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意识的现状分析

安芹;贾晓明

关键词:精神卫生, 自我意识, 外来务工人员, 儿童
摘要:目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意识的状况.方法以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30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施测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①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自我意识水平偏低的学生相对较多,而自我意识水平偏高的学生相对较少;②男生和女生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分量表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城市儿童常模(P<0.05);③男生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及幸福与满足分量表显著低于中国城市儿童男生常模(P<0.001);④男生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分量表及总分较女生得分低(P<0.01);⑤独生子女组与非独生子女组各分量表及总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偏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驻高原武警官兵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驻高原武警官兵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武警官兵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30名青海高原武警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武警官兵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87±0.48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10±0.56分.②武警官兵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躯体化、强迫症状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③相关分析:武警官兵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加强高原武警官兵的应对方式教育,以提高武警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刘晓秋;解亚宁;白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研究

    目的验证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现实特点.方法本研究运用自编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和网络交往情况调查表以及网络成瘾测验,对分层随机选取的28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率为100%;67.8%的大学生选择晚上在学校进行上网;50.3%的大学生网络交往主要为网络寻呼,处于网络交往的较低层次;86.7%的大学生主要因娱乐或放松上网;大学生网络成瘾为4.5%.结论大学生网络交往带有普遍性,且有自身的现实特点,网络成瘾是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个别现象.

    作者:郭文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目的考察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男生主观幸福感普遍要高于女生;县城中学生幸福感高于乡镇中学生.②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但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女孩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留守男孩;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③父亲比男看护人在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4因子上得分更高;母亲比女看护人在偏爱被试上得分更低.结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

    作者:张丽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

    目的探究当代大学生面对严峻就业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方法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理想、就业心理及价值取向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大学生在就业中既存在心理矛盾,又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心理、自我同一性混乱、自卑心理、挫折耐受力低、社会适应恐惧等.结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刻不容缓.加强教育,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振奋精神;鼎力支持,开创未来.

    作者:王季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64例HIP测验分析

    目的通过测验结果分析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性.方法对64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进行HIP测验,将结果的粗分G率、纯修正分进行量化分析及综合分析.结果 80%以上的海洛因依赖者表现为社会适应性、自我调控能力偏低、心理依赖性顽固的心理变异性人格特征.结论海洛因依赖者人格即反社会型人格.

    作者:张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临床实习阶段高职护生的心理卫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高职护生的心理卫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地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实习的高职护生,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资料用SPSS10.0统计分析.结果高职实习护生SCL-90 因子得分高于常模;16.92%的护生有轻度的心理问题,2.31%的护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实习中带教老师的教育方式、人际关系以及本人的实习态度对其心理卫生状况有一定影响.结论临床实习高职护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卫生问题,实习管理工作者应尽快采取有针对性地预防对策.

    作者:闫俊平;田素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孕期心理教育对非必须剖宫产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心理教育对非必须剖宫产率的影响,加强孕期宣教,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记录2005年1~12月参加孕妇学校宣教两次以上的(实验组)和没有参加孕妇学校宣教的(对照组)在我院分娩的所有孕妇,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及非必须剖宫产率.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非必须剖宫产率及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通过孕期宣教,加强孕期心理教育,纠正错误认识,终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崔英梅;曹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15名医学院大学生,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与评定.结果 515份有效问卷中,SCL-90总分≥160分189人,占总数的36.70%,因子分≥2.5分人数占总数前3位的因子分别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有更多心理问题.1、3年级之间和2、3年级之间在SCL-90评分上有差异.被试者母亲受教育程度与被试心理问题呈负相关.内向和SCL-90呈负相关,精神质与SCL-90呈正相关.结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作者:张翠红;谢正;代娟;陈佐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环境经历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经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42例外出务工人员和40例农村未出外人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BPR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外出务工人员发病至就诊时间较短,诊断分型上以偏执型为多.临床症状以被害妄想较多(P<0.05),而兴奋躁动较少(P<0.01).结论不同环境经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差异.

    作者:王宏林;孙正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立派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阿立派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立派唑和利培酮治疗共8周.采用PANSS和TESS量表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派唑组和利培酮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4.4%和71.1%,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各时点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立派唑组的主要副反应为失眠,焦虑,头昏,头痛,静坐不能,肌张力增高,恶心,厌食.与利培酮组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月经紊乱显著低于利培酮组.结论阿立派唑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副反应轻,均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

    作者:刘文庭;杨坤;左笑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无锡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家庭一般情况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215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22.14%,住房面积、父母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父母关系、教育不一致、不适当的养育方式,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家庭因素.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心理障碍检出率无明显差异,除学习压力外,强迫症状、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是多见的心理问题.结论要积极利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变因素:父母养育方式、中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学校老师的支持和社会良好环境,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张枫;刘毅梅;王洁;马晓健;陆雪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方法按配对研究设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286名学习不良儿童及286名对照组儿童家庭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庭的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学习不良儿童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中.提示对学习不良儿童在提高学业成绩时,要注意家庭心理环境的改善.

    作者:孔德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抑郁症复发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症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复发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服药依从性(OR=0.143,95%CI:0.046~0.439)、精神障碍家族史(OR=3.861,95%CI:1.362~10.943)和负性生活事件(OR=3.453,95%CI:1.149~10.370)为抑郁症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抑郁症复发与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提高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患者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和实施心理干预,是防治抑郁症复发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作者:史静杰;孙海双;史静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异同.方法对56例家族性精神分裂症与122例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相比,家族性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较早,行为紊乱多见,易复发.结论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家族史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分类原则.

    作者:肖攀攀;宋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意识的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意识的状况.方法以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学校30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施测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结果①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自我意识水平偏低的学生相对较多,而自我意识水平偏高的学生相对较少;②男生和女生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分量表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城市儿童常模(P<0.05);③男生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及幸福与满足分量表显著低于中国城市儿童男生常模(P<0.001);④男生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分量表及总分较女生得分低(P<0.01);⑤独生子女组与非独生子女组各分量表及总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偏低.

    作者:安芹;贾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围绝经期职业女性心理干预及其心率变异性的观察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职业妇女心理干预效果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围绝经期103名职业女性,在心理干预前后分别测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心率变异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心理干预后SCL-90除恐怖因子没有变化外,其它各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心率变异性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上都显示,在心理干预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趋于平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围绝经期职业妇女可以通过心理干预调整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趋于平衡.

    作者:韩秋菊;刘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西安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城乡老年人情绪心理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情感量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等对城乡452名老年人进行自评问卷调查.结果西安市城、乡及男女老年人在情感变量方面差异十分显著,城市老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得分均高于乡村老人,男性老年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得分均低于女性老人;在快乐感上,城市老人得分均低于乡村老人,女性老年人得分均高于男性老人,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城市老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高于乡村老人组,差异非常显著,男性老人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等因子分均高于女性老人(P<0.05).结论城市老年人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乡村老人.

    作者:张兰君;马武玲;杨兆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军队士气理论研究综述

    目的通过对军队士气理论发展的回顾与评价,为军队的士气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结果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士气量表有3种,军队士气的主要维度包括:团体凝聚力、军事组织承诺和军事工作生活质量,士气对伤亡率、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延长服役意愿都有较大影响.结论国内对军队士气研究较少,需要加强对军队士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作者:李春苗;申荷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利培酮与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同时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89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44例)与氯丙嗪组(45例),疗程8周,治疗前及8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韦氏成人记忆测验(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测定.结果 89例患者在8周治疗后PANSS总分明显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所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认知功能损害.8周后,利培酮与氯丙嗪两组患者成绩均明显提高,而利培酮组的改善显著优于氯丙嗪组.结论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之一,利培酮对其的治疗作用优于氯丙嗪.

    作者:范建华;杨峰一;陆洲新;覃忠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老年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马普替林治疗,采用HAMD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TESS量表评定疗效及副反应,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与马普替林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但西酞普兰不良反应更少.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安全有效.

    作者:张富;毛庆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