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梅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120例行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 A组行靶控输注麻醉,B组行复合静脉麻醉,2组全麻诱导前均先开放静脉输液。比较2组各时间点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变化,以及术后自主呼吸、呼唤睁眼和自主呼吸达到平稳时间,并统计2组术中知晓率。结果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气管内插管后,A组的心率、血压与基础值相比较,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心率、血压与基础值比较变化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A组至自主呼吸恢复、呼唤睁眼、自主呼吸达到平稳所需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术中知晓率为1.7%(1/60)明显低于B组的8.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术后清醒快、拔管早、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朱鸿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激素吸入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8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给予激素吸入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对照组给予激素吸入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儿喘息症状发作次数及咳嗽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前2组喘息症状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喘息症状发作次数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咳嗽症状缓解时间及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激素吸入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蔡鸿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唑肟钠联合奥硝唑注射液治疗,对头孢药物过敏者改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5.68%(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1年,观察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2例(5.41%),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防止复发,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王新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Smote-移动式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小儿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进行Smote-移动式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的小儿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儿的监测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监测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ote-移动式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小儿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能对患儿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在监测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监测成功率。
作者:林玉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26岁,于2016年7月30日14时38分因头部、左上肢外伤入院。病例特点:(1)患者青年女性,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无食物和药物过敏史,无外伤手术史。疫苗接种情况不详,否认血液制品使用史。(2)患者2 h前遭遇车祸后当即有头痛不适左上肢疼痛伴流血,急来我院就诊。急诊查体后见左前臂外侧大片皮肤挫伤,少许渗血,左下肢局部软组织挫伤,遂清创后,拟“头部,左上肢外伤”收治入院。自伤后无呕吐、无昏迷、未见抽搐、未见呼吸困难、无大汗淋漓,无逆行性遗忘,伤后该患者饮食及二便可。(3)专科检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5分。头颅发育正常,未见肿胀、无异常分泌物,左前臂皮肤青紫肿胀,大片皮肤挫伤伴流血左小腿局部软组织挫伤有渗出。(4)实验室及器械检查:颅脑CT(2016-07-30本院210897)示颅内未见明显血肿及脑挫裂伤,脑颅骨未见明显骨折征。尺桡骨+肱骨+胫腓骨(2016-07-30,本院2130578)示左肱骨,左尺桡骨及左胫骨未见明显骨折征。查体:T 36.8℃,P 78次/min,R 16次/min,BP 107/68 mmHg。医师左前臂及左上肢外伤清洗伤口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优诺安,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 ml:左奥硝唑0.5 g氯化钠0.83 g,国药准字20090295,生产批号20160241)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滴速30滴/min。患者输注该药4 min左右约15∶05时出现头晕症状,护士立即调慢滴速20滴/min,加强观察,约10 min时感觉恶心呕吐并呕出少许胃内容物,1 min后患者突然昏迷,面色潮红,呼吸困难,双上肢剧烈抽动。立即停用药物,通知医师,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经询问,家属否认有癫痫及家族精神病史。同时予以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静脉推注,地西泮1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吸氧,约30 min后(16∶05时)患者苏醒抽搐停止,呼吸均匀,面色恢复正常,但呕吐继续,给予奥美拉唑4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甲氧氯普胺10 mg肌内注射,患者呕吐逐渐减轻。住院期间停用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改用甘油果糖、乙酰谷酰胺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营养脑细胞对症治疗,上述不良反应未再发生,患者1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师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58岁,汉族,小学教师,无幼年丧生的兄弟姐妹。因颈部肿块9年,发热1周入院。患者于9年前因乏力、颈部肿块行淋巴结活检诊断小B细胞淋巴瘤,同时外周血象提示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计数均升高( WBC 15×109/L,L 0.90),骨髓穿刺及外周血流式免疫分析结果符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诊断。以苯丁酸氮芥和中药治疗,间断应用CHOP方案3个疗程,病情持续稳定。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T 41℃),呈弛张热型,伴盗汗,轻度咳嗽咯痰,无腹痛、腹泻,无尿路刺激症状,无明显出血倾向,自行口服头孢丙烯及新癀片治疗,症状无缓解。
作者:金喆;余和平;余海;丁洁;朱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并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胃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和维生素B6治疗,治疗组服用奥美拉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并胃溃疡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损害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过敏性紫癜患儿9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肾损害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关节症状、皮肤紫癜及消化道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肾损害发生率为2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预防过敏性紫癜肾炎肾损伤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肾炎肾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琼芳;张春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SAH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 GO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 NFDS)评分和解痉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GOS评分、NF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OS评分升高、NFDS评分降低,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解痉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法舒地尔治疗SAH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以作为临床治疗SAH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作者:赵璧;朱云飞;何绍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医疗的依从性。方法于2015年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铜陵县3家公有制社会医疗服务中心抽取171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的依从性。结果35~44岁的依从率为74.23%,45~54岁的依从率为76.10%,55~64岁的依从率为68.28%,65~74岁的依从率为61.24%,≥75岁的依从率为72.07%。年龄在35~54岁以及≥75岁的高血压患者依从性较好,年龄为55~74岁的高血压患者依从性较差。结论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医疗的依从性不同,应区别对待,区别治疗。
作者:尹航;潘登;汪芳芳;余结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以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研究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为脓毒症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脓毒症患者共56例,根据病情进展分为脓毒症组29例和脓毒性休克组2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凝血Ⅶ因子活性、血小板(PLT)计数,同时以SONOCLOT检测其相关凝血指标:激活凝血时间( 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 CR)、血小板功能( P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均有PT延长,FBG升高,D-Dimer升高,AT-Ⅲ活性及Ⅶ因子活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ACT下降,CR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及PLT无明显差异(P>0.05);脓毒性休克组ACT延长,CR和PF及PLT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脓毒症组相比:脓毒性休克组PT显著延长,FBG及D-Dimer明显升高,AT-Ⅲ活性及Ⅶ因子活性下降,PLT明显下降,ACT延长,CR和PF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较传统凝血检查,SONOCLOT凝血监测能更早期、敏感和全面地识别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作者:王莉;吴海鹰;张玮;王云徽;王锦;钱传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2015年在医院住院确诊的院内感染患者标本1866份,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经细菌培养后选择17种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受检标本1866份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372株,分离率为19.94%;标本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ICU病房、泌尿外科等科室;主要来源于痰液、脓液、尿液与血液标本;耐药率前三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43.28%)、氨曲南(36.83%)、庆大霉素(36.29%);敏感率前三位的药物为多黏菌素B (1.34%)、阿米卡星(11.02%)与妥布霉素(12.6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检出比例较大,对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保持较高耐药性,对多黏菌素B、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逐年上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郝士卿;杨浩宁;尤文文;刘晴;孙汝春;耿磊;王军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医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是否良好分为预后差组( A组,34例)与预后良好组( B组,46例),比较2组新生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差异。结果2组嗜睡、瘀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贫血、惊厥、肌张力异常、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脑脊液糖浓度低于B组,脑脊液有核细胞数>500×106/L发生率和外周血白细胞<5×109/L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血小板计数、血降钙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影响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影响因素为外周血白细胞异常、脑脊液糖浓度降低。
作者:王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将骨科手术治疗患者4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9例。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生活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操作不规范现象总发生率为1.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兵兵;张灵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多极射频消融(RFA)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7月到医院参与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TACE治疗,观察组采用多极RFA联合TACE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巨块型肝癌患者采用多极RFA联合TACE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王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II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IIP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呼气峰流速(PEF)、每分钟大通气量(MVV)、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活量(VC)等肺功能指标及不良发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3%高于对照组的46.7%,治疗后肺功能指标PEF、MVV、DLCO、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低于对照组的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环磷酰胺联合泼尼龙治疗IIP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且不良发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志强;黄胜立;蔡水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儿,女,4岁6个月,主因发热7 d,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4 d于2015年1月1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7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6.5~39.0℃,无寒颤及惊厥,无咳嗽及咯痰,无流涕及鼻阻,无呕吐及腹泻,入院前4d发现颈部及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压痛,3 d前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RBC)4.88×1012/L,血红蛋白( HGB)126 g/L,血小板( PLT )119×109/L,淋巴细胞( L )0.7560,中性粒细胞(N)0.1520,异型淋巴细胞0.040,C反应蛋白( CRP)5 mg/L。自服头孢克洛、金莲花颗粒等药物3 d,不见好转,来医院就诊。门诊查血常规:WBC 15.83×109/L, RBC 4.45×1012/L,HGB 116 g/L,PLT 155×109/L,L 0.7904,N 0.1124,异型淋巴细胞0.2100。腹部超声示脾大约4.5 cm ×13.2 cm,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较大者0.7 cm ×1.0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颈部超声示双侧颈部及腮腺内淋巴结肿大。遂以初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入院。患儿既往有“海鲜类”过敏史。患儿系第2胎1产,孕足月,因其母“隐匿性肾炎”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100 g,生后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父母健康,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时查T 37.4℃,P 102次/min,R 26次/min,体质量21 kg。精神好,呼吸平稳,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左侧较大者约2 cm ×3 cm,右侧较大者约1.5 cm ×3 cm,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无渗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无异常。入院后给予头孢西丁钠、更昔洛韦、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并完善尿、便常规,血生化,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EBV-DNA检测等相关检查。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并未再回升,血生化回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1.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5.5 U/L,总蛋白(TP)73.1 g/L,白蛋白( ALB)36.6 g/L,乳酸脱氢酶( LDH)2150 U/L,肌酸激酶( CK)24.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1.0 ng/ml,全血肌钙蛋白I(cTnI)0.01(-),尿素氮(BUN)2.34 mmoL/L,肌酐(CRE)31.4μmoL/L,尿酸( UA)299μmmoL/L。 EB病毒抗体:EA-IgM(+), NA -IgG (+), VCA -IgM (+), VCA -IgG (+)。EBV-DNA 1.91E+06U/ml。余血电解质、尿、便结果均正常。明确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1月23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7.99×109/L,RBC 4.79×1012/L,HGB 122 g/L,PLT 154×109/L,L 0.7550,N 0.1820,异型淋巴细胞0.1200。1月25日停用头孢西丁钠,继续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1月28日复查血常规:WBC 6.84×109/L,RBC 4.45×1012/L, HGB 115g/L,PLT 186×109/L,L 0.6964,N 0.2414,异型淋巴细胞0.0300。复查血生化:ALT 36.7U/L,AST 39.8U/L,LDH 606 U/L,CK 25 U/L,CK-MB 20 U/L,BUN 3.1 mmoL/L,CRE 32μmoL/L。复查腹部超声:脾大小约4.3 cm ×12.9 cm,腹腔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较大者约0.6 cm ×0.9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患者一般情况好,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淋巴结明显减小,予以出院,嘱出院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均正常。
作者:刘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积极进行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山莨菪碱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黄万成;许国建;邓耀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子宫内膜息肉( EP)是青春期后的常见病,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目前治疗多采用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高。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息肉手术后的复发率为5.7%~25%;而服用他莫昔芬每增加1年,息肉复发风险增加5倍,且息肉的恶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生育年龄妇女息肉恶变率为0.5%~1.0%,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可高达10%~15%[1],所以应尽早诊断,综合治疗,防止复发及恶变。息肉的复发是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对我院86例子宫内膜息肉症患者行宫腔镜手术及术后联合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琳琳;汤明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