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手完全断掌并发左肺刀刺伤延迟一期再植1例

苗卫东;董胜利

关键词:断掌, 刀刺伤, 延迟, 手掌, 患者, 止血术, 运动功能恢复, 开胸探查术, 失血性休克, 再植成功, 胸腔积血, 完全离断, 开胸术后, 急诊, 恒温, 病历报告, 冰箱, 再植术, 修复术, 入院前
摘要:我院1995年收治1例左手完全断掌,并左肺刀刺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行左胸开胸肺裂伤修复止血术,左手掌置恒温冰箱24h后再植成功,经6年随访,左手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满意,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者,男,32岁,屠户,入院前1h因纠纷被同行用屠刀刺伤左胸部及全身多处,左手掌完全离断,血流如注,伤后10min患者即昏迷,全身冰冷。1h后被送入我院急诊,行抗休克及开胸探查术,术中见左肺大段裂伤,胸腔积血2 000ml,行止血、肺修复术。左手断掌处包扎止血。伤后4h在现场找到丢掉的左手掌,因患者持续低血压,开胸术后无法立即行左手掌再植术,遂将断掌放入恒温冰箱。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东莨菪碱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后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伴心力衰竭16例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我科自1992年1月—1999年8月用尿激酶为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溶栓后76例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6例应用东莨菪碱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4例,年龄42~70岁,平均60.5岁。

    作者:厉发建;陆岳林;王风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太伏纶片修补外伤性脑脊液鼻漏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男,31岁,因头部外伤3个月伴昏迷1个月鼻腔流清水5d于1999年12月9日转入我院神经外科。查体:T36.8℃,P 60/min,R 20/min,BP 12/8kPa,神志清楚,右鼻腔见CSF滴出,“熊猫眼”征(+),余头颅五官及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CSF蛋白(+),细胞总数2×106/L,葡萄糖2.75mmol/L,CSF培养无细菌生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正常,CT诊断右额骨、前颅窝底骨折(波及右额窦),双额硬膜下积气积液,右颞叶软化。经常规保守治疗1个月后仍无效,2000年1月4日在全麻下经右额入路硬膜内,Teflon片(三明治式修补法)手术修补破损硬脑膜及筛窦、额窦,检查未见CSF漏出,住院22d创口一期愈合,神经系统阴性,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作者:李晚文;肖军;杨佳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神经生长因子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神经病变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性日趋明显,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糖尿病本身所致的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大动脉硬化;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一种或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所致的神经营养障碍等[1]。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具体作用环节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阐述了神经生长因子参与糖尿病躯体感觉神经病变和交感性自主神经病变发病的可能性。

    作者:杨光燃;袁申元;薛全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氢化可的松诱导大白鼠脾脏细胞的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度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主要形式,首先由Kerr[1]等提出,凋亡细胞的重要生化特征是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为长约180~200bP或与之成倍的特征片断[2]。在医学、生物学中的细胞凋亡,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有关地塞米松引起胸腺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探讨氢化可的松(HYD)在体外致SD大白鼠脾脏细胞的凋亡。

    作者:吕伟标;吕小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有多种并发症,我院收治了3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脑梗死患者,与单纯肺心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5年2月—2000年4月收入我院呼吸内科病房的患者。A组:30例不伴有脑梗死肺心病患者(单纯肺心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68岁。B组:30例慢性肺心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4~7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比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窦玉华;张丽;窦新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2例误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由于其临床表现不一,且常被诱发因素所掩盖,加之部分患者无明确的糖尿病史,易致误诊、漏诊、误治。1988年3月—1998年10月,我院收治22例被误诊、漏诊、误治的DKA患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2例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6~68岁,平均43岁。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18例,其中入院时无明确糖尿病史者16例;14例为本院住院患者,8例为外院转诊患者。误诊时间短5h,长72h,平均18h。

    作者:郑志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方高渗葡萄糖溶液在外科创面的应用

    我院1990—1999年应用复方高渗葡萄糖溶液处理外科创面1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140例,男96例,女44例,男女比例为2.18:1。年龄6~72岁,平均41.6岁。创面原因:外伤后软组织缺损81例,烧伤33例,手术及手术后感染16例,褥疮6例,皮肤病4例。新鲜创面23例,肉芽创面93例(其中并发感染21例),软组织窦道24例。创面部位:四肢72例,躯干54例,头颈14例。创面面积:>10cm×5cm 68例,<4cm×4cm 72例。就诊时间,约80%的患者在4~6周,>3个月12例,超过半年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渗出、疼痛及肢体功能受限、并发感染者,半数以上有发冷发热、头痛厌食、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作者:杨永青;王晓峰;陈军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X线平片阴性的膝关节隐匿性骨内骨折MR、CT对照分析

    隐匿性骨内骨折也称微骨折或骨挫伤,是指骨小梁断裂和伴发的骨内出血或水肿[1]。X线检查无阳性发现。MRI由于具有观察组织(包括松质骨)生理、病理变化的能力,为隐匿性骨内骨折的检出提供了新的可能。笔者对12例X线平片阴性的膝关节隐匿性骨内骨折MR资料进行分析,并与CT进行比较,旨在探讨MR对膝关节隐匿性骨内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白林;曾庆玉;霍健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十二指肠反流与幽门螺杆菌

    慢性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阳性率与慢性非反流性胃炎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本文总结1998年4月—2000年4月我院行胃镜及胃粘膜组织学检查诊断慢性反流性胃炎的患者99例及同期行相同检查诊断慢性非反流性胃炎的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并检测其各自的HP阳性率,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赵云凰;赵炳;刘玉芬;何树春;李林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闭合性腹部脏器损伤66例分析

    腹部创伤伤情复杂,小儿患者因其诊治时多不能合作,对受伤机制、部位、自觉症状等叙述不清,加之儿童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给临床处理造成困难。我院1991—1999年收治小儿闭合性腹部脏器伤66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尘轩;郭红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手完全断掌并发左肺刀刺伤延迟一期再植1例

    我院1995年收治1例左手完全断掌,并左肺刀刺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行左胸开胸肺裂伤修复止血术,左手掌置恒温冰箱24h后再植成功,经6年随访,左手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满意,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者,男,32岁,屠户,入院前1h因纠纷被同行用屠刀刺伤左胸部及全身多处,左手掌完全离断,血流如注,伤后10min患者即昏迷,全身冰冷。1h后被送入我院急诊,行抗休克及开胸探查术,术中见左肺大段裂伤,胸腔积血2 000ml,行止血、肺修复术。左手断掌处包扎止血。伤后4h在现场找到丢掉的左手掌,因患者持续低血压,开胸术后无法立即行左手掌再植术,遂将断掌放入恒温冰箱。

    作者:苗卫东;董胜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肠套叠误诊分析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肠腔内。发病年龄以4~10个月婴儿多见。典型病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但临床所见病例往往很不典型,以致容易误诊。我院曾诊治4例不典型小儿肠套叠,现作回顾分析,以吸取教训。

    作者:王晓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产后出血44例临床分析

    我国孕产妇死亡中,49.5%是由产科出血所致,其中产后出血占产科出血死亡构成比的87.7%。本文就44例产后出血进行分析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以期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1 资料与方法以1994年10月—1997年10月在我院孕足月经阴道分娩诊断产后出血44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时及产后2h内阴道流血量采用盆接法估计,产后2~24h阴道流血量由有经验医师采用目测法估计。

    作者:凌晟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观察

    为了研究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我们选择急性脑血栓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成尿激酶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UK30万U和复方丹参注射液50ml,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14d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检查。

    作者:余运贤;庞明;陈甦;梁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系统对卵巢切除鼠骨丢失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NO)供体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ride Dinitrate,ID)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双侧卵巢切除(0VX)大鼠股骨的作用。方法 49只雌性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7只。①假手术(Sham)组、②卵巢切除(OVX)组、③卵巢切除+雌激素(OVX+E)组、④卵巢切除+NO供体(OVX+ID)组、⑤卵巢切除+NO供体和雌激素(0VX+ID+E)组、⑥卵巢切除+N0S抑制剂(OVX+AG)组、⑦卵巢切除+NOS抑制剂和雌激素(0VX+AG+E)组。实验10周后处死大鼠,测定大鼠股骨的重量和骨密度(BMD);并测定血清N0、NOS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OVX组、0VX+AG组、OVX+AG+E组大鼠股骨重量减轻、BMD减少(P<0.05);而0VX+E组、0VX+ID组、0VX+ID+E组与Sham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0供体预防OVX鼠骨丢失,N0S抑制剂则阻止雌激素预防OVX鼠骨丢失的作用。

    作者:郭影;马秀敏;李玉坤;李英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肌钙蛋白试条法快速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

    肌钙蛋白(CTn-I)作为新一代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确定标志物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用CTn-Ⅰ试纸条快速检测法来探讨其在AMI中的诊断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检测对象 2000年1—6月因胸痛疑诊为AMI的患者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45~70岁,平均(55±6.5)岁,AMI的诊断按照WHO建议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就诊时,4,8h,1周采血作CTn-Ⅰ的检测,同时做心电图检测。1.2 检测方法 采用埃夫朗公司生产的CTn-Ⅰ试纸条,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同时用BECKMANCX-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CK-MB,试剂为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以CK-MB>0.40μkatal为AMI的诊断标准。

    作者:任玉国;任玉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学期刊论文编写技术》邮购

    《医学期刊论文编写技术》是由栾奕主编,冬奕伦主审,并与几位有经验的期刊编辑,根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我国对医学期刊的有关规定,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编写而成,旨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撰写医学科技论文,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帮助,以提高作者的医学论文编写质量,达到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水平。全书共分7章及附录,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医学期刊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体裁特点、写作方法、编写格式及规范表达形式;简明地介绍了医学期刊一般的编辑程序、常见的名词术语和医学论文发表与编辑中经常遇到问题的一般处理办法;在附录中汇集了医学论文写作常用的一些规定、标准,如: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用法及常用新旧医学名词对照表等20则,供作者查阅参考。该书突出实用性、知识性、指导性和参考性,适合医学科技期刊的作者阅读,也可供科技期刊的年轻编辑参考,同时,还可做为医学科技写作培训的参考资料。该书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大32开本,覆亚光膜,24万字,定价15.80元,需要者请汇款邮购,不收邮挂费。汇款地址: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编辑部联 系 人:刘瑞联系电话:0315-3725999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式剖宫产105例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88年8月—2000年5月采用新式剖宫产105例为观察组;1996年1月—1998年7月105例传统术式剖宫产为对照组。资料具有可比性。1.2 新式剖宫产与传统术式不同点 髂前上棘连线下约3cm,横行仅切开皮肤,撕开皮下脂肪,裁开腹直肌前鞘,纵行撕开腹直肌,横行撕开腹膜及膀胱反折腹膜,子宫全层连续缝合,不缝合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仅手法将其复位,1号可吸收肠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肤、皮下组织用1号丝线全层缝合3针,术后5d拆线。

    作者:魏继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冠心病中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又一危险症侯群,曾被称为濒临心肌梗死和冠脉堵塞,可在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猝死或AMI等冠心病事件,选择合适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非常重要。我们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素红;袁国会;张辉;阚艳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纳洛酮预防脑梗死治疗肌力进行性下降作用的观察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部分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前肌力并不很差,往往在3~4级,入院治疗后,肌力反而进行性下降达2~3级,造成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预后变差。1998年2月应用纳洛酮以来,这种现象明显减少,报告如下。

    作者:吴国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