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RB3通过GSK-3β信号通路参与AGEs诱导胰岛细胞凋亡

王猛;方妮;张文健;许世清;王在;刘虹麟;房青;彭亮;娄晋宁

关键词:信号通路, 胰岛β细胞, β细胞凋亡, 表达水平, 糖尿病大鼠,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分子机制, 凋亡检测, 病大鼠模型, 细胞水平, 体内, 机制研究, 细胞系, 染色法, 增强, 应用, 效应, 活化, 干扰, 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TRB3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诱导β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与GSK-3β通路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检测糖尿病大鼠模型发病不同阶段体内AGEs水平、胰岛β细胞TRB3表达情况与β细胞凋亡的关系。细胞水平上,检测AGEs处理后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TRB3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沉默或过表达TRB3对AGEs诱导INS-1细胞凋亡的影响,体内和体外的凋亡检测均采用TUNEL染色法。通过分子机制研究探讨AGEs以及TRB3对GSK-3β通路的影响。结果:随着AGEs水平的增加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TRB3表达水平增高,体外应用AGEs刺激INS-1细胞其TRB3表达水平也相应增高,而干扰或过表达TRB3后可以减弱或增强AGEs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 AGEs诱导TRB3表达的同时GSK-3β活化并加重了INS-1细胞的凋亡,而抑制GSK-3β通路后明显减弱这种效应并保护AGEs导致的凋亡β细胞。结论:TRB3通过激活GSK-3β通路参与AGEs诱导的β细胞凋亡。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转化生长因子III型受体促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在首次发现转化生长因子III型受体( TGFBR3)在心肌细胞中存在较高丰度表达的基础上,探讨TGFBR3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以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检测体外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TGFBR3的表达水平变化。运用超声和HE染色等方法检测心脏特异性过表达TGFBR3转基因小鼠中心肌肥厚表型,探讨TGFBR3促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结果:TGFBR3在ISO诱导的心肌肥大模型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在心脏特异性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中表现为促进心肌肥厚的作用。 TGFBR3与β-arrestin2在心肌细胞中存在复合物,并且通过共同调节下游信号通路中CaMKII的磷酸化促心肌肥厚的发生。结论:TGFBR3在体内外心肌肥厚模型中表达升高,并且TGFBR3高表达可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其机制是通过与β-arrestin2存在复合物,共同调节下游CaMKII的磷酸化引起的。

    作者:娄杰;张志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干细胞心肌分化与发育的表观甲基化修饰调控

    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心脏发育过程是个复杂的级联调控网络,引起胚胎心脏畸形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大量的转录因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抑制和干扰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能诱导心肌异常发育,造成心功能受损。本研究选择常见的环境危险因素--吸烟(尼古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体内胚胎心脏的动物模型和体外干细胞心肌细胞分化模型探讨尼古丁如何影响心脏早期发育和心肌分化,并探讨其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长期、持续的尼古丁暴露能明显抑制胚胎心脏的发育和拟胚体向心肌分化;妊娠期持续给予尼古丁与母体被动吸烟具有相同的抑制左心功能的效应,包括降低LV mass、LVESV、LVEDV和LVPWTH等;持续给予尼古丁处理可选择性抑制心肌转录因子( Tbx5和GATA4)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降低GATA4阳性的心肌祖细胞数量,从而抑制拟胚体向心肌细胞的分化,该抑制效应能被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的抑制剂所阻滞;尼古丁促进干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影响心肌的发育。因此,环境因素吸烟(尼古丁)通过改变干细胞的表观甲基化修饰,进而调控心肌特异转录因子表达,诱发心脏的发育异常。

    作者:余细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复方木鸡颗粒对不同p53基因型的人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开发新的抗结肠癌药是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关键之一。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是目前国家中药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复方木鸡颗粒(简称木鸡)由云芝、山豆根、菟丝子、核桃楸皮等组成,具有扶正清热解毒功效,能抑制甲胎蛋白升高和调节免疫功能,已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疾病。但在抗结肠癌的研究方面较少。本研究观察木鸡对不同p53基因型的人结肠癌细胞(HCT116p53wt、SW620p53mt和SW480p53mt)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木鸡的抑瘤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木鸡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光镜观察细胞形态,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木鸡对不同p53基因型的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5%的浓度抑制率可达92.7%。光镜下可见木鸡处理的结肠癌细胞变圆、浮起,细胞边缘呈发泡状,DAPI染色显示木鸡处理的细胞染色质浓缩,核边集,提示凋亡样改变,且p53野生型的人结肠癌细胞变化更明显。结论:木鸡对人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生长作用,这种作用在p53野生型的人结肠癌细胞上更显著,提示木鸡的抑瘤作用机制与p53抑癌基因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作者:于向洋;王玉;万山荣;刘花丽;张雪;邢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前后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自噬和凋亡之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使用自噬激动剂、自噬抑制剂、凋亡抑制剂以及蛋白阻滞剂处理或预处理已由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造模的H9c2细胞,探讨能否通过人为因素调控细胞自噬从而下调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受损。方法:采用不含ED-TA的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H9c2心肌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进行培养,主动免疫Wistar大鼠获得的β1-AA对细胞进行24 h造模处理,或用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氯喹、凋亡抑制剂、蛋白阻滞剂分别单独给予或者联合处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以及RT-PCR对自噬的变化进行检测;对自噬变化组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法对凋亡进行检测。结果:H9c2细胞约90%满时可传代并每隔约2天传代一次;β1-AA可诱导H9 c2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影响,协同决定细胞死亡的发生。结论: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自噬和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彼此之间相互调节。

    作者:李杨;王丽;刘慧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短期高碘对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eroxiredoxin 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短期适碘( NI)、10倍高碘(10 HI)和100倍高碘(100 HI)摄入7 d、14 d、28 d后,对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及peroxiredoxin 3(Prx 3)表达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7 d、14 d和28 d后,与NI组比较,10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10 HI组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别( P>0.05);与7 d和14 d相比,在28 d时100 HI组大鼠甲状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和Prx 3蛋白表达显著增多( P<0.05)。甲状腺上皮细胞存在线粒体超氧化物和Prx 3的免疫荧光共表达,100 HI组甲状腺滤泡间质处Prx 3表达更显著。结论: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与抗氧化蛋白Prx 3参与了短期高碘引起的氧化应激。

    作者:段琦;王婷婷;姚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雌马酚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的作用与机制

    目的:探讨雌马酚对大鼠脑基底动脉的舒张作用与机制。方法:应用微血管张力仪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无或有钾通道阻滞剂时,雌马酚对5-HT诱导的脑基底动脉收缩和血管平滑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电流的影响,并比较雌马酚对转染人BKCa α亚单位或α与β1亚单位共转染的HEK293细胞电流的作用。结果:雌马酚以非内皮依赖的方式,浓度依赖性(10-10 mol/L~10-5 mol/L)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其作用被BKCa阻断剂paxilline和iberiotoxin明显减弱,而不受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4-AP或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的影响。10-6 mol/L雌马酚明显增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电流,此作用因同时应用iberiotoxin而逆转。10-6 mol/L雌马酚对仅表达BKCa α亚单位的HEK293细胞电流无影响,但小于10-6 mol/L可激活稳定表达BKCa α与β1亚单位的细胞电流,同时应用paxilline可使增加的电流完全抑制。结论:雌马酚通过作用于β1亚单位激活BKCa ,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

    作者:于玮;王燕;宋征;邓秀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部分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乳腺癌组织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计数,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阐明在乳腺癌中Treg的分布表达与其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Treg表达。结果:CD127+染色颗粒主要定位于Treg的胞膜和/或胞浆,细胞外形呈卵圆形,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 Treg的计数随着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且高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之间的Treg计数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Treg计数低于淋巴结转移组,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Treg计数在患者年龄、绝经状况及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类无显著差异。 Treg计数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中Treg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P<0.05)。结论:Treg的计数随着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少,Treg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的数目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数目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

    作者:成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病理生理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施与思考

    病理生理学课程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势在必行。近几年我们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具体方法:(1)扭转以教师为主体的心态,设立课程协调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与学生展开讨论,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2)探索尝试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利用构建主义原理,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支架式教学实践,期末成绩显示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3)启发、鼓励学生掌握良好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前布置某一命题,鼓励学生检索数据库收集相关研究进展制作成PPT分组对其进行讲解阐释,教师点评总结。(4)改革“一考制”为提问、案例分析、写报告、口头汇报、闭卷等形成性评价形式。(5)实施人本教育,教育学生尽早树立“以人为本、仁术勤和”的良好医德和服务意识题。通过以上实施方法,在教学中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骆亚莉;王雅莉;李能莲;李长天;黄勇;胡树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FAM3 A与FAM3 B调控网络失衡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

    FAM3家族包括4个成员:FAM3/B/C/D。在糖尿病小鼠及人肝脏中,FAM3A表达下调。在糖尿病小鼠肝脏中过表达FAM3A,能激活Akt并抑制FOXO1活性,缓解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 FAM3A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并促使ATP合成分泌。分泌的ATP通过P2受体激活Akt信号通路,调控肝细胞糖脂代谢。 FAM3A-ATP-Akt通路是不依赖胰岛素信号转导的新糖脂代谢调控通路。胰岛素抵抗时,在胰岛β细胞中FAM3B受高血糖刺激表达分泌异常增加,其能抑制β细胞功能并加重肝脏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时肝脏中FAM3B表达增加,其抑制Akt并激活FOXO1,导致肝脏糖脂异生增加。我们发现一种小分子Compound X能激活肝脏FAM3 A表达,缓解高脂喂养及db/db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脂肪肝及肥胖。相比较,罗格列酮虽能缓解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症状,但加重脂肪肝及肥胖。 FAM3A 和FAM3B调控网络的失衡在肝脏Akt活性受抑制及2型糖尿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激活FAM3A及或抑制FAM3B以纠正它们之间失衡的调控网络,有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防治的新策略。

    作者:杨吉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满意度及效果调查与分析

    目的:为加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我校开展了“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方法:2010年起,我校5个年级4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参与了“机能学实验技能大赛”。观察大赛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1)学生对竞赛的满意度(90.3±3.4)%。(2)(89.1±2.9)%认为大赛促进团队协作,(95.1±1.8)%认为大赛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86.7±4.1)%认为大赛促进创新。(3)参加大赛同学成绩优秀率(46.3±3.8)%,较未参加大赛同学[(30.7±2.5)%]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大赛,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科研创新意识,为培养医学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李鑫;金成文;崔晓栋;成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检测异丙基肾上腺素引起的早期心脏功能异常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能否早期发现和诊断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方法:将成年C57雄性小鼠分为对照、ISO给药后3 d和ISO给药后7 d组。 ISO组为一次性给予ISO 5 mg/kg皮下注射,分别于给药后3 d和7 d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评价小鼠心脏功能。结果:(1)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得ISO给药后3 d组FS和E/Em均无明显差异,给药后7 d FS仍无明显差异,而E/Em显著增加(P<0.05)。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方法在给药后3 d即观测到心脏径向应变( radial strain,RS)和纵向应变( longitudinal strain,LS)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给药后7 d组的RS和LS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超声心动图方法,斑点追踪方法能够早期诊断ISO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

    作者:安祥博;张幼怡;宋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BCA1的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新进展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能介导细胞内脂质流出,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ABCA1的表达均受到严密调控。研究发现,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miR-33能靶向结合ABCA1,调控体内脂质代谢,即升高HDL,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水平。本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GDF-15通过PI3K-PKCζ-SP1通路上调THP-1巨噬细胞ABCA1蛋白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ELK-2A2K2E通过ABCA1经JAK2-STAT3信号途径促进TTP的表达,进而抑制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炎症因子;miR-27a/b能够通过靶向沉默ABCA1减少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流出;NF-κB通过上调SREBPs的内含子型miR-33s,抑制ABCA1的表达和胆固醇流出,导致巨噬细胞脂质蓄积;tBHQ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途径,抑制calpain活性,减少ABCA1蛋白降解,从而增加ABCA1的蛋白水平,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因此各种因素共同调控ABCA1的表达,终影响胆固醇流出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唐朝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AAT/SO2的变化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 BLM)致肺纤维化时肺组织中内源性的气体信号分子二氧化硫( SO2)生成及催化产生SO2的关键酶是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AT)-1、-2表达的变化。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70~2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LM组。采用一次性气管内滴注BLM-A5(5 mg/kg)的方法复制大鼠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气管内滴注等体积无热原生理盐水。两组大鼠分别于气管内滴注后7 d、14 d、28 d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纤维化( Masson染色)的程度;采用生化法测定肺组织中胶原蛋白、SO2含量及AAT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AA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BLM可引起肺组织炎症反应和肺纤维化,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地增高。与对照组相比,BLM组肺组织中AAT mRNA表达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同时肺组织中SO2含量下降。结论:AAT/SO2下调可能参与了BLM致肺纤维化的发生。

    作者:黄新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试验与应用现状

    目的:自1976年人类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首次被分离,MSCs的增殖与分化、分泌与调节及其免疫原性低的生物学特性逐渐被发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试验研究。2009年第一个MSCs药品prochymal正式上市,用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Crohn病治疗。本实验室从人不同组织提取MSCs,检测MSCs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组织贴壁及消化法,从人胎盘、脐带、脐血、脂肪和牙髓组织提取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MSCs;通过诱导与共培养方法,检测MSCs分化能力;应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组织芯片等技术检测MSCs的分泌功能。结果: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具有分化成内皮细胞、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能力,并分泌VEGF、FGF、IGF-1、laminin 10、fibronectin、TGFβ1等生物活性蛋白,促进损伤血管、皮肤和神经修复。结论:MSCs及其分泌的生物活性蛋白可以作为种子细胞和(或)改善细胞微环境因素,被应用于临床疾病损伤修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

    作者:于艳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基于细胞自噬探讨清血消脂片含药血清对脂肪细胞炎症模型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清血消脂片含药血清(QXXZ)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炎症干预作用。方法:采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异丁基-3-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 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用油酸诱导细胞代谢性炎症;采用CBA法和RT-PCR法分别观察QXXZ对细胞炎症因子和NF-κB mRNA的影响;用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细胞自噬,免疫荧光观察药物对炎症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同浓度的正常血清比较, QXXZ组IL-6、 MCP-1及NF-κB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加入3-MA抑制细胞自噬后,IL-6 mRNA的表达水平比阻断自噬前明显上升(P<0.01),而QXXZ依然能降低其IL-6 mRNA及NF-κB mRNA表达( P<0.05)。结论:清血消脂片可明显降低3T3-L1前脂肪细胞炎症模型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自噬活性促进了细胞炎症因子表达,而QXXZ仍可通过调节NF-κB mRNA表达水平来抑制炎症。

    作者:张蕾;贾丽超;解欣然;康群甫;刘卫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RNF4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蒙族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RNF41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具有泛素连接酶活性,在心脏的发育过程和功能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NF4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蒙族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11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组)和108例非先心病患儿(对照组)的RNF41基因位点rs116861857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病例组RNF41位点rs116861857TT和T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67%和19.33%,而对照组TT和T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44%和5.5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患者的等位基因频率(T,90.34%;A,9.66%)与对照组(T,97.22%;A,2.78%;χ2=4.031, P<0.05)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RNF41基因SNP rs116861857位点多态性与中国蒙族先天性心脏病易感性相关。

    作者:张圆;韩丽莎;胡海;张坤;王艳国;刘佳;牛长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D73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D73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为抑制乳腺癌血管新生提供新靶点。方法:利用CD73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进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检测2种基因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力、黏附力、侵袭力、运动力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差异;建立CD73-/-和CD73+/+小鼠乳腺癌模型,在体观察CD73-/-和CD73+/+荷瘤小鼠肿瘤大小及血管新生差异;蛋白组学检测CD73-/-和CD7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中差异蛋白。结果:CD7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侵袭、运动、血管形成数量明显高于CD73-/-小鼠,加入乳腺癌细胞条件培养基其现象更为显著;CD73降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力;CD73+/+型小鼠肿瘤体积及早期肿瘤组织中血管新生能力明显大于CD73-/-型小鼠; CD73+/+型小鼠血管内皮细胞中β-actin表达明显高于CD73-/-型小鼠。结论:CD73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在乳腺癌生长早期CD73促进乳腺癌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D73调控β-actin有关。

    作者:王丽;李录英;陆齐;周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锶矿泉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大鼠别嘌呤醇治疗过程中饮用含锶矿泉水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大鼠含腺嘌呤和酵母干粉的混合饲料喂养,复制高尿酸模型。随后将高尿酸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别嘌呤醇治疗加饮自来水组,别嘌呤醇治疗加饮锶水组。测定血尿酸、肌酐和尿素氮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别嘌呤醇治疗加饮锶水组大鼠肾功能较别嘌呤醇治疗加饮自来水组好(P<0.05),肾结构损伤较轻。结论:含锶量为4mg/L的锶矿泉水可明显减轻高尿酸血症大鼠别嘌呤醇治疗造成的肾损伤作用。

    作者:陈蓉;万英;李著华;冯志强;赵成涛;左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表达调控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

    丝切蛋白( cofilin)为肌动蛋白分子结合蛋白,通过其特定的上、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元轴突、树突及树突棘的迁移、定位、生长、改造出新棘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神经突触可塑性调节,特别是Rho GTPases家族Rho、Rac和Cdc42是cofilin基因上游重要的调控分子,通过介导突触重塑,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和认知等高级脑功能异常均密切相关。对cofilin信号通路及与神经突触可塑性关系的分子机制研究将为神经系统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赵爽;徐志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