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置管引流冲洗一次性治疗肛周深部脓肿175例临床观察

潘沈玉;于冰

关键词:肛周脓肿, 引流, 冲洗
摘要:为探讨肛周深部脓肿的佳手术方法,对肛周深部脓肿175例采用置管引流、冲洗及内口切开治疗.治愈173例,好转2例,治愈率98.8%.结果表明,置管引流冲洗一次性治疗肛周深部脓肿能够彻底治疗,并保持肛门的正常功能和形态,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芬必得与多瑞吉贴剂联用治疗晚期癌痛患者82例临床分析

    为了探索安伞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晚期癌症疼痛有效方法,观察多瑞吉贴剂与芬必得在晚期癌痛应用的近期疗效.选择8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晚期直肠癌36例,晚期结肠癌34例,晚期肝癌12例.根据患者所需的吗啡剂量换算成多瑞吉25~50μg/h规格的贴膜,72h换1次.芬必得口服每天3次,每次600mg.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6.3%,患者生存质量改善79例,占96.3%.结果表明,多瑞吉贴剂与芬必得联合应用,为晚期癌痛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止痛方法.

    作者:耿树安;张庆怀;杨景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超声雾化熏洗仪配合中药在痔术后的临床应用

    我科在传统中药熏洗方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大力神公司生产的DC-100型超声雾化熏洗仪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痔术后疼痛、肛门水肿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艳艳;拓红红;白银霞;罗忠;马建东;李小宝;王贵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指法扩肛治疗慢传输型便秘36例

    笔者采用指法扩肛治疗慢传输型便秘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18~65岁,病程2~30年.2~3d排便1次2l例,3~4d排便1次11例,4d以上排便1次4例.治疗前均曾接受过泻剂或自行购药治疗.

    作者:夏玉存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肠水疗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研究大肠水疗作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效果及患者的耐受性.将220例拟进行结肠镜检查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大肠水疗组)和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组),根据结肠镜检查中肠道清洁程度(0~3分)评价肠道清洁效果,采用数字评分法(0~10满意度分级)评价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耐受程度.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肠道清洁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耐受性上,对本次肠道准备评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大肠水疗作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一种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副作用小,患者乐于接受.

    作者:沈忠;杨关根;郑华琴;王美娣;肖石梅;吴阔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敬告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置管引流冲洗一次性治疗肛周深部脓肿175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肛周深部脓肿的佳手术方法,对肛周深部脓肿175例采用置管引流、冲洗及内口切开治疗.治愈173例,好转2例,治愈率98.8%.结果表明,置管引流冲洗一次性治疗肛周深部脓肿能够彻底治疗,并保持肛门的正常功能和形态,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作者:潘沈玉;于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83例疗效观察

    为探讨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对83例肛周脓肿主灶切开对口引流,一次性治愈80例,住院时间为14~35d,平均住院时间为23d.术后形成肛瘘1例,复发2例,需再次手术者为3.6%.结果表明,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治愈率高,疗程短,肛瘘发生率和脓肿复发率低.

    作者:杨运添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致肠梗阻3例

    笔者2001~2006年收治3例因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导致肠梗阻的老年患者,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8、70、81岁.出现肠梗阻时间为钡餐后3~7d,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腹部X线检查提示为肠梗阻.

    作者:古彩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结肠镜检致结肠穿孔3例

    [例1]男,60岁.因腹泻与便秘交替,伴腹部隐痛半年余作结肠镜检查.术前口服甘露醇500ml,5%GNS 1 000ml.左侧卧位应用Olympus-V1140型电子肠镜,采用传统的二人操作法,当进镜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15cm时术者有突破感,同时患者腹痛,监视器画面上可见到大网膜的脂肪,立即退镜,0.5h后患者下腹疼痛加剧、恶心,下腹及脐周压痛伴反跳痛.

    作者:龚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电针白环俞穴治疗肛门病术后疼痛120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肛门病术后止痛的有效方法,采用电针白环俞穴止痛120例,同时与针刺止痛、药物止痛各120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白环俞穴止痛,平均起效时间、平均止痛维持时间分别为(9.2±4.o)rain、(4.7±2.3)h,临床控制率67.5%,总有效率97.5%,均明显优于针刺止痛和药物止痛.结果表明,电针白环俞穴用于肛门病术后止痛疗效确切,止痛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无不良反应.

    作者:陈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国产吻合器治疗重度痔87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国产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通过吻合器行直肠下端黏膜环切吻合术、肛垫悬吊术共治疗重度痔87例,平均手术时间30min,术后平均住院7d.1例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10例术后有肛门坠胀疼痛.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无排便困难及肛门狭窄.结果表明,国产吻合器治疗重度痔具有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陈志明;黎志辉;唐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肛肠疾病术后晕厥22例临床分析

    肛肠疾病术后易发生晕厥,好发于术后24h内,轻者表现为晕厥先兆,如头晕、耳鸣、眼前发黑,重者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发冷、知觉丧失、血压下降等.笔者近年来诊治了22例肛肠疾病术后晕厥患者,现临床诊治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心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影响直肠顺应性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直肠顺应性是直肠运动的重要特征,反映直肠壁的可扩张性,即腔内压力增大时直肠扩张的容积变化.正常情况下当直肠容量上升为300ml时,直肠内压不出现任何变化,甚至反而下降,以维持肛门自制,直到直肠所能耐受的大容量引起便急感时,直肠内压力才明显上升,此种特性称直肠顺应性.

    作者:杨向东;屈景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8例

    1996~2006年我院共施行直肠癌手术168例,其中发生吻合口漏8例,占4.67%.笔者就吻合口漏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陈会林;李建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隧道式对口挂线引流配合中药治疗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3例

    [例1]女,66岁,2005年11月13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3年.专科检查:截石位,肛周2~11点位见弧形肿胀约有3.0cm×5.5cm,有部分溃烂坏死流恶臭脓水.左侧大阴唇肿胀伴有1.0cm×1.5cm坏死,呈灰黑色,界限清楚.

    作者:王沈萍;季成春;胡占岭;张敬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云南白药粉用于肛肠病术后换药80例疗效观察

    笔者近期对8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应用云南白药粉进行换药治疗,观察其对创口的止血、止痛、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临床资料:男52例,女28例;年龄18~68岁.

    作者:张佳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肛肠病术后应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156例临床观察

    观察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在肛肠病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对312例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痿术后患者分别应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156例(治疗组)和痔疮栓156例(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术后用药3d和7d,治疗组患者的疼痛、出血、水肿、便秘症状缓解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用于肛肠病术后效果显著,止痛迅速,使用方便.

    作者:耿少民;曹军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肿瘤手术放化疗后灌肠致肠穿孔3例临床分析

    总结3例灌肠后发生肠穿孔的病例,分析肠穿孔的原因,提出预防及护理要点.灌肠后肠穿孔,并非一定是由灌肠时护理操作不当所引起.局部器官有近期手术,放化疗史,导致肠管病理状态或解剖位置改变,可能为肠穿孔的病理基础.因此,临床上必须严格掌握灌肠禁忌症,对必须实施灌肠的患者,应针对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操作.

    作者:张丽华;屠银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根治术疗效观察

    为探讨肛门直肠周围各间隙脓肿一次性根治的有效治疗方法,对168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一次性切开、低位切开高位黏膜挂紧线、脓肿切开对口引流、脓肿切开胶管引流、脓肿切开高位挂紧线等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显示,168例均获得一次性治愈,术后0.5~1年随访,无复发,无肛瘘形成,无后遗症.结果表明,肛门直肠周围各间隙脓肿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法均能一次性治愈.

    作者:卢天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