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钟珩;崔延安;黄海青
本研究旨在利用DTI对脑梗死区弥散各向异性的变化特点及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探讨DTI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钟珩;崔延安;黄海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活脑新口服液对急性血瘀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肾上腺素和冰水浴造成急性血瘀模型,测定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结果 活脑新口服液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P<0.05,P<0.01),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P<0.05,P<0.01);明显缩短体外血栓长度,减轻其湿重及干重(P<0.05,P<0.01).结论 活脑新口服液能明显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包雪鹦;赵玉;曲极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为妊娠8个月孕妇,因头痛伴发作性抽搐8h,于2007年9月2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h睡眠中突然出现头痛,呈全头痛,无恶心、呕吐,随即抽搐1次,并跌倒在地,表现为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意识不清,口吐白沫,伴尿失禁,无舌咬伤,约经数分钟后缓解.
作者:孟红梅;王守春;郭桂梅;马涤辉;饶明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患者单胺类递质和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对4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血浆单胺类递质的测定以及多导睡眠图描记,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高香草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卒中后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睡眠潜伏期及S1(%)时间延长,s3+S4(%)、REM、REM时间及潜伏期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NE、5-HT与REM、REM latency(%)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卒中后抑郁存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睡眠结构的改变,且睡眠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有关.
作者:张朝辉;宋景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大鼠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肌电图及病理特点,探讨三磷酸胞苷二钠(CTP)对周围神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1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饮水、安慰剂组及治疗组的酒浓度从6%、9%、12%各5d,然后增加至20%酒浓度,并以该浓度维持饲养,安慰剂组从第4个月开始给予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治疗组给予CTP腹腔注射,共4周,各组大鼠在4个月末行肌电图检查,并取坐骨神经行病理学检查.每周记录体重,每2d计录饮食量.结果 (1)安慰剂组、治疗组体重及食量均较对照组差;(2)电生理检查的安慰剂组与对照组相比,MCV及CMAP波幅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MCV及CMAP波幅无明显差异;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MCV及CMAP波幅均升高;(3)光镜下观察安慰剂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轴索肿胀伴髓鞘节段性脱失,治疗组与之相比改变轻微.结论 CTP具有抗损伤能力,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有较好疗效.
作者:谢春香;朱丹;宋晓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颅减压术后脑组织灌注压(CPP)、颅内压(ICP)及血乳酸(LACT)的改变.方法 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接受开颅减压术,同时选用颅内压监护仪检测手术前、后颅内压的改变,并监测手术前后脑组织灌注压及血乳酸变化.结果 术后脑低灌注压明显增加(P<0.01),而高颅内压及血乳酸值则明显下降(P<0.01).结论 开颅减压术能明显增加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抵抗性,并能明显缓解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的缺氧.
作者:张高炼;黄海能;赵邦;邓元央;黄华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干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脑血管影像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12例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然后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或放射治疗.结果 12例患者应用漂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AVM完全消失4例(含栓塞加X刀1例);减少70%以上2例,40%~70%2例,40%以下4例.2例行X刀治疗,4例临床治愈,1例因治疗时间短未复查.结论 脑干动静脉畸形,发病年龄不等,出血危险性大,畸形团小,位置深,供血动脉多,引流静脉单一,栓塞治疗效果确实.
作者:钟启胜;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赵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和相互关系,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预后.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的15例双侧小脑多发性梗死患者,对其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MRI病变形态、分布和临床的关系,可能的病因性发病机制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双侧小脑梗死占全部小脑梗死患者的23.8%.急性双侧小脑梗死以双侧PICA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多见(66.7%).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93.3%)、恶心、呕吐(93.3%)、共济失调(60%)和构音障碍(58.7%).双侧小脑梗死多表现为大病变侧的单侧体征如共济失调.除上述小脑症状外,双侧PICA供血区梗死,特别是内侧支分布区受累(6例)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其中4例表现为孤立性假性眩晕;AICA梗死患者的特征表现为双侧耳聋;而SCA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构音障碍、单侧共济失调,偶可出现大病变对侧的耳聋.Rankin评分均在3分或3分以下,死亡1例.结论 急性小脑多发性梗死主要发生于双侧PICA供血区,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体征多数限局于单侧肢体,出现于小脑梗死较大的一侧.病因多数为心源性栓塞或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所致.预后较好.
作者:邱伟庆;李新;王纪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I)为清道夫家族中的一型,是第一个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证实的高密度脂蛋白受体,可以介导胆固醇及其他脂质在高密度脂蛋白和细胞之间进行双向流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莫丹衡;许宏伟;邓景贵;肖波;杨晓苏;杨期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etal gray,PAG)是一个结构与功能均非常复杂的区域,它广泛参与疼痛与镇痛、恐惧和焦虑、自主神经反应等功能活动的调控.
作者:张红岩;于挺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我科自1996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32例原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按Graeb氏评分分级标准分为3级,根据分级采用腰穿、脑室引流、注入尿激酶等方法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树志;郭明宝;李耀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低氧训练对脑缺血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动物经过10min低氧训练5d后,脑缺血20min.通过8-臂迷宫观察低氧训练对缺血20min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并通过尼氏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对海马区损伤的影响.结果 低氧训练可明显减轻缺血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并抑制缺血后海马区中间神经细胞的减少.结论 低氧训练可明显减轻短暂脑缺血引起认知功能损害,对缺血性海马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法永;陈衔城;毛仁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哺乳动物的松果体,是脑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生物胺类(如褪黑素,melatonin)和肽类激素,参与调节生物节律、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和调节生殖功能等作用[1].
作者:攀宇兵;王保芝;崔慧先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GFAP和cyclinD1的表达与脑出血后神经修复的关系.方法 选取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死亡患者的脑组织,自出血灶边缘向外1~3cm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进行取材,出血灶对侧设为对照组.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出血灶周围GFAP和eyclinD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2h后出血灶周围GFAP阳性细胞数量开始增)311(22.6±1.4个/高倍视野).4~5d进一步增多(44.5±1.5个/高倍视野),6~15d达高峰(52.5±2.1个/高倍视野);15~19d后逐渐减弱(38.0±1.7个/高倍视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出血2h后出血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即有cyclinD1的表达(11.5±1.2个/高倍视野),1~5d cyclinD1阳性表达的胶质细胞数量逐渐增多,6~15d达高峰(42.6±1.3个/高倍视野);16~19d后逐渐减弱(29.9±1.2个/高倍视野),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FAP与cyclinD1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人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GFAP与cyclinD1表达增加,对脑出血后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cyclinD1参与了脑出血后胶质细胞的增生和活化.
作者:王文昭;戚基萍;王德生;赵忠新;王海涛;董利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胼胝体是连合两侧大脑半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侧大脑半球联系及功能协调上有重要作用,其解剖位置处于较深的中线上,又是多支血管供血,故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我院3年间收治8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丽丽;曹亦宾;吕燕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作者:陈子晞;陈怀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上皮细胞钠通道α亚基(αENaC)Thr663Al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技术对该位点在中国人群TIA患者(99人)中的分布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与对照组人群(104人)进行比较.结果 αENaC Thr663Ala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ThrThr、ThrAla、AlaAla 3种基因型在TIA组分布频率分别为21.21%、57.58%和21.21%,对照组中分别为31.73%、42.31%和25.96%,两组人群663Al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00%和47.12%,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此外,该多态性在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以及TIA患者中也无明显不同.结论 αENaC Thr663Al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TIA发病以及脑血管病类型无关.
作者:赵勇;孙慧;马丽媛;王建春;邵建华;刘力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病理诊断分型和影像诊断.方法 对3例DNT作回顾性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DNT中,1例为单纯型DNT,2例为复杂型DNT.3例在病理上均见特殊胶质一神经原成分(SGNE).2例行头部CT扫描,1例右额皮层低密度灶,1例无异常.3例均行MRI检查,均表现为皮层内T1低信号、T2高信号影,边界清楚,周边无水肿;2例行增强扫描,均见环形增强.结论 SGNE是DNT的病理学特征;MRI影像上DNT表现为周边无水肿脑皮层内病灶.当缺乏DNT典型病理特征时,诊断须结合临床表现、MRI影像特征综合做出.
作者:袁庆国;谢红雯;沙成;姜宏志;王大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脑桥出血可引起多种眼球运动异常[1,2],本文报告具有眼球运动异常的桥脑出血50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讨论.
作者:薛丽杰;何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凝血酶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组织的表达及其与颅内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凝血酶的表达,在规定的时间通过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力(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根据出院时患者的神经功能作GOS评分,应用spearman秩相关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凝血酶在35例脑出血患者脑组织标本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率为0.4686±0.2739,ICP(1d、3d、7d)为309.71±89.89mmH2O;317.71±103.95mmH2O;275.00±85.57mmH2O,GOS评分为2.91±1.31;凝血酶阳性率与ICP(1d、3d、7d)呈中度正相关(rs1=0.640,P<0.05;rs2=0.639,P<0.05;rs3=0.529,P<0.05),与COS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s4=-0.800,P<0.05).结论 凝血酶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为将来应用凝血酶抑制剂治疗脑水肿提供了临床依据.
作者:杨伟东;马景(鑑)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