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进芳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常常并发靶器官的损害,危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或生命。控制该病的关键是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实现自我约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1]。健康教育路径是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得以实施[2]。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将临床路径应用临床护理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指导护士有目的,有预见性对病人进行护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夏忠华;王惠萍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介绍心理疏导[1]配合逍遥丸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中的成功经验。方法采用心理转移,鼓励性的交谈配合逍遥丸等手段。结果患者无论从精神、睡眠、形体、饮食方面都得到明显改善,并积极配合中医药进行治疗。结论心理疏导配合逍遥丸在艾滋病治疗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作者:范香红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在预防椎管内麻醉中下腹部手术中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在手术开始切腹膜前静脉缓慢推注舒芬太尼:A组(0.1ug/kg),B组(0.2ug/kg),C组(0.3ug/kg),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输注舒芬太尼前(T1)、注药后3min(T2)、5min(T3)、10min(T4)时SBP、DBP、HR、RR和SpO2,记录三组患者术中内脏牵拉反应程度。结果三组术中使用舒芬太尼后, SBP、DBPC组和A组、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R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R、SpO2C组和A组、B组比较有下降趋势(P<0.05);术中内脏牵拉反应A组1级有2例,2级有1例。结论0.2u g/k g舒芬太尼在预防椎管内麻醉中下腹部手术中牵拉反应时,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呼吸抑制,临床使用更安全有效。
作者:冯金芳;潘巍;李再华;张会思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33例运用刃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跟痛症33例。结果33例跟痛症患者经刃针治疗后,治愈26例(78.8%),有效6例(18.2%),无效1例(3%),疗效总有效率97%。结论刃针疗法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不易复发,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覃一珏;张大国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记录两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血压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医生应准确掌握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对确诊病例及时给予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从而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
作者:王晶 刊期: 2014年第25期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医疗的要求逐步提高,检验科作为临床重要的辅助科室,医患矛盾也在逐步增加,医疗纠纷也在逐步提升。笔者认为现阶段检验科存在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的隐患主要有三个方面: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不当。针对这些隐患,可通过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与临床沟通,指导临床正确采集和保存标本,完善检验报告单等方面进行改进,有效防范医疗纠纷。
作者:刘臣武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IgA肾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变化及影响。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IgA肾病患者120例,大学78例,大中专22例,高中及以下20例,观察各组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焦虑自评表(S A S)评分比较,观察护理干预对焦虑情绪的变化及影响。结果各组护理干预前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各组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护理干预对IgA肾病患者进行及时的疾病讲解、并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答疑解惑,耐心的指导,以及完备的出院用药饮食指导,制定康复计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延缓病情的发展。
作者:万晓燕;刘孝德 刊期: 2014年第25期
探讨脑出血昏迷患者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方法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43例脑出血昏迷患者实施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护理要点,在出血后2周,所有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电解质、酸碱度、尿素氮、血糖血脂都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脑出血昏迷患者,应用鼻饲方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加强护理,能够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死率和感染率。
作者:华文贤;严丹;陆燕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 enouscatheters,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1]。医护人员的认可与否及患方文化差异等影响,PICC在中小型医院及基层医院被误认为仅用于肿瘤药物治疗。而外周血管穿刺难度较大的科室如脑外科、老年康复科、新生儿科等的运用较少。随着护理专科化发展,专科护理门诊像雨后春笋壮大,护理会诊也得到迅速发展,2013年1月~2014年5月,笔者通过院内外静脉治疗护理会诊参与PICC穿刺置管65例,现将置管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肖雪月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分析脑血栓患者中医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脑血栓病患共计136名,其中男病患70名,女病患66名,病患年龄在55-70周岁,病患从发病到住院的时间短者为7天,长时间为2.5月。平均时间在41天。对实验组利用中医护理法对病患进行护理,对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一段时间之后,观察病患身体恢复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护理之后,实验组各项医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病患病情,身体相关指标恢复情况优于传统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夏锦锦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后氯吡格雷抵抗情况。方法选取医院门诊收入行PCI治疗术后抵抗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PCI术后未抵抗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服药5d后在ALT、hs-CRP比较;治疗后在T n I、C K-M B升高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P C I术后抵抗与微栓塞有密切关系,临床医生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高丽 刊期: 2014年第25期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属蒙医“温病”学里的“粘性”传染病范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冬春为多见的疾病。是流感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炎症,出现咽喉痛、发烧、咳嗽,重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的流行性传染病。
作者:康其拉根巴根;孟树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分析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60例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的住院患者,按是否应用优思弗将患者分为两组:优思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各项生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无显著差异。二组在治疗前后ALT、AST、TBil对比均存在差异,两组间治疗后肝功能比较,ALT、AST、TBil存在差异。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中治疗前后的TBil、GGT、ALP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中治疗前后ALT、AST存在统计学差异。优思弗组治疗后16例患者显效,12例患者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66.7%,两组疗效对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熊去氧胆酸可以改善各型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且其不良反应少,是目前治疗药物性肝损的重要选择。
作者:孙彤;胡敏涛;汪铮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分析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C T模拟和常规模拟定位的优点以及缺点。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7月来我院接受食管癌治疗的患者8例,对其同时实施C T模拟定位以及常规模拟定位,照射野长度为病灶上下扩大3c m。常规模拟定位的模拟野宽为前野6c m,后斜野5c m;C T模拟定位的模拟野宽为肿瘤区的大外径扩大10m m。对比分析两种定位方法的靶区、照射野大小以及剂量分布方面的差异。结果:采用C T模拟定位方式时,8例患者的大体肿瘤区均被90%等剂量线包括,常规模拟定位时只有1例;脊髓部位受到的大受照剂量低于75%的CT模拟定位方式中有1例,常规模拟定位方式有5例。采用CT模拟定位方式患者的照射野大小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模拟定位方式,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C T模拟定位方式时,患者的肿瘤外侵范围显示更充分,但确定病灶长度时明显不如常规模拟定位方式效果好,采用CT定位方式时可以常规食管吞钡X射线片。
作者:蔡育欣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基础上复方鱼腥草颗粒治疗小儿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诊治并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的36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65例,应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复方鱼腥草颗粒治疗;对照组197例,单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对比2组的热程、临床症状、病毒学检验、住院天数等,从而评价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5.18±2.66)d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7.82±4.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72小时内的治愈率(35.8% vs 17.8%)和疾病缓解率(93.9% vs 71.1%)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联合复方鱼腥草颗粒治疗小儿甲型H1N1流感可以明显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梁国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对B超在产科前置胎盘诊断中的核心应用进行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行性策略和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01月至2014年06月在医院接受剖宫产的患者中抽取30例进行回顾性调研,当其在妊娠期来院进行正常产前检查时,按常规对其进行腹部B超检查,观察孕妇胎盘和宫颈内口之间的主要关系。结果经过数次分析和实践得出结论,30位患者中,在孕期定期产检阶段,妊娠晚期通过B超检查胎盘低置患者为6例,完全性前置胎盘的患者为8例,部分性前置胎盘患者为10例,边缘性前置胎盘患者为6例。结论妊娠期合理利用B超检查能及早诊断前置胎盘可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
作者:袁进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用于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8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38例,每周换药两次,换药时用0.5%碘伏消毒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待干用透明敷料粘贴。试验组142例,换药消毒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使用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喷洒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6%(5%比26%,P<0.05)。结论长效抗菌材(JUC)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预防感染,与传统换药比较使用方便,持久抗菌、能有效隔离创面、增加患者舒适度,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
作者:太荣芬;谢琼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两种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9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简单抽样法随机分成MIPPO组(A组,n=39)和ORIF组(B组,n=30)两组。B组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方案,A组则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方案。比对两组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结果、各手术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①治疗后,A组平均踝关节评分为(93.5±1.5)分,优良率达到89.7%,明显高于B组的(84.3±2.1)分和50.0%,对比差异明显(P<0.05);②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程及愈合时长分别为(247.2±48.9)m l、(40.2±6.3)m i n和(14.8±1.2)周,明显优于B组的(307.7±52.4)m l、(70.4±9.9)m i n和(19.2±2.1)周,对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A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而B组钢板外露3例,愈合延迟及感染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方案,疗效显著,预后质量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齐玉 刊期: 2014年第25期
气管切开术是在呼吸道阻塞的紧急施救下解决呼吸道阻塞,有效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术是将颈部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适当大小的套管插入气管,患者可以直接经套管呼吸。其术后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1]。术后的有效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一种抢救重危患者的急救手术。
作者:赵辉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1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早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早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游泳、抚触、按需添加配方奶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第1次排胎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在第1d、第2d差异不明显,但第3~5d两组的黄疸指数差异变大(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新生儿黄疸患儿的黄疸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丁慧 刊期: 2014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