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毛细管提取端浸入试液深度对原子吸收信号的影响

刘俊菊;马秀恒;邹桂萍

关键词:毛细管, 提取, 浸入, 试液,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吸收信号, 金属元素, 含量测定, 原理, 线性关系, 吸光度值, 特征辐射, 基态原子, 分析条件, 准确性, 选择, 试样, 常量
摘要:常量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目前普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该法原理是基态原子对特征辐射有一定的吸收,而吸光度值与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呈线性关系这一原理来进行的.由于金属元素的含量较低,分析条件的选择更为必要,一个很微小的环节往往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胶体金技术在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1971年,Faulk等应用电镜免疫胶体金染色法(IGS)观察沙门菌.随后30年的发展,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的不断成熟使之已不仅广泛应用于电镜水平研究、光显微细胞化学、免疫沉淀及蛋白质染色技术上,并且被引进免疫诊断工业领域中,尤其是在医学检验的快速诊断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前景.

    作者:王东勇;张松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探讨

    卫生检验是一类为卫生执法、卫生监督、疾病防治和科学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其实质就是通过实验对样品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咨询是否对人的健康产生潜在危害,探寻疾病根源以及为科研提供分析、推理的实验依据.

    作者:吴建根;马建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复合PCR-SSCP检测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探讨

    [目的]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方法]复合PCR-SSCP检测分离培养结核菌株及分离分纯结核病患者标本中巨噬细胞内TB-DNA的耐药基因变异情况.[结果]PCR检测TB-DNA阳性率为90.8%;复合PCR-SSCP检测分离菌株总耐药率为90.0%(18/20),其中耐单药、耐2药和耐3药突变率分别为20.0%(4/20)、40.0%(8/20)和30.0%(6/20).而对PCR扩增到的结核病患者标本中巨噬细胞内TB-DNA的检测总耐药率为72.7%(48/66);其中耐单药、耐2药和耐3药突变率分别为19.7%(13/66)、36.4%(24/66)和16.7%(11/66).[结论]复合PCR-SSCP测定分离分纯结核病患者巨噬细胞内TB-DNA及分析其耐药性变异,可为病原、耐药和耐多药结核病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周安;宋鸿;黄赟;刘清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血清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重要组成成分.硒与肌体的解毒、心血管、心肌的健康、生长繁殖、白内障、糖尿病及肿瘤密切相关,硒缺乏与过量都对人体健康不利[1].准确地测定血清中的硒对研究硒与疾病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蔚云;司徒伟强;杜二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一种霍乱快速诊断试剂的试用效果观察

    膜免疫层析一步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快速诊断病原体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易于判定.其原理是以条状微孔滤膜为载体,通过渗透、毛细管作用使样本在层析条上泳动,使样本中的待测物与层析材料上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高亲和性的免疫反应,用于快速诊断O1群霍乱弧菌的金标法试剂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而制成.

    作者:陈嘉琳;曹小俊;陈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2年上海市普陀区肉制品中的致病菌调查

    沙门菌属和大肠埃希菌O157都是可以引起严重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尤其是对于大肠埃希菌O157引起的案例,近年来时有报道.其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人畜共患的致病菌.

    作者:张磊;陈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月饼中的脱氢乙酸钠

    脱氢乙酸(Dehydroacetic acid)简称DHA,分子式为C8H8O4,分子量168.15,为无色结晶,能溶于苯、丙酮,微溶于醇,不溶于水.熔点109-110℃.脱氢乙酸钠(本试验中用TQ表示)则能溶于水.

    作者:罗晓燕;刘莉治;李晓东;林玉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家禽中依普拉封的方法探讨

    依普拉封(Ipriflavone)简称IP,具有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1-2],作为一种钙调节剂,对改善妇女的骨质疏松有效,具有增加体重的作用,尤以增加肌肉为主.可现已被广泛地添加于牲畜、家禽及水产品养殖的混合饲料中,起到快速生长增重的效果.

    作者:卢国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五黑健胶囊的短期毒性研究

    五黑健胶囊主要是由黑豆、何首乌等物质综合研制而成,含异黄酮及大豆皂甙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生理功能及药用价值[1-3],能促进人体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等作用.有关五黑健胶囊的中短期毒性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30d喂养试验,为其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项华;章晓玲;寇宇;查捷;俞国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冷冻状态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存活观察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之一,在食品检验时将其列入常规项目.一般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易受冷等多种理化因素的作用,引起亚致死性损伤,会影响细菌的存活与检出,在冷冻食品中存活时间很短[1].

    作者:余雪明;徐景野;于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32株麦氏弧菌生物学特性及毒素原性的检测

    麦氏弧菌是目前国内公认的13种致病性弧菌之一,近年来我国已从水源、人、牛粪便检出的报导,但对麦氏弧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较少,我们于2001年对1996-2001年从苍蝇、河水、粪便标本中检出32株麦氏弧菌,并对其毒素原性进行了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延釜;汪昌平;孙天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pH值变化与阴道内尖锐湿疣复发的关系

    为研究阴道内pH值变化与阴道内尖锐湿疣复发的关系,应用pH试纸检测阴道内pH值,观察pH<5和≥pH<5时阴道内尖锐湿疣的复发率.结果显示pH<5的患者阴道内尖锐湿疣的复发率为9.26%,pH≥5的患者阴道内尖锐湿疣的复发率为34.13%,结果说明,阴道内pH<5的患者尖锐湿疣复发率明显低于pH≥5的阴道内尖锐湿疣患者.

    作者:王书才;王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动物源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的调查结果分析

    动物源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问题是近时期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关于出口禽肉及螃蟹中检出抗生素的连续报道更加引起了社会对此的广泛关注.

    作者:李莉;陈蓓;马永建;仓公敖;刘运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沈阳市健康人群流脑病原菌检测分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淤点及脑膜炎刺激症状.为了有效控制我市流脑的爆发流行,于2002年,针对沈阳市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群进行流脑病原菌带菌检测.

    作者:陈杰;刘虎生;栾影;安静;赵常智;王霞;徐敏;李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痕量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则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硒的测定在国家标准方法中一般采用荧光分光法[1],该方法操作繁琐,所用的试剂2,3一二氨基萘毒性大,价格昂贵.而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硒,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干扰小、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

    作者:黎淑端;苏文周;卓召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庚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近况

    庚型肝炎病毒是1995年在国际上被人们发现的人类致病性肝炎病毒.1995年美国Abbott公司的Simons和Gendlabs公司的Linnen等采用分子病毒学技术分别分离出可能引起人非甲非戊型肝炎的GB病毒C(GBV-C)[1-2]和庚型肝炎病毒(HGV)[3].

    作者:张新峰;董淑琴;史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影响因素浅析

    HBsAg是病毒在肝细胞表达的产物,也是肌体感染HBV后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感染后4-7周血清中开始出现HBsAg,尔后出现ALT异常和临床症状.

    作者:陈传德;冷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98株淋病奈瑟菌药敏实验结果分析

    [目的]监测河南地区淋病奈瑟菌药物敏感情况.[方法]以98株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为对象,分别以纸片酸度法进行β-内酰胺酶测定,以琼脂稀释法进行四环素、环丙沙星、壮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四种抗生素耐药性测定.[结果]检出产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菌(PPNG)9株,四环素耐药株39株,环丙沙星耐药株98株,壮观霉素耐药株3株,39株耐四环素和环丙沙星,3株耐四环素和壮观霉素,3株耐环丙沙星和壮观霉素.[结论]河南地区流行的淋病奈瑟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已产生广泛的耐药性,对壮观霉素的耐药性应该高度重视,目前尚未发现对头孢曲松耐药的菌株.

    作者:李宏;王哲;王则宇;李洁;郭大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医院污水中致病性肠道菌的种类及检验

    由于医院污水的特殊性因而国家对其排放有严格的要求.针对肠道致病菌则规定大肠菌群近似值(MPN/L)不大于500[1],2002年3月施行的新标准要求粪大肠菌群近似值不大于900,新旧标准均要求不得检出沙门菌及志贺菌[2].

    作者:刘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霍乱监测与控制工作的探索

    霍乱(Cholera)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危及生命,对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影响,被列为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作者:唐明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