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用于老年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前后的效果评价

程凯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 护理干预, 临床作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前后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80例老年患者,以护理方法进行分组,实行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实行护理干预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前后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
当代临床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的治疗

    鼻窦炎是常见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典型症状是鼻塞、流鼻涕、面部和(或)前额胀痛、嗅觉功能减退或丧失等。手术治疗是首选。大部分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经鼻内镜微创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能够获得有效的缓解,但是远期疗效难以保证。据报道[1],术后1年内,4%的患者需再次手术,术后3年内,10%的患者需再次手术,而术后5年内再次手术的有15%。鼻内镜微创手术围术期的治疗影响着术后预后,临床上对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等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苏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针对医闹问题的法律制度措施刍议

    现今社会“医闹”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高度关注和备受争议的话题,很多医院都受到了医闹问题的危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环境秩序,对医院的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也对很多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严重挫伤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信心,可能使我国医疗行业人才造成严重流失。长此以往,势必形成严重的社会顽疾,大大阻碍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医闹”问题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加强对医闹的有效控制,将有利于医院管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本文针对当前一闹问题现状成因通过调查研究多层分析,提出医院管理法律制度层面的措施,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刘凤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带感觉支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

    目的:手指指腹皮肤缺损带感觉支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方法。方法2007年10月~2014年3月以中远节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为蒂,在手指近节切取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皮瓣,逆行修复手指指腹缺损29例(36指)。皮瓣切取范围1.3cm.×1.8cm.~2.3cm ×3.2cm。对患指术后功能、感觉、外观进行随访并分析疗效。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其中29例36指获8个月~4年随访;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两点辨别觉5~9mm,平均7mm。手功能TAM测定:优:25例,良:3例,可:1例。

    作者:赵金铭;周宜文;田红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临床路径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病毒性肝炎病人中的应用。方法病例选择符合诊断传染病学诊断标准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依从性、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满意度上升,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提高。结论对慢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不但可规范护士的工作行为,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满意度。

    作者:秦伟;王园园;孙岳;王燕云;陈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阑尾周围脓肿中西医治疗80例临床分析

    老年阑尾周围脓肿是外科常见疾病,由于老年这个特殊的群体,有多数患者不能进行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我院自2010~2014年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老年阑尾周围脓肿80例,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钦文;彭冉冉;杨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特点与社区综合管理结合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特点及临床预防方法。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我国目前统一的肺结核化疗方案(2H3R3Z3E3/4H3R3),其中60例在化疗的基础上配合参与了社区综合管理进行治疗,另外60例因其他原因未参与社区综合管理,后比较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管理组的治愈率98.3%,明显高于未管理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肺结核疾病方面,务必从传染源开始,开展相应的社区综合管理,采取相应的社区干预措施,结合对应的抗结核药物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作者:蔡晓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价值及有效性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价值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9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口服甲钴胺、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满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尿石症

    发生在泌尿系脏器中的结石,称为泌尿系结石,简称尿石症,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祖国医学无尿石症病名,早在《内经》、《金匮要略》就有记载:“淋之为病,小便如栗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是对淋证临床表现的早期描述,又说“砂淋者,腹脐中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阐述了砂淋与尿石症的症状相类似。

    作者:戴舜珍;黄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我院药房常用口服药服药时间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药房常用口服药服药时间,为药师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临床用药,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根据人体生理节律,服药有佳时间。结论调剂药品时应根据佳服药时间,给患者以详细用药交代,达到大药效。

    作者:曹童;缪旭敏;居宇峰;刘青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持续质量改进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目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并发症通过奥马哈系统进行评估、干预,效果评价,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2012年1~12月125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患者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方法,预防发生并发症。结果经过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干预方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结论严密细致地观察患者术中的病情变化,综合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护理干预,对提高并发症治愈率及降低死亡率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冯建华教授糖尿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治经验

    山东中医药大学冯建华教授是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及管理工作30多年,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以及高脂血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病、痤疮、男性不育症、老年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等内科杂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尤其是对失眠的辨证论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效果很好,现就指导老师治疗糖尿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孙传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行股动脉预置管栓塞术的护理

    目的:总结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行股动脉预置管栓塞术的护理。方法对7例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行股动脉预置管栓塞术,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结果7例产妇均避免了子宫切除,保留了再生育能力,术后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熟练掌握股动脉预置管栓塞治疗的相关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作者:梅云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临床资料,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20例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中,8.33%(10/110)术后发生并发症,91.67%(110/120)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并发症患者与术后无法并发症患者在年龄、伴有合并病、手术方式、是否再次手术上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显示伴有合并病(OR=2.525)、手术方式(OR=3.431)、再次手术(OR=5.317)是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前详细评估可能存在引发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十分必要,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设计手术方式,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意义重大。

    作者:郭连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钙敏感受体在大鼠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阿霉素(doxorubicin ,DOX)诱导大鼠扩张型心肌病(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 CaSR)表达的变化,探讨钙敏感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 =30),模型组大鼠分为3周组、6周组和9周组。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25.mg · kg-1· w-1)建立大鼠DCM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内径以及心功能。 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变化。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CaS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9周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增加(P <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2)随着病程延长模型组大鼠心肌CaSR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大鼠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过程中, CaSR 表达逐渐降低,可能导致钙稳态紊乱参与DCM的发生。

    作者:李智敏;刘淑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前后,医院感染监测合格率和医院感染率。结果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2013年医院感染控制合格率显著优于2011年(P<0.05),医院感染的发病率(3.02%)也出现了明显降低(2011年,7.56%),全院未发生任何感染性病例流行或爆发。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刘闻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谈疼痛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在临床疾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患者疼痛的问题在诊疗康复过程中亟待解决。本文在临床工作的经验基础上,从疼痛的评估和疼痛护理两大方面阐述了对疼痛患者的护理体会。本文认为疼痛作为患者主观感受,其评估也应以病人主诉为主;疼痛的护理也应从患者心理干预入手,配合止痛措施、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庄乾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椎退行性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颈椎退行性变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354例颈椎退行性变患者,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病史以及遗传等临床资料),并根据其发病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本次研究中具有家族病史和外伤病史的患者分别占15.3%和1.6%,职业影响统计中,伏案工作者的发病人数构成高(43.2%),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1.3岁,其中51~60岁发病构成比例高(204/57.7%)。结论根据颈椎退行性变的危险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改善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和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邵佩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低钾血症的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低钾血症的早期识别及护理干预。方法对发生在院前(门急诊)、加重期、康复期不同时期的低血钾予以早期识别,及分析病因,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院前22例(73.3%)低钾血症患者在入院前予以纠正;加重期30例(83.3%)患者低钾血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稳定后纠正;康复期16例(100%)低钾血症均予以纠正。结论通过早起识别和护理干预低钾血症,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尽早纠正低血钾争取时机。

    作者:陈媛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柴胡舒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8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我科接诊的10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者与治疗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观察者患者在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的基础上,应用柴胡疏肝散。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边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针对性护理在慢性胃溃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9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慢性胃溃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于护理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情况及复发情况,统计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1%vs 73.3%,χ2=8.386,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慢性胃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当代临床医刊杂志

当代临床医刊杂志

主管:哈尔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哈尔滨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