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差错事故的伦理分析

冯琼;李力

关键词:差错事故, 护理, 伦理, 分析
摘要:护理的内涵是关怀照顾和帮助服务对象,护士是人道主义忠实的执行者,护理工作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涉及到千家万户,护理实践处处渗透着伦理学.然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由于责任心不强、未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工作粗枝大叶或业务不熟悉往往会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延误了病人的病情治疗和影响康复,甚至导致病人不可逆的功能障碍或死亡,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从根本上违反了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现结合临床护理实践,从护理伦理学的角度对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行分析.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伤寒病人健康教育护理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近年来沿海地区由于水质污染,饮食不当等,伤寒呈上升趋势.为加强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我院于2002年1月~2005年4月对236例伤寒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秀娟;毛月满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21-三体综合征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综合征或Down's综合征、先天愚型,1866年,由Langdon Down首例报道,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属于染色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可逆的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头面部异常特征.群体发病率为12.3‰,占智力障碍病人的1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国内、外学者为了寻求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产前筛查及诊断方法,以预防患儿的出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作者:付广红;罗坚真;刘艳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81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国产异常通道封堵器在先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4月具有81例先心病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32例,室间隔缺损(膜部)25例,房间隔缺损24例.结果81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手术操作时间30~90min,X线曝光时间3~60min,皆采用国产异常通道封堵器,PDA直径3~10mm,手术成功率100%,无1例并发症;ASD直径14~39mm,其中有6例缺损直径≥36mm,除1例出现封堵器脱离外,其他皆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5.8%;VSD皆为膜部缺损,直径3~10mm,手术成功率100%,2例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其他的并发症.结论国产的异常通道封堵器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价格低廉,更能被广大患者接受.

    作者:阮冬云;王晓华;洪浪;王和平;盛国太;王洪;余茂生;赖衍莉;葛郁芝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2003年2月~2005年2月我院收治经病理确诊为低分化鳞癌的鼻咽癌患者,按92福州分期≥T3和(或)≥N2(不考虑淋巴结活动度),共¨5例,随机分组为同期放化疗组(CCRT)59例和单纯放疗组(RT)56例.同期放化疗组化疗方案:放疗第1~7周,每周给予DDP20mg/m2化疗2次;放疗方案同单纯放疗组.结果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3个月肿瘤全消率在CCRT组和RT组分别为88.1%(52/59)和71.4%(40/56),两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CCRT组的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等毒副反应明显大于RT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延长放疗总疗程.结论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较单纯放疗有更好的近期疗效,有望成为一种能够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肿瘤局部复发的治疗方案.

    作者:龚晓昌;李金高;敖帆;袁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20例频发室早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后室早情况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频发室性早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前后,室性早搏情况,探讨抑制这类器质性心脏病人的室性早搏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心电监护观察瓣膜置换术前室性早搏情况及药物治疗效果和瓣膜置换术后室性早搏情况,对术前术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0例中在瓣膜置换前给予药物治疗只有4例(20%)早搏消失.8例有不同程度改善,而瓣膜置换术后16例中有10例(62%)早搏消失,4例早搏减轻.

    作者:王小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颈椎前路手术100例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的手术适应症,评价前路颈椎手术内固定的价值.方法我们自1983年以来开展颈椎前路手术100例,对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了总结.结果术后60例得到2年以上的随访,椎间植骨均愈合,其中39例颈椎骨折脱位,18例完全瘫痪,5例症状改善.13例不完全瘫痪者,均有所恢复;8例无瘫痪者,症状消失;21例颈椎病患者、3例不全瘫痪明显改善,18例无瘫痪者症状基本消失.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外伤的一种有效方法,带锁钢板为前路手术的固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廖忠林;俞新胜;刘庆志;邹鸿星;杨淮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乳腺小管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文献复习

    目的观察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组织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10例小管癌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检测.结果乳腺小管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为小管结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分化较好,轻度异型,部分小管呈锐角状;小管之间为富含细胞的组织间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小管结构缺乏肌上皮细胞;在病理诊断时须与硬化性腺病、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微腺型腺病等进行鉴别.结论乳腺小管癌是一种具有衬覆单层上皮细胞的高分化小管结构的特殊型乳腺癌,其预后良好.

    作者:瞿伟;刘勇;涂剑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2004年《江西医药》引文分析

    引文(Citation)通称为被引文献或参考文献,引证文献通常也称为来源文献.引文量通常是指引用文献所拥有的被引文献的数量,它是研究文献被利用的程度和广度的参量.引文是科技论文外部物征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论文科学依据与历史背景,揭示了作者在前人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对作者的论点提供论证线索.引文分析是利用各种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对科学期刊、论文、著作等各种分析对象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研究方法.

    作者:黄国华;邓若望;周南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尿白蛋白测定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尿白蛋白测定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80例孕妇分别在孕12、18、36周测定血压值及24h尿白蛋白含量.结果15例孕妇终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组孕12、18、36周时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妊高征组孕36周时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平均动脉压均值大于正常值,孕12周时,两组孕妇尿白蛋白含量均低于30mg/24h,正常组稍低于妊高征组,但无显著差异,孕18周时,妊高征组尿白蛋白含量介于30~300mg/24h之间,而正常组低于30mg/24h,妊高征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孕36周时,妊高压组尿白蛋白含量高于300mg/24h,正常组小于30mg/24h,显著低于妊高征组(P<0.01).结论出现明显妊高征临床表现前即孕18周时即可通过监测尿微量白蛋白早期发现妊高征,这对及时发现肾脏损害,尽早治疗,改善预后预防先兆子痫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晓云;刘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抽动障碍儿童的个性、行为及家庭环境分析

    目的分析抽动障碍儿童的个性、行为及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用)(EPQ),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和家庭环境量表对40例确诊的抽动障碍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抽动障碍患儿组有个性异常,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家庭不和谐、多冲突、少娱乐、少情感交流等.结论患儿个性、行为异常及家庭环境不良与抽动障碍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叶元胜;罗新坚;王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颈动脉斑块病变与冠心病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查119例冠心病(局部心肌缺血/梗死组87例,广泛心肌缺血/梗死组32例)患者和38例年龄相当的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内一中膜厚度(IMT),对斑块分级.结果冠心病组119例中112例有颈动脉病变,占94.11%;对照组38例中有颈动脉病变11例,占28.9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斑块分级:冠心病中部心肌缺血/梗死组与广泛心肌缺血/梗死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病变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且颈动脉斑块病变程度可预测冠心病病变范围.

    作者:魏江涛;徐海燕;陈晓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60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资料.结果60例患儿脑底脑膜炎型22例,脑膜脑炎型32例,混合型6例.脑脊液改变典型者52例,不典型者8例.神经系统外结核18例,其中肺结核12例,结核性胸膜炎4例,胸椎结核2例,CT平扫60例,增强扫描38例.阳性改变52例,主要为渗出性病变、脑水肿、脑积水、脑梗塞、结核球、脑萎缩等影像改变.正规抗结核治疗后,治愈26例,好转2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7例.结论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及儿童生命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的变化及头颅CT的改变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正规抗结核治疗至关重要.静脉给药,鞘内注射有助于快速控制病情,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吕翔;吕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生疾病,其干细胞保留有分化为终末期细胞的能力,但却采取一种异常而无效的方式进行.由于其发病机理复杂,临床表现各异,且多在老年人中发病,因此治疗起来不但棘手而且疗效不是很好.鉴于此,国内外研究者均对MDS的治疗展开积极研究,现综述部分药物治疗的进展如下.

    作者:曲志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脏骤停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脏骤停的临床救治措施,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措施、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经综合措施救治均脱离生命危险.结论对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脏骤停患者,尤其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内者,在心肺复苏基础上,采取早期彻底洗胃同时充分血液灌洗的综合措施,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吴鑫虎;黄菲菲;陈李锡;王倬;葛海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近几年来认识到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发现其可能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血管病变有一定的相关性.现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雷水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低位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肛瘘58例观察

    目的手术治疗是治愈肛瘘的根本方法,但传统的手术方法往往切口较大,创面愈合时间长,残留瘢痕较大,并且容易复发.我们采用将瘘管完全切除并一期全层缝合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低位肛瘘,全部治愈,取得满意疗效,并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减少瘢痕残留,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是治疗低位肛瘘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海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护理差错事故的伦理分析

    护理的内涵是关怀照顾和帮助服务对象,护士是人道主义忠实的执行者,护理工作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涉及到千家万户,护理实践处处渗透着伦理学.然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由于责任心不强、未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工作粗枝大叶或业务不熟悉往往会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延误了病人的病情治疗和影响康复,甚至导致病人不可逆的功能障碍或死亡,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从根本上违反了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现结合临床护理实践,从护理伦理学的角度对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行分析.

    作者:冯琼;李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智商随访

    目的探讨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期预后.方法根据1989年全国新生儿专题讨论会制定HIE分度标准[1],对1999年~2004年在我院确诊为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78例存活儿进行随访,采用0~6岁发育筛查测试及韦氏量表测定智商(IQ),同时进行体格发育和神经系统检查对智力落后患儿行康复训练,以观察患儿IQ提高的程度.结果后24例遗留各种类型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中11例重度,1岁内死亡4例.结论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期预后与急性期的危重指标数量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补救对部分智力落后患儿有效,而对严重脑损伤患儿则不能改善预后.

    作者:温晓芳;姜俊华;李景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分析莪术油等中药抑制肝、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抗癌中药莪术油、华蟾素、龙葵碱与肝癌细胞株SMMC7721、胃癌细胞株NKM45作用后的ATP水平,探讨药物对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BLA法)测定莪术油、华蟾素和龙葵碱与肝、胃癌细胞作用后的ATP含量,并与5-氟脲嘧啶(5-FU)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莪术油、华蟾素、龙葵碱与SMMC7721、NKM45作用后的ATP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与5-FU作用后的ATP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ATP-BLA研究抗癌中药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对于筛选抗肿瘤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湛学军;谢大泽;胡银英;杨淑华;徐燕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股骨重建髓内针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重建髓内针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0年10月~2005年1月因外伤致小粗隆平面的粗隆下骨折20例用国产股骨重建髓内针治疗,骨折类型按Seinsheimer分型,ⅡA型1例,ⅡC型2例,ⅢA型8例,ⅢB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6~26个月),患肢髋、膝关节功能优良,经该方法治疗后可早期活动关节及功能锻炼,固定可靠,除2例延期愈合外其它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周(12~15周),无感染、髋内翻畸形及断针发生.结论股骨重建髓内针是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强;袁杰;杨永华;严朝华;傅江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