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鲁军体;张力;黄宽明;黄敏;涂汉军

关键词:脑膜瘤, 微创手术, 预后
摘要:目的:目的分析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病理分型等临床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22例患者肿瘤全切除( Simpson Ⅰ、Ⅱ级),10例患者肿瘤未全切除。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3 cm、岩斜型、质地软、未侵犯海绵窦及脑干的全切除率高(P<0.05)。平均随访(25.6±10.7)个月,患者KPS评分高低受肿瘤部位、质地、是否侵犯海绵窦或脑干的影响较大(P<0.05)。结论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直径、肿瘤质地、侵犯部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避免术中损伤过大,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Ⅰa1期宫颈癌宫颈锥切术术后病灶残余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治疗Ⅰa1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灶残余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的30例Ⅰa1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接受广泛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20例Ⅰa1期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术后病灶残余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锥切组宫旁浸润比例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缘阳性患者的病变残留率明显高于切缘阴性患者(P<0.05);高危HPV感染患者的病变残留率明显高于高危HPV阴性患者(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切缘情况、是否高危HPV感染是直接影响术后病灶残留的因素。结论宫颈锥切术治疗Ⅰa1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灶残余风险较高,手术方式应根据高危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尚艳梅;高娜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高龄喉癌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喉癌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以100例行喉癌切除术的高龄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出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0例高龄喉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全部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0%、73.0%和6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是否行颈部淋巴结清扫、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显著(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与其术后疗效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高龄喉癌患者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高龄喉癌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是T分期、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

    作者:吕凌;周本忠;谢楼胜;王胜国;毕竞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维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维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收集86例Ⅲ/Ⅳ期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并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实验组)和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同一种放疗及化疗方案。在放疗第1天同时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25 mg/m2,第1~3天静脉滴注。3周为1个周期。实验组直至放疗结束后行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比较2组的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70%和8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72%、46.51%和23.26%,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47%、27.91%和11.6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1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维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患者的生存情况更好。

    作者:张旭;魏琳琳;刘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四肢骨肉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四肢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四肢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生存情况。结果182例骨肉瘤患者位于肱骨16例(8.8%),桡骨1例(0.5%),股骨者109例(59.9%),胫骨48例(26.4%),腓骨8例(4.4%);其中行保肢手术92例(50.5%),截肢手术90例(49.5%),规范化疗81例(44.5%),未规范化疗101例(55.5%);18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4~62个月,3年生存率为5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肺部转移、手术方式、化疗是否规范及Enneking分期与3年生存率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化疗是否规范及肺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可延长四肢骨肉瘤患者生存期,充分切除肿瘤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喻紫晨;肖兢;徐海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gcd0103的研究进展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 HDACIs)是1种新的癌症治疗药物,属于表观遗传学治疗药物。组蛋白的作用机制例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羰基化、ADP核糖基化、类泛素化均是通过改变染色质的构象而改变基因表达而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组蛋白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组蛋白乙酰化调节影响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是表观遗传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2]。通过DNA突变激活肿瘤抑制基因和基因沉默等已被认为是促进恶性肿瘤细胞凋亡,阻滞增殖和转移的原因。

    作者:杨永娜;谢守嫔;李瑞琳(综述);彭小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及腋窝淋巴结检测数目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及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检测个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行乳腺癌手术并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腋窝淋巴结阳性和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90.7%,5年无瘤生存率为86.7%,淋巴结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2.6%,5年无瘤生存率为64.7%,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淋巴结阳性数目,淋巴结清扫个数,HER-2状态是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而HER-2是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HER-2状态是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增加淋巴结检测个数可改善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

    作者:朱亚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镇吐方案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 PONV 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镇吐措施预防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 PONV)的效果。方法对择期行妇科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的ASAⅠ~Ⅱ级手术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联合镇吐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术中以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间断追加维持,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托烷司琼4 mg。联合镇吐组诱导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托烷司琼4 mg和帕瑞昔布钠40 mg。比较患者手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结果联合镇吐组术后24 h的PONV发生率3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0%,联合镇吐组术后0~2、2~6、6~24 h内的PONV发生率分别是6.2%、7.7%和23.1%,均低于对照组的31.7%、28.3%和66.7%(P<0.05)。结论术前、术中进行联合镇吐可显著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4 h PONV的发生率。

    作者:曹奕;王瑚;华晓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学研究进展

    原发性骨淋巴瘤( primary lymphoma of bone ,PLB)在临床上非常少见[1],是骨骼系统或周围软组织浸润的淋巴瘤[2]。 PLB的发病率为所有恶性骨肿瘤的7%[3],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占骨骼原发性恶性肿瘤的5%。由于病发部位、病期和并发症的不同,骨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症状多样,病程的发展、预后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且影像表现多样,与其他骨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甄别非常不易,术前误诊率十分高。但是,原发性骨淋巴瘤对放疗和化疗敏感,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其5年的生存率在80%左右。所以,PLB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在PLB影像学诊断上,X线、CT、MRI、同位素、PET-CT均有应用,本文将对与PLB相关的影像学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董影;叶春涛(综述);嵇鸣(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方法对94例晚期结肠癌(Ⅲ~Ⅳ期)患者按照化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进行化疗,对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在消化道反应和血液学毒性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疗效的客观有效率及控制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不良反应少,疗效可靠,可作为治疗不可切除晚期结肠癌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

    作者:张海琳;雷平光;雷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Borrmann Ⅰ型胃癌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Borrmann Ⅰ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将263例Borrmann Ⅰ型胃癌患者按照其年龄段分为非老年组(n=121)及老年组(n=142),对比2组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型等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老年组患者以男性居多,其肿瘤部位以胃上、下部为主,淋巴结转移、未分化肿瘤占比较高;而非老年组患者肿瘤多以胃中、下部为主,更多的患者可接受胃癌根治术,且具有更短的住院时间。3、5年生存率非老年组分别为96.7%及91.7%,老年组分别为90.1%及83.8%,3、5年生存率非老年组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见,年龄较大、淋巴结转移、肿瘤低分化是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因素(P<0.05),而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和住院天数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Borrmann Ⅰ型胃癌患者症状较轻,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应按照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肿瘤分化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规范术后随访,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先觉;唐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鼻咽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9例鼻咽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74.3%、和45.0%。鼻咽癌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治疗死亡和肿瘤恶病质,其次为远处转移和肺部感染。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合并其他疾病和原发病灶的大小与鼻咽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合并其他疾病和原发病灶T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姚行齐;杨长亮;阳光;杨岳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 MRI周围血管征与诺丁汉预后指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MRI( dynamic enhancement MRI ,DCE-MRI)经大强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处理后所显示的肿瘤周围血管征( adjacent vessel sign ,AVS)与诺丁汉预后指数( nottingham prog-nostic index,NPI)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证实的乳腺癌51例,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法,计算51例患者MRI 3D-MIP图上所显示的肿瘤AVS表现与NPI评分等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NPI评分<3.4分20例,3.4~5.4分14例,>5.4分17例。随着NPI分值的升高,肿瘤的AVS分级亦随之增加,两者具有相关性(γ=0.601,P<0.001)。 AVS表现与乳腺癌大小及淋巴结状态有显著相关性,但与肿瘤病理学分级无关(γ=0.139,P>0.05)。肿瘤周围血管征与乳腺癌HER-2阳性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0.05<P<0.1)。结论乳腺癌的周围血管征对预测肿瘤NPI分值大小、评估乳腺癌预后以及了解其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林奈尔;华佳;徐曙光;刘强;张科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宫颈癌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宫颈癌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其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5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进行卵巢移位;对照组患者仅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中3例术后2年出现卵巢功能衰退,占6.1%,而对照组中6例术后2年出现卵巢功能衰退,占13.1%。结论由于卵巢组织对放疗呈高敏感性,即使盆腔外放疗也可明显影响卵巢功能,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要放疗的患者,行卵巢移位术能保护宫颈癌患者的卵巢功能。

    作者:吐尔逊阿依·艾尔肯;艾星子·艾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顺铂时辰化疗在晚期 NSCLC 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顺铂时辰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晚期NSCLC患者64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时辰化疗组和常规化疗组,各32例,评价2组临床应用价值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有效率时辰化疗组为53.13%,常规化疗组为50.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时辰化疗组严重白细胞下降者及严重中性粒细胞下降者分别为9.38%(3/32)、9.38%(3/32),常规化疗组分别为40.63%(13/32)、37.50%(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副作用(恶心)发生者,时辰化疗组为18.75%(6/32),常规化疗组为62.50%(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铂时辰化疗治疗NSCLC的疗效较常规化疗组无差异,但不良反应较小,明显优于常规化疗组。

    作者:徐成伟;陈威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在电视胸腔镜和传统开胸下进行肺叶切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VAT)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 open chest ,OC)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方法将52例Ⅰ-Ⅱ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VAT组及OC组,分别接受VAT肺叶切除术及传统OC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结果 VAT组手术时间较OC组长,其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胸液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OC组( P<0.05),2组拔管时间、淋巴结清扫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FVC、FEV1、DLCO预测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2组预测值的升高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率VAT组7.7%,OC组23.1%, VAT组显著低于OC组(P<0.05)。2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其LCSS均显著降低(P<0.05),VAT组LCSS显著低于OC组(P<0.05)。结论 VAT和OC治疗Ⅰ-Ⅱ期NSCLC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而VAT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满绪;任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亚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亚型( HPV-DNA)感染情况及其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HPV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取患者宫颈分泌物作病毒分型,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21种HPV-DNA亚型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 LCT)及阴道镜下宫颈多点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在病理学诊断结果下将患者分为正常或炎症组、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LSIL )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HSIL )组。根据HPV-DNA亚型分布情况分析HPV 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高危型HPV基因亚型共检出16种。常见的高危型HPV基因亚型为HPV-16,58,52,18,33,31,CP8304,其中HPV-16检出率高。正常或炎症组、LSIL组、HSIL组HPV-16的检出率为19.23%、23.53%、65.22%,HSIL组HPV-16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低危型HPV基因亚型共检出5种,以HPV-11为常见,检出率高。 HSIL组HPV多重感染的检出率为54.35%,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V-16,58,52,18,33,31,CP8304感染在宫颈病变患者中为多见,HPV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张淑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LY294002抑制成骨肉瘤细胞U2-OS侵袭迁徙

    目的:探讨LY294002对成骨肉瘤细胞体外侵袭迁徙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LY294002作用U2-OS细胞24 h,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ound healing 和Transwell invasion 实验检测细胞迁徙和侵袭情况。结果 LY294002可抑制U2-OS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LY294002(40μM)处理细胞组细胞迁徙率为(37.97±2.49)%,阴性对照组细胞迁徙率为(83.78±2.84)%,两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LY294002(40μM)处理细胞组穿膜细胞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6.1±5.0)个/视野和(89.1±6.4)个/视野〕( P<0.01)。结论 LY294002能有效抑制成骨肉瘤细胞U2-OS细胞体外迁徙,有望成为成骨肉瘤化学治疗药物。

    作者:毛建华;罗庆丰;刘志礼;王恒;朱粮博;龙新华;周荣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5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BRT)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2例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的早期NSCLC初治患者入组。 SBRT方式:剂量为4.5~6 Gy/次,每天1次,每周5次,共8~12次,总剂量DT48~56 Gy,以50%~70%等剂量线作为处方剂量线包括90%PTV。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随访率100%,治疗3~6个月后,肿瘤完全缓解率80.8%,部分缓解率17.3%,总有效率98.1%。1、2、3年疾病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0%、96.1%、94.2%。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0%、92.3%、82.7%。Ⅱ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9.6%,无Ⅱ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结论采取SBRT治疗早期NSCLC的1、2、3年肿瘤局部控制率、疾病相关生存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张淑莲;马武;景文江;杨晓君;范志刚;王金凤;马军;齐宝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滴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7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或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术后立即给予肠内滴注自配营养液,B组术后肛门排气再肠内滴注自配营养液,C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三组患者术后情况以及住院期间营养费用等。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腹胀、腹痛、肺部感染及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均未出现肠梗阻和胃肠道出血;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费A组与B、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全胃或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不但能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排便,而且能明显减少患者住院期间营养费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彭法才;刘烈文;方慧瑾;方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营养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6例鼻咽癌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营养干预组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给予营养干预,而对照组则按照临床常规方式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放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放化疗前、后营养学指标的变化。结论营养干预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4.4%;在不良反应方面,营养干预组Ⅲ和Ⅳ级口腔黏膜损害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8和0.012。放化疗结束时,营养干预组的营养学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营养干预能够保证鼻咽癌患者对放化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娟;徐海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