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琴;林丽美
目的:评价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的氨溴索口服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氨溴索常规剂量的双倍剂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病症变化。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郜宏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医院总收入的影响因素,为医院经营管理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某院2010-2014年总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医院总收入关系密切的是医疗收入,关联度0.8147;其次财政补助收入0.6193;与医疗收入关系密切的是住院收入关联度0.6571;门诊收入中,与之关系密切的是检查收入0.7581、化验收入0.7567、药品收入0.7450;住院收入中,与之关系密切的是检查收入0.9970,护理收入0.9923,药品收入0.9918、化验收入0.9910。影响某院总收入的因素其关联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门急诊人次,年平均实际开放床位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年职工人数、年住院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次、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病床使用率、固定资产、年出院人数。结论:灰色关联分析法适用于多因素非线性的因素分析,其方法计算简单,排序明确,结果可靠,在医院管理中可广泛应用。
作者:郭建新;樊锦春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70例行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治疗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配合康复治疗,护理周期持续6周。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3%与77.1%,观察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MAS评分(48.3±5.8)、Barthel指数(52.6±6.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4.6)、(40.8±5.5);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工作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7.1%和74.3%,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或 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护理干预配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肌力水平,改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蒋云琴;林丽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右美托咪定是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选择性强,α1∶α2为1600∶1,是可乐定的7~8倍,有较强的镇静、镇痛、抗焦虑、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等药理作用,且具有术中可唤醒、无呼吸抑制、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等特点,同时能明显降低术后寒战、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围术期使用右美托咪定可显著减少术前和术后阿片或非阿片类止痛剂的用量,有效改善气管插管、手术应激和麻醉及恢复早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指南指出右美托咪定既可单独或合并用于全麻诱导期,也可合并用于全麻维持期,还可单独用于全麻苏醒期;另外右美托咪定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阻滞下的辅助镇静,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量;尤其是在老人、儿童、腔镜及神经外科的手术中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国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简易负压引流在预防肥胖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肥胖剖宫产产妇200例,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方法直接缝合,观察组应用简易负压引流。对两组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率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8%、(6.8±1.4)d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8%、72%、(10.9±1.9)d ( P<0.05)。结论:肥胖剖宫产产妇应用简易负压引流,操作简单,且可有效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值得推广与使用。
作者:麦建彩;欧庆文;罗娇;梁杏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的管理,总结该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观察组)在我院以及100例(对照组)在乡镇卫生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具有针对性适当的中度低温体外循环管理。选取H T K液顺灌、逆灌相结合,主动脉根部阻断时间为71~155min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自动复跳82例,复跳率高达82%;而对照组自动复跳81例,复跳率为81%,这说明了尽管两组治疗环境、各种设备以及术者水平相差很大,但是2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心肌保护以及 HTK液顺灌、逆灌相结合的体外循环灌注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袁鼎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与糖蛋白抗原125(CA125)血清水平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60例健康体检者、62例宫颈良性病变者、65例宫颈癌患者的 SCC与 CA125血清水平,计算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组 SCC与 CA125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宫颈良性病变组( P<0.05)。宫颈癌组SCC与CA125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77%、38.46%,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5.38%,显著高于任一单项检测阳性率( P<0.05)。结论:检测SCC、CA125的血清水平对宫颈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意义,两者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阳性率。
作者:李文华;杨盈盈;刘增香;罗金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比较水囊填塞宫腔与常规方法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产后出血提供方法借鉴。方法:选取6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宫腔内填塞纱条),观察组则采用水囊填塞宫腔的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止血所需时间、24h出血量。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6.41±1.51)min、止血所需时间(5.82±1.52)min、24h出血量(89.62±32.10)ml均少于对照组的(16.01±1.42)min、(13.87±1.62)min、(95.63±34.22)ml ,且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差异均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水囊填塞宫腔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时间,止血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方便,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玉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宫外孕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80例早期宫外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90例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检测,对照组90例采用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检测。经不同检查后,对两组患者确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0.0%(54/90);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诊断符合率为95.6%(86/90),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宫外孕进行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琴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和负面情绪的临床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心理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h、24h、48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4.7%和63.2%,经 t检验或χ2检验,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有效减轻了患者疼痛的程度,缓解了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何伟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对患者的心理加以疏导,从而缓解患者的相应心理问题,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本文系统总结了心理护理的内涵、心理护理的应用领域和相关的技术方法,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晋建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芬太尼超前镇痛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行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患者100例,A S 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芬太尼组(B组)、地佐辛复合芬太尼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25例。A、B、C三组切皮前10min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0.2mg/kg、芬太尼1μg/kg、地佐辛0.15mg/kg+芬太尼0.6μg/kg。围术期以首次剂量1/2,间隔30~40min静脉注射持续镇痛;D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胺。记录四组患者手术缝皮后(T0)、拔管时(T1)、拔管后5min (T2),血压(BP)、心率(HR)的变化;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前Riker镇静躁动评分、RSS躁动评分。结果:A组、D组T1、T2时的BP、HR明显高于T0时(P<0.05),B组、C组同时间点BP、HR明显低于D组(P<0.05);B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长于A组、D组;C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患者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 P<0.05)。结论:地佐辛+芬太尼联合超前镇痛能预防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不会延长患者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作者:高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微创入路,对照组实施传统入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 HSS功能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微创入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创伤小,值得推荐。
作者:孙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6月确诊的9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按知情同意原则分为观察组48例,行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对照组48例行传统开放性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与传统开放性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王军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调查影响本科护生获取临床实践机会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策略,为提高本科护生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科护生认为实践机会的获取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临床教师和自身,而临床教师则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来自护生自身和患者。结论:调动本科护生临床实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专业思想观;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临床护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行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学模式等将有助于本科护生实践机会的获取。
作者:余爱维;辛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内窥镜室职业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影响程度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分析内窥镜室护理人员从业危险因素,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制定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对内窥镜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内窥镜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规范操作,内窥镜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有了加强。结论:通过不断加强内窥镜护理人员的专业规范操作,强化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理念,科学管理,减少职业危害因素从而使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作者:刘新春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8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方法实施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管型钛板内固定方法实施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6%,而对照组为80.6%,观察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强效镇痛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赵玉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太仓市不同年龄段的围生期保健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太仓地区产妇21971例,通过妇幼保健服务使用(系统产检、剖宫产使用、出生医学证明开具、产后42d检查及儿童体检)和孕产情况(出生缺陷、死胎死产、早产、低体重儿和巨大儿)来分析<20岁、20~34岁及≥35岁3组的围生期保健情况。结果:(1)与20~34岁组相比较,早产、低体重儿、巨大儿的发生在<20岁组和≥35岁组的OR(95% CI)分别为1.4(1.0~1.8)、1.3(1.0~1.8)、0.7(0.5~0.9)和1.4(1.1~1.9)、1.4(1.0~2.0)、1.4(1.2~1.7)。(2)与20~34岁组相比较,<20岁中未系统产检、剖宫产使用、未开出生证、无产后42d体检和未参加儿童体检的OR(95% CI)分别为2.1(1.9~2.5)、0.6(0.5~0.7)、1.6(1.3~2.0)、2.1(1.9~2.4)和2.2(1.9~2.5),≥35岁中分别为2.5(2.1~2.9)、1.2(1.2~1.5)、1.8(1.5~2.3)、1.9(1.7~2.2)、2.4(2.1~2.7)。结论:青少年和高龄妊娠在使用当地妇幼保健服务上较适龄生育者差,而不良妊娠结局高于后者,合法适龄生育对妇女儿童保健是更有益的。
作者:谢敏;李芳;沈菊英;贾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对儿童哮喘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3例6~48个月的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持续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哮喘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哮喘治疗基础上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间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肺功能皆有改善,治疗组肺功能改善尤为明显(P<0.01)。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症状缓解后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能迅速降低气道高反应,快速有效缓解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
作者:潘俊秀;范如艳;陈礼娟;范楚平;肖志兵;刘婵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祛痰和支气管扩张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O2和SpO2均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纠正呼吸衰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庄慧光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