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英
目的:测定川藏香茶菜不同部位熊果酸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川藏香茶菜不同部位所含熊果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比较熊果酸含量,川藏香茶菜叶中熊果酸的含量明显高于茎中含量.结论:川藏香茶菜不同部位熊果酸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为优化药用部位选择和建立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马明芳;陈静;马宏鹏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本文旨在从患者寻医问药的基本需求出发,以研制江西中医药寻医问药咨询系统为例,介绍了中医药寻医问药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提供广大患者快捷、实用、权威的中医药医疗咨询服务,降低患者就诊时的盲目性,实现“构建医药咨询平台,共享医药信息资源”之目的.
作者:章新友;罗山水;肖芬芬;李味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TNF-α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膈下逐瘀汤煎服,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TNF-α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TNF-α均降低,血浆黏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及TNF-α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TNF-α比较,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调节TNF-α水平,为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姚春娣;朱澄漪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三神包含元神、欲神、识神3个方面,三神学说不仅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学说,也是中医心理学的结构,然而三神学说与心身关系层次又是紧密相关的,这对于临床心理性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艳青;滕晶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胸痹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日:“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将饮邪痹阻胸中作为胸痹的主要病机.更年期女性年过半衰,肝肾亏虚,胸阳不振,易发胸痹.尤可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等,有自己独特中医思想和治疗经验.笔者跟随尤可教授临床学习期间,见其应用验方治疗更年期女性胸痹疗效甚显,特择效案3则浅析如下.
作者:孙莹莹;尤可;殷磊;贾海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94眼)和对照组(70例,91眼),对照组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疗法基础上予中医辨证治疗,连续治疗5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视力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视力.
作者:邓显峰;朱峰;陈伟;黄贵芝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治疗组63例,对照组予卡托普利片治疗;治疗组予卡托普利片及天麻钩藤颗粒治疗.两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患者的心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情况,检测患者尿素氮(BUN)、肌酐(Cr)和β2徽球蛋白(β2-mg)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9%,对照组为73.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SBP和DBP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心率和SBP、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UN、Cr和β2-mg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Cr和β2-mg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肾功能.
作者:柳叶;罗冬华;蒋慧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便秘的主要症状为排便困难,粪质坚硬,并常伴有腹痛等腹部不适[1],多见于女性,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本病病因较多且复杂,心理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及特殊疾病都易导致慢性便秘[3],不可逆神经损伤导致的慢性便秘治疗为棘手.谷云飞教授常用枳术丸加减,并重用白术(30-70 g),治疗因外伤导致骶尾部神经损伤的慢性便秘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现浅析医案1则.
作者:曹菲;谷云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中药结合动脉注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健脾补肾中药口服,并采取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仅采取动脉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肿瘤大小作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缓解率为67.4%,对照组总缓解率为3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心、肝、肾损害.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反应7例,口腔溃疡1例,脱发34例;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3例;口腔黏膜反应16例,脱发37例,肢体疼痛7例,其他6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补肾中药结合动脉注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良好,比单纯使用动脉注入化疗,尤其在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杨璟;何金龙;李欣欣;杨永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从6个方面归纳了处方点评的要点,即应符合辨证施治、应符合剂量要求、超时用药问题、配伍联用的合理性、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认为开展中蒙药处方点评工作可以减少药物有害作用的发生,增强药物有效性,实现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作者:贾晓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中医证型与B超声像图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5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并记录每名患者子宫肌瘤不同中医证型与其相应B超显示的不同部位病变、回声像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与子宫肌瘤组织不同部位的比较:湿热瘀结证、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湿瘀结证各证型在子宫组织肌壁间、浆膜下、黏膜下、混合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与B超不同回声型之间的关系湿热瘀结证主要与B超等回声型相关,并且等回声型与其他3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血瘀证主要与B超低回声型相关,并且低回声型与其他3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气滞血瘀证主要与B超强回声型相关,并且强回声型与其他3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瘀结证主要与B超混合型相关,并且混合型与其他3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的B超声像图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有利于中医将客观微观的临床指标进行结合,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工作.
作者:潘莹莹;曾兰芬;贾节;梁诗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优化十味百合胶囊剂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为影响因素,以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提取工艺研究,并通过辅料种类、辅料配比、干燥条件等筛选试验,进行成型工艺研究.结果:提取工艺:提取时加水浸泡1h,提取两次,加水量分别为11倍和4倍,煎煮时间分别为1h和1h;制粒工艺:95%乙醇作润湿剂,辅料用量:干膏粉:糊精:可溶性淀粉为8∶1∶1.结论: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合理有效,适用于十味百合胶囊制备.
作者:陈红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脱花煎合救母丹加减治疗产后胎膜残留的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后胎膜残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脱花煎合救母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两组产后72 h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1周治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清宫率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花煎合救母丹加减治疗产后胎膜残留有显著疗效,可减少清宫机率.
作者:陈锦玉;陈春玲;李钰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光疗治疗与护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护理干预,而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加用茵栀黄粉剂以及茵陈汤沐泳.结果:护理后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组患儿护理1周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和总胆红素降至<170 μmol/L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护理后治疗组患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给予中药结合光疗治疗与护理干预可快速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且增加新生儿体重,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常规护理.
作者:冯霞;吴小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通过总结现存《黄帝内经》的英译本,概述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状况,试图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黄帝内经》3个译本进行英译研究,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作者:吴纯瑜;张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药醒脑静与血液透析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9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的临床治疗方案,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醒脑静的联合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大幅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均得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发生比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救治过程中,中药醒脑静与血液透析联合疗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作者:刘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滋水清肺饮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一般治疗,治疗组采用滋水清肺饮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三金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侯总积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中医证侯总积分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水清肺饮加减治疗尿路感染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宋乐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联系.方法:2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并记录不同证型患者之阃空腹血糖的数值、血脂中(TC、TG、LDL、HDL)的数值、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后统计分析.结果:(1)证型比较:阴虚发热(145例)人数明显高于阴阳两虚型(26例)、气阴两虚型(29例);(2)空腹血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发热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阳两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反应蛋白含量的比较:不同证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发热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与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阳两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成分的比较:患者血脂中TC、TG、LDL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而HDL的含量却相反,不同证型的患者血脂中TC、TG、LDL、HDL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尿病患者主要以阴虚发热为主.(2)血糖升高的水平、血脂成分含量(TC、TG、LDL、HDL)的改变、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都与阴虚内热密切相关,并且不同证型之间的含量有明显区别.
作者:谭凤;王化群;梁华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对近年有关海带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综述海带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海带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带提供参考.
作者:张怡评;陈伟珠;洪专;易瑞灶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胃癌辨证分型及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研究了与胃癌高度相关的主要病理体质类型及其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关系,从而为指导临床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调理其体质状况,胃癌的重点预防和早期干预,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诊、早治提供了中医药防治的临床思路.
作者:侯芳芳;李东芳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