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浴生;周黎明;洪诤
患者女,40岁.因左上、下肢软组织扭伤,涂抹正红花油后约10 min,即感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四肢乏力,不能站立,于2004年6月28日送我院急诊科.查体:T 36.4℃,P 124次/min,R 40次/min,BP 70/50 mmHg(1mmHg=0.133 kPa).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端坐呼吸,神志尚清,两肺布满哮鸣音.患者未合用其他药物,故诊断为正红花油导致的支气管哮喘.立即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20 mg静滴,甘露醇250 ml静滴,清洗皮肤,吸氧.抢救20 min后,患者呼吸、心跳、血压均恢复正常.
作者:李红;王连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地塞米松是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我院在使用该药过程中观察到3例(1例肌注,2例口服)与其相关的呃逆反应,并均在重复使用后又再次诱发相同症状.现将其中一个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史广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阴道感染阴道感染根据病因和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的常见病原体为阴道加德纳菌、各种厌氧菌和动弯杆菌属.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的病原体80%以上为白念珠菌;10%~20%为其他念珠菌属,如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原体为毛滴虫,可同时合并细菌或念珠菌感染.
作者: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47岁,因咳嗽、咯痰伴发热10 d,以Ⅲ型肺结核上中(-)集(+)进展期于2004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既往健康,无特殊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入院后给口服利福平0.45,1次/d,吡嗪酰胺0.53 g,3次/d,肌注链霉素0.75 g,1次/d,异烟肼0.4 g入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治疗12 d,患者体温正常,咳嗽、咳痰明显减轻.继续用原方案治疗.
作者:李小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老龄化速度非常快的国家乙之一.老年人由于全身器官功能减退,储备能力下降,慢性疾病增多,药物治疗十分普遍,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现将我院1995-2004年期间120例老年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李洪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在全面实施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在医生工作站和住院药房工作站嵌套合理用药软件系统(Prescrition Automatic Screening System,PASS),在临床药学工作站嵌套病人信息系统,由病人信息系统与PASS共同支持临床药学工作站,同时拓展了该系统对药物和病种的查询功能,形成合理用药网络.
作者:刘丽萍;贺承山;魏振满;刘峰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35岁.因全身乏力、恶心厌油、尿呈酱油色1周,于2005年1月12日来我科就诊.既往体健,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家族有肝病史.自述1个半月来为治白发应用何首乌(即制首乌)30克煎汤并同时煮鸡蛋两枚,饮汤食蛋,每日1次,于1月7日始突发上症,其间未服用过其他药物.
作者:杨德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18岁,2004年9月10日入学查体时检验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转氨酶正常.为实施健康免疫,10月16日下午于校医院在左上臂三角肌内首次注射乙肝疫苗10 μ g,3 h后周身出现皮疹伴搔痒、恶心,急来校医院就诊.查患者神志清楚,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颜面部及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鲜红色风团,有的融合成片,以双上肢和胸部为著.心率76次/min,双肺未闻干湿罗音,化验血、尿常规正常.近日未进食任何其他新鲜异样食品.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病史.考虑为因乙肝疫苗过敏导致荨麻疹,立即肌内注射氯苯那敏(扑尔敏)注射液10 mg,口服扑而敏4 mg/次,3次/d.第2天皮疹基本消失,搔痒明显好转,3 d后痊愈.
作者:刘安平;王宝玲;张在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4年1-12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222份.现对222份报表的质量进行评价,以期引起广大医药工作者对ADR报告表填写质量的重视.
作者:纪立伟;李可欣;傅得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5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新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为此,本文就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其药物依赖性的一些基本问题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作者:刘志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20岁.因尿频、尿急、尿痛伴腰背部疼痛7 d,于2004年9月16日就诊.7 d前有不洁性生活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尿常规WBC(++),淋球菌(-),血荧光抗体检测支原体(+).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支原体感染),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阿奇霉素0.5 g静脉滴注,1次/d.治疗第2天患者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减轻,但出现双下肢腓肠肌隐痛,并逐日加重.治疗第4天,出现行走困难.查体未见病理反射,腓肠肌压痛(+),肌力2级.治疗期间未用其他药物,考虑为阿奇霉素所致.停药后患者双下肢腓肠肌疼痛渐减轻,3 d后恢复正常.2004年11月24日因支原体肺炎再次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阿奇霉素0.5 g静脉滴注,第2天又出现双下肢腓肠肌疼痛,可证实疼痛为阿奇霉素所致.
作者:陈升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氯胺酮系非巴比妥类速效静脉麻醉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对呼吸抑制作用较轻、因能使气道平滑肌舒张,适用于气道高反应性病人的麻醉而被广泛应用.但该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的不良反应渐为人们所认识,而近年娱乐场所开始流行用其作为致幻剂(K粉)所产生的成瘾性问题,更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作者:尹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56岁,因酒后呕血于2005年3月26日入院,入院诊断为贲门黏膜撕裂症、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急诊行剖腹探查、局部缝扎止血术,术后消化道出血停止,但出现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脑脓肿等并发症.4月16日病人出现癫痫,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考虑癫痫可能继发于脑脓肿,给予丙戊酸钠注射剂(德巴金)治疗.
作者:何清;王菁华;刘亚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脂必妥是一种以红曲为主要成份的中成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调血脂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近来我们在用药咨询过程中,发现3例因服用脂必妥而导致的性功能障碍.
作者:邹兴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临床应用鱼腥草注射液引致过敏反应的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2005年1月清华同方数据库收录的120例鱼腥草过敏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鱼腥草注射液过敏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给药途径有关,静脉滴注易发生不良反应(P<0.05).该药致敏的临床特点是:以速发型为主,起病急,进展快,92.50%反应发生在30min以内(P<0.05),且多为多系统损害.其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口唇发绀、意识模糊、血压急剧下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较高,为30.83%(37/120),其中23例为重度过敏性休克.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应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作者:杨晓庆;姚海;黄益民;刘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儿,2岁4个月,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12h,拟在全麻下行疝松解、疝内容物回纳、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检查:体重13kg,心率105次/min,律齐,呼吸22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侧阴囊高度肿胀,以右侧明显,患儿哭闹不止.入室前肌注鲁米那40 mg、阿托品0.3 mg,入室后给氧、ASC-553监护仪监护:SPO2:98%、HR:108次/min.
作者:李温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37岁,体重82 kg,身高1.76米.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于2004年5月3日入院.否认既往有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甲状腺病、精神病史及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其父亲有糖尿病史.入院检查肝功能:T-Bil 10.9 μ mol/L,D-Bil 3.7 μ mol/L,ALT 289 U/L,AST 254 U/L,ALB 42 g/L,乙型肝炎病毒学检查: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
作者:舒生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54岁.因左乳浸润性导管癌,于2005年4月18日行乳腺切除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既往无脑血管病史,无药物过敏史.5月3日开始化疗,当天给药:环磷酰胺1.0 g,表柔比星50 mg,地塞米松5 mg,百宏100 ml,静脉滴注.静滴约1.5 h,患者出现严重头痛、头晕、颈部不能转动、呕吐等症状,当即停止用药.第二天症状仍无缓解,随即作脑彩超,检查结果:脑基底动脉、椎动脉血管痉挛,
作者:王丽媛;李彩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依泽替米贝(ezetimibe,商品名为Zetia和Ezetrol.)是由Schering-Plough和Merck公司合作研制的一类新型的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该药通过与小肠刷状缘膜小囊泡上膜蛋白结合[1],抑制小肠对饮食中和经胆汁输送到肠道中的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的胆固醇含量,于2002年10月被FDA批准上市,依泽替米贝还可以抑制植物固醇的吸收,成为首个治疗罕见的遗传性植物固醇血症的治疗药物[2].依泽替米贝化学名称为(1-(4-氟苯基)-(3R)-[3-(4-氟苯基)-(3S)-羟丙基]-(4S)-(4-羟苯基)-2-氮杂环丁酮),分子式为C24H21F2NO3,相对分子质量为409.42,结构式如下:
作者:刘治军;刘瑶;傅得兴;孙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本文根据近年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并概述其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其中N1、C5、C7、C8取代基与不良反应的程度相关;C2的H、C6的F均不可取代,与抗菌药效关系密切,与不良反应无关;C3、C4与DNA螺旋酶结合,也与药物间相互作用有关.经验表明,临床医师在新药应用与研究开发中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资料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王浴生;周黎明;洪诤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