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希宾;万红;武海明;王延琦;柴渭莉;岳红;夏宝清;陈亚妮;杨巧丽;孔巍
目的 探讨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方法 比较分析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与内科肝病专业相关诊断标准的差异.结果 急性肝病中,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分轻、中、重3级,而肝病专业只有临床分型,无分级诊断,且两者判定病情轻重的指标相差甚远.慢性肝病中,两者分级形式上一致,但多处内涵上完全不同.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分级诊断中缺少肝衰竭的诊断.结论 建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逐步与内科肝病专业相关诊断标准相一致,降低临床实施职业病诊断标准的难度.
作者:余贻汉;汪毅;凌瑞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呋喃树脂砂铸造工艺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接触水平及其对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观察期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危害检测资料和人群健康资料,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之间观察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 工作场所总粉尘质量浓度均值21.34 mg/m3,样本超标率69.37%;沉降尘游离二氧化硅水平均值22.67%;空气中主要化学物质质量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临床体格检查结果显示:神经衰弱症状、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胸片肺纹理与不规则阴影增多等,接触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通气功能损伤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粉尘危害仍是树脂砂铸造职业危害控制的重点,工作场所多种物质的联合作用以及低剂量长期接触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应引起关注.
作者:张建中;陈发明;叶青;彭言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某电厂工人肌肉骨骼疾患(MSD)情况,研究性别、年龄、工龄与MSD的关系.方法 采用北欧Nordic MSD调查表对某电厂788名工人进行MSD的问卷调查,取其中从事人事及财务管理等轻体力劳动人员234名为对照组,其余554人为观察组.根据各因素的不同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MSD依次以腰部、颈部、肩部和背部为主,年患病率分别为61.0%、54.0%、46.0%和37.0%,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女性颈部、肩部和背部年患病率要高于男性,腰部年患病率低于男性(P<0.05);MSD年患病率存在部分工龄和性别差异.结论 工龄和性别是MSD患病率影响因素之一,应采取积极合理的工效学手段进行干预和预防.
作者:高志祥;孙景萍;刘凯;张营;王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现状,为有关部门职业病防治人才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在已建立的全省职业病防治机构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有关人员资料,对人员数量、学历、专业、职称等指标采用趋势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湖南省2006-2010年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年均数(1 231人)较2001-2005年年均数(1381人)有所减少.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和中专居多;专业构成以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为主;职称以初级和中级居多.结论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为适应职业病防治工作发展,仍需进一步优化.
作者:肖云龙;蒋然子;刘蔼成;曾碧霞;余丹;李祈;李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某生物质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有害作业分级等方法,通过对某生物质发电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分析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 生物质发电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化学毒物、生物因素及工频电磁场等.其中除灰岗位为粉尘Ⅱ级作业,汽机巡检岗位为噪声Ⅰ级作业.结论 灰料装卸/运输、锅炉清灰、汽机巡检的噪声作业、燃料收集与储存接触微生物作业及化学品水处理酸/碱的装卸作业为本项目的关键控制部位.必须加强卫生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及职业卫生管理.
作者:龚伟;倪金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唐山市噪声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提出防治职业性噪声危害的建议和对策.方法 采用现场自填问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所有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市不同学历的噪声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厂的噪声作业人员间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盾石机械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低(77.2%).结论 应定期加强噪声作业人员防护知识培训,同时应重视心理、认知方面的干预,提高认识,自觉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噪声作业工人的健康.
作者:肖淑玉;沈福海;许春双;杨汝奔;杨秀清;孟庆迪;齐慧生;范雪云;姚三巧;艾进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采样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结合职业接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其认识的进展,对《规范》的内容进行分析及探讨.结果 《规范》在采样策略、监测日数和样本量确定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结论 《规范》应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不断完善.
作者:李旭;车望军;邱泓;白云;雷钫普;张亮;高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广州市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及原因.方法 对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广州市首次诊断的职业病病例的病种、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企业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职业病发病例数为238例,包含8大类,其中以尘肺(83例)、职业中毒(85例)及噪声性耳聋(38例)为主,职业中毒又以慢性中毒为主;地区分布以番禺区多,其余各区亦有发生;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及中小型企业;企业性质以轻工、建材、化工、建设、船舶、机械等行业为主.结论广州市2006-2010年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主要以尘肺、职业中毒、噪声性耳聋为主,番禺区、私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等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
作者:江兰;林秋红;刘移民;李旭东;蓝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新疆地区部分汉族职业人群症状自评量表(SCL-90)常模,为当地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采用SCL-90对新疆2 246名石油工人、中小学教师、医生、银行职员、环境保护管理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计算信度、效度,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 全量表内部一致性高达0.981,总体折半相关系数为0.944;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7 ~0.822,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669 ~0.908;信度、效度良好.2 246名汉族职业人群SCL-90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人际敏感得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各因子分、总分存在职业、年龄、工龄的差异.结论 新疆地区部分汉族职业人群SCL-90常模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较好的内容结构效度,可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宁丽;连玉龙;刘继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硫化氢(H2S)中毒的特点、危害和治疗.方法 分析3例急性职业性H2S中毒的原因和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H2S中毒应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入院后应给予积极的氧疗,防治肺水肿、脑水肿治疗,短程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的抗感染药物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结论 实现现场急救是保全患者生命的首要应急措施,及早给予氧疗和综合对症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包小华;周方正;王琦;谢灿果;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鉴别现代水泥生产企业中主要的噪声源及其分布,研究水泥厂中高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广西4家典型现代大型水泥厂进行噪声危害调查,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要求对噪声设备布局、噪声源和噪声强度进行调查、检测;根据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对接触噪声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4家水泥厂在物料破碎、粉磨、回转窑等工人较长时间工作的区域噪声强度超过85 dB(A),13.2%工人存在纯音听力测试异常.水泥厂噪声源主要有:破碎机、粉磨机、风机和空气压缩机.其高噪声产生原因为:使用高噪声设备,设备设施维护欠佳,控制室、操作间和休息室缺少声学设计.结论 4家现代大型水泥企业工人暴露于高噪声工作环境,并对听力等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切实加强现代大型水泥企业噪声污染的防范和治理,加强对接触噪声这一职业群体的健康监护.
作者:黄世文;江世强;黎海红;欧军荣;黄翔;王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造成家具产业从业人员手外伤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家具产业手外伤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8家家具企业的工人共4 015人为干预组,干预前、后各抽取780人行问卷调查,另外选取条件相似的6家企业从业人员3 012人为对照组,抽取570人行问卷调查,比较2组人员2007-2008年、2009-2010年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和手外伤发生率.干预组采用了包括加强家具企业对手外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的健康宣传教育、加强岗前培训和劳动保护、增加警示标志、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干预措施.结果 2009-2010年干预组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是74.5%,而对照组是48.6%;干预组手外伤的发病是125例,而对照组是244例.结论 在家具企业中实施针对手外伤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家具产业从业人员手外伤的发生率.
作者:赵根隆;刘文豪;李卫平;廖流波;李鹏;曾开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报告3起五金电镀厂使用含1,2-二氯乙烷(DCE)清洗剂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故.方法 调查事故经过及进行现场检测,并分析事故原因和特点.结果 现场调查发现3起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厂负责人及工人在不了解含1,2-DCE清洗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下,盲目使用而导致中毒事故发生;同时工作场所1,2-DCE质量浓度超标(事故1为51.4 mg,/m3,事故2、3为28.6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15.0 mg/m3)且没有按要求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3起事故有几个共同特点:①1,2-DCE中毒事故有从以往的玩具制造、制鞋业等向五金电镀厂转移的趋势;②该市刚进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职能调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定的监管空白;③中毒病人被初诊医疗机构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结论 迫切需要理清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同时应继续加强工厂职业卫生监督,避免中毒事故再次发生,还应开展对工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职业病防治意识.
作者:黄永顺;陈嘉斌;熊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并筛选大鼠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基因的RNA干扰(RNAi)表达质粒,为职业性疾患的基因治疗探索新途径.方法 根据基因序列数据库中报道的PARP-1基因序列及短发夹RNA(shRNA)设计原则,设计、合成用于构建RNAi质粒的寡核苷酸,构建4种重组PARP-1 RNAi质粒,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 TM2000介导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 h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转染细胞中PARP-1 mRNA的转录水平,筛选有效的PARP-1 RNAi质粒.结果 4种重组PARP-1 RNAi质粒经酶切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转染后48 h,转染质粒shRNA-PARP-1-532的细胞PARP-1基因抑制效果明显,mRNA的转录水平下降了78%,可作为后续实验的有效质粒.结论 成功构建并筛选出PARP-1基因的RNAi表达质粒,为探索PARP-1基因在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高羽亭;黄明元;刘林华;梁海荣;唐焕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开展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校准,并应用于伽玛刀焦点剂量检测.方法 使用0.6 cm3电离室检测得出钴-60(60Co)治疗机参考条件下吸收剂量率,并与0.015 cm3电离室读数比较求得刻度因子,根据GBZ 168-2005 《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开展伽玛刀焦点剂量检测.结果 得出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伽玛刀焦点剂量相对偏差1.0×10-3.结论 比较法求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简便可行,需要注意电离室漏电流的修正与控制.
作者:王进;杨春勇;杜翔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工作场所职业紧张的干预方法,评估工作环境与职业紧张管理训练(SMT)对改变紧张特征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方法 采用准实验设计方法,选取上海某企业和研究所作为干预现场.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特征因素、职业紧张认知、职业紧张状况评估、抑郁、焦虑、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满意度、工作效能感、血压以及肌肉骨骼症状等.干预方法为环境组织改变和SMT的认知行为训练和放松技术训练,采取每次90 min,共3次的培训课程.结果 SMT干预可改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同事支持,提高职业紧张认知水平、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改善焦虑、躯体化症状评分.而环境组织改变结合SMT干预除能取得SMT干预效果之外,还改善工作回报、领导支持和内在驱动,改善工作耗竭症状评分.观察期内2种干预方法均未发现对血压和肌肉骨骼症状产生影响.结论 SMT对提高工作紧张相关应对知识、改善职业紧张特征和心理症状有一定效果,结合工作环境改变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吴金贵;庄祖嘉;钮春瑾;卢国良;唐传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火炸药科研人员作业过程中酸接触与牙齿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火炸药科研生产过程中酸接触科研人员122人为观察组(男性56人,女性66人),另选同一单位内不接触酸的机关人员和后勤人员82人为对照组(男性40人,女性42人),通过工作场所二氧化氨( NO2)水平现场监测和科研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明确工作场所NO2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牙齿损伤情况.结果 ①NO2现场检测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05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09 mg/m3,符合相关标准要求;②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牙齿缺失率分别为18.0%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观察组人员中男性和女性的牙齿缺失率分别为7.1%和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火炸药科研人员作业过程中长期酸接触会造成牙齿缺失,而且酸接触对女性造成的危害更大,应加强科研人员在酸接触过程中的牙齿保护.
作者:考希宾;万红;武海明;王延琦;柴渭莉;岳红;夏宝清;陈亚妮;杨巧丽;孔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低剂量率持续电离辐射照射,尤其是累积剂量小于100mSv的照射,导致的人体健康影响特别是癌症危险估计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是当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以及放射流行病学等领域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慢性照射辐射致健康效应的困难包括慢性照射终生累积剂量估计的不确定性、估计小剂量所需的巨大样本量、混杂因素的影响和缺乏适当的对照.在我国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HBRA)开展的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始于1972年[1],其目的是定量估计小剂量持续照射导致的健康危险特别是癌症危险.
作者:朱卫国;孙全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和皮肤中的水平,探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雌性豚鼠74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用豚鼠大值实验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把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分别分为24h、72h、1周、2周组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GF-β、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8.8%.血清TGF-β水平检测,致敏72 h和1周组比致敏24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血清IL-10水平检测,致敏72 h组比致敏24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2周组显著下降(P<0.05),致敏72 h组高于未致敏72 h组(P<0.05).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致敏72 h组高于致敏24h组、致敏1周组显著高于致敏72 h组(P<0.05),致敏2周组降至低,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强致敏作用,TGF-β、IL-10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涛;许述海;于均峰;沈彤;朱启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蓄电池企业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 开展现场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知识竞赛等,对2家蓄电池企业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行为干预,并调查干预前后作业工人对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结果 干预后,作业工人对铅知识的知晓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知识得分由干预前的(5.77±1.71)分提高为(8.06±1.66)分(P<0.05).铅作业工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率及个人卫生习惯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防尘口罩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0.16%上升为98.13%,正确使用率也由20.43%上升为65.33% (P <0.05).结论 实施职业健康促进活动,提高铅作业工人铅知识水平,改变其态度和卫生行为习惯,是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鹏;刘弢;金玫华;宁丽丰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