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衰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预后影响探讨

康晓达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衰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实际效果,评价其优越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11月于我院就诊的2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衰患者,给予无创通气治疗,将其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于我院接受常规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衰患者2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预后。结果:①与治疗前对比,两组PaCO2(二氧化碳分压:观察组为50.8±8.0mmHg,对照组为67.9±8.9mmHg)、PaO2(动脉血氧分压:观察组为77.2±17.8mmHg,对照组为57.9±17.0mmHg)、pH(氢离子浓度指数:观察组为7.30±0.12,对照组为7.27±0.07)均有所改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并发症:观察组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12%,对照组为3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衰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降低VAP发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病(ol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治疗老年性COPD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4例老年性 COPD 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抗感染治疗、支气管扩张、部分患者对其使用激素、强心利尿药、呼吸兴奋药、同时配合氧疗、维持水分以及酸碱、电解质的平衡等各项对症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中医小青龙汤的基本配方,同时根据病情需要考虑药量增减,配合对照组的西医方法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两周后(即两个疗程)治疗组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老年性 COPD ,疗效显著,且临床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的价值。

    作者:欧晓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防范对策

    目的:分析研究神经外科手术之前护理风险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方法:抽取2年来在我院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14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实验组对病人采取相对应的临床预防措施,对神经外科手术之前护理风险给予分析,而且对两组护理情况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护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神经外科手术之前临床护理风险问题给予分析研究,同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不但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同时也使神经外科乃至整个医院持续、良好的发展。

    作者:曹艳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产科护理过程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母婴共160对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由专业护士对产妇和婴儿护理操作技能及护理知识进行指导和讲解;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母婴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知识了解情况以及婴儿护理技能操作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比较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知识了解情况及婴儿护理技能操作情况,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妇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母婴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均能熟练掌握。

    作者:戴莲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剖胸手术全麻前后留置导尿优劣性比较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病人导尿佳时机的选择,减轻导尿为病人带来的不舒适,降低坠床的风险。方法:将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两组,A 组全麻前导尿,B组全麻后导尿,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结果: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结论: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及意愿选择导尿时机。

    作者:陈小春;邱吉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体会

    目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的3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随访。结果:随访结果显示,痊愈25例,好转13例,整体效果良好。结论:针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有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作者:白洋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实际效果,探讨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按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36例,应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愈合优良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4.0% vs 75.0%,P<0.05);②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1例骨不连)显著低于对照组(2例骨不连,1例感染),两组存在明显差异(2.0% vs8.3%,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作者:段玉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并发症的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以及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为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以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新生儿窒息患儿的复苏及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并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复苏治疗与临床护理后,本组80例窒息患儿,有75例在产后五分钟内成功复苏,4例在产后十分钟复苏,1例失败,复苏成功率为,98.75%;复苏后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痊愈60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为93.75%,治疗有效的患儿均无后遗症。4例患儿治疗无效后在家属要求下转院,1例患儿死亡。结论:新生儿窒息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对发生窒息的新生儿做好复苏及护理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以及正确的复苏及护理措施,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减少存活者后遗症。

    作者:丁锡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上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中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主动脉瓣发生病变需要进行置换术的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接受相同的常规麻醉方案和仪器监测,但是在进行体外循环时.试验组患者接受氧合血停跳液,对照组接受常规停跳液。通过两组患者心率、有创动脉压和心脏自动复跳率的对比来观察麻醉和体外循环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方面无显著差异,通过观察和统计得出,两组在诱导及切皮时率和有创动脉压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开放升为主动脉时,实验组患者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主动脉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采用科学合理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方案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意外的发生,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孔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在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各种疾病中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能够通过实验室手段筛查出来,从而能够使新生儿得到及时治疗,避免新生儿智力低下等身心疾病的发生,从而大大提高人口质量。近年来,根据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要求,我市对2012年6月以来我市的新生儿疾病进行筛查,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原因,制定对策,以提高筛查率,为避免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俊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长顺县2010-2012年急性传染病流行态势及防治对策

    目的:分析某地2010-2012年间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发病特征和趋势走向,并评价该地区这3年来的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对流行病学描述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时间段里各急性传染病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2010-2012年间急性传染病的总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肺结核的顺位一直是第一名,呈平缓上升趋势,痢疾与肝炎的发病率在呈减少趋势,但手足口病却出现了逐步递增的趋势。与之类似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012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增加迅猛,顺位排列第二。痢疾的发病率在2012年下降一位,由第三变为第四位,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一直处于低发病率水平。结论:本地区2010-2012年以来对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急性传染病的对策卓有成效,应继续抓紧进行肠道类传染病的治疗与防疫,争取进一步地降低各类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并加强性病预防方面的相关教育,尽快控制住性病的高发病率。

    作者:郑照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试论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关键要全面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这已经成为当前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课题。虽然我国大部分疾控中心实验室建立了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但管理体系并未得到有效运行,提高实验室管理质量仍然任重道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分析了当前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的对策,供业内同行借鉴参考。

    作者:谢怀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对加强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医学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从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验室建设和投入三方面入手,对医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论述。

    作者:王玲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心肌梗塞中的应用以及护理方面的进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中收治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所有患者 CCU 并行 IABP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等情况,观察患者在使用IABP后的心率以及血压变化,是否有并发症出现,住院死亡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及时在IABP的帮助下完成急诊 PCI手术,并且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6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住院中死亡2例,手术中死亡0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结论: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加安全有效,并且可以降低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作者:刘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运用体会

    目的:探讨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对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或者急性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给予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及静脉泵入高浓度升压药物例如多巴胺、间羟胺,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可达龙,及时泵入高浓度氯化钾,防止低血钾所致恶性心律失常,为急性期患者药物的及时应用及液体容量进入的多少提供依据。结果: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对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期中心静脉压监测及药物及时使用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通路。

    作者:杨有东;杨志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对Ⅱ型糖尿病治疗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筛选降糖效果好的给药方案。方法:以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为研究对象,设计五种不同的给药方案,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其血清血糖浓度,观察各种方案的血糖抑制作用。结果:各种给药方案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糖作用,其中75%正常注射剂量胰岛素+25%二甲双胍组可使血糖由模型组的22mmol/L降至12mmol/L 的正常水平,降糖作用明显。结论:二甲双胍与胰岛素配合给药的降糖效果优于单独给予其中任何一种,这提示联合用药是增强降糖作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丁建新;杨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探析

    目的:对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探析。方法:总结2012年9月-2013年11年间在我院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87例,对其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普萘洛尔、氯噻嗪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运用氯噻嗪药物治疗,观察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有效率为88.6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4.4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者药物联合使用能平稳快速的使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楼嵊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肠梗阻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肠梗阻患者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护理。结果:本组39例肠梗阻患者,通过短4天,长16天的治疗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有效率达到95%,优于传统治疗组,疗效满意。结论:护理干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禁食、胃肠减压、中药灌肠、大黄敷脐、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心理护理等积极的对症支持护理,有利于肠梗阻患者的康复。

    作者:张雅梅;刘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并且在术后出现了并发症的28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尿道狭窄的患者2例,尿失禁的患者4例,排尿困难的患者4例,尿路感染的患者6例,继发性出血的患者12例,所有患者经过对症处理之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大部分都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术后继发性出血是常见的原因。所以,正确掌握和识别这些常见的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于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元龙;丁云芳;刘华;杨浩;向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血管病及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目的:研究脑血管病及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06月~2013年05月存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脑血管病患者50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无认知障碍的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体年龄分布高于对照组(P<0.05),底节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6.0% VS 45.0%,P<0.05),两组脑血管病面积、损伤半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的脑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较差,可将大面积病变及双侧大脑半球病变看成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永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美托咪啶用于全身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美托咪啶用于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术前观察组给予美托咪啶,对照组给予丙泊酚,对两组不同麻醉时间点的 SBP、DBP及 HR 进行观察。结果:麻醉诱导前与手术后10min ,两组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诱后5min与30min ,两组血压、心率较麻醉诱导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10min ,两组血压、心率较麻醉诱导后5min与30min均明显增高,基本恢复至麻醉诱导前的水平,且观察组的恢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72% VS14.2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托咪啶应用于全身麻醉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中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减少心动过缓、寒颤、低血压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昆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