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SE、SCC、CYFRA21-1、CEA、CA153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孙德军;王同华;仲伟香;刘艳芹

关键词:肺癌, 标记物, 肿瘤,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肿瘤标记物在早期诊断方法中采用联合检测提高诊断率的依据和监测病情变化的价值。方法:对356例肺癌患者年龄39-86岁,男女比例3.2:1,均来自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进行 NSE、SCC、CYFRA21-1、CEA、CA153水平的检测,将356例患者分为:早期肺癌组160例,晚期肺癌组196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 cel lungcancer,NSCLC)组262例,小细胞肺癌(smal cel lung cancer,SCLC)组94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56例肺癌患者的血标本进行以上五项含量检测。结果:早期肺癌组 NSE、SCC、CYFRA21-1、CEA CA153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晚期肺癌组NSE、SCC、CYFRA21-1、CEA、CA153的含量均高于早期肺癌组(P<0.01),NSCLC 组 SCC、CYFRA21-1、CEA、CA153的含量均高于 SCLC 组(P<0.01)而 NSE 小于 SCLC 组,治疗前 NSE、SCC、CYFRA21-1、CEA、CA153的含量均高于治疗后(P<0.01)。结论:NSE、SCC、CYFRA21-1、CEA、CA153五项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阳性诊断率高,且对肺癌分型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特别对无症状早期肺癌诊断和肺癌的病情观察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一例一期梅毒误诊分析

    1病例报告患者,李某某,男,24岁,未婚,自述于20天以前有不洁性接触史。一周前因包皮不适去外院就诊,诊断为糜烂性包皮龟头炎,做梅毒检测, RPR(-),TPHA(-),按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治疗,外用派瑞松软膏,无缓解,且糜烂面有扩大趋势,特来我门诊就诊。

    作者:苏青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剖宫产术后非计划性 PCEA 拔除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非计划性 PCEA 拔除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分析2012年6-12月315例术后 PCEA 的产妇中31例非计划性拔管产妇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予以实施。结果:剖宫产术后非计划性 PCEA 拔除由2012年6-12月315例术后 PCEA 的产妇31例下降到2013年01-06月的2例。结论:建立术后镇痛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术后镇痛的控制管理,特别是人为因素的控制,尤为重要。

    作者:何天兰;梁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138眼)泪囊鼻腔吻合术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结果:即刻手术成功131眼,7眼术后仍然溢泪,冲洗泪道不通,总治愈率达94.93%。结论:改良后的手术方式是一种手术时间短,操作更加简便,缝合容易且成功率高易在基层医院普及开展的良好术式。

    作者:廖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手术室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控制的不足及对策措施

    在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当中均已形成了电子化病历,无纸化办公等非常便利的工作流程,无论是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方面,还是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保证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目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中电子化病历和无纸化办公在手术室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控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疗机构手术室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控制流程,为提高手术室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控制的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作者:栗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索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将6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及中医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及综合中医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郭瑞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cyclin d1及 survivin 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从放疗、放疗敏感性及 cyclin d1和 survivin 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鼻咽癌治疗多以放疗为主,但在放疗开始之前,尚不能准确预测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效果,这就给制订治疗方案带来了极大地困扰。因此,寻找预测患者放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银波;夏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原发性创伤弧菌败血症的护理体会

    刨伤弧茵(vib 洳Ⅵ-ln 签 c 璐)为非霍乱弧菌,是嗜盐性海生革兰阴性杆菌属。患者感染后以下肢出血性大疱、蜂窝织炎为突出特征,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其有效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近几年来,本地区陆续有创伤弧菌败血症病例出现,现将我院救治的21例创伤弧菌败血症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刘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Tei 指数及血清 BNP 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右室功能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时,血清 BNP 与右心室 FAC 和 Tei 指数的相关性。方法:CHD 患儿50例,分为无 PAH 组(n=12)和 PAH 组(n=38)。PAH 组再按肺动脉压力程度分为轻度组(n=12)、中度组(n=14)、重度组(n=12)。同时选择1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 GE logic7检查肺动脉和三尖瓣口血流频谱。结果:①右室 Tei、血清 BNP 在 PAH 组明显高于无 PAH 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肺动脉压力程度加重,Tei 指数和血清 BNP 值上升。②血清 BNP 与右室 Tei 指数显著正相关,与右心室 FAC 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右室 Tei 指数和血清 BNP 均能很好的反映右心室功能。

    作者:吴桂花;徐秋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急性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与急性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的发生机率。方法:对304例均符合 WHO 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病人,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ml,采血时间距发病时间<12h,血钾浓度<3.5mmol/L 为低血钾,并且按 ST 段是否抬高分为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与急性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观察两组合并低血钾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的例数明显高于急性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的例数,P<0.05。结论:急性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期容易合并低血钾,预后普遍较急性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差。

    作者:陈秀红;任久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个性化护理在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0例眼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30例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1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的个性化护理,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接受个性化护理后,实验组的手术焦虑状态明显减轻,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个性化护理能有效缓解眼科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柴树洁;于方;衡朝霞;梁义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合理监护对大动脉转位手术患儿成功康复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68例动脉调转术治疗的 D-TGA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男37例,女31例,年龄23d(12hr-4m),体重6.7kg(2.5kg-10.3kg),其中包括室间隔缺损39例,房间隔缺损38例,动脉导管开放47例,合并其他先天畸形13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6例,2例患儿冠脉血管条件较差,移植后出现心脏供血不足,术中见所支配供血区心肌颜色较暗;7例死于术后出血,可见吻合口、创面渗血;1例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监护室起搏器治疗9日家人放弃治疗;3例死于术后感染,抗生素均耐药;3例室间隔完整的患儿,救治时间晚、低氧、心室重构,术后心功能差。52例(76.5%)出院。结论:精细的手术操作、密切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患儿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佳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心里护理在手术患者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O 例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治疗结果。结果:无一例患者因心理障碍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病例发生。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使手术患者消除心理障碍,以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而提高医疗与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余效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

    1.1疼痛与休克观察护理突发剧烈疼痛为发病开始时常见的症状,约90%以上患者从疼痛发作一开始即极为剧烈,往往为难以忍受的搏动样、撕裂样疼痛。疼痛部位可在前胸或胸背部,也可沿着夹层分离的方向放射到头颈、腹部或下肢,累及肾动脉时可引起腰痛。剧烈疼痛约有1/3的患者出现颜面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快弱及呼吸急促等休克现象,血压却表现为不下降,反而升高,血压和休克呈不平行关系。有效地降压、止痛是治疗疼痛性休克的关键。如果疼痛减轻后反复出现提示夹层分离继续扩展;疼痛突然加重则提示血肿有破裂趋势;血肿溃入血管腔,疼痛可骤然减轻。因此,疼痛与休克的加重与缓解都是病情变化的标志重要指标之一。应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使用强镇痛剂后,观察疼痛是否改善。同时注意鉴别如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腹症等疼痛。缓解疼痛常用吗啡或哌替定,吗啡3~5mg 稀释后静脉注射,度冷丁50~100mg 肌内注射,注意2次用药须间隔4~6h,以防成瘾。吗啡的镇痛、镇静效果较强,呕吐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需注意两药均有降低血压和抑制呼吸等不良反应。

    作者:罗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CT 平扫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时 CT 手段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急诊9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 CT 平扫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 CT 应用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92例患者里明确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100例次,8例次腰椎骨折患者全部确诊,没有漏诊准确率100%;33例次肝脏损伤经 CT 确诊31例次,准确率93.94%;20例次脾脏损伤经 CT 确诊19例次,准确率95.00%;22例次肾脏损伤经 CT 确诊21例次,准确率95.45%;17例次胰部损伤经 CT 确诊16例次,准确率94.12%;CT 总计准确率95.00%。肝脏损伤+脾脏损伤合并2例次,肝脏损伤+肾脏损伤合并3例次,脾脏损伤+肾脏损伤合并2例次,胰部损伤+脾脏损伤1例次。结论:CT 检查检测准确度较高,而且没有开放性创伤,安全,对腹水、腰椎骨折等能准确显示,可以作为检查的首要手段。

    作者:钟锦建;李梅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64例及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用川芎嗪100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4日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急性脑梗死显示良好效果。

    作者:孙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颅内出血22例的诊治体会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新生儿颅脑损伤,常见的原因为缺氧、产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与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及凝血因子不足有明显关系。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治,采取及时对可能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及时筛查,诊断,予防止继续出血,积极纠正缺氧、酸中毒、低血糖,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用保护和恢复脑功能的药物。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减少致死率及致残率。

    作者:董金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CU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探

    目的:探讨 ICU 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0年5月 ICu 共收治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19例,其中行呼吸机支持治疗9例,气管切开4例,血液净化治疗2例,腹腔引流术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在 ICU 住院时间9-20d,16例病情稳定后转人普通病房治疗,1例并发 MOF 死亡,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ICU 早期干预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提高了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仕娟;陈传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12年石嘴山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评估报告

    1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资料统计,石嘴山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起,其中8起为传染病,84起为环境因素事件(均为居民一氧化碳中毒),均属一般事件。报告事件数较2011年同期64起(其中传染病4起,居民一氧化碳中毒60起)上升43.75%;累计波及人数4605人,累计发病319人,无死亡病例报告,经估算直接经济损失42350元,间接经济损失51650元。

    作者:王静;孟鹏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焦点式心理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焦点式心理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心理护理将其分为焦点式心理护理组30例和普通护理组30例。普通护理组:给予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焦点式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结果:焦点式心理护理组护理后抑郁和焦虑评分均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焦点式心理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群彬;张丽萍;李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房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本文从西药、专方专用、中成药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回顾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房颤的研究概况。中医西结合治疗房颤已从小样本临床观察,发展到21世纪较大规模的中成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初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独特的疗效。近年来对于房颤的中医药治疗,已不仅局限于纠正心室率,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如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和减少房颤后卒中的发生率等方面,都取得了确切的进展。

    作者:褚延鹏;刘秀娟;薛一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