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江洁;姜华;邱晓露;邹时朴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ⅢA慢性前列腺炎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提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确诊为ⅢA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6例,根据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白细胞(WBC)计数,分为轻度(10≤WBC<20/HP)、中度(20≤WBC<30/HP)和重度(WBC≥30/HP),探讨各组患者血清fPSA、tPSA 和fPSA/tPSA 与疾病轻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以上指标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血清fPSA和tPSA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fPSA/tPSA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经治疗后血清fPSA和tPSA水平逐渐降低,fPSA/tPSA值逐渐增加,就诊时与治疗8周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在ⅢA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过程中,应动态检查血清fPSA、tPSA和fP-SA/tPSA,可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临床治疗情况。
作者:周道平;吴银华;刘云松;张龙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NO在改良复方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时的变化规律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0例良性病变性粘连性肠梗阻作为研究对象及10例非肠梗阻病人作为服药前对照,检测服药前后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与外周血中NO变化,同时观察传统中医诊察手段之一的舌象变化与N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肠梗阻与非肠梗阻患者外周血中NO值有明显的差别(P<0.05);服用中药后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除了有临床症状变化差别外,血中NO值前者逐渐下降而后者仍持续高位(P<0.05);缓解组服药后先有肠鸣音的增强、但病理音减少、NO值也随着下降,而未缓解组肠鸣音和病理音同时增强,不伴有NO值的下降(P<0.05),缓解组与未缓解组舌象变化值也与NO值的高低相平行。结论外周血中NO值能反映肠梗阻的严重程度,服通里攻下药物后NO值仍保持在高位提示为完全性肠梗阻,有肠缺血、肠绞窄倾向,为是否中转手术提供参考。NO值也能反映梗阻以上肠段的多少,即高位或低位梗阻。
作者:奚晓华;丁根树;张文博;钟天;王祥安;杨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半自动活检对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半自动切割活检针对59例浅表肿大淋巴结徒手穿刺活检。将穿刺组织的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对浅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效果。结果59例病例中共对59个肿大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病例取材成功率为100%(59/59),穿刺取材成功率为80.14%(113/141),穿刺病理组织学诊断满意率为98.31%(58/59)。穿刺病理组织学结果:淋巴结转移性癌35例(阳性),非淋巴结转移癌24例(阴性)。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淋巴结转移癌36例(A组),非淋巴结转移癌23例(B组)。该技术对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敏感度为97.22%(35/36),特异度为95.83%(23/24),准确率为98.31%(58/59)。结论超声引导下半自动活检对浅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具有敏感度高、特异度高、准确率高的特点。该技术安全,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林胜;李晓春;李婉青;刘晓玲;孙斌;黄友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隐性失血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切皮前10min按照10mg/kg的剂量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照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结果术后3d内观察组患者血红细胞比容(Hct)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患者,术后4d观察组患者Hct回升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h纤维蛋白原、PT和APTT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隐形失血量,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例数,值得临床选用。
作者:陈川;汪昌发;柯文坤;杜区成;李明;桂燃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研究microRNA-155(miR-155)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55与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其在RA发病及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抽取50例初发RA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分离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和纯化miRNA,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55的表达,以小分子RNA U6作为内对照,对miR-155的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同时收集RA患者有关的临床参数,统计分析miR-155的表达水平与RA合并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对RA活动组中,随机分为甲氨蝶呤(MTX)单药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单药治疗组,两组随访观察12周,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A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miR-155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RA患者中PBMC中miR-155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同时RA患者miR-155的表达与患者活动度有关,与肺间质病变等无明显相关,RA患者TNF-α抑制剂单药治疗组中,miR-155的表达较治疗前下降,而在甲氨蝶呤治疗组中无明显下降。结论 miR-155在RA的PBMC中异常高表达,且与RA的活动度相关,提示miR-155可能可作为RA诊断及RA活动的一个预测指标。 miR-155在RA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参与了TNF-α的致炎过程。
作者:施春花;王友莲;付强;杨明峰;尚可;皮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 FTS)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20例)和FTS组(20例)。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d和第7d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以及CD4+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3和第7d CRP较术前均升高( P<0.05),与FTS组对比,对照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于术后第3d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FTS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第7d,FTS组免疫球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d CD4+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5),与FTS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第7d,FTS组CD4+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应用FTS理念可保护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傅平;周凯;洪华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应用技术,比较球囊膨胀支架和自膨式支架的不同特点以及如何选择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2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2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完全闭塞18个,大部闭塞(95%)4个,1例患者死亡,其余均恢复良好,有16例患者在3-6个月复查,无1例复发。结论应用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提高疗效,增加了安全性,并使操作更简单;球囊膨胀支架(AVE)硬度大,支撑力强,填塞弹簧圈时较有信心,但输送时谨防血管损伤,且不易通过弯曲的血管,适用于较易到达、需填塞多量弹簧圈的动脉瘤,自膨式支架(Neuroform、Codman、Leo等)均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容易通过迂曲血管,透视性好,易观察,释放过程较AVE简单,但支撑力不够,填塞大弹簧圈或数量多的弹簧圈时,警惕支架塌陷。
作者:甘智龙;王钢;王俊;徐明娟;苏林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方法应用应变率成像对风心二狭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室壁运动和心肌功能测定及评价。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收缩期除侧壁基底外其余各节段心肌SR值降低(P<0.05);等容舒张期后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及侧壁基底段心肌SR测值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节段心肌SR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相应节段心肌测值(P<0.05)。而心房收缩期各节段心肌SR测值无明显改变。结论 SRI能够定量分析局部心肌的变形,直接反映心肌的局部功能。
作者:汪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Lutembacher综合征,即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狭窄,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房间隔缺损中约占2%-6%。国内文献对本病少见报道,笔者近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继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8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在基础治疗上,两组均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研究组则另加卡维地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LVEDD、LVESD、LVEF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LVEDD和LVES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为56.41%,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上,联合应用卡维地洛与厄贝沙坦治疗CHF,能够显著改善及逆转心室重构,从而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卢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心肌损害患儿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所有患者使用常规抗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合用1,6-二磷酸果糖(FDP)进行治疗,治疗组合用磷酸肌酸钠(CP)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和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3.21%,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O、SV与对照组比较,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IL-18、IL-6、IL-17和TGF-β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磷酸肌酸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效果好,可有效降低心肌酶谱水平;磷酸肌酸钠对心肌损害患儿的治疗作用可能和其调节IL-18、IL-6、IL-17和TGF-β水平以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温晓芳;李国英;李俊;邓慧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白英汤预防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性肺损伤和对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胸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放疗,治疗组采用放疗的同时同步服用中药白英汤水剂。放疗结束后3个月测定血浆TGF-β1水平,并观察两组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3个月,治疗组3-4级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和血浆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白英汤能降低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患者血浆TGF-β1的过度表达,减少3-4级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尹礼烘;张晓平;赵凤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4月我院住院部680例经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后的血常规标本,根据血细胞形态学复检标准抽取样本。以镜检分类为准,比较两者的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SYSMEX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680例标本中有244例DC异常的标本,所占的比例为35.88%。全自动仪器法和人工涂片镜检法分类结果相比较,两者NE、LY、EO、BA、MO的γ分别为0.932、0.921、0.863、0.820、0.564,表明SYSMEX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NE LY、EO、BA的分类结果较好,在临床检测中的可行性较好;而对MO的分类结果一般。结论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它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能对异常结果予以报警并作提示,但是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确切信息,而需要用显微镜镜检确认,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即可保证质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冯志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后效果,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注意事项。方法患者年龄3-21岁,均提上睑肌肌力≤4mm,额肌肌力≥8mm行额肌瓣悬吊术,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复查比较上睑的高度、弧度。结果45例58眼术后3个月内上睑缘高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回落,3个月后上睑缘高度基本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睑闭合不全,未发生暴露性角膜炎。所有患者均有轻度的上睑迟滞现象,术后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者标准。结论上睑下垂术中和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对先上睑下垂术前睑裂高度、提上睑肌肌力、额肌肌力的精确检查及熟悉上睑解剖结构,手术操作轻柔细致对手术效果非常重要。
作者:黄琴;廖洪斐;王耀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酒精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双环醇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碱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ALT、AST、GGT等生化指标和肝脏彩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肝脏超声分度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环醇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双环醇治疗酒精性肝炎有较好疗效,能够短期内有效改善患者肝脏功能、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酒精性肝炎有效的口服药物之一。
作者:姜曼蕾;许飞;唐长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0例10只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观察7-10d,待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及引流阀植入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术后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玻璃体腔注射未出现与操作有关并发症,注射Lucentis药物后约5-7d后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可见萎缩或消失,行引流阀植入术后患者均感眼部疼痛好转,术后3个月复查,矫正视力提高6例,不提高者4例,植入引流阀3个月后眼压平均(13.6±4.2)mmHg,9例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2例用2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减少虹膜新生血管,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减少手术炎症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利于保护残留的视功能。
作者:付劲松;谢程阳;李岚;闻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1病案报道患者,男,57岁。患者于2000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尿,4000-6000ml/d,多饮、多食,主食1.5-2斤/d,体重1周内下降10余斤,多次查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片:500mg,3次/d,因腹胀、腹泻明显而停用,后改为消渴丸8粒,3次/d治疗,控制饮食,饭量每日6-7两,每日游泳半小时。血糖控制尚可,无低血糖反应。此后先后服用阿卡波糖50mg3次/d和克糖胶囊(自购中成药,无通用名)2粒3次/d,血糖控制不佳。2009年起先后改用诺和锐30、甘精胰岛素(具体剂量不详),因皮肤出现明显硬结停用。2013年5月22日,换用优泌乐2512U(早),8u (晚),格列美脲2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治疗,未出现硬结,空腹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12mmol/L。2013年6月19日,患者注射优泌乐25后10min突然出现全身性红色皮疹,胸口麻木、呼吸困难。当时神志清楚,血压80/40mmHg,心率119次/min,休息30min 后自行缓解,立即停用优泌乐25胰岛素方案,并住院治疗。入院查体:T:36.0℃P:89次/min R:18次/min Bp (卧位):120/80mmHg,立位:110/70mmHg,神清,身高:168cm体重:72kg体重指数:25.5kg/m2神清,甲状腺未触及肿大,无黑棘皮征。心肺腹无异常,左侧足背动脉明显减弱,右侧正常,双侧胫部以下温度觉减退,无水肿。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有慢性胃炎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无糖尿病家族史。不饮酒,嗜烟,10余支/d。影像学检查:颈动脉超声:双侧颈总动脉管膜增厚、毛糙并左侧斑块形成。双下肢超声:下肢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硬化斑块形成。实验室检查:入院时查空腹:6.28-8.6mmol/L,三餐2h 后控制在:11.0-13.8mmol/L, HbA1c:6.8%。空腹C肽:3ng/ml(正常值:0.6-3.8ng/ml),60min:10.2ng/ml,2h:8.82ng/ml,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入院后逐步调整降糖方案为格列美脲4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阿卡波糖50mg3次/d。患者血糖控制尚可,但于6月24日,7月1日及7月5日发生中餐前出冷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6月24日中餐前血糖3.8mmol/L,7月1日及7月5中餐前血糖未监测),于7月6日调整为维格列汀50mg2次/d,格列美脲2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阿卡波糖50mg3次/d。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晚,调脂及稳定斑块治疗;银杏叶片2片,3次/d (因该患者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故未给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调整方案后,无低血糖发生。7月15日查血糖:空腹7.0mmol/L,早餐后2h:7.7mmol/L,午餐后2h:8.1mmol/L,晚餐后2h:9.2mmol/L,睡前6.8mmol/L,停用阿卡波糖50mg3次/d,余治疗不变,7月30日查血糖:空腹6.2mmol/L,三餐后2h:7.0-8.2mmol/L,睡前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3%,目前定期监测血糖一直控制平稳,无低血糖反应,无酮症酸中毒发生。
作者:张维强;刘建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治疗,研究组加以中医补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应用中医补法方法,有利于促进患者骨科疾病的恢复,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细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一种孕妇乳母型蛋白质粉的安全性以及对小鼠免疫功能[1]的调节作用,为保健食品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保健食品的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2003)》对受试物进行了毒理学安全评价和增强免疫力功能的实验研究。结果受试物急性毒性的MTD大于15g/kgBW,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未见受试物对大鼠体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有生物学意义的影响。受试物能提高小鼠的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促进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碳廓清功能及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能增强小鼠NK细胞活性。结论受试物属无毒物,无遗传毒性,并具有增强小鼠免疫力功能。
作者:吴争;夏芝璐;张维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内固定方式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克氏针张力带组(A组)97例和空心螺钉张力带组(B组)54例。随访6-18个月,对2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情况、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无差别的情况下(P>0.05),空心螺钉张力带组在愈合时间、愈合率均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且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组对髌骨及膝关节部位刺激较轻(仅4/54),解剖复位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31.48%vs 63.92%),且优良率(68.04%vs 85.19%)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张力带较当前流行使用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更适合治疗髌骨骨折,其固定效果可靠,疗效高,并发症较少。
作者:许振波;黄海明;吴维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