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生;王一民;曾瑞芬;黄醒中;张宏波;李中檀;罗福昌
目的:探讨益气软肝汤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使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治疗组则使用益气软肝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11%)和总有效率(96.2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18.52%)和总有效率(6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使用药物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19%)高于治疗组(12.9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气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申长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掌指关节背侧缺损的应用解剖。方法选取2006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掌指关节背侧缺损患者共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A 组行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B 组行拇短伸肌半腱移位修复,对比两组患者随访痊愈率和并发症等现象。结果术后3个月,A 组优9例,良2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18%;B 组优8例,良18例,差8例,优秀率为76.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 B 组(P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 B 组(P ﹤0.05),ASIA 评分明显高于B 组(P ﹤0.05)。结论改良第二跖趾关节修复治疗掌指关节背侧缺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能有效提高痊愈率,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使患者早日恢复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周琮镇;黄家铭;李卫;刘金伟;何藻鹏;曾迪藩;刘东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缩宫素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止血效果、止血时间、产后24 h 出血量、止血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产后24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为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的止血满意度为96.08%,对照组为7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对照组为5.88%,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够被应用于孕产妇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艳青;刘竺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评价难治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紧急子宫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实施传统的宫腔纱布填塞方法治疗,观察组36例实施紧急子宫切除术治疗,对两组产后出血原因、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抢救成功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胎盘因素、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软产道裂伤是造成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两组在出血原因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量、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采取紧急子宫切除术效果显著,可减少出血量,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及应用。
作者:孙普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肝性脑病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乙酰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7.2%)高于对照组(80.6%);两组血清指标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氨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联合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乙酰谷酰胺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彦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锌、维生素 D 联合钙治疗婴幼儿佝偻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儿童保健门诊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110例婴幼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法将所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维生素 D3结合碳酸钙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25-OHD3、钙(Ca2+)、脱氧吡啶啉(DP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骨钙素(BGP)含量的变化情况用以评价预防用药的效果。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儿血清25-OHD3、DPD 含量、佝偻病复发率及骨密度用以评价用药后的远期治疗效果,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 Ca2+、DPD、25-OHD3、BGP 及 BALP 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 Ca2+、DPD、25-OHD3、BGP 及 BALP 含量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 P ﹤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儿的骨密度、25-OHD3及 BALP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患儿的佝偻病复发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期间两组患儿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且在停药后均自行消失,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锌、维生素 D 联合钙在治疗婴幼儿佝偻病方面的近、远期疗效均较理想,安全性高,对临床预防婴幼儿佝偻病及促进婴幼儿骨质形成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旭;刘小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乳腺癌晚期应用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GN 方案)作为二线化疗方案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从以往病例资料中收集经病理与免疫学检查证实为蒽环类、紫杉类药物化疗后复发和转移的乳腺癌晚期患者70例,按照化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应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 方案)治疗,实验组35例应用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GN 方案)治疗,就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中位生存时间展开比较。结果实验组近期总有效率为60.0%,与对照组(57.1%)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黏膜炎、周围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3±2.4)个月,与对照组[(16.9±2.7)个月]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吉西他滨辅以长春瑞滨作为二线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晚期收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可考虑作为蒽环类与紫杉类治疗失败的乳腺癌晚期的有效方案在临床推广。
作者:赵玉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实际影响,为临床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的产妇共计136例。其中,自然流产孕妇68例为流产组,要求实施人工流产的孕妇68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IGF-Ⅱ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结果流产组 IGF-Ⅰ、IGF-Ⅱ、IGFBP-1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120.45±13.45)、(115.46±12.35)、(46.53±4.31)μg/ L;对照组三项指标水平分别为(186.42±12.45)、(178.53±13.09)、(98.45±12.45)μg/ L。组间比较,流产组产妇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会显著降低。
作者:黄雪云;黄若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 C 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42例桡骨远端 C 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AO 骨折分型:C1型9例,C2型18例,C3型1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结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62.5±13.2)min;术中出血量少;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42例患者术后获得6~20个月随访;X 线片检查显示骨折愈合时间5~12周,平均8.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腕关节活动度为背伸40°~60°,掌屈45°~80°,旋前60°~90°,旋后60°~80°;腕关节 VAS 评分:完全无痛34例,轻度疼痛6例,中度疼痛2例;按改良的Gartland-Werley 疗效评分:优25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肌腱激惹,无正中神经卡压;2例患者出现骨折背侧骨片移位,未对腕关节功能造成影响,不予处理。结论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 C 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腕关节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奇生;王一民;曾瑞芬;黄醒中;张宏波;李中檀;罗福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 CT 与 MRI 成像在初诊食管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初诊食管癌的患者24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部 CT 及 MRI 检查。观察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及其 CT、MRI 特征。结果在T1、T2期食管癌诊断中,MRI 诊断的灵敏度与准确性明显高于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在 N0、N1期诊断中灵敏度高于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 CT、MRI 联合诊断准确性、灵敏度与单独应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 与 MRI 对诊断食管癌均有明显作用,MRI 在 T1、T2期及 N0、N1期诊断中敏感性较高,将 CT 与MRI 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灵敏度,临床医生可将 CT 及 MRI 联合应用作为诊断食管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牛智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术与椎板间开窗术在中青年 LDH 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方法选取20例 LDH 中青年患者分组治疗,采用椎板间开窗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椎间孔镜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 VAS 疼痛及 ODI 评分均较各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05),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改良 Macnab 疗效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80%,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中青年 LDH 的治疗中,椎间孔镜术与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相比椎板间开窗术,椎间孔镜术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等临床指标上有更加显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中青年 LDH 提供新思路,可推广。
作者:石裕明;王荣生;何立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估益生菌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 Th1/ Th2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45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布地奈德吸入剂组)22例和观察组(布地奈德吸入剂+益生菌联合治疗组)23例,通过检测血浆 IgE 水平,血浆 Th1细胞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Th2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4)]表达水平,观察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药物治疗都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 +3、CD +4、CD +8百分比,CD +4/ CD +8比值,IgE、Th1、Th2及 Th1/ Th2与 IL-4、IFN-γ,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CD +4/ CD +8比值,Th1、Th2及 Th1/ Th2与 IL-4、IFN-γ,生活质量评分,症状评分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和益生菌+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益生菌+布地奈德吸入剂联合治疗方法疗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儿 Th1/ Th2免疫失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吕冰;王桂兰;成学俊;梁欢容;刘新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老年患者,大多发生于胃肠手术后(胃癌根治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脾切除术1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阑尾切除术5例),合并有心肺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合并症。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监护生命体征、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炎、生长抑素治疗、营养支持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控制合并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论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术后腹腔内炎症反应等原因所致,控制手术范围及时间、术中冲洗腹腔、减少腹腔积液可以减少其发生率,非手术治疗大多能缓解。
作者:沈伯明;王永锋;俞伟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方案对小儿腹泻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100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各观察指标和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治愈率(χ2=7.84,P =0.005)、总有效率(χ2=4.762,P =0.029)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退热时间(χ2=9.648,P ﹤0.01)、大便恢复正常时间(χ2=8.271,P ﹤0.01)、呕吐缓解时间(χ2=11.891,P =0.084)、腹痛缓解时间(χ2=15.460,P ﹤0.01)及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χ2=7.670,P ﹤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 IGA、IGG 和 CD4/ CD8比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 ﹤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可靠,快速缓解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江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2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针对患者的复查等情况进行后续随访,随访病例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了解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χ2检验及 Logistic 回归分析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①210例宫颈癌患者共2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10.48%,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17例(77.2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9.09%),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13.64%);②根据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CA125和脉管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组织学分期、肌层浸润和 CA125为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部位主要为盆腔淋巴结。子宫内膜癌病灶≥2 cm、组织学分期为 G3、CA125升高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作者:周月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奥美拉唑进行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进行联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腹痛好转时间、好转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远高于对照组(8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雷贝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患者疗效确切,能够缩短患者的腹痛时间,提高腹痛好转率及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进而能够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常利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89例 MDS-RAEB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化疗组和联合组。依据 IWG 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比较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骨髓缓解、血液学改善及总反应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 ﹤0.05),疾病稳定和治疗失败的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 ﹤0.05);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明显高于地西他滨组(17.1个月)和化疗组(15.2个月),P ﹤0.05;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方法整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可以提升 MDS-RAEB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杨晓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腔镜手术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疗效及1年后患者美观评价。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8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接受腔镜手术切除结节,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两组切口美观度,以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SS)、患者评价(PSAS)和观测者评价(OSAS)瘢痕评价量表评估,并统计两组1年内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2.5±5.7)ml、(3.7±1.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8±6.3)ml、(6.6±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 VSS、PSAS、OSAS 评分分别为(3.6±2.6)、(12.4±5.7)、(8.9±3.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6.2±4.0)、(21.5±8.9)、(14.3±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可减小手术创伤与复发率,有效提升美容度,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钰;李长江;袁启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CP)患者对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依循随机分配原则将200例 HDIP 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单用硫酸镁药物治疗,后者于前者治疗基础上加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比较两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变化情况及血黏度、血细胞压积、脐血流收缩期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小血流速度比值(S/ D 值)、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值变化情况。结果药物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均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化,但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治疗,可调节患者炎性细胞分子紊乱状态,缓解临床不良体征和症状,疗效显著,具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张弘;叶长钦;叶敏欢;李桂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寻求防治对策。方法针对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制定完善护理预防管理体制,针对性优化治疗的流程,加强培训,对比分析在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后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由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前的43.5%下降至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护理专项管理可全面提高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陈霖;王新亮;覃健;张光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