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与耐药性联合检测

史跃杰;李慧敏;杨玉林

关键词:革兰阴性杆菌, 内酰胺酶, 耐药性, 头孢菌素酶, 青霉素酶, 临床用药, 超广谱酶, 诱导酶, 耐药率, 细菌, 检测, 价值, 报告
摘要:目前临床耐药率日趋上升,其主要原因就是细菌产生了β-内酰胺酶(简称β-lase).我室对1360株革兰阴性杆菌分别进行了诱导酶(IB)、超广谱酶(ESBls)、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以及耐药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报告如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2001年韶关市含毒食品检出情况分析

    近一个时期,食品质量问题频频见诸于报导.从有毒的大米到假冒调味品,还有毒蜜枣,毒腐竹、毒狗肉等等这不禁使广大消费者心存疑虑,我们身边的食品还能吃吗?食品安全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为此,现将我市2001年含毒食品检出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苏少芳;卢径凤;杨端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牙膏中铅

    用硝酸-高氯酸消化样品,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牙膏中铅,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88ng/nl,在0~0.06μ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r=0.999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1.0%~99.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0%,用于牙膏中铅的测定,结果满意.

    作者:徐向荣;李晓菊;何海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巧克力中咖啡因

    咖啡因又名咖啡碱,化学名1,3,7-三甲基黄嘌呤.具有提神作用,但易上瘾[1].国标法规定了咖啡因的测定方法,但本实验室应用该法分别以Hypersil BDS C18(大连依利特)及Re-liasil C18(AICHROM公司)两根色谱柱按照方法提供的流动相组成[CH3OH:CH3CN:H2O=57:29:14]进行测定,但咖啡因保留时间仍十分接近t0,不能对样品很好分离,有显著干扰,且容量因子K'<0.5,分离度R<1,根据色谱分析理论,当容量因子K'<1.0,且R<1时,样品中的被测组分受到样品中其它成分的干扰很难准确定量[2-3].

    作者:黄越;常海华;卢忠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腐败假单胞菌的病原性探讨

    为了探讨腐败假单胞菌的致病性,采用传统的小白鼠毒力试验、乳鼠灌胃和家兔肠结扎试验,发现该菌感染小白鼠后均在56h内发病死亡,并有16.67%和9.3%的菌株能分别产生LT和ST肠毒素.证实腐败假单胞菌对小白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有部分菌株能产生重要的致泻因子-LT和ST肠毒素.

    作者:林业杰;董新平;欧剑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2370名农村儿童健康状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否已达到城市儿童健康水平,两者间差异如何,近些年来国内尚未见报道.

    作者:赵平;郭莎;海凌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医院内住院及门诊患者病原菌流行情况监测报告

    近年来对医院院内各种致病菌感染的报导越来越多,各种病原菌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为此,我科进行了病原菌的流行情况探讨,现将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送检的血液、尿液、痰、粪便、分泌物、咽试子、脓液等标本进行监测.

    作者:徐进;王域平;陈永红;晏燕;梁巍;陶鹏飞;潘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环境样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高效检出法

    [目的]为了提高环境样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方法]采用PCR法、免疫磁珠法和神奈川现象培养基三者结合使用.[结果]分别从一份海水和一份海泥中检出了产生TDH,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3:K6.该血清型与同期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检出率高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经Sfi I,Not I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脉冲场凝胶电泳比较,一份海水与一名患者分离菌株、一份海泥与两名患者分离菌株的条带相同,表明为同一克隆派生而来.同时也说明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污染了TDH阳性O3:K6副溶血性弧菌的海水有关.[结论]该方法解决了用一般细菌培养分离方法很难从引起食物中毒的环境样品中检出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困扰,也为研究TD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及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张凡非;杉山宽治;西尾智裕;卿田淑明;秋山真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常山县流脑带菌调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在我省流行面广,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因此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监测,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文英;陈卫国;金莞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两种方法检测二氧化氯对HBsAg的破坏效果

    载体微量定性法检测挥发性消毒剂对HBsAg的破坏作用时,常出现所需消毒剂浓度高于杀灭芽胞浓度数倍,甚至不能破坏HBsAg的现象.

    作者:崔玉杰;董辉;韩艳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奶粉及糖粉中低聚果糖的含量

    低聚果糖是功能性低聚糖,它不能被肠道消化吸收,而是进入肠道后优先为双歧杆菌利用,能够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而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固有的有益细菌,因此,低聚果糖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从而抑制肠道内腐殖菌的生长并减少有毒发酵产物的形成.

    作者:李存满;韩会新;常凤启;陈桂茹;秦振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一宗工业酒精实际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

    作为有机溶剂中的一种,工业酒精在工业企业中被广泛地使用着.为保证企业能更安全地使用工业酒精,掌握其实际的组成成分.

    作者:陈华宜;吴惠刚;廖国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武汉市保健食品卫生现状分析

    保健食品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食品,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及<保健品良好生产规范>,严格界定了保健食品的内涵及生产规范.

    作者:卢冰;夏虹;龙一兵;姚泽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3,3',5,5'-四甲基联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NO2--N的方法探讨

    本文提出了用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NO2--N.TMB是新型安全的显色剂.在HAc-NaAc缓冲液(pH3.6)中,NO2--N在0-0.5mg/L范围内服从朗伯-比尔定律.我们运用本方法测定了本市自来水、新密市水库水、深井水和胜天泉矿泉水四种水样中的NO2--N,并进行了加标回收试验,回收范围在94.0%-108.0%.

    作者:程璋;李艳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998年-2001年枣庄市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枣庄市医疗单位的消毒质量状况,加强消毒管理,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1998年-2001年连续四年对全市各级医疗单位(市、区及厂、矿、企业医院、学校卫生室)进行消毒质量监测检验,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忠玲;成群;吴修凤;赵艳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二氧化氯测定方法的初步探讨

    加氯消毒常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并在消毒处理过程中可产生致癌性的三卤甲烷.但二氧化氯作为饮用水的消毒剂,具有氧化性强,作用迅速,且不与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三卤甲烷等特点.

    作者:潘心红;胡国媛;卢丽明;卢玉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一起由三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2000年9月2日我市某宾馆发生了一起由多种细菌所致的食物中毒,248人就餐,78人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和实验室证实为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景野;于梅;秦品章;傅小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陈皮中微量元素

    [目的]应用不同温度对陈皮样品进行高温灰化处理,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钾、钠、钙、镁、铜、锌、铁、锶和锰的含量.[方法]以600℃为佳灰化温度,对样品进行各个元素加标回收试验.[结果]测定的回收率(n=5)在90.6%~108.3%范围,相对标准偏差RSD(n=5)在2.8%~6.0%之间.[结论]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林广云;陈红英;蔡葵花;孔令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乳与乳制品中维生素B1快速测定方法探讨

    维生素B1的测定方法较多,如分光光度法、荧光比色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目前食品中测定维生素B1的方法应用较普遍的仍是荧光比色法.

    作者:张忠义;刘振林;陈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江阴市首次从食品中检出舒伯特气单胞菌

    2001年我站为加强市售卤菜的管理,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在对卤菜日常监测中增加了致病性弧菌和气单胞菌的检测.九月份我们从卤菜熟鸡中检出一株舒伯特气单胞菌,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海英;潘慧英;王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志贺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的检测与注意点

    2001年7月,我们对腹泻患者便样进行分离鉴定志贺菌时,检出一株具有A群痢疾志贺菌3型抗原的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O124:K72血清型.现将检测过程和体会叙述如下.

    作者:张艳亭;郗可怡;杨慧芳;陆燕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