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1-9030
  • 国内刊号:42-1213/R
  • 影响因子:0.75
  • 创刊:1984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85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年3期文献
  • Abelson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及肌动蛋白动态细胞骨架结构在夹层主动脉组织中的变化

    目的 探讨Abelson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及肌动蛋白骨架结构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方法 夹层主动脉标本获取白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9)和正常血压组(n=15),对照组来自移植心脏的主动脉标本(n=8).bax蛋白与bcl-2蛋白比值评估凋亡水平.纤维化肌动蛋白(F-actin)和球状单体肌动蛋白(G-actin)含量比值分析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动态结构.免疫印迹分析测量c-Abl和磷酸化c-Abl蛋白水平.结果 bax蛋白与bcl-2蛋白比值在正常对照组,高血压夹层组和正常血压夹层组内分别为(0.97±0.02、2.45±0.06、2.30±0.12),夹层组中比值升高(P<0.01).F-actin与G-actin含量比值分别为(1.53±0.03、3.00±0.03、2.72±0.04),夹层组中比值升高(P<0.01).C-Abl蛋白含量比值分别为(0.12±0.01、0.36±0.01、0.41±0.02),夹层组中含量增加(P<0.01);磷酸化c-Abl蛋白含量比值分别为(0.0047±0.0003、0.023±0.001、0.021±0.001),夹层组中含量增加(P<0.01).上述数据在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l及其激活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C-Abl及其激活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结构来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孙图成;杜心灵;蒋雄刚;张凯伦;陈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抑制复制蛋白A1表达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抑制复制蛋白A1(RPA1)表达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转染RPA1反义寡核苷酸及阴性对照寡核苷酸于人食管癌TE-1细胞中,设空白对照组(只加培养基)、Mock组(转染试剂组)、对照组(阴性对照寡核苷酸组)及实验组(反义寡核苷酸组),分别以24、48、72、96h为转染时间点;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食管癌TE-1细胞RPA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并给予6MV X射线单次照射6Gy,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各组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差异.结果 RT-PCR、qRT-PCR及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实验组食管癌TE-1细胞的RPA1 mRNA 及蛋白表达均降低;CCK-8结果显示实验组食管癌TE-1细胞的增殖率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抑制食管癌rE-1细胞RPA1表达,可增加食管癌TE-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顾玉明;王洵;辛勇;章龙珍;许伟;裴冬生;郑骏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钠碘转运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Ⅰ型脱碘酶基因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乳头状癌患者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甲状腺钠碘转运体(NIS)、过氧化物酶(TPO)、Ⅰ型脱碘酶(DIOI)基因突变在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乳头状癌(PTC)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34例HT合并PTC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和26例HT患者作对照组,在病理切片指导下获取HT和PTC组织标本并提取其基因组DNA,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结果 未见NIS基因变化,发现6种TPO基因点突变和1种碱基插入性突变,同时可见3种DIOI基因点突变,两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病例组不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突变率不同(P<0.05).结论 TPO、DIOI等基因突变在HT合并PTC的形成中发挥显著作用.

    作者:李龙;张志程;田蓝天;尹大龙;刘连新;王凤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黑色素瘤抗原-D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黑色素瘤抗原(MAGE) -D4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及正常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方法 对54例NSCLC患者按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有否转移等进行分组,并检测其MAGE-D4的表达.结果 MAGE-D4在NSCLC组织的表达(1.74)高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0.55,P<0.05).MAGE-D4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烟龄、肿瘤大小无关;其在鳞癌中的表达(1.99)高于腺癌(1.27,P<0.05);在细胞分化差的组织中表达(2.96)高于细胞分化较好的组织(1.01,P<0.05);在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2.0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42,P<0.05).结论 MAGE-D4基因在NSCLC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并存在一定的表达规律,可作为NSCLC的特异性抗原.

    作者:马勤运;陈志明;庞烈文;朱勇俊;陈刚;陈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阻断兔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后脑组织核因子-κB、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形态学改变

    目的 观察阻断兔左锁骨下动脉(LSA)、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LCCA)后脑组织核因子( NF)-κB、低氧诱导因子(HIF) -1α的表达及形态学改变.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3组,即阻断左锁骨下动脉组、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组以及对照组,每组8只,用开胸丝线结扎法建立动物模型,8h后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同时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中NF-κB、HIF-1α的表达.结果 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后未见脑组织损伤改变,NF-κB、HIF-1α低表达;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后,脑组织出现明显缺血、缺氧改变,NF-κB、HIF-1α高表达,阳性单位结果分别为(43.9538±4.9238)、(25.0838±3.3532),阳性率结果分别为(0.4468±0.0717)%、(0.4643±0.064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后对脑组织及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证实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在临床应用中是切实可行的,而同时覆盖左颈总动脉对脑组织损伤较大,在覆盖左颈总动脉前需行旁路手术,保证脑部血供.

    作者:夏峰;郗二平;王荣平;殷桂林;张晓明;朱水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全身和局部创面中微量元素Fe、Cu、Zn、Se、Mn的变化

    目的 观察重度烧伤患者中后期全身和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的微量元素Fe、Cu、Zn、Se、Mn的含量变化,探讨微量元素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38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4~9周未愈创面肉芽组织及全血标本,利用等离子体发射法测定其Fe、Cu、Zn、Se、Mn的含量,并与正常人体皮肤和血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伤后4~9周血液和创面肉芽组织中的Zn、Se、Mn含量均逐渐下降;Cu在血液中的含量接近正常,在肉芽组织中的含量逐渐上升,伤后8~9周时Cu含量为(1.31±0.21) μg/g湿重,高于人体正常皮肤中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局部Zn和Se的含量变化与血液中的变化显著相关(rzn =0.747,P<0.05;rse=0.852,P<0.05).结论 微量元素Fe、Cu、Zn、Se、Mn在全身和创面局部肉芽组织中的变化不尽相同,局部Zn、Se含量的变化受全身含量的影响,不同微量元素的不同变化可能是导致创面愈合延迟的重要因素.

    作者:韩兆峰;王甲汉;李志清;杨磊;易朝晖;周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组人骨桥蛋白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PN)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向间质细胞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依据加入的重组人骨桥蛋白(rhOPN)的浓度,将HK-2细胞分成6组,rhOPN的浓度依次为:0.00、0.04、0.08、0.12、0.16、0.20 mg/L,刺激时间为48h.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素(E-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结果 在形态学上,rhOPN能够刺激HK-2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变,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分析发现上皮细胞的表面标记E-cad随着刺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间质细胞的标记物α-SMA、FN的表达逐渐升高,实时定量PCR检测E-cad依次为:1947.0±301.0、1114.0±187.4、668.7±180.4、436.7±121.8、242.7±105.2、223.5±73.4; α-SMA依次为:0.01465±0.003 38、0.034 28±0.01200、0.06034±0.005 65、0.09205±0.010 68、0.11360±0.018 92、0.186 30±0.021 75;FN依次为:0.000 818±0.000103、0.001 341±0.000203、0.001 708±0.000128、0.002 170±0.000161、0.003 369±0.000314、0.004961±0.000364.Western blot检测E-cad依次为:1.719±0.159、1.370±0.016、1.238±0.031、0.916±0.056、0.520±0.065、0.456±0.073;α-SMA依次为:0.623±0.127、0.640±0.031、0.865±0.045、1.015±0.107、1.290±0.103、1.381±0.040; FN依次为:0.475±0.044、0.499±0.062、0.904±0.066、0.981 ±0.052、1.272±0.093、1.614±0.056,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OPN刺激浓度的增加,细胞的抗凋亡能力也逐渐增强.结论 OPN能够刺激HK-2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作者:邓仲磊;徐东亮;谭若芸;鲁佩;张炜;顾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管内止血带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目的 研制一种自制的血管内止血带(过去曾用球囊导管代替),探讨血管内止血带的止血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我们设计的血管内止血带置入大白兔右侧颈总动脉充盈球囊以阻断动脉腔内血流,随机将32只大白兔分为A组(阻断1h)和B组(阻断2h),采用测定体外和动脉腔内球囊内压力并通过肉眼及组织学动态观察其对管壁的影响;同顾总结过去临床采用血管内止血带救治邻近颈部及躯干动脉损伤34例.结果 经病理检查,血管内止血带对动脉内膜与中层影响主要表现为炎性水肿与炎性细胞浸润,阻断1h组在14 d内恢复正常;2h组,对管壁影响明显,部分内弹力膜拉直与断裂,21 d才能恢复.阻断时间越长,对管壁影响越大;34例均应用血管内止血带止血成功,止血效果好,无缺血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止血带是抢救邻近颈部及躯干大血管损伤及其晚期并发症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手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止血措施.

    作者:贺道华;马廉亭;张新元;杨铭;郑玉明;陈庄洪;潘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转录因子Spl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进展期肾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Spl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进展期肾细胞癌(R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Spl和VEGF蛋白在73例进展期RC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pl和VEGF在进展期RCC组织中均高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75.3% (55/73)和83.6% (61/73),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Spl和VEGF在RCC的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对评估RCC预后有较高价值.

    作者:任选义;魏金星;李华强;侯俊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在树突状细胞介导T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OCS1)在不同诱导方法下树突状细胞(DC)的表达及其对T细胞刺激活性的影响.方法 1000 U/m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500 U/ml白细胞介素(IL)-4体外诱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经1mmol/L丁酸钠、1 mg/L脂多糖(LPS)、细胞因子鸡尾酒法诱导成熟,分别以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表面标志、IL-12、IL-10分泌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各组SOCS1蛋白水平及mRNA的表达.结果 丁酸钠诱导的不成熟DC的SOCS1蛋白表达高(1.61±0.22,P<0.05);其SOCS1 mRNA表达差异倍数(1.58±0.11)显著高于成熟组DC(0.99±0.04、1.27±0.05,P<0.05).高表达SOCS1的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1.53±1.04),IL-12分泌量(142.79 ±15.61)较成熟DC显著降低(P<0.05);而IL-10分泌(3.29±0.21)较成熟DC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 SOCS1是调节DC介导的T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

    作者:刘璐;李琳;伍衡;王捷;闵军;褚忠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癌相关蛋白FAM172A2的克隆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目的 构建肝癌相关蛋白FAM172A2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并对其进行纯化;制备兔抗FAM172A2蛋白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以HepG2细胞总RNA为模板,扩增FAM172A2目的基因片段1113bp,构建原核表达载体,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融合蛋白表达的特异性.诱导其大量表达后纯化、复性并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及其效价.结果 扩增获得FAM172A2基因片段,成功诱导FAM172A2融合蛋白表达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证实其效价>1∶160000,且特异性良好.结论 利用大肠埃希菌BL21( DE3)能够成功表达FAM172A2蛋白,获得高特异性、高效价兔抗FAM172A2蛋白的多克隆抗体.

    作者:冯志强;张洪义;肖梅;黄志强;王燕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应用热诱导凋亡法制备靶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疫苗

    目的 应用热诱导凋亡U251细胞致敏树突状细胞,观察其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能力,探讨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机制.方法 应用改良Inaba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诱导出树突状细胞,应用电镜和流式细胞技术行表型鉴定,然后和经热诱导凋亡的胶质瘤细胞共培养获得树突状细胞疫苗,细胞计数试剂盒( CCK-8)检测疫苗在体外促T细胞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将疫苗经尾静脉注入荷瘤裸鼠体内,检测体内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44℃孵育3h能有效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凋亡率达(40.10±1.08)%.负载凋亡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能有效促进T细胞增殖,增加干扰素(IFN)-γ的分泌,并随效靶比增加,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率增大.体内注射疫苗4周后,治疗组肿瘤体积(301.704±21.659) mm3,空白对照组为(487.116 ±65.975)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热诱导凋亡胶质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能在体外有效促进T细胞增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胶质瘤细胞,有效抑制体内肿瘤生长.

    作者:冀保卫;陈谦学;刘宝辉;吴立权;田道锋;郭振涛;纪振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DCPIB对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容积调控性氯离子通道(VRACs)阻断剂DCPIB对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DCPIB(10、20、40 μmol/L)作用于BV-2细胞相应的时间后,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DCPIB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处理后BV-2细胞周期的分布;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VRACs阻断剂DCPIB可使细胞生长曲线下移,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DCPIB抑制细胞增殖,作用细胞48 h后的抑制率分别为(29.20±3.99)%、(38.93±2.36)%、(68.52±2.1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高(P<0.01).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G2/M期和S期细胞明显减少.DCPIB作用BV-2细胞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VRACs阻断剂DCPIB可以抑制BV-2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和下调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正伟;陈劲草;颜青;张华楸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骨形成蛋白-2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研究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细胞(MSCs)复合藻酸钙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4周龄的新西兰兔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得到MSCs.选用24只成年新西兰兔,在两侧股骨髁非负重区造成全层软骨缺损模型,A组(实验组)植入BMP-2转染的MSCs+藻酸钙,B组(对照组Ⅰ)植入空质粒转染的MSCs+藻酸钙,C组(对照组Ⅱ)植入不含MSCs的藻酸钙,D组(对照组Ⅲ)旷置.12周后,观察软骨缺损修复情况及组织学评价.结果 实验组修复组织基本光滑,有大量Ⅱ型胶原蛋白表达,3个对照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少,仍有明显缺损.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转染兔MSCs修复软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对照组.

    作者:殷力;娄超举;韩奇财;杜振宁;李树山;徐晨阳;李弘帅;赵国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大鼠阴茎海绵体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与表型鉴定

    目的 探讨阴茎海绵体中肌源性干细胞(MDSCs)的分离与表型鉴定的方法.方法 取2个月龄SD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用0.5%Ⅰ型胶原酶、0.1%胰蛋白酶进行酶消化初步分离.应用改良的Preplate差速贴壁法进一步行细胞纯化,细胞培养1h,贴壁细胞为PP1;未贴壁细胞转瓶培养2h,贴壁细胞为PP2;未贴壁细胞再次转瓶培养18h,贴壁细胞为PP3;此后,每次间隔24h转瓶培养依次获得的贴壁细胞为PP4、PP5、PP6,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PP3、PP6细胞中干细胞抗原l (Sca-l)和结蛋白(Desmin)的阳性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PP1 ~ PP6细胞中Sca-1和Desmin的阳性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Sca-1、Desmin、Sca-1/Desmin在PP6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PP1~ PP6细胞贴壁能力逐渐减慢,PP6细胞贴壁慢,2~3d后才开始贴壁成圆形或短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P3细胞中Sca-1阳性表达量为(0.3±0.2)%,与同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smin阳性表达量为(15.3±1.5)%,与同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6细胞中Sca-1、Desmin阳性表达量分别为(5.7±0.7)%、(41.1±1.6)%,与PP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显示PP1 ~ PP5细胞中未检测到Sca-1蛋白明显表达,但在PP6细胞中则检测到Sca-1蛋白的表达,Desmin蛋白在PP1 ~ PP6细胞中表达逐渐增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显示在PP6细胞中有少量细胞表达Sca-1、散在分布、以胞质表达为主;表达Desmin细胞聚集、数量较多、主要表达于胞质;亦发现有极少量双阳性标记细胞(Sca-1/Desmin),共同表达于同一细胞的胞质.结论 在大鼠阴茎海绵体中分离出既有于细胞表型又有肌源性表型的细胞,提示此类细胞为MDSCs.

    作者:钟隆飞;李巧星;许立军;王伟录;单玉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非肝癌的肝脏组织15例,肝癌并伴门静脉转移的癌组织30例,按病理分化程度分为3组:低分化组、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癌组织中α-SMAmRNA的表达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α-SMA在癌组织及门静脉癌栓组织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α-SMA在所有肝癌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α-SMA在对照肝脏、肝癌组织和门脉癌栓组织的表达值分别为125.69±29.17、187.43±17.66、218.70±13.52,方差分析显示α-SM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脉癌栓组表达高;按照肝脏病理分为3组:低分化组、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表达值分别为237.14±25.83、190.57±19.90、165.67±22.64,方差分析显示α-SM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分化组表达高.结论 α-SMA在肝癌中表达明显增加,特别是门静脉癌栓组及低分化组,与肝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潘延凤;陶丰宝;王永刚;兰超;冯磊;张贤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ummell's病的比较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Kummell'8病的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s病63例65个椎体,分为经皮PVP组35例次,PKP组30个节段.分别于手术前1d,手术后1d、1周、4周、12周、24周和术后1年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测定后凸矫正比率,观察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VAS评分:手术前PVP组和PKP组分别为(9.6±0.3)分和(9.8±0.2)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分别为(2.3±1.2)分和(2.5±1.1)分,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畸形矫正率,PVP组和PKP组分别为(45.50±3.15)%和(47.83±4.24)%(P>0.05).骨水泥渗漏率PVP组5例14.29%,PKP组4例渗漏(1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ummell'8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PVP和PKP技术治疗均可获得明显的止疼效果.并可获得部分的后凸矫正效果;由于病变椎体内由裂隙、上下的硬化面和前方的前纵韧带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骨水泥异常渗漏发生率较低.

    作者:陈书连;王义生;刘宏建;王振;卢义峰;韩松辉;王海蛟;朱卉敏;刘世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醛固酮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醛固酮在体内能否诱导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1)空白溶剂设为对照组;(2)醛固酮组;(3)醛固酮+血管扩张剂组.渗透泵内分别注入醛固酮(1 μg/h)或空白溶剂,然后埋于大鼠背部皮下.肼苯哒嗪[25 mg/(kg·d)]溶于引用水,每日灌胃1次.8周后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结果 醛固酮组和醛固酮+血管扩张剂组大鼠主动脉TUNEL阳性的平滑肌细胞分别占(18.0±1.5)%和(16.5±2.0)%,与对照组(4.7±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醛固酮在体内可以直接诱导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作者:闫永吉;李炯明;刘建和;陈戬;姜永明;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抑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活化对恶性胶质瘤细胞LN229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抑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的活化对调控人恶性胶质瘤LN229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JAK/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处理LN229细胞株,Westem blot检测STAT3、磷酸化STAT3( p-STAT3)的表达.噻唑蓝(MTr)比色法筛选能够阻断LN229细胞STAT3活化的适AG490浓度;划痕实验和趋化实验检测AG490给药后,LN229细胞运动能力的变化;F-肌动蛋白( F-actin)实验检测AG490对LN229细胞肌动蛋白聚合能力的影响.结果 AG490可有效抑制LN229细胞STAT3的持续活化.50 μmol/L浓度的AG490在不影响LN229细胞存活时(t=1.862,P>0.05),能够有效抑制STAT3的磷酸化,对照组和50μmol/L AG490处理组的p-STAT3/STAT3的密度比值分别为0.530±0.040和0.291±0.036(t =4.821,P<0.01).伤口愈合实验可见50μmol/L AG490处理的LN229细胞非定向运动能力降低,24h时对照组运动的距离为(0.290±0.049) mm;实验组为(0.150±0.054) mm(P <0.05).体外趋化实验显示50 μmol/LAG490处理的LN229细胞定向运动能力降低(P<0.01),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浓度为10 μg/L时对照组穿过膜的细胞数为93.92±9.52;实验组为24.52±3.04.50μmol/L浓度的AG490抑制LN229细胞肌动蛋白聚合能力(P<0.05).结论 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调控胶质母细胞瘤LN229的细胞运动过程,阻断STAT3的活化可以抑制恶性胶质瘤的运动能力.

    作者:张姣;李文良;刘晓丽;谷峰;马勇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Zn2+改性羧甲基纤维素预防术后腹膜粘连

    目的 观察Zn2+改性羧甲基纤维素( Zn2+ -SCMC)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0只.先行均制作肠粘连模型,取A组腹腔内不放药物,B、C组于腹腔内损伤部位分别置入3ml、浓度3%的羧甲基纤维素(SCMC)及3ml、浓度3%的Zn2+ -SCMC,术后10d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腹腔粘连情况.结果 大鼠肠壁组织病理:A组纤维细胞增生明显,胶原纤维排列致密;B组纤维细胞增生较明显,胶原纤维排列略密;C组纤维细胞增生较轻,胶原纤维排列较疏松.术后10d腹腔内粘连情况:C组腹腔内轻微粘连,粘连发生率44.8%,B组中度粘连,粘连发生率80.0%,A组广泛粘连,致密,粘连发生率100.0%.A组Ⅲ~Ⅳ级粘连多为17只,B组Ⅱ级粘连多12只,C组0级粘连多16只,C组粘连分级较B组、A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Zn2+ -SCMC能明显减轻术后腹腔粘连程度,其作用优于SCMC.

    作者:刘国辉;刘莉;伦志军;王广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肾透明细胞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外显子9异常甲基化与其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中原癌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表达与IGF-2外显子9 CpG岛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 检测43例肾透明细胞癌及相应正常组织的IGF-2外显子9甲基化状态及IGF-2基因表达.结果 癌组织中IGF-2外显子9甲基化率为15.00%,正常组织为96.7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肾癌组织中外显子9去甲基化组IGF-2双等位基因表达率显著高于甲基化组(P<0.01).结论 IGF-2外显子9去甲基化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其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作者:程欢;张炜;王增军;苏建堂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丁酸钠通过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抑制肝癌细胞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表达

    目的 观察丁酸钠(NaB)对干扰素-γ(IFN-γ)诱导的人肝癌细胞HepG2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低浓度(10、20、30、40 mmol/L)的NaB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 24 h,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利用蛋白印迹法及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NaB对HepG2细胞内IDO表达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NaB对IDO基因表达的关键性干扰素应答因子1 (IRF-1)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的影响.结果 低浓度NaB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具有1%~20%的抑制作用;3 mmol/L的NaB能完全抑制IFN-γ诱导的IDO的表达;这种抑制作用通过抑制STAT-1701位的酪氨酸磷酸化实现.结论 NaB通过抑制STAT1的磷酸化而抑制肝癌细胞HepG2中IDO的表达.

    作者:侯敬申;赵莉;覃媛;张曼;黄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动脉重建术后再狭窄相关miRNA表达谱分析及靶基因鉴定

    目的 筛查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ASO)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相关miRNA基因表达谱,分析并鉴定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及其潜在靶基因.方法 取下肢ASO患者股动脉标本6例,3例未行血管重建术(A组),3例动脉重建术后再狭窄(R组),另取正常股动脉3例为正常对照(N组).利用miRNA基因芯片检测miRNA差异表达谱,以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验证其表达,并通过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鉴定预测靶基因.结果 与N组比较,病变组(A组+R组)miRNA-1和miRNA-335表达下调,没有miRNA表达上调;R组miRNA-623表达上调,17个miRNAs下调;A组miRNA-1和miRNA-335表达下调,没有miRNA表达上调.与A组比较,R组17个miRNAs上调,9个miRNAs下调.表达下调以miRNA-1显著,并经real-time RT-PCR证实(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NA-1靶向抑制Kruppel样因子4(KLF4)的表达(P<0.05).结论 miRNA可能参与ASO及动脉重建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其中miRNA-1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亦;黄英;李维敏;陆信武;黄新天;陆民;蒋米尔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7的小干扰RNA的构建和筛选

    目的 构建和筛选靶向阿片受体(MOR)基因外显子7(exon-7)的有效干扰的mRNA质粒载体.方法 构建方法:针对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7的目标序列,设计并分别合成短发夹RNA(shRNA)寡核苷酸序列4条(exon-71、exon-72、exon-73、exon-74),退火形成双链DNA,稀释退火片段分别与线性化pGenesil-1.1质粒表达载体的连接,取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DH5α,培养过夜后提取质粒,并分别用Sac I作酶切鉴定,同时送转化菌液去测序.筛选方法:提取质粒与含阿片受体基因的CHO-K1细胞在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48、72 h后分别收集各细胞样品作RNA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 质粒酶切鉴定结果,在插入的目的基因片段里,我们分别设计了1个Sac I的酶切位点,面质粒pGenesil-1.1有1个Sac I的酶切位点,如若插入正确,质粒就能被Sac I酶切出1条约916 bp的DNA小带.经酶切鉴定分析:质粒exon-71、exon-72、exon-73、exon-74均可切出1条约916bp的DNA小带.测序结果显示与设计片段相符.4组shRNA在与CHO-K1细胞培养72 h后的MOR-1 C1 mRNA相对含量为94%、33%、88%、91%,仅exon-72组的MOR-1C1 mRNA相对含量小于50%,对exon-7 mRN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1条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7的mRNA的载体.

    作者:陈锋;郑文忠;张宗泽;彭勉;王焱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Ang)Ⅱ1型(AT1)和2型(AT2)受体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在大鼠深Ⅱ度烧伤后即刻、3、7、14和21 d取创面皮肤标本,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T1和AT2的表达;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 在正常皮肤,AT1和AT2表达强度较弱.但伤后第7天表达达高峰,14 d降低,AT1的表达下调更明显.烧伤后7 dPCNA阳性细胞数多,14 d后降低.烧伤后7~14 d TUNEL阳性细胞数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下降.结论 烧伤愈合过程中AT1和AT2的表达具时空特性,这种变化与创面修复细胞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

    作者:谢光辉;刘宏伟;程飚;李升红;邱建勇;曹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与Ⅰ型胶原支架体外复合培养的研究

    目的 观察体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与Ⅰ型胶原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0.125%Ⅰ型胶原酶体外分离人ADSCs,按每只培养瓶1×104个细胞/ml接种,80%融合时进行传代,培养至第3代,将其与Ⅰ型胶原支架体外复合培养(5×105个/cm2胶原支架),细胞计数法检测黏附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及增殖.将ADSCs用DⅡ荧光标记并与胶原支架黏附,检测黏附率并与转染前进行比较,检测DII标记后对ADSCs的黏附能力是否有影响.结果 体外成功分离得到ADSCs,与Ⅰ型胶原支架能够很好地黏附,在支架上增殖生长状态良好,DⅡ标记前后黏附率分别为(91.9±2.3)%和(90.5±2.0)%,两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与Ⅰ型胶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Ⅰ型胶原支架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

    作者:李力群;高建华;鲁峰;察鹏飞;鲁华;倪彬婷;潘盛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单纯性肺泡癌和含有肺泡癌成分的腺癌基因差异比较

    目的 比较单纯性肺泡癌(Pure BAC)与含有肺泡癌成分的腺癌(AWBF)的基因表达谱,研究与Pure BAC进展相关的基因.方法 选取Pure BAC标本8例,以8例AWBF作对照.采用Agiilent人4*44K arrays全基因组芯片进行检测,应用DAVID、通路studio 5.0、特征提取软件9.1等软件对基因芯片的结果进行统计学、聚类和差异表达分析.选取两组间差异表达的43个侵袭和转移的基因(P<0.01),采用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表达谱芯片共得到581个基因的有效数据,筛选出43个侵袭和转移的基因(P<0.01),差异表达上调基因23个,下调基因20个.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ATF-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单纯性BAC组明显高于AWBF组,而CLDN18基因在AWBF组明显增高(P<0.01),而且CLDN18和AT2在BAC和AWBF中的基因表达差异倍数>10倍.结论 CLDN18和ATF2在BAC中和AWBF中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两者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单纯性BAC的进展有关.

    作者:张文成;岳东升;张连民;张真发;王长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pcDNA3.1(+)载体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大鼠缺血皮瓣

    目的 观察注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后对大鼠缺血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VEGF,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pcDNA3.1(+)-VEGF组:于背部皮肤皮下多点注射pcDNA3.1(+)-VEGF 30 μg/100μl;VEGF组:多点注射VEGF蛋白100 ng/100μl;生理盐水(NS)组:注射生理盐水100μl,注射2d后在其背部形成7 cm×3 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48 h后按原设计掀起皮瓣并原位缝合.术后10 d测量皮瓣的成活面积,计算成活面积百分比,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pcDNA3.1(+)-VEGF组为(79.1±3.5)%,VEGF组为(62.2±2.7)%,NS组为(59.9±3.1)%,pcDNA3.1(+)-VEGF组皮瓣成活面积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皮下注射pcDNA3.1(+ )-VEGF可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比单纯注射VEGF蛋白更能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作者:茹靖涛;曹靖;秦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裸鼠化疗前后不同时期胶质瘤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的表达

    目的 观察化疗前后不同时期胶质瘤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 ATM)表达变化.方法 利用人胶质瘤U251细胞裸鼠皮下异位移植制作胶质瘤化疗模型,通过顺铂对荷瘤裸鼠进行化疗(每天5 mg/kg,连续腹腔注射4d),建立胶质瘤化疗和化疗后复发模型.利用功能分类基因芯片系统检测化疗前后不同时期胶质瘤组织中ATM的表达,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验证.结果 ATM在化疗前后不同时期表达出现明显变化,化疗结束时ATM相对表达量较化疗前明显上调(27.96±14.78比1.00±0.00,P<0.01),在化疗后肿瘤消退至小时ATM表达又明显下调(4.40±3.41,P<0.05),然而在胶质瘤复发时其表达再次明显上调(30.15±7.02,P<0.01),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此一致.结论 化疗前后不同时期胶质瘤组织中ATM的表达呈动态变化并存在时间窗口特征.

    作者:甄世明;杨丽娟;胡胜利;林志雄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脂肪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模型鼠

    目的 探讨脂肪基质干细胞(ADSCs)诱导分化为巢蛋白(nestin)阳性的神经干细胞(NSCs)后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大鼠16只)、生理盐水组(成功的PD模型大鼠22只)、细胞移植组(成功的PD模型大鼠22只).溴尿嘧啶(BrdU)标记NSCs( 1.2×106个/只),生理盐水12μl分别注入模型鼠右侧纹状体,在干预后2、4、8周分别观察行为学变化;脑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双标细胞;8周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TH)数量变化;RT-PCR检测脑内TH mRNA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内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 ADSCs可定向诱导表达nestin的NSCs;细胞移植干预后4周(29±7)r、8周(21 ±4)r,PD大鼠行为学得到明显改善;在纹状体移植区可见BrdU/nestin、BrdU/NF-200、BrdU/GFAP双标的神经细胞,但未发现明显的BrdU/TH双标的细胞;脑内TH数量[(17.70±4.61)个/视野]、TH mRNA (2.79±0.40)及DA[ (25.60±0.79) μg/g]含量都有所增加.结论 脂肪源性的NSCs移植治疗PD大鼠可以有效改善行为学症状.

    作者:高华;王玉玲;杨新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孕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变化及肝损伤的研究

    目的 观察孕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肝脏MIF mRNA的表达及肝损伤,探讨孕鼠SAP的肝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SD孕鼠分为孕鼠组和孕鼠SAP组,非孕雌鼠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分别设立3、6、12时间点,各时间点8只.观察血清MIF水平、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脏MIF mRNA的表达.结果 孕鼠SAP组血清MIF浓度[3 h:(12.46 ±3.66)比(6.17 ±2.29) μg/L;6 h:(14.02±3.19)比(8.32±3.51) μg/L;12 h:( 13.81±3.72)比(8.53±2.46) μg/L,P<0.01]和肝功能在各时间点均高于SAP组(P<0.05),肝脏组织病理评分6、12h显著高于SAP组(P<0.05),3h电镜显示孕鼠SAP组肝细胞已出现明显病理变化.孕鼠SAP组肝脏MIF mRNA的表达在3、6h显著高于SAP组(3 h:0.58±0.12比0.37±0.10,P<0.01;6 h:0.55 ±0.11比0.41 ±0.12,P<0.05).结论 孕鼠SAP发病更急且病情进展更迅速,更早出现肝损伤且损伤程度更重.MIF在SAP并发肝损伤中具有重要中作用.孕鼠SAP血清MIF水平和肝脏MIF mRNA表达在发病早期迅速升高,可能是病情急、重的原因之一.

    作者:柯丽娜;王卫星;李斌;李毅;朱红波;张有顺;王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蛋白质谱技术预测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目的 探讨蛋白质谱技术对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方法 建立颈部异位异种大鼠心脏移植模型.(1)急性排斥A和B组,供受体不作预处理.(2)治疗A和B组,受体术前1d腹腔注射环孢素A(CsA) 20 mg/kg,术后每天10 mg/kg.A和B组分别在术后5d和7d取血液标本及移植物(供心)标本.(3)空白组,取大鼠移植前血液及心肌组织作标本.应用蛋白质谱技术对各组的血清及心肌组织蛋白质样本进行质谱测定,统计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蛋白质,并比较分析差异蛋白质的峰强度.结果 与空白组血清比较,急性排斥A组与之存在7个差异蛋白质峰,急性排斥B组与之存在11个差异蛋白质峰.急性排斥A组与治疗A组比较,有4个差异蛋白质峰,急性排斥B组与治疗B组比较,有6个差异蛋白质峰.与空白组心肌组织蛋白质比较,急性排斥A和B组与之分别存在7个和13个差异蛋白质峰.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常与急性排斥反应后不同时相点血清及心肌组织中的蛋白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蛋白可能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

    作者:王广阔;林峰;叶韵斌;陈慧菁;黄雪珊;陈道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氧化锆大颗粒诱导兔膝关节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氧化锆大颗粒对兔膝关节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日本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为氧化锆颗粒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颗粒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兔右侧膝关节腔及关节内侧组织分别注入浓度为0.1% (V/V)、直径为58.87 μm的氧化锆颗粒混悬液、UHMWPE颗粒混悬液,对照组只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第24周取膝关节周围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标本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IL) -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UHMWPE颗粒组可见颗粒周围有大量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包裹;氧化锆颗粒组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但明显少于UHMWPE颗粒组.UHMWPE颗粒组IL-1β、IL.-6、TNF-o水平均明显高于氧化锆颗粒组(P<0.05).氧化锆颗粒组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氧化锆颗粒诱导兔膝关节无菌性炎症作用弱于UHMWPE颗粒,其机制与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有关.

    作者:刘林;任天成;谢守祥;赵宁军;姚爱明;秦洪敏;许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转染的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糖尿病骨折的基因疗法.方法 Wistar雄性6周龄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链脲佐菌素诱导为糖尿病模型后均造成右侧胫骨骨折,体外高糖环境下Ad-IGF-1转染BMSCs,将相应组别的BMSCs移植于骨折局部.于1、2、3、4、6周摄X线,取局部骨痂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痂中IGF-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GF-1.结果 第4周骨痂IGF-1灰度值:实验组为103±5,对照组为109±4(P<0.05).第4周血清IGF-1浓度:实验组为(668.80±8.07) ng/L,对照组为(569.20±9.31) ng/L(P <0.01).结论 IGF-1基因转染的BMSCs移植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的骨折愈合.

    作者:王德亮;邢德国;王亮;吴建军;田克立;刘中浩;宫明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发生与ras基因突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H-ras、K-ras、N-ras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HotStarTaq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H-ras、K-ras、N-ras基因的表达并采用PCR直接测序分析H-ras、K-ras、N-ras基因突变x2检验检测H-ras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在3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均可检测到H-ras、K-ras、N-ras基因的表达,32例原发性肝癌标本PCR结果经测序后,17例标本发现H-ras基因发生突变(17/32,53.1%),14例40密码子中A突变成G,3例62密码子中G突变成A.K-ras、N-ras基因未发生突变,H-ras突变与肿瘤转移有关.结论 H-ras基因异常表达与肝癌相关,可能导致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作者:隋国德;王培戈;程广;李世宽;姜英俊;夏长所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对伽玛刀术后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减轻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接受γ刀照射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MP,5~30 mg/kg),分别于照射后12、13周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和VEGF及其受体表达.结果 高剂量MP降低VEGF蛋白表达(12.40±0.88)阳性细胞/高倍视野(P<0.01),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FLT-1)蛋白表达(25.40 ±0.86)阳性细胞/高倍视野(P<0.01).同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高剂量MP治疗后VEGF mRNA水平为对照组的70%,而FLT-1为对照组的1.8倍.结论 糖皮质激素对VEGF及其受体的差异调控是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缓解伽玛刀术后脑水肿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宏;魏铭;刘东;徐德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干扰RNA对结肠癌细胞株TLR4沉默效果的分析

    目的 建立SYBR Green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 TLR4检测方法,构建标准曲线,并测定小干扰RNA( siRNA)沉默TLR4的效率.方法 设计TLR4 qPCR扩增引物,以SYBRGreen qPCR master mix,95℃15min,95℃15s,60℃ 1min 50个循环进行扩增,同时1:4稀释阳性对照,构建标准曲线.以65℃为起点,0.5℃为阶梯逐步增加至95℃,于每个温度点测定荧光强度,获得熔解曲线.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不同浓度的siRNA(60、80、100 nmol/L)转染SW480细胞6h后撤除.分别于24、48 h后,使用qPCR检测TLR4 mRNA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1)SYBR Green定量检测TLR4扩增曲线呈典型S型动力学曲线,扩增效率为100.9%,熔解曲线成单峰,熔解温度为81.5℃.(2) siRNA在24h、80 nmol/L时,TLR4 Ct值为27.72,较未干扰组(25.96)明显增加.(3)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转染组(24h、80 nmol/L)在PCR扩增28个循环时不能被检出,而阳性对照则扩增条带清晰.结论 (1) qPCR检测TLR4方法稳定,结果可靠.(2) siRNA浓度80 nmol/L,可对肠癌SW480细胞的TLR4 24 h时的表达水平明显抑制.

    作者:张燕;江波;张婷;茆勇;高翔;华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肌皮神经卡压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肌皮神经易卡压因素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例尸体、8侧双上肢进行解剖,观察肌皮神经易卡压点处解剖关系,体位变化对测量长度影响(经t检验).结果 肌皮神经喙肱肌入肌点、前臂外侧皮神经穿出点易卡压.上肢内收、外展位时,喙肱肌入肌点至喙突距离:(8.74±1.24) cm、(10.49±1.29) cm,距离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5,P<0.05),喙肱肌出肌点至喙突距离:(10.74±1.23) cm、(12.52±1.32) cm,距离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P<0.05).结论 肌皮神经易卡压点为喙肱肌人肌点、前臂外侧皮神经肘部穿出点.上肢体位变化是肌皮神经的卡压因素之一.

    作者:刘刚;刘浩宇;张展;尹维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上皮细胞钙黏蛋白及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上皮细胞钙黏蛋白( CDH1)基因及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 RASSF1A)甲基化对食管癌手术彻底程度的参考价值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Real-time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联反应技术(MSP)技术对76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术前、术中及术后外周血游离DNA中CDH1及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CDH1及RASSF1A甲基化率在食管癌肿瘤组织中分别是72.37%、55.26%;在血浆中分别是63.16%、50.00%,且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神经脉管浸润显著相关(P值均<0.01);术前、术中、术后血浆中DNA甲基化发生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结论 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游离DNA中CDH1及RASSF1A甲基化可反映机体的荷瘤状态,并可作为食管鳞癌手术彻底程度的标志物.

    作者:王长春;毛伟敏;凌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ghrelin/ghrelin受体途径参与大鼠小肠动力的外周作用

    目的 探讨ghrelin对大鼠小肠动力的外周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ghrelin(0、20、40、80 μg/kg)对大鼠小肠转运的影响,ghrelin(0.1、0.5、1.0μmol/L)对体外大鼠小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免疫荧光方法检测ghrelin受体(GHS-R1a)在小肠肌层中的分布.结果 ghrelin 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小肠转运率(42.73±0.57)%、(47.13 ±0.84)%、(56.88±1.67)%、(69.04±1.79)%,增强卡巴胆碱引起的肌条收缩(152±3)%、(182±4)%、(218±3)%,ghrelin受体主要分布在肠内肌层中的神经细胞膜上.结论 ghrelin可通过作用于小肠肌层中的神经细胞而增强小肠平滑肌的收缩.

    作者:杨成广;袁青领;于嵩;王志刚;郑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腺病毒载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 观察腺病毒载体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对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 AIPC)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携带HSV-TK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TK),AIPC细胞PC-3细胞加入AdLacZ,滴度(MOI)分别为50、100、150、200、250.48 h后计算各滴度AdLacZ转染PC-3细胞的细胞感染率(%).转染后使用更昔洛韦(GCV)处理,浓度为10 mg/L,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AdTK/GCV对PC-3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合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检测探讨AdTK/GCV对PC-3细胞的杀伤机制.结果 对体外培养的PC-3细胞杀伤实验表明,随着AdTK MOI增加及GCV剂量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AdTKMOI为150和250时,GCV的半数致死(IC50)分别为7.75 mg/L和5.00 mg/L.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死亡有细胞凋亡机制参与.AdTK/GCV处理后非转染PC-3细胞出现死亡,存在旁观者效应,效应强弱与AdTK转染、未转染细胞混合比例相关.结论 AdTK/GCV能有效杀伤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PC-3细胞.

    作者:瞿连喜;黎力平;邵佳亮;王翔;丁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精索静脉曲张大鼠干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大鼠干细胞因子(SCF)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喂养1周后,随机取10只应用左肾静脉部分结扎法进行造模,设为模型组;另外10只行左肾静脉分离后不结扎,设为假手术组.两组均于60d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SCF、睾丸组织SCF及附睾精子的密度和活率.结果 模型组睾丸组织SCF为(654.6±30.5)ng/L,与假手术组(382.8±25.6) ng/L比较明显升高(P<0.05);两组血清SC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附睾精子密度为(2.36±1.58),与假手术组(4.07±1.40)比较明显降低(P<0.05),两组大鼠精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睾丸组织SCF有助于判断生精细胞损伤.

    作者:张轶乐;韩兆峰;刘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KLK5 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我们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乳腺正常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乳腺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KLK5的mRNA表达量,分析其在乳腺发生和进展中的变化以及其在原发癌中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刘津珠;李晓青;宁连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携带白细胞介素-24的增殖型腺病毒联合放疗诱导黑素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恶性黑素瘤的预后不良性除其较高的远处转移率及侵袭能力较强外,主要因其对常规治疗手段如放化疗等敏感性较低所致[1].白细胞介素-24(IL-24)是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能选择性抑制黑素瘤等多种肿瘤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还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2].近年来,用增殖型腺病毒为载体携带基因治疗肿瘤成了科学研究的热点[3].本研究旨在观察携带IL-24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ZD55-IL-24在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及联合低剂量放疗后的变化,探讨ZD55-IL-24联合放疗增强诱导黑素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蒋冠;张凯;魏志平;郑骏年;刘彦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兔VX2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和以下下腔静脉动物模型生物学特点的对比

    临床上腹膜后肿瘤侵犯下腔静脉(IVC)的临床报道较多[1],但难以在早期被发现,预后也极差.目前,临床上对恶性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以下下腔静脉处理原则、方式尚有争议[2].本研究旨在比较兔VX2肿瘤侵犯肾静脉以上和以下下腔静脉动物模型生物学特点.

    作者:张元国;任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大鼠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过表达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sk-3β)是哺乳动物中广泛表达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它不但能磷酸化糖原合成酶,促进糖代谢,还可磷酸化一系列底物,包括代谢相关蛋白、信号转导蛋白、结构蛋白和一些转录因子,并参与PI-3K、Wnt及Hedgehog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生存与凋亡、运动与迁移及肿瘤的生成等[1].我们通过构建大鼠Gsk-3β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实现该基因在WBF-344细胞中的稳定高表达.

    作者:谢元康;单云峰;钟骏桥;季晓克;郭旭;陈桢坤;施红旗;余震;张启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吸附式大功率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

    我们应用吸附式大功率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62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128例单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大功率钬激光碎石治疗组(组Ⅰ),应用吸附式大功率钬激光碎石治疗组(组Ⅱ).组Ⅰ66例,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42岁,平均病程24个月.单发结石49例,多发结石17例.平均大结石面积622.8 mm2.

    作者:王强东;董振佳;肖旭;李健;袁秦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浆miR-9在小鼠急性胰腺炎向慢性胰腺炎转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寻找检测方便、特异性高的标志物对早期诊断慢性胰腺炎至关重要.微小RNA(miRNA)是18 ~24个核苷酸长度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特定的3’非编码区序列结合调节靶mRMAs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与人类正常生理过程和疾病密切相关[1].有研究显示某些miRNA可能参与胰腺炎腺泡细胞凋亡过程的凋节[2].因为临床上难以观察到急性胰腺炎向慢性胰腺炎转化的动态过程,故我们建立蛙皮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模型,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此过程中血浆miR-9的表达变化.

    作者:韩非;王春友;章孟;詹苏东;田葵;阳历;刘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药耐药肝癌细胞通过激活Smad3活性富集CD133+亚群细胞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化疗失败的根源.在乳腺癌、肺癌及结直肠癌中,研究表明化疗可以富集肿瘤干细胞[1].然而化疗富集肿瘤干细胞的机制并不明确.CD133分子作为分离肿瘤干细胞的常用标记,已在大量实体瘤中被证明.CD133+肝癌细胞已被证实具有肝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2-5].化疗能否富集肝癌干细胞,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化疗能否有效地富集肝癌干细胞(CD133+肝癌细胞)并分析其调节肝癌干细胞的分子机制.

    作者:严威;刘鹏;林芬;文霆;赵磬;吴国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57BL/6-gfp与C57BL/6小鼠脂肪互换移植模型的建立

    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便于观察、易于检测、临床模拟性好的脂肪移植动物模型.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实验选用清洁级近交系C57BL/6-gfp (GFP)和C57BL/6( B6)小鼠各16只,雄性,购于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动物满8周龄后即可用于实验.

    作者:赵建辉;易成刚;吴康康;李龙;夏炜;曾淑红;曾贤慧;郭树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Imatinib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鉴定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位于胃肠道或腹腔内的表达KIT(CD117)蛋白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存在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的突变[1].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口服的ATP的竞争性抑制剂,能竞争性地结合于KIT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断了失控的信号传导通路,因此目前已成为治疗GIST的标准药物.然而一般在Imatinib平均治疗24个月后,将产生继发性耐药.关于Imatinib耐药(包括原发和继发)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Imatinib发生耐药的大可能是由于KIT和PDGFRA基因的继发突变导致Imatinib耐药性克隆的出现.我们通过建立Imatinib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的初步探讨,明确其耐药的可能机制,探讨GIST发生耐药后的分子改变事件,为GIST的靶向治疗寻找新的分子靶点.

    作者:郑松;王昊;冷建杭;童文娟;陶德友;潘月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75例临床分析

    小肝癌(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5 cm).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临床治疗手段.我院2002至2010年共收治75例符合小肝癌诊断标准,对75例小肝癌均实施手术切除,现报道如下.

    作者:过欣来;丁涵之;黄金鑫;靳晓丽;丛壮志;王圣刚;魏军;朱哲;杨永康;钟明安;所广军;尤天庚;赵中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国人活体耻骨肌孔形态的应用

    Fruchaud提出耻骨肌孔(MPO)理论后,专家们倾向于使用恰能覆盖MPO或略大的补片进行疝修补,然而对其大小和形态的认识不一.我们通过对国人活体MPO形态及其与身体参数之间关系的应用研究,为术前补片选择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改进补片规格、研发新型号修补材料提供解剖依据.

    作者:赵婉妮;郑春宁;姜永胜;徐忠凯;沈海玉;孙少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蛋白和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

    肝纤维化是由于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降解失衡,ECM过度沉积而发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种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在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又以转化生长因子(TGF)-β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影响为甚.我们通过TAA( thioacetamide,TA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TGF-β1、Smad3蛋白表达水平和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探讨TGF-β/Smads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对胶原纤维代谢的影响.

    作者:周春光;黄越龙;张谊;张启瑜;汪海清;陈燕;刘铁帅;何茳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复发肿瘤的并发症

    盆腔恶性肿瘤复发处理较为棘手,外科手术再次根治性切除率较低;区域或全身化疗因局部手术或放疗后纤维组织增生药物不易进入,有效率较低[1-2];外照射受放射性膀胱炎、肠炎、肠狭窄等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125I粒子可提高肿瘤剂量同时降低正常组织受量,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我们对12例盆腔复发肿瘤患者行粒子植入治疗,现将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郭宏果;王娟;隋爱霞;任菊娜;唐富龙;高贞;董金红;王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硬镜取石保胆手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

    胆囊动力学紊乱是胆石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硬镜取石保胆术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普外科就诊的胆囊结石患者129例,其中男74例,女55例,年龄(45.64±11.72)岁.因结石引起嵌顿者除外.

    作者:乔铁;黄海仪;马瑞红;罗小兵;冯禹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腹腔镜和传统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的影响

    我们对照分析经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并测定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变化,探讨手术方式与患者术后胃肠道运动功能恢复、血清胃肠道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作者:徐艳松;吴卫;高枫;唐卫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2对大鼠胶原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影响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研究表明与胶原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更新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我们通过建立切口疝动物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TGF-β2进行干预,探讨TGF-β2的意义.

    作者:伍波;郭伯敏;樊友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逼尿肌不稳定大鼠模型的建立

    采用不同方法建立逼尿肌不稳定(DI)模型,为探讨不同病因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机制、研究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分组:SD雌性大鼠42只,体质量(250±25)g,分别给予环磷酰胺腹腔注射(n=12)、膀胱颈部结扎(n=12)、脂多糖膀胱灌注(n=12)及对照组(n=6)不作处理.

    作者:潘峰;刘迪;陈朝晖;李兵;肖亚军;曾甫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拉帕替尼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及Her2通路的影响

    拉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蒽环类、紫杉类与曲妥株单抗耐药的Her2阳性进展期或转移性乳腺癌[1].我们以SKBR3乳腺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生长抑制实验、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等方法观察拉帕替尼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以及Her2通路的影响.

    作者:马传栋;聂秀青;邵志敏;沈坤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laudin-7基因敲除模型的建立

    为研究Claudin-7在机体中的功能[1],我们建成Claudin-7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分析其特点.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利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建立基因敲除小鼠,SPF级动物房饲养,兔抗COX-2、P-Histone H3多抗(cell signaling,USA),兔抗Claudin-7多抗购自日本IBL公司;鼠抗GAPDH单抗购自美国Calbiochem公司;抗兔和抗鼠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二抗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

    作者:丁磊;高宏;于海蛟;朱昱冰;陈奕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TLA4Ig与CD40Ig局部共转染诱导异种大鼠移植肾免疫耐受的影响

    CD28-B7和CD40-CD40L共刺激分子系统是T细胞依赖的免疫反应启动和维持所必不可少的基本信号系统.缺乏或阻断共刺激信号,将会引起T细胞的无反应性或细胞凋亡.我们用CTLA4Ig和CD40Ig双基因局部转染大鼠肾脏后进行异种移植,观察双基因局部共转染能否诱导移植肾免疫耐受.

    作者:蔡曼波;吴艳平;罗志刚;李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恶性胶质瘤的趋向性机制

    我们以往研究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向恶性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特性,并可能成为恶性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1-2].目前对MSCs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胶质瘤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包括趋化因子或生长因子可能介导MSCs的胶质瘤趋向性.体内外实验均证实,胶质瘤细胞分泌多种趋化因子,包括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SDF-1α)[4]等.我们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趋化因子MCP-1和SDF-1α对MSCs的趋化迁移作用,探讨上述因子在MSCs的胶质瘤趋向性中的作用.

    作者:张鹏;吴惺;徐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胸骨横断切口中三维固定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胸骨横断切口中三维固定的应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横断胸骨切口胸腺切除手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共249例,年龄13~8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同种手术方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并行胸腺和/或胸腺瘤(≤3 cm)切除(对于>3 cm的胸腺瘤我们采用纵行全程劈开胸骨,未列入本研究).其中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使用钛板固定胸骨的129例病例中男50例,女79例,年龄:(41.64±14.71)岁.

    作者:朱勇俊;马勤运;陈志明;庞烈文;陈刚;陈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我们通过动态监测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PA),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预后及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05例患者,其中男79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3~84岁,平均年龄41.8岁,均于伤后24h内就诊.入院时,68.6% (n =72)的患者瞳孔异常,GCS评分的平均分为5.29.本研究中,复合伤患者占13.3%.

    作者:张申起;陈谦学;陈治标;王军民;田道锋;吴立权;王龙;彭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癌侵袭转移与新的长链非编码RNA UC001kfo的关系

    目的 探讨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UC001 kfo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肝脏组织60例,分为肝硬化组、肝癌组、癌旁组、门静脉转移肝癌组.原位杂交检测UC001 kfo和ACTA2(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基因)在肝癌组织的表达.结果 UC001kfo在肝硬化组不表达或低表达,在其他3组均为阳性表达,以上4组的表达值分别为113.30±11.79、137.59±6.23、148.78±8.23、160.28 ±9.47,方差分析显示UC001kfo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为肝硬化组<癌旁组织<肝癌组<门脉癌栓组.ACTA2的表达分别为109.89±9.74、125.22±32.16、149.06±8.43、156.57±8.86,ACTA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分别为肝硬化组<癌旁组织<肝癌组<门脉癌栓组.结论 UC001 kfo和ACTA2在肝癌中表达明显增加,特别是门静脉癌栓组,UC001kfo可能通过调控ACTA2的表达促进肝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潘延凤;娄海山;余祖江;张贤强;冯磊;梁红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CD13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D133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FS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6例局部晚期ESCC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登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肿瘤组织中CD133的表达,随访至2010年12月,探讨CD133的表达及其与ESC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局部晚期ESCC患者组织中CD133阳性者5年生存率较阴性者低(14.29%比38.10%,P<0.05),其接受新辅助性及辅助性化放疗后,5年生存率无明显提高(18.00%比20.00% ~40.00%,P>0.05).结论 局部晚期ESCC患者组织中CD133的表达与ESCC患者的生存率及化放疗疗效有关.

    作者:彭静;郭晶晶;敖翔;周天骏;王梅;李钰泉;张惠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标志物研究进展

    颅脑损伤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疾病和疾病的并发症.近年来,脑损伤的特异性生化标志物的研究得到了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指标对于及时诊断、早期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及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其中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

    作者:王广斌;季泰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GED)作为胃癌癌前病变,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Correa等[1]研究结果表明,胃癌的发生是由一系列的组织学事件组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GED-浸润性胃癌;发现GED形成和恶变的机制,预测GED恶变的发生并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干预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作者:饶龙华;李松岗;李茂岚;吴文广;刘颖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微囊化人胃癌细胞SGC-7901模型建立

    目的 建立微囊化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培养模型.方法 微胶囊制备仪包裹SGC-7901细胞,培养至21 d,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隔日细胞的生长活性,生物传感分析仪检测隔日培养上清中葡萄糖和乳酸浓度;选取第7、14、21天的微囊化SGC-7901细胞,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观察微囊前后SGC-7901细胞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结果 MTT结果示培养至第14天,细胞相对数不再增加,随后细胞相对数略下降;微囊化人胃癌细胞培养上清中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乳酸上升;至20d后分别为10、100 mmol/L.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GC-7901细胞贴壁培养中表达PCNA和VEGF基因;第7和14天,微囊化人胃癌细胞可见PCNA、BrdU及VEGF基因表达;21 d,PCNA和BrdU主要在细胞团外层表达,内层细胞则表达少或不表达,而VEGF均见表达.结论 呈三维立体生长的微囊化胃癌细胞模型生长稳定,相关基因表达稳定.

    作者:冀学宁;范学军;全秀莲;王若雨;王为;马小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外科实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微创医学、循证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推动下,胃外科发展迅速.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胃外科实验研究也顺应这一趋势,出现新的转型和方向,胃外科医生应时刻关注这些研究方向及其结果,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作者:秦新裕;刘凤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和筛选胃腺癌组织分化相关蛋白质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的差异蛋白质进行筛选鉴定.方法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8例不同分化胃腺癌组织的差异蛋白质进行鉴定,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和Western blot法对鉴定出的部分因子进行验证.结果 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电泳条带15条,共鉴定出355种蛋白质,筛选后经功能分析确定8种可能与肿瘤分化有关的蛋白质,为人肌动蛋白素(Cofilin)、蛋白酶体激活亚单位1(PSME1)、Ras相关蛋白7a(RAB7a)、细丝蛋白A(FLNa)、丙酮酸激酶(PK)、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π-1( GST-π-1)、过氧化物酶5(PRDX5)、actin相关蛋白.对Cofliin、Ras相关蛋白7a、PSME1进行验证,证实这些因子的表达与蛋白质组学鉴定的结果相符.结论 分化程度不同的胃腺癌组织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作者:刘羽;李勇;檀碧波;范立侨;赵群;李兆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S100A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观察人胃癌S100A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8例人胃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S100A4和VEGF-C、VEGF-D的表达.分析S100A4和VEGF-C、VEGF-D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TNM分期的关系,并作预后分析.结果 S100A4和VEGF-C、VEGF-D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S100A4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VEGF-D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肿瘤组织内S100A4和VEGF-C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5).S100A4和VEGF-C、VEGF-D阳性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100A4和VEGF-C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S100A4可能参与VEGF-C淋巴管生成通路,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冯联忠;郑雪勇;李斌;于亚威;付斌;周礼湘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新型阿霉素前体药PADM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癌

    目的 观察PADM (Ac-Phe-Lys-PABC-ADM)对SGC-7901胃癌腹膜癌模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人SGC-7901胃癌组织匀浆注入BALB/C裸小鼠腹腔,建立胃癌腹膜转移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9,每4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阿霉素(ADM)组(n=10,每4d腹腔注射ADM 2 mg/kg)、PADM组(n=10,每4d腹腔注射PADM 7.2 mg/kg).检测动物体质量、实验性腹膜转移癌指数( ePCI)评分、血常规、血生化指标,评估PADM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PADM组和ADM组ePCI评分分别为1.0(1 ~4)和1.5(0 ~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ePCI 6.0(1 ~ 10) (P<0.01).与对照组体质量(24.32±1.40)g比较,PADM组体质量(23.61 ±0.80)g无显著下降,ADM组体质量(18.40±2.97)g明显下降(P<0.01).PADM对骨髓、心、肝等不良反应均有明显减轻,尤其是心脏不良反应,而ADM则表现明显心脏不良反应.结论 PADM能够显著抑制胃癌腹膜转移癌形成,显著降低心、肝、骨髓等不良反应.

    作者:刘少平;邵丽华;张燕华;钟燕军;方敏;刘洋;李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癌中微小RNA表达谱及miR-429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微小RNA (miRNA)表达谱,并测定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miR-429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标本及胃癌细胞株( SGC-7901)、正常人胃上皮细胞(GES-1)中miRNAs的表达.挑选基因芯片结果中胃癌组织表达显著下调的miR-429,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7例正常胃组织、52例胃癌组织、胃癌细胞SGC-7901、GES-1中miR-429的表达.结果 基因芯片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有23个miRNA上调,如miR-21、miR-30b等,31个下调如miR-429、miR-200等.qRT-PCR检测显示,miR-429在胃癌组织中下降约63.4% (P<0.01),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下降约76.2%(P<0.01).结论 miR-429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可能作为胃癌特异性miRN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铁为;陈晓宁;刘军;吕彦东;吴德全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轴经PI3K/Akt通路对胃癌细胞CD133表达的调控作用

    目的 观察胃癌中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SDF-1α/CXCR4)轴经由PI3K/Akt信号通路对下游分子CD133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胃癌KATO -Ⅲ细胞株中CXCR4、Akt、p-Akt及CD133的表达.分别用SDF-1α、AMD3100及LY294002作用于胃癌KATO -Ⅲ细胞株,半定量酶链聚合反应(PCR)检测CXCR4 mRNA和CD133mRNA的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XCR4、Akt、p-Akt及CD13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KATO -Ⅲ细胞呈CXCR4、Akt、p-Akt及CD133阳性表达.SDF-1α组中,CXCR4蛋白(0.980±0.083)、p-Akt蛋白(0.770±0.071)及CD133蛋白(0.890±0.078)表达与对照组(0.750±0.042、0.680±0.038、0.720±0.034)比较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0.540±0.036、0.520±0.034)比较,CD133 mRNA(0.890±0.061)表达明显增高(P<0.05).AMD3100组与对照组(0.750±0.042、0.680±0.038、0.720 ±0.034)比较,CXCR4蛋白(0.430±0.055)、p-Akt蛋白(0.350±0.050)及CD133蛋白(0.110±0.060)表达显著下降(P<0.05).LY294002组中,p-Akt蛋白(0.100 ±0.033)、CD133蛋白(0.440±0.055)表达与对照组(0.680±0.038、0.720±0.034)比较显著下降(P<0.05).同时,与对照组(0.540±0.036)比较,CD133mRNA(0.310±0.02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刺激或抑制SDF-1α/CXCR4轴可经由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或下调CD133表达.

    作者:姜海广;陆瑞祺;吴巨钢;周国才;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Roux-en-Y胃旁路术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Roux-en-Y胃旁路术对糖尿病Goto-Kakizaki (GK)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18只GK大鼠随机等分为Roux-en-Y胃旁路手术组(RYGP组)、假RYGP组和对照组;观察手术前、手术后12周各组大鼠血清血栓素(TXB2)、6-酮-前列环素(6-kET-1o-PGF1a)、内皮素-1( ET-1)、尿素氮(sCr)、肌酐(BUN)和24h尿蛋白(24 h uPro)含量;手术后12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结果 手术前3组大鼠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12周,假RYGP组大鼠TXB2(66.31±6.13) ng/L比(101.42 ±9.70) ng/L、ET-1 (58.31±5.32) ng/L比(79.01±6.89) ng/L、sCr( 48.78±3.66) μmol/L比(70.33±6.21)μmol/L、BUN(5.41±0.68) mmol/L比(8.35±0.92) mmol/L和24h uPro (0.44±0.10) g/24 h比(0.86 ±0.17) g/24 h均显著升高,6-kET-1o-PGF1a(85.72±6.87) ng/L比(60.41±8.23) ng/L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假RYGP组一样获得相似的结果;RYGP组大鼠各检测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周,RYGP组与假RYGP组比较TXB2(72.31±7.56) ng/L比(101.42±9.70)ng/L、ET-1 (62.11±6.26) ng/L比(79.01 ±6.89)ng/L、sCr (54.36±4.12)μmol/L比(70.33±6.21)μmol/L、BUN( 5.71±0.86) mmol/L比(8.35±0.92) mmoL/L、24 h uPro(0.52 ±0.10) g/24 h比(0.86±0.17)g/24 h和6-kET-1o-PGF1a( 83.22±5.62) ng/L比(60.41±8.2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YGP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RYGP组、对照组血清TXB2与6-kET-1o-PGF1a呈显著负相关,与ET-1呈显著正相关(P<0.05).手术后12周,假RYGP组和对照组大鼠肾脏有明显病理性损害;RYGP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不明显.结论 Roux-en-Y胃旁路术对GK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桢;梁炜;张红亚;李国华;王来奎;王云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胃转流术(GBP)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控制效果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2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手术组(DO组)和糖尿病对照组(DC组),另取20只非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正常手术组(NO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术前、术后72 h、1周、4周和8周空腹血糖水平以及血清GLP-1浓度.结果 术前DO组与DC组以及NC组与NO组大鼠空腹血糖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O组大鼠术后空腹血糖进行性下降,术后8周由术前的(20.84±1.98) mmol/L下降到(5.56±0.11) mmol/L(P<0.05);DC组大鼠术前及术后各时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O组和NO组大鼠术后血清GLP-1浓度出现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分别由术前的(7.10±0.55)、(10.73 ±0.67) pmol/L上升到(26.48±1.14)、(13.98±0.92) pmol/L(P<0.05).结论 GBP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GLP-1的升高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正常大鼠血糖无影响.

    作者:郑志坚;史逸华;宋军;戴灵波;江玲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人肠凝集素-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人肠凝集素-1( ITLN-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ITLN-1 cDNA,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测序鉴定;在脂质体的介导下,重组质粒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 72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TLN-1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癌细胞增殖、侵袭活性.结果 真核表达载体pEGFP-ITLN-1转染SGC-7901细胞72 h后,ITLN-1 蛋白表达上调5.72倍(P<0.01),细胞增殖活性降低52.8% (P< 0.01),细胞侵袭能力下调58.1% (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人ITLN-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癌细胞过表达后,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活性.

    作者:齐盟;张桓瑜;郑丽端;戚腾;童强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犬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与门静脉压力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犬门静脉压力与胃黏膜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测凋亡指数(AI值)及多克隆抗体Caspase-3行免疫组织化学计算各染色强度细胞评分总和(H值),探讨门静脉压力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PHG)的相关性.方法 本地杂种犬32条,采用一期门静脉缩窄法制备犬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术中及术后14周后开腹测量门静脉压力及取胃组织标本,测胃黏膜AI值及H值.结果 术后14周门静脉压力和AI值行直线回归分析得回归系数b=0.5799,常数项a=3.3064,两者呈正线性相关(r=0.8079,P<0.01).术后14周门静脉压力和H值行直线回归计算得回归系数b=2.6277,常数项a=6.7828.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r=0.7960,P<0.01,可以认为两者呈正线性相关.结论 PHG与门静脉压力呈正线性相关,治疗PHG的关键在于降低门静脉压力.

    作者:戴向华;龚卫东;丁浩;盛宝军;朱美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定量评价3-(5'-羟甲基-2'-呋喃基)-1-甲苯的治疗疗效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定量探讨3-(5’-羟甲基-2’-呋喃基)-1-甲苯(YC-1)治疗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疗效的价值.方法 建立人胃癌SGC7901/DDP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24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基亚砜)、DDP组(给予顺铂)、YC-1组(给予YC-1)和YC-1+DDP组(给予YC-1+顺铂).停药1周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SonoLiver进行定量分析.每一个肿瘤画2个感兴趣区:ROItotal包含整个肿瘤,ROIsmall包含肿瘤中造影增强强的部分.所得定量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RT)、渡越时间(mTT)、达峰强度(Imax)、下降支斜率(R10、R20、R30)及上升支斜率(Vasc).结果 ROIsmall及ROItotal上,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在对照组与DDP之间以及在YC-1组与YC-1+DDP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裸鼠按照是否接受YC-1治疗重新分为YC-1治疗组及非YC-1治疗组.ROItotal上,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在YC-1治疗组及非YC-1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small上,与非YC-1治疗组相比,YC-1治疗组肿瘤达峰提前(TTP:5.47 ±0.93比8.05±2.00;RT:4.99±0.96比7.67±1.78,P<0.05),造影剂消退快(mTT:37.49±19.51比98.94±60.97; R10:0.39±0.15比0.55±0.08;R20:0.30 ±0.10比0.43±0.10;R30:0.25±0.08比0.33±0.08,P<0.05).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可有效评价YC-1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疗效,ROIsmall较ROItotal更适合用来评价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

    作者:张会萍;李凡;都伟丽;史秋生;杜联芳;吴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全硫代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硫代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PS-ASODN)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867增殖、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1μmol/L伊马替尼和1.25、2.50、5.00、10.00、20.00 μmol/L PS-ASODN作用于GIST867;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增殖抑制、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 mRNA表达.结果 MTT显示PS-ASODN浓度为5.00μmol/L时,抑制作用明显较对照组强;PS-ASODN对端粒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具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检测表明PS-ASODN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6.16±1.35)%,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及对照组;RT-PCR检测表明PS-ASODN可显著下调bcl-2 mRNA的表达.结论 PS-ASODN可能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并下调bcl-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GIST867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闫竞一;陈笑雷;黄颖鹏;沈贤;章圣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柠檬酸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柠檬酸盐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各分成对照组、5mmol/L组、10 mmol/L组,分别用0、5、10 mmol/L柠檬酸钠处理.24、48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增殖变化、进行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细胞核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24h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5、10 mmol/L组活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DAPI染色显示凋亡细胞核变化特点.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显示,BGC-823/SGC-7901对照组、5、10 mmol/L组,24h后凋亡率分别为(10.68±1.20)%/(11.86±0.20)%,(46.36±0.60)%/(50.72±1.90)%,(58.41±3.50)%/(59.92±2.60)%;48 h后分别为(8.20±1.60)%/(4.99±0.90)%,(76.34±2.70)%/(82.92±2.80)%,(87.18±3.10)%/(95.65±1.30)%.5、10 m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并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Western blot法显示两株细胞中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活化Caspase-9(cleaved Caspase-9)、活化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高,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cl-1)表达降低,在SGC-7901中突变型p53( Mtp53)表达降低.结论 柠檬酸钠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经线粒体通路诱导凋亡,其作用随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强.其机制可能与Mcl-1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汪涛;张晓东;陆云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对其无瘤生存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胃癌以无瘤生存为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生物技术体外诱导自体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进行临床应用.选择199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的胃癌病例181例.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检验比较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CIK治疗组)和化疗组对胃癌无瘤生存的影响.结果 对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如性别、年龄、胃癌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等因素进行分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K治疗组胃癌患者的无瘤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化疗组(x2=9.722,P<0.01);且生存时间和CIK细胞治疗次数呈正相关(x2=14.769,P<0.01).结论 CIK细胞治疗可以显著延长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

    作者:石旦;沈月平;裴红蕾;郑晓;吴骏;季枚;吴昌平;蒋敬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脾脏基础研究新进展

    随着人们对脾脏在机体内环境稳定中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关脾脏的研究不断增多.脾脏研究的内容不只局限在脾脏本身,对脾脏与许多其他疾病和/或病理生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现对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评述如下.

    作者:李宗芳;任松;张澍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