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利欣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2例

于永洲;李刚;于强

关键词:
摘要:甘利欣(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是目前临床治疗肝炎较为常用的药物.近年来,我院临床发现甘利欣静脉滴注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报告如下.例1,男,33岁,因患“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于1996年1月20日入院,第1次给予甘利欣15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约20min后,患者即感喉部发紧、心悸、气促,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及胆汁,当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颤抖,血压测不出,呼吸节律不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县(市)级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探讨

    本文介绍我院自1996年成立ADR监测小组以来,在制定并实施ADR监测报告制度,做好ADR报告的收集、整理、评估、归档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监测工作,并如实地阐明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开展ADR监测工作的体会与建议,为我国在县(市)级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唐叶秋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甘利欣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2例

    甘利欣(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是目前临床治疗肝炎较为常用的药物.近年来,我院临床发现甘利欣静脉滴注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报告如下.例1,男,33岁,因患“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于1996年1月20日入院,第1次给予甘利欣15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约20min后,患者即感喉部发紧、心悸、气促,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及胆汁,当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颤抖,血压测不出,呼吸节律不齐.

    作者:于永洲;李刚;于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其防治办法.方法:总结近年来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136例,分析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清开灵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型变态反应,其发生与患者的过敏史、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病、药物静脉输注时的稀释浓度和合并用药相关.结论:应进一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的成分及配方,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蔡皓东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第2节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一切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它通过描述疾病(与药物有关的事件)在人群、时间和地区的频率分布特征,变动趋势,通过对比提供疾病发生和变动原因的线索,为进一步的分析性研究打下基础.描述性研究包括生态学、纵向(监测)和横断面研究三种基本类型.本节主要介绍生态学和横断面研究方法在药物不良反应调查中的应用.ADR监测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体系,不再赘述.

    作者:詹思延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青霉素V钾片致过敏性休克死亡

    患者,女,45岁.因咳嗽数日,有痰,无发热,于1999年2月15日上午来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根据检查诊断:右下肺炎,给予青霉素V钾片及止咳化痰药.患者于中午约12:30在家中服下青霉素V钾2片,约0.5h后,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伴意识丧失,被急送我院急诊科.查体:意识丧失,颜面,口唇重度青紫,无大动脉搏动,四肢凉,呼吸约5~6次/min,呈明显吸气性呼吸困难,诊断为:急性喉头水肿,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皮注,地塞米松10mg静注,约10min后,患者呼吸困难好转,约20次/min,BP188/118mmHg,心率140次/min,继用地塞米松10mg静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200mg静滴,葡萄糖酸钙10ml静滴,氨茶碱0.25g静滴,患者意识一度好转,发绀减轻,但患者喉鸣音逐渐加强,呈高调响亮,双肺哮鸣音增多,行气管切开术,在术中患者心跳骤停,抽搐,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王秀云;方娟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穿琥宁注射液致白细胞锐减3例

    例1,女,72岁,因畏寒发热、腹痛、口苦1星期,于1999年2月12日入院.检查:T39.2℃,P 96次/min,R22次/min,BP 130/80mmHg.头颅正常,巩膜无黄染,心肺无特殊病理征,右上腹压痛,胆囊压痛屏气征阳性,无腹膜刺激征及移浊征.

    作者:肖庆贵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普萘洛尔口服诱发肝性脑病

    临床常给予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口服普萘洛尔(心得安),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可能.肝硬化患者口服普萘洛尔诱发肝性脑病比较少见,我们在治疗中遇到1例,报告如下,以引起注意.患者,男,46岁,因呕血、黑便1天于1998年10月20日入院,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病史,一年前曾因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入院体检:T 36.5℃,P 108次/min,R26次/min,BP 100/60mmHg(13.3/8.0 kPa),神志清晰,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浮肿.

    作者:王增宝;邹鸿雁;李红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盐酸氟桂利嗪致抑郁症

    患者,男,57岁.患神经衰弱病史30余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既往一直应用复方降压片维持血压.自1997年10月开始改服盐酸氟桂利嘹胶囊10mg,qn,用于降压,改善脑供血及睡眠.服用半年后,自觉出现失眠加重、饮食减少、体重减轻,继之逐渐出现静坐不安、心情郁闷、烦躁、震颤、焦虑等症状,严重时出现了假想甚至自杀倾向.为防止出现意外及对所患疾病给予治疗,经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诊为:抑郁型神经官能症.

    作者:刘茂顺;范建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氧氟沙星针剂致肌肉抽搐

    患者,女,65岁,体重79kg,因咳嗽、痰喘、伴发热,疑急性支气管炎,于1999年1月4日入院,自述咽痛,头痛,全身乏力,咳嗽,有痰,喘气困难,活动后和夜间加重.检查:体温38.5℃,咽红,肺有干湿啰音和喘鸣音.患者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入院后曾用头孢噻肟钠、克林霉素、阿齐霉素治疗,效果不佳,改输青霉素钠及优普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后出现皮疹,故于1月26日晚开始输注氧氟沙星(奥复星)针剂0.2g,bid,合并输注氨茶碱针剂0.25g,qd.第一次输注后,患者感四肢无力,无其它不适症状;第二次输注后,患者出现轻度全身抽搐,伴四肢无力,且该症状于每次输液后渐重;1月28日上午静滴时患者感心慌难耐,四肢肌颤不止,手抖不能握物,考虑为药物所致,当即停药.查:BP 130/80mmHg (17.33/10.67kPa),心率8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急查氨茶碱血浓度为11.24μg/ml,在正常范围,其余检查未见异常.停药后,未做特殊处理,当日下午患者上述症状完全消失,情绪好转.

    作者:刘丽爽;何绥平;梁建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我院ADR监察的实施与发展

    主要介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ADR监察工作的发展过程,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医院ADR监察的组织机构,制定可行的工作程序,提高医务人员对监察工作的认识,使ADR监察成为医院的常规工作之一.通过对ADR的分析,研究预防ADR的措施,从而减少或减轻ADR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作者:李萍;胡晋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复方丹参注射液为丹参、降香水溶性提取物的复方制剂.本品能增强耐氧能力、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脏功能和心肌供血,对缺血或损伤的心肌有加速其恢复的作用,此外还有减慢心率、镇静、短暂降压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脑缺氧、脑栓塞、神经衰弱等症.其不良反应如药疹、过敏性休克、皮肤瘙痒等多有报道,但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未见,现有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杨淑桂;王莹;周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中药安全性探讨

    本文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从中药的毒性、炮制、配伍、制剂、用法、用量,以及中药市场等七个方面对中药的安全性进行了探讨.由于诸多因素可以影响中药的安全性,因此必须对其加强研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用药安全.

    作者:王丽霞;陆丽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曲安奈德局部封闭致脂肪液化2例

    曲安奈德(曲安缩松)作用机制与可的松相似,效力比可的松强20~30倍,该制剂吸收较慢,抗过敏抗炎作用强而持久,肌注后数小时内生效,作用可维持2~3周.在骨科常以此药作局部封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滑囊炎等病.不良反应多为全身性荨麻疹、支气管痉挛、月经紊乱、视力障碍.

    作者:赵磊;张国宝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苯二氮(草)类药物的依赖性与安全应用

    本文概述苯二氮(草)类镇静催眠药的药物依赖性表现特征和形成因素;以及避免发生药物依赖性,正确合理使用苯二氮(草)类药物的基本原则.

    作者:张开镐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硫酸吗啡控释片疑致严重血压下降

    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MS Contin)是近年卫生部为贯彻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而推荐给中重度癌症疼痛患者首选使用的止痛药品,因其采用天然全分散溶解型控制释放系统,能控制药物均匀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且不受胃肠蠕动及食物影响,避免了血药浓度大幅波动所致的不良反应及疼痛再现,可确保12h疗效的稳定,有效控制疼痛,显著改善病人睡眠,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自上市3年来,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口服强效镇痛药.

    作者:贾连城;朱蓓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芬必得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

    患者,女,77岁.因反复心悸、胸闷3年,加重伴咳喘、下肢浮肿4d,于1998年2月17日入院.1997年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诊断为糖尿病Ⅱ型,即给予饮食控制,格列本脲(优降糖)5mg,qd,口服,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近3年来,反复出现心悸,胸闷,曾在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衰”,给予中西药治疗,病情仍时有反复.

    作者:王永标;宋峻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解热镇痛片致急性呼吸衰竭

    患者,男,63岁,因头痛、流涕于1996年9月15日上午10时经单位医务室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柴胡注射液4ml肌注,口服头孢氨苄和感冒清热冲剂(均为正常剂量)后,体温退至正常.晚19时自觉畏寒、乏力,自测体温37.3℃,口服解热镇痛片1片,约15min后,突然出现胸闷、气喘,此症状急剧加重,即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意识不清,双瞳孔等圆轻度散大,下颌呼吸频率102次/min,双肺呼吸音低、弱,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率120次/min,心脏各瓣膜未闻病理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

    作者:李悦平;赵丽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致药疹加重

    临床工作中,经常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敏因素导致的皮肤疾病,尤其是重症药疹,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糖皮质激素自身很少发生变态反应,但我院1例患者因药疹经地塞米松治疗后皮疹加重.

    作者:徐洁;李民英;常建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药物导致血尿的文献分析

    目的:了解药物导致血尿的情况.方法:搜集中国药学文摘1994~1998共5年刊载的药物性血尿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药物性血尿273例,涉及中西药51种,其中复方双氯芬酸片(感冒通)152例占55.4%.结论:药物导致血尿应引起重视,复方双氯芬酸片处方应重新评价.

    作者:方娟娟;李旭琴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倍氯米松喷鼻引起鼻中隔穿孔临床分析

    目的:对临床应用倍氯米松鼻喷雾剂(伯克纳)引起鼻中隔穿孔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分析诱发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996~1999年应用本品2支以上的178例住院患者,应用鼻窥镜连续追踪观察3~6个月,对鼻中隔病变过程进行临床分析研究.结果:在178例中,鼻中隔粘膜明显缺血12例(6.74%),鼻中隔粘膜变薄6例(3.37%)鼻中隔粘膜缺损3例(1.69%),鼻中隔穿孔5例(2.81%).结论:严格按照本品说明书操作,并在喷鼻时改变持瓶方法;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前后慎用或禁用本品;凡连续应用本品者,应每月进行鼻中隔检查,以预防鼻中隔穿孔.

    作者:龙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