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彦;朱莉;谭贝宇
目的:探讨中医温阳利水法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氨基末端 B型利钠肽前体(NT proBNP)的影响。方法将62例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温阳利水法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干预效果和对 NT proBN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9%,优于对照组的86.7%( P <0.05),而且对 NT proBNP的降低更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温阳利水法,更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降低 NT proBNP水平。
作者:谭海彦;朱莉;谭贝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托拉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硝普钠联合托拉塞米治疗,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联合呋塞米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P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尿量、电解质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硝普钠联合托拉塞米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杨彩娜;范春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C型钠尿肽(CNP)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心肌细胞外基质(ECM)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大鼠CFs,应用MTS法分析细胞增殖,以Westernblot法检测CFs中Ⅰ型、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10-9mol/L、10-8mol/L、10-7mol/LCNP能显著抑制CFs的增殖(P<0.05),同时抑制CFs中Ⅰ型胶原(P<0.05)、Ⅲ型胶原(P<0.05)的蛋白表达,并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CNP能有效抑制CFs的增殖及胶原合成,这可能是其抑制心肌ECM重构的重要机制。
作者:刘虎子;史春丽;刘爱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风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抑郁状态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感6项目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按照方便取样原则选取中风患者112例进行测评。结果中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总评为6.56分±2.30分,抑郁评分为41.30分±7.62分,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其各维度与抑郁均呈负相关( P <0.01)。结论中风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与抑郁密切相关,应重视心理状况对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以促进其自我管理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徐江华;胡慧;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等国内外有关文献,分析、整理、归纳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状况。从传统辨证研究、现代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对照研究4个方面探索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本研究论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方面治疗的近况,包括中医辨证、医家特色治疗、专方验方、单味中药、中医外治疗法等。指出中医药治疗 TAO 的优势与欠缺之处。
作者:王雁彬;李廷荃;化金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青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回顾性分析6例青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脑梗死后好转出院。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王娟;侯俊秀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91.3%,均优于对照组的60.9%、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贾随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合理饮食调整及强化训练对肥胖儿童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暑期减肥训练班学员,饮食供给合理调整,根据个体大氧消耗制订运动训练方案,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交替训练,达到大氧耗量的50%或大心率的65%。使用韩国产 B iospace InbodyJ20儿童发育营养监测系统于训练前、结束训练后进行测试。结果经过1个月的合理饮食及强化训练后,体重、体重指数(BM I)、脂肪、体脂百分比较训练前明显减低( P <0.05),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肌肉无明显变化( P >0.05)。结论合理饮食调整及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肥胖儿童体重,有利于儿童身体素质的迅速提升。
作者:高芳;张泽锋;高向东;邢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心肌桥和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经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CTA)证实的心肌桥和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应用雷帕霉素涂层冠状动脉支架,行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支架治疗,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9个月内,观察组发生再狭窄5例(7.81%),对照组发生再狭窄19例(33.93%),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在造影复查中两组的相关管腔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小管腔内径观察组(2.26 mm ±0.58 mm)要大于对照组(1.45 mm ±0.3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单纯肌桥病变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再狭窄发生率较高,但对于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近端的血管严重病变,其疗效不受心肌桥影响,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作者:陈航;王浩;卢聪;谢军;胥建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偏头痛患者伴随抑郁、焦虑症状患病率及既往诊治情况。方法于2010年10月-2012年3月在上海曲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全科诊室连续收集老年偏头痛患者175例,使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Ham ilton焦虑量表和 Ham ilton抑郁量表进行心理测评。结果被确定为抑郁、焦虑症状的老年偏头痛患者的患病率约为75.4%,而经 HAD 量表确认具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中,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49.1%;患者头痛程度、头痛频率越高,其抑郁、焦虑的发病率则越大。结论社区老年偏头痛患者抑郁、焦虑患病率较高。
作者:符新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制备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并观察络风宁1号含药血清对模型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LPS)体外诱导建立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造模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络风宁1号及匹伐他汀钙含药血清干预,共同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 P 9)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 THP 1单核细胞显著升高( P <0.01);不同浓度络风宁1号含药血清干预后,高浓度组的抑制作用明显( P <0.01)。结论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制备成功,基于此模型,络风宁1号含药血清可以抑制 LPS对炎症细胞的增殖作用,这可能是其抗炎症、防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杨然;朱海燕;赵明镜;高永红;王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心脑舒通胶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优于对照组的84.6%( P <0.05)。结论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患者优于常规治疗,其症状改善更明显,具有更好的降脂效果。
作者:艾云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自拟平肝益肾健脾方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前期患者中医症状及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的影响。方法将66例高血压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均进行半年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自拟平肝益肾健脾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中医证候疗效、血脂、体重指数变化。结果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血脂、体重指数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且血压及血三酰甘油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中医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 P <0.05)。结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中药平肝益肾健脾方早期干预高血压前期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汤峥丽;张晓一;张晓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舒芬太尼对2型糖尿病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糖尿病组(D组),每只大鼠迅速分离胸主动脉并取4段动脉血管环,4段血管环分别给予生理盐水(C组)、舒芬太尼7×10-11mol/L(S1组)、2×10-10mol/L(S2组)、1×10-9mol/L(S3组)处理,采用离体血管环灌流法,通过比较KCl预收缩和给予累积浓度的NE收缩观察血管张力G1、G2变化幅度,计算血管环收缩幅度(G2/G1×100%)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随后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对各组血管环组织进行研磨、离心取上清液,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作用后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定量表达情况,来反映对血管内皮的作用效果。结果与NC组相比,NS2组、NS3组血管环收缩幅度降低,组织匀浆NO、NOS表达升高(P<0.05);与DC组相比,DS1组、DS2组、DS3组收缩幅度降低,组织匀浆NO、NOS表达升高(P<0.05);与DS2组相比,DS3组收缩幅度组显著降低,组织NO、NOS明显升高(P<0.05)。结论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对糖尿病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有抑制收缩作用,高浓度作用显著,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因子NO表达升高有关,而NOS是其生物转化的关键酶。
作者:王丽娟;刘保江;刘洋;郭宇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大鼠苯巴比妥灌胃给药致死模型,研究苯巴比妥中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雄性 W istar大鼠随机分 LD50组和2LD50组,分别经胃匀速注入 LD50(0.66 m g /kg)和2LD50(1.32 m g /kg)苯巴比妥。观察从给药到死亡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及中毒症状,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时,迅速解剖动物,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胃等,酸性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检测其中苯巴比妥浓度。结果苯巴比妥灌胃后大鼠活动明显减少,出现嗜睡症状,LD50组大鼠平均死亡时间为7.24 h±3.17 h,2LD50组大鼠平均死亡时间为1.33 h±0.25 h。苯巴比妥在组织脏器中的分布规律为,LD50组:胃(1261.34μ g /g±591.83μ g /g)>心(332.12μ g /g±70.87μ g /g)、脑(289.81μ g /g±71.43μ g /g)、肝(284.68μ g /g±79.44μ g/g)、肺(284.41μ g/g±67.47μ g/g)、脾(272.56μ g /g±31.53μ g /g)、心血(269.52μ g /g±44.62μ g /g)>肾(167.76μ g /g±43.72μ g /g);2LD50组:胃(1649.21μ g /g±1212.82μ g /g)>肝(357.83μ g /g±138.67μ g /g)、脑(323.19μ g /g±159.92μ g /g)、心(310.95μ g /g±130.73μ g/g)、心血(309.93μ g/g±135.60μ g /g)、肺(308.28μ g /g±134.48μ g /g)、脾(299.77μ g /g±104.58μ g /g)>肾(233.24μ g /g±91.92μ g /g)。结论苯巴比妥死后分布不均匀,含血丰富和脂质含量高的器官如肝、肺、心、脑较其他组织及血液中苯巴比妥的含量高,在疑似苯巴比妥中毒致死案件进行法医学鉴定时应全面正确的采取检材进行毒物分析。
作者:王晋涛;郭建军;尉志文;万东方;王勇;王玉瑾;贠克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回顾近五年来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研究文献,从帕金森病的针灸临床观察、机制研究两方面对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论述,并就针灸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思考与展望。
作者:袁孟春;刘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性评价微伏级 T波电交替(MTWA)对心力衰竭病人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4年2月关于运动负荷试验时异常的 MTWA对心力衰竭病人预后预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通过χ2统计量结合1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用倒方差法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MTWA对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风险,得到合并效应指标风险比(RR)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共有6项研究被纳入,总样本量2320例。其中403例 MTWA阳性,766例 MTWA阴性,296例MTWA不确定性,855例 MTWA非阴性(包括阳性和不确定性)。与 MTWA阴性病人相比较,在 MTWA异常病人中,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危险度增加(RR为2.748,95%置信区间为1.531~4.930,P =0.001)。结论 MTWA检测进行危险分层的评估对心力衰竭病人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和死亡有预测价值。
作者:张昊文;周洪莲;张存泰;吕家高;全小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心肌桥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20例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桥是否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单纯肌桥组和复杂肌桥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肌桥长度、肌桥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吸烟、血糖、血脂等因素。结果复杂肌桥组的收缩压、脉压、血脂、心肌桥的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单纯肌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或 P <0.01)。 Log 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脉压、心肌桥的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与是否合并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显著相关( P <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和是否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有关;收缩压、脉压、心肌桥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是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决定因素。
作者:高凌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