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罗帕酮致心房颤动为酷似室速1∶1心房扑动1例

吴沃栋

关键词:普罗帕酮, 心房颤动, 前壁心肌梗死,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心电监护,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 心率, 心房波, 规则, 心电图记录, 心房扑动, 心电记录, 硝酸甘油, 食管电极, 射频治疗, 能量合剂, 利多卡因, 静脉滴注, 患者
摘要:患者男,51岁,因心前区压榨样疼痛1 h急诊。急查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体查:BP 110/65 mmHg,神清,呼吸尚平顺,双肺未闻干湿罗音,心率70次/min,律整。入院后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及肝素治疗,并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极化液及能量合剂等。入院后42 h患者自觉气稍促,心率135次/min,快慢强弱不一,心电监护提示:心房颤动。给予西地兰0.2 mg缓慢推注后心率仍为134~152次/min,心房颤动;4 h后,给予普罗帕酮150 mg,每小时1次,用药后24 h,心电监护提示,心房颤动,部分呈不纯房扑,心室率为146~162次/min,随后转为QRS宽大的心动过速,心室率为180~220次/min。按室性心动过速处理,反复给利多卡因50 mg静注,及1~2 mg/min静注维持,仍未能转复。行12导联心电图记录提示R-R绝对规则,部分导联见可疑p′波,即插入食管电极,心电记录见心房波规则,其后QRS波与心房波呈1∶1规则出现,QRS波宽大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房扑动(1∶1传导),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给予胺碘酮0.15 g静注后用0.45 g静注维持仍未能转复,即给直流电200 J电击1次转复为房扑2∶1或3∶1传导。继续给可达龙0.2 g,每8 h 1次,2 d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用射频治疗转复成功。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汞中毒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并行手术1例

    患者男,30岁。因持续性脐周隐痛伴乏力、面色苍白27 d于2000年12月17日入院。无便血、腹泻和发热,当地医院查外周血示:白细胞升高、贫血。外院诊为急性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腹痛性质、部位无改变,考虑为肠粘连,经相应处理无效。病前因神经衰弱服用中药方剂2个月,配方中含有朱砂。入院后体检:T 36.7℃,P 98次/min,R 18次/min,BP 16/10 kPa。轻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牙齿及齿龈无异常,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右下腹见一手术瘢痕,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包块,肝脾不大,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肝胆脾胰B超、胸腹联透无异常,Hb 82 g/L,RBC 3.03×1012/L,WBC 14.0×109/L,N 0.87,L 0.10,M 0.03,Plt 226×109/L,Ret 0.045,外周血中易见嗜碱性点彩红细胞。TBi 20.3 umol/L,DBi 2.7 umol/L,AST 108.3 nmol*s-1/L,ALT 500.1 nmol*s-1/L、GGT 32 u/L,肝炎病毒学标志,Ham试验(-),Coombs试验(-),Rous试验(-),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为主占0.6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嗜碱性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易见,Cabot环可见,巨核系及铁染色正常。尿汞0.03 mg/L(正常值<0.02 mg/L)。诊断:慢性汞中毒。给予二巯基丙醇驱汞治疗1周后,腹痛、乏力消失。驱汞治疗第3天复查尿汞0.09 mg/L,1周时复查尿汞0.001 mg/L,TBi 11.4 umol/L,DBi 1.8 umol/L,AST 483.4 nmol*s-1/L,Hb 124 g/L,RBC 5.65×1012/L,WBC 6.2×109/L,N 0.64,L 0.32,M 0.04,Plt 230×109/L,Ret 0.005。

    作者:章正华;刘瑜;周培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管胆道内支撑与胆泥形成

    胆道内支撑是治疗胆道狭窄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目前支撑材料均存在胆泥形成并堵塞胆道的问题。本文作者以镍钛记忆合金为材料行胆道内支撑,证明该材料在防止胆泥形成方面作用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97年12月~1999年2月,共9例以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管(简称TiNi合金管)为胆道内支撑,男5例,女4例,年龄51~66岁,平均58岁。壶腹癌2例,肝总管癌1例,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癌1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1例,胆总管囊肿1例,胆总管横断结扎1例。

    作者:王仁平;王蓝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继发性癫痫28例血镁分析

    总结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例58例,探讨继发性癫痫与血镁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组:共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小11岁,大69岁,平均41.2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例。合并颅内血肿16例,包括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并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4例,脑内血肿3例。18例进行开颅手术。全部病例格拉斯哥计分(GCS)3~8分,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及代谢紊乱。全部病例均出现局部性肌肉阵挛性抽搐。脑电图检查发现癫痫放电。对照组:随机抽取同科室同期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30例,均无癫痫病史,男20例,女10例,年龄小12岁,大78岁,平均45.7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例。合并颅内血肿20例,包括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3例,脑内血肿6例。23例进行开颅手术。全部病例GCS 3~8分。

    作者:杨瑞红;邱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动力髋螺钉与AO角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与AO角钢板在治疗各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作用和疗效。方法:5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动力髋螺钉固定,10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AO角钢板固定,观察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结果: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有45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功能评定标准优36例,良7例,差2例(均为逆转子骨折),优良率为95.6%;行AO角钢板内固定的86例患者获得半年以上的随访,优良率达95.0%,其中术中并发症为3.8%。结论:两种内固定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动力髋螺钉无有效的抗旋转作用,适用于Ⅰ,Ⅱ,Ⅳ型骨折,AO角钢板适用于Ⅲ型骨折。

    作者:郭汉明;陆炳刚;谢惠缄;张建民;黄玉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治疗难治性心衰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难治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难治性心衰病人48例(血透组),观察其血透前后心功能的改变和心电图变化。并与同期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的难治性心衰患者40例(非血透组)作比较。结果:血透组48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40例,Ⅰ级以上8例,总有效率达100%。心电图变化:T波高尖阴转率为100%,心动过速消失占65.6%,Q-T延长阴转占58%,ST-T改善占55.6%。非血透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6例,Ⅰ级以上25例,总有效率为77.5%,心电图T波高尖阴转率66.6%,心动过速消失占48.3%,Q-T延长阴转占43.7%,ST-T改善占33.3%。结论:血液透析能显著改善难治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且疗效肯定。

    作者:吴晓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颅脑损伤并发视神经损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方法:回顾17例急性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结果:7例手术病人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恢复,保守治疗者中有7例视力不同程度恢复,3例视力无改善。结论:对于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者,除伤后视力明显好转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外,应尽早积极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李智斌;黄鸿镳;冯正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肾衰血透、腹透疗效比较

    60年代国外已有血液透析治疗儿童肾功能衰竭的报道,80年代以来,非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得到广泛开展,已成为大多数肾衰患儿主要替代疗法。血透、腹透疗法治疗小儿肾衰各有优缺点。作者1990年11月~1998年2月曾采用血透、腹透治疗20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予以报道,并就两种血液净化疗法进行比较。

    作者:刘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虚汗停颗粒治疗自汗、盗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新药虚汗停颗粒治疗自汗、盗汗的疗效。方法:自汗、盗汗儿童患者270例和成人患者2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0例、120例和160例、100例,治疗组用虚汗停颗粒治疗,对照组用玉屏风颗粒,治疗时间为2~4周。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不论在儿童组还是在成人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新药虚汗停颗粒对自汗、盗汗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成药玉屏风散。

    作者:余善强;王波;颜美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

    严重哮喘发作是指哮喘发作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缺氧和(或)CO2潴留,甚至死亡。严重哮喘发作持续24 h以上,经过一般治疗不能缓解时,称为哮喘持续状态(status asthmaticus)。但也有部分病例由于哮喘发作后病情演变迅速,在短时间内(几小时甚至十多分钟)发展为呼吸衰竭。尽管多数的重症哮喘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而缓解,但个别病例由于严重的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机械通气是治疗这类病人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荣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核心期刊概念

    核心期刊是指某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核心期刊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由于统计工具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筛选方法总是有这种或那种缺陷,因此,实际筛选的核心期刊只能从总体上大致反映学科期刊的状况。排序不可能完全准确,还会有某些重要的期刊被遗漏,更重要的是核心与非核心之间无客观存在的界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核心期刊的研究方法

    文摘量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文摘量和文摘率两个指标。文摘量是指选择专业性的文摘索引作为工具,统计本专业文摘索引中,哪些期刊被摘的文献量多,从而确定核心期刊。文摘率主要是指某期刊被某专业文摘摘录的概率。文摘量法关键的是选好专业性的文献。一般为讲,国内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有较严格的摘录选择标准。但如果所选的专业性文摘质量不高,或文摘员水平的问题,则对研究结果影响就会较大。专业性的文献在选择源期刊时,一般都从专业的角度考虑了杂志的学术质量。载文量法又分为绝对载文量法和相对载文量法。绝对载文量法是指根据期刊载某学科论文数量的绝对数量来确定核心期刊,相对载文量法是指某期刊在某时期内刊载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占该期同时期刊出论文总数的百分比。载文量法相对较为简单,但它对论文在本学科引起的影响未作评价,所以通过载文量确定核心期刊有时偏性较大。引文分析法是目前期刊评价较为公认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计算期刊刊物被引用的情况来确定核心期刊。引文分析法首先要确定统计源期刊,然后统计分析这些统计源期刊的参考文献,分析杂志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计算期刊的被引总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平均引用率。这些指标可反映某期刊在本专业受重视的程度,且可以量化。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未来十年哮喘防治展望

    在广州举办的“国际推广哮喘全球防治战略”经验会议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据此次全国哮喘会议上海、北京、沈阳、广东等地流行病学的资料,我国成人哮喘发病率为0.7%~1.5%,儿童为0.11%~2.03%。亦即全国有1 000~2 000万患者,以青壮年和儿童居多。广东省采纳分层整群不等比随机抽样方法,结果显示:广东省总人口患病率为9.41‰。由于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清楚,虽然采用现有的方法,已能有效地控制大多数病人的症状,但对部分病人疗效欠佳,更说不上根治,因而哮喘防治任务是艰巨的,亦是十分迫切的。

    作者:钟南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诊治

    本人在1998年7月~2001年1月共诊治45例桡骨头半脱位,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8月~4.5岁,左侧30例,右侧15例。一般为伤后2 h内就诊,10例误诊,于伤后1 d就诊。45例中大部分一次复位成功,6例经二次复位成功。患儿表现为伤后疼痛哭闹,患肢处于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自然下垂位,不愿抬举患肢,前臂不能旋后。肘关节无明显肿胀,桡骨头处有压痛。因患儿有时诉说肩或腕部疼痛,且不愿抬举患肢,故家长易误认为损伤位于肩或腕部。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但受伤原因不清,诊断不明时,应摄X线以排除肘部骨折或其它异常。

    作者:张弩;徐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5年前始出现四肢无力、易疲劳、活动后肌肉酸痛,休息后缓解,当时未引起注意,病情进行性加重,上楼费力,下蹲起立困难,双手不能举重物。3年前出现咀嚼抬头费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有时伴心慌、胸闷,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给予强的松治疗病情缓解,但易反复发作,有时自行缓解,无晨轻暮重现象。3个月前病情复发,并心慌、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当地医院给予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1周,疗效不显著,于2000年8月5日转入我院。查体:T 37℃,口唇紫绀,端坐呼吸,双肺布满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110次/min,节律齐,无杂音,肝大,肝区叩击痛,双下肢浮肿。神清,声音微弱,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双侧咀嚼肌力弱,双软腭上抬对称,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无力,四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Ⅲ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无肌肉纤颤及肌肉肥大,无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血气分析为代谢性酸中毒,血清LDH,CPK,AST分别为4 985,9 000,500 IU/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示肝肾弥漫性肿大,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病理报告肌纤维大小不等,萎缩的多为Ⅰ型纤维,其内有大量空泡,苏丹黑B染色证实为脂肪颗粒,电镜下可见纤维内脂肪颗粒明显增多,分布于肌原纤维和肌膜下,线粒体稍多,但无结构异常,无糖原增多。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ATP、辅酶Q10等治疗,病情迅速缓解,心衰纠正,心肌酶正常,肝肾B超正常,2个月后治愈出院。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结核性胸膜炎误诊为心律失常1例

    患者女,44岁。因心悸、胸闷、乏力7 d,3次在当地乡医院就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给予静推西地兰处理后,自觉症状缓解,但病情易反复,近2 d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少痰。查体:体温37.2℃,血压100/60 mmHg,端坐呼吸,口唇、甲床发绀,大汗。咽、扁桃体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罗音。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率170~180次/min,律齐,Ⅱ、Ⅲ、avF导联ST段及T波有缺血性改变。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化验:外周血白细胞8.9×109/L,N 0.40,L 0.57,M 0.03,血清钾4.0 mmol/L,钠140 mmol/L,氯100 mmol/L,血清钙2.3 mmol/L。血尿素氮5.0 mmol/L,肌酐90 μ mol/L,肝功能正常。急诊胸片检查示:双侧肋膈角变钝。胸腔B超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给予吸氧及反复强心、利尿处理后,心率无下降。后经B超定位行诊断性胸腔穿刺,双侧胸腔各抽出淡红色液体50 ml。化验:细胞数4×109/L,淋巴为主,Rivalta反应阳性,胸水蛋白50 g/L,葡萄糖2.0 mmol/L,符合渗出液。同时查血结核抗体阳性,OT试验阴性。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给予异烟肼0.3 g,每天1次,利福平0.45 g,每天1次,吡嗪酰胺0.5 g,每天3次。1周后体温、心率降至正常,食道电生理检查无异常,3周后出院。随访2年,再没有出现心悸、胸闷。

    作者:苗兴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普罗帕酮致心房颤动为酷似室速1∶1心房扑动1例

    患者男,51岁,因心前区压榨样疼痛1 h急诊。急查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体查:BP 110/65 mmHg,神清,呼吸尚平顺,双肺未闻干湿罗音,心率70次/min,律整。入院后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及肝素治疗,并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极化液及能量合剂等。入院后42 h患者自觉气稍促,心率135次/min,快慢强弱不一,心电监护提示:心房颤动。给予西地兰0.2 mg缓慢推注后心率仍为134~152次/min,心房颤动;4 h后,给予普罗帕酮150 mg,每小时1次,用药后24 h,心电监护提示,心房颤动,部分呈不纯房扑,心室率为146~162次/min,随后转为QRS宽大的心动过速,心室率为180~220次/min。按室性心动过速处理,反复给利多卡因50 mg静注,及1~2 mg/min静注维持,仍未能转复。行12导联心电图记录提示R-R绝对规则,部分导联见可疑p′波,即插入食管电极,心电记录见心房波规则,其后QRS波与心房波呈1∶1规则出现,QRS波宽大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房扑动(1∶1传导),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给予胺碘酮0.15 g静注后用0.45 g静注维持仍未能转复,即给直流电200 J电击1次转复为房扑2∶1或3∶1传导。继续给可达龙0.2 g,每8 h 1次,2 d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用射频治疗转复成功。

    作者:吴沃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合并休克3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4年1月~2000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3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4例,女8例,年龄9~76岁,平均35岁。交通事故伤18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3例,砸伤2例,挤压伤1例,其它2例。脑损伤分类:颅内血肿20例(合并颅内骨折15例,硬膜外血肿8例,脑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2例,多发血肿4例),脑挫裂伤8例,开放性颅脑伤4例。

    作者:揭祥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体颅骨瓣体外保存二期回植

    脑损伤并脑疝形成之患者于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常需去骨瓣减压,结合脱水,亚低温等治疗,帮助病人渡过脑水肿高峰期。但遗有颅骨缺损而需再行颅骨缺损修补术。颅骨修补材料目前有:自体颅骨、钛钢板、硅胶及人造颅骨、骨水泥等。经临床应用以自体颅骨瓣为佳,其不需要其他来源、无生物排异性、术中不需塑形、不需裁剪、手术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但二期颅骨缺损修补一般距第1次手术3~6个月,对无超低温储存设备的广大基层医院来说,能长期体外保存骨瓣与否成了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3年前开始采用颅骨瓣体外保存环氧乙烷灭菌+低温长期保存二期回植治疗26例脑外伤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乃崇;赖廷海;钟景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

    本文对1999年1月~2000年9月应用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13例,与1996年1月~1997年12月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11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HP在抢救急性安眠药中毒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符合重度中毒诊断标准[1],为自杀,服用药物为地西泮、苯巴比妥、氯丙嗪、利眠宁等,均1次顿服,就诊时间离服药时间5~9 h,昏迷达3 h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治疗组13例中,男1例,女12例,年龄16~37岁,平均24岁;对照组11例中,男2例,女9例,年龄17~33岁,平均22岁。

    作者:曾石养;关永东;李小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源性膀胱损伤21例临床分析

    膀胱损伤多见于外伤性损伤,医源性损伤临床少见,本文对我院1990~1998年收治医源性膀胱损伤21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4例,女17例,年龄17~61岁,平均31.3岁。导致膀胱损伤的手术:输卵管结扎术8例,剖宫术6例(3例致膀胱破裂,3例致缝线贯穿膀胱),子宫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3例,腹股沟疝手术2例。1.2 治疗方法 18例行膀胱修补术,其中14例为术中当时发现,请我科会诊后即行膀胱修补术,4例为术后2~5 d发现后行膀胱修补术。修补术后均常规留置导尿管。另3例因术后排尿不适行B超检查发现膀胱结石,膀胱镜取石时发现膀胱壁有缝线贯穿,单纯取石治疗。

    作者:金峰;苏文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