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JX-100型X-刀临床应用报告

黄民权;吴家阳;吴贵华;周文光;翁志成;江建东;高春玲

关键词:颅内肿瘤, 脑AVM, X-刀放射外科
摘要: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于1997年11月至199 8年12月,采用第一军医大学研制的国产JX-100型X-刀与国产BJ/6B直线加速器治疗颅内病变 41例,效果良好.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颅后窝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目的总结颅后窝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并发症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为进一步减少栓塞术并发症提供条件.方法分别对栓塞术出现的主要并发症误栓,正常灌注压突破,颅内出血,血管痉挛,微导管断于血管内进行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结果各并发症均有其特殊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结论根据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而采取的处理方法正确,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孙军;余泽;张新元;潘力;姚国杰;马廉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亚低温与硫酸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近10年来,许多动物及临床研究证实,30~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我科于1995年6月~1999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9例,其中36例采用亚低温与硫酸镁治疗 ,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作者:潘乃梁;黄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内窥镜清除亚急性、慢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应用研究

    我们于1996年4月至1998年6月,选择28例颅内血肿患者,利用纤维胆道内窥镜施行血肿清除术,现初步总结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光辉;吴欣洪;金丹;陈道文;褚浩;殷翠;李蜀豫;江凤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冠状缝哆开所致的硬膜外血肿

    1 临床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8~65岁;车祸伤8例,坠落伤3例,打击伤1例.临床表现:昏迷4例, 嗜睡2例,神清6例,头疼6例,呕吐10例,双下肢轻瘫1例,烦燥、多语4例,小脑幕切迹疝2 例.影像学检查:颅骨摄片及CT检查,冠状缝哆开12例,伴局部粉碎骨折1例;血肿部位: 单侧4例,跨上矢状窦波及两侧8例,合并硬膜下血肿及脑挫伤2例,迟发性硬膜外血肿2例.

    作者:蒋天伟;王守明;孙军;王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颅骨成形术后并发出血10例分析

    作者:周健;赵冬刚;李伯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巨大型脑包囊虫病一例

    颅内巨大型脑包囊虫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我院于99年9月27日成功摘除一例右颞部巨大型脑包囊虫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旦增曲扎;扎西罗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图像引导颅内手术

    无框架立体定向图像引导颅内手术(简称导航手术,N.S.)的大优点乃手术过程中能在监视屏上实时显示手术部位的三维图像(MR/CT),并能跟踪手术器械与脑结构的位置关系,为手术领航,使操作达到十分精确的境界.N.S.用于临床的时间很短,还没有积累很多经验,由于它摆脱了传统的定向框架束缚,加上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发展很快,正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矫形外科和五官科纵横发展.

    作者:陈信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6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对急性反应期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酶标仪测定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脊液和血清IL-6的连续变化及测定急性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脑脊液中均未能检测到IL-6,重型创伤脑损伤后脑脊液和血清IL-6均升高,且脑脊液 IL-6较血清的IL-6明显升高.在血脑屏障功能严重障碍时脑脊液的IL-6与血清的IL-6相关. 血清IL-6的大值与急性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的峰值相关.结论脑损伤后脑脊液和血清中IL-6明显升高,血清IL-6可能是脑脊液中的IL-6转移来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IL-6在脑创伤的急性反应期可能起到始动作用.

    作者:王云永;赵贵德;王忠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颅内动脉瘤与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与颅内动脉瘤有关的遗传学因素,尤其是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主要包括Ehlers-Danlos综合证,马凡氏综合证(Marfans Syndrome),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 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等.

    作者:徐国政;马廉亭;刘运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探讨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的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3~1998年50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8例获明确诊断 ,通过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1例右颈内动脉C1~2段动脉瘤;MRI检查发现3例隐匿性血管畸形,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手术探查发现2例动脉瘤,1例动脉壶腹,1例中脑静脉畸形.结论首次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的SAH患者应重复造影检查,并进一步行MRI检查,对于反复同一部位出血或头颅CT、MRI检查高度怀疑有病灶存在的患者应行手术探查.

    作者:李锦平;赵继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急性颅脑损伤的急诊处理

    我院自1992年1998年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3008例,死亡420例(院前死亡216例,院内死亡204 例),转院1664例,治疗924例.

    作者:王世兴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种植性仿生颅骨的临床应用

    种植性仿生颅骨(原WG-人造颅骨),它以进口高强度真空管纤维等运用高分子材料、仿生材料和生物材料,应用现代先进的高温高压和离子喷涂工艺,按颅骨缺损常见部位的弧度制成.其独特的羟基磷灰石表层,使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我院自1995年10月至1998年 10月采用该材料行颅骨修补术40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剑兵;郭小武;秦毅;耿飞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颅骨成形术后远期感染原因探讨及对策

    自1990年以来,我科已收治颅骨修补术后远期(3个月以上)感染者4例,经再次手术治疗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修补材料慢性切割致头皮破溃及线结外露处理不当等,通过妥善处理修补材料及外露线结等,可避免其发生.

    作者:涂泽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枕大神经封闭误入蛛网膜下腔致呼吸骤停1例报告

    患者,男,43岁.消瘦.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丧失一月余 .头颅MRI、MRA检查示左颞叶动静脉畸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诊断为脑膜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贺军;秦尚振;李俊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骨窗开颅血肿腔插管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王林甫;胡银生;李良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

    目的探讨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癫痫的机理、适应征及手术入路.方法对20例经EEG和MR诊断为颞叶内侧癫痫病例实施海马杏仁核切除.结果 10例颞叶癫痫患者接受经颞底入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另10例接受经颞极入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癫痫发作控制满意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可通过消除癫痫灶或阻断癫痫环路来治疗颞叶癫痫,深部电极提示有颞叶内侧放电或MR发现有海马硬化等颞叶内侧病变的病例适合于海马杏仁核切除,经颧弓颞底入路是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江澄川;高翔;史玉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72 例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占同期颅内肿瘤的1.57%,64例位于幕下,占89%,囊性肿瘤52例,占 72%.72例均行手术治疗,58例治愈,9例好转,5例死亡.结论本病临床特点为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小脑半球,以囊性者居多.CT扫描及MRI有助于诊断.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术中注意切除瘤结节,是防止肿瘤复发的关键.

    作者:焦保华;王立群;张庆俊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创伤性脑水肿脑组织乳酸及线粒体SOD、MDA水平的变化

    目的为研究脑损伤后挫裂伤灶旁局部脑组织乳酸代谢及线粒体SOD、MDA变化和脑水肿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其在脑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影响. 方法以自由落体脑创伤为模型,采用生化检测的方法对伤后4 h、24 h、48 h不同时间大鼠伤侧大脑皮质乳酸及线粒体SOD活力、MDA的含量测定,用干湿重法测相应时间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在伤后4 h脑组织含水量即增加,并且随着乳酸及线粒体SOD、MDA含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结论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是由众多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可能是重要的.保护这一亚细胞结构,可能为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朱志安;马延斌;张红;邱建华;高远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JX-100型X-刀临床应用报告

    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于1997年11月至199 8年12月,采用第一军医大学研制的国产JX-100型X-刀与国产BJ/6B直线加速器治疗颅内病变 41例,效果良好.

    作者:黄民权;吴家阳;吴贵华;周文光;翁志成;江建东;高春玲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1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治体会

    新生儿颅内出血病情严重,死亡率约50%、病残率高达50%[1].我院近三年来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12例,经积极行血肿腔穿刺抽吸或脑室外引流及其它综合治疗,8例康复出院,4例因种种原因放弃手术治疗而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胜田;余玉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