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彬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溶栓、抗凝、保护脑细胞、降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血浆内皮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也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药品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欣;屈晓霞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优选酸枣仁抗抑郁有效组分(总脂肪油、总黄酮、总皂苷)的佳配伍。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对照组及给药 A ~ H 组,观察各组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试验情况,以小鼠在6 min 中后4 min 内不动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酸枣仁抗抑郁有效组分的佳配伍,对所得有效组分佳配伍的药效进行比较和验证试验。结果小鼠强迫游泳试验,给药 A,B,C,F,H组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小鼠悬尾试验,给药 A,B,D,E,F,H 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或 P <0.01)。经多元统计分析,酸枣仁抗抑郁有效组分的佳配伍组合为总脂肪油10 mg / kg、总黄酮100 mg / kg、总皂苷10 mg / kg。结论均匀设计、数理统计与药效学结合确定有效组分的配伍可行,优化活性组分配伍的药效达到或优于原药材。
作者:赵启铎;舒乐新;高岚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医院抗高血压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医院2012年1月1日至31日门诊高血压患者处方658张,统计其用药情况及治疗方案、药品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与日均费用(DDC)等。结果治疗方案中以单一用药和二联用药居多。钙离子拮抗药(CCB)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应用多,分别占30.69%和27.01%;DDDs 排序前3位的是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片、美托洛尔片;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的是坎地沙坦片、厄贝沙坦片、左旋氨氯地平片。结论抗高血压药应用较合理,基本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抗高血压用药原则,在品种选择上体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作者:屈小青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为基层医院的药师切入临床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介绍医院药师自2012年6月创办药讯的内容、格式、稿源、排版等实践,结合笔者约稿及编辑的体会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药师与医院临床用药紧密结合编辑药讯,既能促进医院药师由单纯供应向为患者服务转型,也能保障医院医疗质量与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韩毅音;常佳;杜广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依诺沙星联合湿毒清胶囊预防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到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输尿管下段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采用经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采用依诺沙星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排气后加用湿毒清胶囊。治疗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统计并发症、疼痛以及感染的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90.0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观察组共有6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了感染等并发症,对照组共发生15例,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各时点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输尿管下段损伤临床疗效好,应用依诺沙星联合湿毒清胶囊的患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较轻,值得推广。
作者:谢淼;沙文;崔庆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持续干预的效果,为后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0月至12月和2013年4月至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医师在预防用药指征、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频次、溶剂选择、溶剂量、首次预防用药时间、术后用药持续时间、联合用药等方面的使用合理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由5.67 d 降至3.21 d。结论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者:王会容;罗诚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 IgE 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 mg,1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3次/日。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外周血 IgE 明显下降,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有效降低血清总 IgE 水平,减轻慢性荨麻疹症状,起效迅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静芳;麻娜;郄永涛;沈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建立肺热普清散的定性鉴别标准,为其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依据,并初步确定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的色谱条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主要药味红花、降香、木香进行定性鉴别,采用 HPLC 法考察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的测定条件。结果薄层色谱结果显示,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且阴性无干扰。HPLC 试验结果显示,佳色谱条件为色谱柱 Kroma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30:70),检测波长403 nm,柱温30℃,流速1.0 mL / min。结论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肺热普清散定性研究的依据。所确定的色谱条件为进一步建立其定量检测标准打下了基础。
作者:尼玛潘多;何珊珊;张韵;万军;谭睿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该文以古文献中对桃仁药性的记载为基础,通过系统查阅历代及近年的相关文献,将桃仁的功效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概括。古代文献中多记载桃仁有活血、化瘀和润肠、通便两大功效,但目前其应用仅限于中医经典方剂,功能的拓展、开发十分有限。
作者:覃俏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复方参芪维 E 胶囊联合泛昔洛韦对带状疱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泛昔洛韦治疗,同时肌肉注射干扰素α-2b,持续用药7 d;观察组开始用药同对照组,停药后口服复方参芪维 E 胶囊,持续用药10 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 T 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 P <0.05)。观察组止疱、结痂、疼痛缓解、脱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治疗后CD +3,CD4+,CD4+/ CD +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 +8水平则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0(0/62),低于对照组的8.06%(5/6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复方参芪维 E 胶囊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能有效提高疗效,缓解临床症状,且能有效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郝燕生;杨玉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以对硝基氯苄为起始原料,采用一锅法经亚硫酸钠磺化、氯气氯代制得对硝基苯甲磺酸酰氯,再经四氢吡咯取代、水合肼催化还原、重氮化、保险粉还原制得阿莫曲坦中间体4-(吡咯烷-1-基磺酰甲基)苯肼盐酸盐。硝基还原采用水合肼/ Fe2O3- MgO 系催化剂催化还原,收率92%;用保险粉还原重氮液制备肼盐酸盐,收率69%。
作者:夏克坚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关口前移,重视临床药师作用。方法分析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点评存在的问题,总结临床药师团队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点评实施效果显示,必须重视临床药师团队的必要性,只有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才能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结论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团队中如何充分发挥药学专业优势,在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确立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医院药学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作者:吴海燕;李连新;吴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药品说明书,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临床常见的4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其药品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进行仔细比较。结果与讨论4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推荐的用法用量存在差异,模糊了临床医师、药师的给药剂量,容易导致医疗事故而引起医疗纠纷。建议在药监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各大药厂应自觉更新药品说明书,尽早把上述药品说明书统一化、规范化。这是消除医师、药师、患者顾虑的关键所在。
作者:毕瑞;洪雪姣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伤科接骨片单用及与桃红四物汤联用对胫腓骨骨折患者骨痂生长情况、骨折部位疼痛情况及消肿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进骨骼愈合的机制。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 A 组(对照组)、B 组(伤科接骨片组)和 C 组(伤科接骨片+桃红四物汤组),各30例,观察不同时点的骨痂生成情况、疼痛程度及消肿时间,检测血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 -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bFGF)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6,8周的骨痂生长综合评分,B 组、C 组均高于 A 组( P <0.05);治疗4,6周的骨痂生长综合评分,C 组高于 B 组( P <0.05)。治疗3,5,7,9 d,B 组、C 组与 A 组比较,患者疼痛程度均减轻( P <0.05);治疗5,7 d,C 组疼痛减轻程度优于 B 组( P <0.05)。治疗后 B 组、C 组与 A 组比较,患者消肿时间更短( P <0.05),且 C 组优于 B 组( P <0.05)。治疗2周后,B 组、C 组血清中 BMP -2及 bFGF 的含量比 A 组更高( P <0.05)。结论伤科接骨片能促进胫腓骨骨折患者骨痂生长,减轻疼痛,缩短消肿时间,发挥促骨骼生长作用,伤科接骨片联合桃红四物汤有协同作用,比伤科接骨片单用效果好,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是通过增加促骨生长因子 BMP -2及 bFGF 的表达。
作者:肖强;张学普;吴月欣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异维 A 酸红霉素凝胶联合窄谱蓝/红光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痤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外用异维 A 酸红霉素凝胶治疗,治疗组采取联合窄谱蓝/红光治疗,对比疗效、起效时间、不良反应以及远期复发率。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P <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起效时间为(3.8±1.5)周,明显早于对照组的(4.5±1.8)周(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P <0.05)。治疗组患者口干、皮肤干燥以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痊愈后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异维 A 酸红霉素凝胶联合窄谱蓝/红光治疗痤疮,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提高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石成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使用万古霉素的286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86例患者中,66例治疗用药,220例手术预防用药。66例治疗用药中,治疗有效率为72.73%;220例手术预防用药中,手术预防有效率为95.00%。286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286例患者中,用药合理和基本合理共194例(67.83%),不合理用药92例(32.17%)。结论该院老年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的情况基本合理,但用药的病原学检查还有待加强。
作者:陈超;周丽丽;郭代红;黄翠丽;朱曼;徐元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进行监测,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检索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提出药学监护要点,促进合理用药。结果二甲双胍的临床药学监护,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临床药师通过药学监护,优化患者治疗方案,是减少或避免二甲双胍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环节。
作者:文明姬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6S 精益管理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采用6S 精益管理的理论和精益管理中的分类管理、标识管理、目视管理、制度化管理等方法,制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目录。结果通过应用6S 精益管理方法,建立了医院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目录和高危药品专人管理、专区或专柜存放和警示标识的张贴等管理制度,使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结论6S 精益管理这一科学、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医院对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加了工作人员对高危药品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6S 精益管理在高危药品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宋碧辉;罗雪飞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完善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程序,保证公众能够获得基本药物。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澳大利亚的经验,阐述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程序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目前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程序缺乏时效性,专家构成不合理,药物评价方法不科学,有关信息不透明。结论我国需要成立固定的专门机构,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工作指南和技术细则,优化国家基本药物专家库构成,加强对药物的循证医学和经济学评价,利用网络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作者:聂青;陈晶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那格列奈是一种非磺脲类促泌剂,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而对空腹血糖无明显影响。通过对国内外那格列奈新剂型的开发研究进行文献检索和整理,对那格列奈目前研发的新剂型进行综合阐述。研究结果发现,那格列奈存在水溶性差、作用时效短、不良气味等不足,而软胶囊、缓控释制剂、纳米粒、pH 敏感型水凝胶等新剂型的研发有望改善那格列奈这些不足。目前,关于那格列奈新剂型的报道文献尚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任国飞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