操作过程的管理等干预措施,有效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换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多,从管理入手,重视环境管理,规范并强化各项操作及过程管理的干预,是预防治疗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席祖洋;郭春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我国2010年<14岁儿童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方法 59所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成员单位对<14岁儿童临床分离的细菌常规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测定细菌的耐药性,按CLSI 2010年版标准判断结果并采用WH0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11 490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4%,革兰阳性菌占41.6%;前6位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6.5%,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8%,肺炎克雷伯菌占11.7%,表皮葡萄球菌占7.0%,铜绿假单胞菌占6.9%,肺炎链球菌占6.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比例分别为24.4%、77.6%,未检测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株,非脑脊液标本中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检出率为11.0%,β-溶血链球菌对万古霉素、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均高度敏感,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70.0%;仅检出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1株和屎肠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9.9%、64.9%,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3.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12.0%;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20.0%,鲍氏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8.6%、13.3%,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4.0%;流感嗜血菌、卡他莫拉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分别为43.8%、72.7%.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感染呈上升趋势,应警惕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杨青;陈晓;孔海深;张伟丽;魏泽庆;沈萍;陈云波;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我国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WHONET5.4软件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Mohnarin)所属59所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上报数据中明确标明ICU来源的菌株进行分析.结果 ICU共分离到病原菌14 712株(按患者首次分离株进行统计),其中革兰阴性菌10 864株占73.8%,革兰阳性菌3848株占26.2%,前5位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3185株占21.6%、铜绿假单胞菌1802株占12.2%、肺炎克雷伯菌1543株占10.5%、金黄色葡萄球菌1519株占10.3%、大肠埃希菌1390株占9.4%;标本主要来源于痰、血和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9.4%、73.9%和91.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中分别有0.8%和4.9%对万古霉素耐药,0.8%和2.3%对替考拉宁耐药,0.5%和0.9%对利奈唑胺耐药;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比率分别为68.5%和79.0%;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80.0%.结论 我国ICU来源细菌以非发酵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细菌的耐药状况进一步恶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作者:沈萍;魏泽庆;陈云波;肖永红;李兰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产褥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医院收治的30例产褥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患者产褥感染率为0.30%,阴道分娩患者产褥感染率为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产褥感染的发生与分娩方式不相关;产褥感染主要与妊娠、分娩的并发症相关,有妊娠并发症患者产褥感染率为1.04%,明显高于无妊娠并发症的0.05%(x2=51.6292,P<0.01),可能是由于妊娠并发症致机体的免疫及防御功能下降而致病.结论 做好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及时治疗妊娠相关并发症,是降低产褥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邹杰;高志英;卢彦平;孙婷婷;熊丽华;李亚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预防与控制输血科医院感染.方法 调查医院输血科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结果 输血科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滞后、工作区域布局不够科学、污染分区不够规范、洗手依从性不达标、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力度不足等.结论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杜绝医院感染,输血科务必建立和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作者:丁玲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儿童口腔科治疗存在的医院感染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方法 重视儿童口腔科诊疗和诊疗器械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自身职业防护,实行标准预防.结果 通过落实感染控制措施,从根本上减少、避免口腔诊疗过程中造成的医院感染发生,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与医疗安全.结论 医护人员规范诊疗操作,严格制定和落实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对预防儿童口腔科诊疗医院感染非常必要.
作者:夏胜瓯;张韶;王一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考察使用管道观察表预防有多管道危重患者发生管道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3月109例置入多种管道危重患者,应用管道观察表,实施多种特殊管道护理,及时进行检查与维护,预防医院管道感染.结果 109例危重多管道患者在使用特殊管道观察表后,对要定期更换的特殊管道时间一目了然,无1例因护理不到位而并发管道感染.结论 应用特殊管道观察表能加强危重患者多管道的管理,预防管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朱贻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预防血站实验室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血站实验室感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结果 实验室存在设计不符合要求、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防护措施缺乏、检验人员缺乏感染知识、消毒灭菌观念淡薄、医疗废物处置不当.结论 预防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实验室改造、建立血站感染规章制度、添置防护用品、加强血站感染知识培训、严格实验室消毒管理、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作者:孙家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微波消毒法对口腔印模的消毒效果.方法 用乙型肝炎病毒及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对口腔印模进行污染,用微波消毒法对污染印模消毒,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技术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及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检测,评价消毒效果.结果 微波消毒3 min,印模中乙型肝炎病毒无检出,消毒合格率均达100.0%,与消毒1、2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5 min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无检出,与其他各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5 min生理盐水和血清中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结论 微波消毒口腔印模可与高温高压灭菌达到同样效果,而且经济、有效,是一种良好的印模消毒方法.
作者:郝玉梅;肖瑞森;祁璐璐;韩泽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酶清洗液在医院的合理应用.方法 带有有机物残留医疗器械在清洗消毒前使用合适浓度的多酶洗液浸泡,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残留.结果 多酶清洗液可以有效的去除有机物残留,保证了清洗和消毒效果.结论 多酶清洗液可以温和性的去除医疗器械上的有机物残留,不但有效地防止了医疗器械的生锈老化,提高器械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医院成本,而且保证了消毒效果,防止了医院感染,提高了工作质量及效率.
作者:邢启德;邓永强;孙心宁;王晓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进一步探讨2%戊二醛消毒液使用有效频率,利用戊二醛使用频率监测消化内镜消毒效果,为消毒剂更换的时间提供科学性的指导.方法 选取2009年1-12月使用5周内的戊二醛,自频数30次开始,以5次为间隔,取样至第100次,共取使用中的戊二醛样本15份及戊二醛原液18份,进行污染菌量、定量杀菌效果监测.结果 使用中的2%戊二醛消毒液污染菌量为0,除频数为85的胃镜表面取样的合格率为85.0%,其余频数的取样合格率均为100.0%.结论 5周内戊二醛可至少使用85次后进行更换,其消毒内镜的效果可靠,将使用频次与使用时间相结合作为消毒剂更换依据更具有科学性.
作者:陈峰英;彭琳;王作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本综述根据麻醉医师临床工作特点与专业性质,从物理、化学与生物等诸多因素对其职业暴露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1-3],旨在杜绝与减少职业暴露带来的一系列危害.1 物理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是麻醉医师职业暴露的重要途径之一,包括锐器损伤、辐射危害、噪声危害等[4-6].
作者:张迎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加强多药耐药菌控制管理,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方法 2008年医院制定预防与控制多药耐药菌的管理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培训,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率.结果 2008- 2010年未发生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有效避免了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结论 领导重视,各部门互相配合,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严格无菌操作,能有效预防与控制多药耐药菌的传播,避免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杨国存;徐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扁桃体周围脓肿是扁桃体周围间隙的一种化脓性感染,为了选择一种高效保守治疗方式,我科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对确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先行青霉素皮试,皮试阴性者先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粉针剂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治疗,并辅以激素,然后行扁桃体脓肿穿刺抽脓,将脓液吸净后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溶液冲洗脓腔,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有效的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办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2010年1-12月通过增加用药环节问责点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干预效果.结果 1年中Ⅰ类切口手术共2532例,正确用药时机比例较干预前有明显的升高,12月份与1月份相比,由10.71%升至55.86% (P<0.01),正确用药品种比例和用药时间虽也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点监督有助于改善手术预防用药,尤其是改善预防用药的给药时机,但预防用药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谭晓风;王春莉;王卫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2例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应用米卡芬净,剂量100~150mg/d静脉滴注,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为68.2%,临床诊断病例有效率为68.7%,拟诊病例有效率为66.7%;2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米卡芬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温景芸;魏丽;林曲;董敏;马小琨;陈展洪;李星;吴祥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合理性分析,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3-9月住院患者手术病历242例,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为100.00%;Ⅰ类切口手术平均使用抗菌药物4.3d,Ⅱ类切口平均使用抗菌药物7.2d,Ⅲ类切口平均使用抗菌药物11.4 d;术后单用1种抗菌药物和二联、三联用药的分别占44.63%、48.35%、7.02%.结论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管理,规范合理用药.
作者:黄霄;梁燕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的数据,评价监测与干预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监测与时时干预,利用x2检验比较2009年及2010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分离率、医院获得性MRSA(HA- MRSA)的构成比及在ICU分布.结果 2009年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165株,检出MRSA75株,检出率为45.5%,其中HA-MRSA为53株,占70.7%;2010年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228株,检出MRSA 61株,检出率为26.8%,其中HA-MRSA为33株,占54.1%;两年的MRSA检出率及HA MRSA所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4.792,P<0.01;x2=3.972,P<0.05).结论 监测和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作者:张明霞;许铮;周惠琴;余勇;吴永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 设计调查表对18个临床科室1620份住院病历按照统一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前瞻性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620例住院患者中,1268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8.3%;其中单一用药占46.5%、二联占44.0%、三联占3.7%、≥四联占5.8%;抗菌药物使用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依次为胸外科、普外一、儿科、呼吸科、五官科;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指征过宽,围术期使用不规范,病原学送检率低.结论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并不规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现状,前瞻性调查分析能及时发现各种不合理使用现象,可为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小明;李红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开放、前瞻性研究方式,选择老年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伊曲康唑静脉注射液治疗,观察用药第7天及用药结束后的临床有效率、真菌清除率及安全性.结果 18例患者纳入该研究,临床诊断12例,占66.7%,确诊6例,占33.3%;假丝酵母菌属感染阳性率为83.3%,曲霉菌属感染阳性率为16.7%,无隐球酵母菌属及其他真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中,常见的为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其次为侵入性操作、有创机械通气;用药7d后临床有效率为55.6%,真菌清除率为61.1%,治疗结束时临床有效率为77.8%,真菌清除率为83.3%,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孙文萍;关望;宋丽清;邓晓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