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翔燕;袁桂菊;李海菊
复杂先心病一直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难点,术后的护理特别是在ICU期间是非常重要的过程,稍有不慎,很可能导致治疗失败,重则患者死亡。复杂先心病中心脏合并多种畸形会给手术和围手术期护理带来严重的挑战。本科于近期收治1例罕见复杂的先心病患者,其特点是镜面右位心、左室双出口合并室缺、房缺、三尖瓣关闭不全,迄今尚未见类似病例的国内文献报道。本科成功完成该例患者左室双出口根治、室缺修补、房缺修补、三尖瓣成形术,术后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反复,现将其护理进行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雯薰;雷立;徐鹏;胡腾;朱学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产科患者中应用弹性丝袜加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将临床168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产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应用弹性丝袜加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静脉留置针,对照组常规使用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静脉留置针。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渗漏、脱出及堵管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使用弹性丝袜加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静脉留置针输液方便,经济、实用,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可有效提高产妇产时及产后临床使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锦霞;刘丽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共50例,对所有患儿采用优质护理,对比患儿护理前后的每日疼痛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生活质量。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以了解其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干预后,患儿每日疼痛次数减少(P<0.01),疼痛时间缩短(P<0.01),生活质量评分提高(P<0.01)。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82.8±3.9)分。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腹痛症状,促进患儿康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于晓莉;秦雅莉;刘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流行性腮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对照组34例,干预组给予个体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总结了急诊严重鼻出血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提高微创治疗成功率的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术前评估,术中有效配合,术后生命体征观察、穿刺侧下肢观察和处理及饮食护理。认为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娴熟的护理配合及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疏导是急诊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术成功的基础。
作者:马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效果,为提高此类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10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儿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疾病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护理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研究组支气管肺炎患儿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过程中,可显著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患儿治疗费用较少,减轻了家庭经济及心理负担,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且有利于提高患儿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保障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庆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颅锁骨发育不全又名遗传性颅锁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先天性膜性骨骨化不全,尤其是颅顶骨与锁骨发育障碍性疾病[1]。国外1765年Morand首例报道,近年国内亦见少数病例报告,常为遗传性发育障碍,半数以上有家族史[2]。致病基因已证实称“RUNX2位”,在第6染色体P21上,控制成骨细胞特殊转录因子基因突变,影响范围包括头骨骨化慢,骨缝密合极慢,可能到4岁才慢慢骨化一直到成年还未完成,发生率约1/1000000[3]。肺炎伴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合并颅、锁骨发育不全更增加了治疗护理的难度,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早期治疗,则可有效地挽救患儿生命。
作者:罗荣琼;李秀春;夏佳;唐艳;刘青青;潘春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总结了2006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1例甲状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术后创面出血的共12例,发生率为1.04%。包括术后颈前静脉出血者3例,甲状腺包块摘除术后甲状腺残面出血3例,颈前肌群出血4例,甲状腺上动脉出血1例,皮下血肿1例,所有病例经及时治疗处理或再手术止血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死亡。认为引起甲状腺手术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血管结扎不牢固、漏扎出血血管、引流不畅、凝血功能障碍等。故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提高操作水平,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并嘱患者减少颈部活动等,以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江世芳;王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负压穿刺法对桡动脉穿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血液透析室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直接桡动脉穿刺400次,采用负压穿刺法;对照组30例,直接桡动脉穿刺380次,采用常规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负压穿刺法优于常规穿刺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减轻了患者痛苦。
作者:蒲跃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质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43例血透患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及分析。结果引起血透患者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感到不幸;(2)担心疾病的预后;(3)自我价值感下降;(4)经济负担重。结论针对研究结果医护人员要关注血透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自我护理指导,及早进行护理干预,在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茅松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探讨了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给予应对策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职业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应对策略主要包括情绪管理、增加社会支持、改善从业环境等。认为针对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应进行人性化管理,促进急诊护士的心身健康,改善护理管理工作。
作者:潘国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本院护士对H7N9流感季节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5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H7N9流感知识知晓率达90%,健康行为实践率达82%。结论护士基本掌握H7N9流感知识和防护措施,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预防和面对H7N9。
作者:林灵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总结了9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包括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镇静止痛、避免急性期劳力、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等。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发生。
作者:张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将个性化信息支持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本院2013年5月~12月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信息支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进行评定,比较两组干预前、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的负性情绪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基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负性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信息支持能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负性情绪发生率,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作者:刘海燕;龚凤翔;邓爱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拆线是外科门诊换药室工作的一部分,传统方法是使用线剪,但由于剪刀尖端较厚,需将线结提起,使埋在皮肤中的缝线露出一部分才能剪断缝线,患者疼痛感较强。有些手指、面部的伤口缝线细小,针间距短,也给拆线增加了困难。而且本院换药室所有器械均为纸塑单包装,消毒成本高,加之剪刀损毁率高,使用一小段时间后即出现刃口磨损,无法继续使用,补充新器械则增加科室支出。使用手术刀片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岳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用单盲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从入院开始,迟不超过24 h进行功能再学习方法(MRP)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临床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肢体康复效果。结果经过10、20、30天康复训练后,2组病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病人的运动功能均明显好转。但实验组更明显,两组的患肢肌力、身体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不仅可防止关节肌肉萎缩,而且能减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活动能力,减少后遗症和致残率,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吴玉方;陈芳;陈选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探讨了将JCI国际标准应用于病区护理管理中的体会。主要包括将国际JCI标准导入护理管理中,切实落实患者有效身份识别;做好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交流,病区日常药品和高危药品的管理;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感染措施。认为JCI标准的全面贯彻落实可以规范护理行为,避免医疗差错,能提供人性化、优质和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
作者:彭湘粤;黎晓静;李雯;周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吸痰装置由中心吸引器或电动吸引器、吸痰护理盘两个分散独立体组成,存在许多弊端,护士抢救患者吸痰时,物品不能一次性到位,工作效率低,费力费时,摆放混乱。为方便抢救患者,减少吸痰用物往返取放的时间,本科于2013年10月自行研制便携式吸痰车,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郑雪晶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总结了19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在ICU的管理,主要包括良好的医疗环境,连续动态系统的高质量救治,规范化、目标化管理,镇静镇痛管理及心理护理。认为良好的ICU管理可以提高特重度烧伤患者救治率,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
作者:孙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PDCA质量改进方法在降低持续氧疗中氧管脱管率中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对持续氧疗患者输氧过程采用计划-实施-检查-质量改进方法。结果从2013年3月~2013年10月,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使氧管脱管率≤2.0%,改进有效。结论 PDCA循环在护理工作中有利于工作目标的完成,使工作有规律地运行;能科学地安排工作内容,提高工作质量和护理效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作者:杨丹;徐玉兰;韩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