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亚萍
目的 通过阿魏酸、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比较甘肃引种川芎(西芎)与四川引种川芎(川芎)的质量差别.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川芎与西芎平行试验,以含量测定结果为指标,考察分析西芎的内在质量.结果 西芎中阿魏酸含量普遍高于川芎,总生物碱含量略高于川芎.结论 甘肃引种川芎(西芎)的质量与四川引种川芎相当.
作者:谢明全;韦亚洁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复方藤黄酊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并观察其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浸渍法制备药物并拟订质量控制方法,观察治疗带状疱疹60例的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达91.7%,尤其是能抑制疱疹扩大,缓解疼痛.结论 该制剂对带状疱疹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林期重;林琪望;陈巧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淮北矿工总医院中成药的应用情况,分析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以DDDs为主要指标,结合零售金额、日用药金额、功效、剂型综合分析该院2001-2004年中成药的应用情况.结果 中成药的剂型、价格、功效等因素直接影响用药情况.结论 该院中成药应用基本合理,价格适中、剂型先进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占有优势.
作者:宋培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优选左金漂浮片中吴茱萸挥发油的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比较超临界萃取及水蒸气蒸馏两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 吴茱萸挥发油水蒸气蒸馏的佳提取工艺为A1B2C3,超临界萃取的佳提取工艺为A3B1C3,后者明显优于前者.结论 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超临界萃取法具有耗时少、效率高和对提取后物料破坏较小等优点,适合于批量生产,便于制剂的后续提取工艺制备.
作者:廖庆文;罗杰英;鄢丹;马莉;肖小河;曹俊岭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力康洗剂中硝酸益康唑含量.方法 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82:18),检测波长为235 nm.结果 硝酸益康唑浓度线性范围为4.0~45.0μg/mL(r=0.9999),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1%,平均回收率为99.85%,RSD为0.27%.结论 HPLC法简单易行,快速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分析.
作者:冉光炳;贺红军;罗东;林彩;来小丹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医院获得性肺炎4种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 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4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 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的成本-效果比相差不大;与头孢呋辛与庆大霉素联合用药比较,头孢曲松成本较低,而亚胺培南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哌拉西林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的成本较低,有效率与总治愈率也较低.结论 药物经济学在优化治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果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西地兰、艾司洛尔、地尔硫(艹卓)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4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静脉注射西地兰(A组,43例)、艾司洛尔(B组,45例)和地尔硫(艹卓)(C组,52例).结果 西地兰、艾司洛尔、地尔硫(艹卓)治疗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0.4%,29.3%和27.6%,总有效率分别为86.0%,82.2%和84.6%,平均用药有效时间分别为(34.2±21.0)min,(10.0±3.8)min和(10.0±3.8)min.结论 西地兰、艾司洛尔、地尔硫(艹卓)均能有效、迅速、安全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
作者:周利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合理使用化疗药物可以提高有效治愈率,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对化疗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化疗药物的选择、联合应用及疗效、静脉配制技术、不良反应等方面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化疗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帮助.
作者:徐仙娥;程亚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天龙桃红散治疗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Ⅰ组(42例)内服伸筋丹胶囊,对照Ⅱ组(43例)内服筋骨痛消丸,治疗组(43例)内服天龙桃红散,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 有效率对照Ⅰ组为92.86%,对照Ⅱ组为93.02%,治疗组为97.67%,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结论 天龙桃红散在治疗痹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巩福恒;刘珂;巩军;陈东业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介绍动态浊度法(KTA)检测中药注射剂细菌内毒素的应用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发表的论文资料进行综述.结果 收集到有18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应用KTA检测细菌内毒素.结论 应加快中药注射剂KTA测定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作者:刘军;龚文明;韩俊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考察替加氟氯化钠注射液与4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5℃下配伍液4 h内的替加氟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外观并测定其pH值.结果 室温下4 h内配伍液外观澄明不变色,pH值及替加氟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室温下4 h内替加氟氯化钠注射液与4种药物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梁凤英;房霞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患儿男,12岁,体重30.5 kg,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2 d,高体温39.5℃,无畏寒及抽搐,偶有轻咳,无痰,不喘.入院当日晨起排黑便4次,含暗红色血样物,无腹痛及呕吐,无里急后重,大便中无胨子及脓血,肉眼可见血块,长达12 mm,入院前患儿后1次解血便后突发晕厥30 s.患儿面色苍白,诉头昏、乏力.
作者:邹公民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患者男,38岁.因反复腰腿疼痛伴双下肢放射痛2月余,加重1个月于2006年3月27日至4月13日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疗.入院时生命体征均正常,根据腰椎CT检查,诊断为L3~L4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
作者:庞家莲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就医院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工作中抑郁患者使用新型抗抑郁药诱发的不良反应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失眠、眩晕、震颤、癫痫大发作、锥体外系反应、低血钠、呕吐腹泻、转氨酶升高等,供临床参考.
作者:许颖颖;张春红;刘爱月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高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常见急性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左氧氟沙星500mg,1次/d,分别口服和静脉滴注给药,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的常见细菌感染303例进行临床观察,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口服(148例)与静脉滴注(155例)给药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62%(143/148)和98.06%(152/15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7.35%(147/151)和98.71%(153/155),平均疗程分别为(4.77±2.12)d和(4.03±1.36)d,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6%(10/148)和8.39%(13/155).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皮肤反应,且程度轻微,不影响治疗,停药后自然消失.结论 左氧氟沙星高剂量(500mg,1次/d)口服或静脉滴注给药疗效高且起效迅速,未见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彭蕻琳;陈小可;罗育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在短时间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手术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碳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记录麻醉平面出现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首剂麻醉药用量、有无牵拉反应等,并观察有无寒战以及变态反应的发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平面出现时间较快(P<0.01),麻醉开始至麻醉阻滞完善时间较短(P<0.01),牵拉反应及变态反应明显较少.结论 碳酸利多卡因更适合于短时间手术.
作者:胡赞斓;张雄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建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普卢利沙星胶囊含量及溶出度的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0.1 mol/L盐酸溶液作为溶剂,测定波长为274 nm.结果 线性范围为1~10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9%,RSD=0.29%(n=9).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普卢利沙星胶囊含量及溶出度的方法简便,结果准确.
作者:郭毅;付焱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ASA Ⅰ级的孕妇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和雷米芬太尼组(B组),分别于术前、诱导后1 min、诱导后20 min、术后2 min记录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效果分级,观察诱导后20 min意识状态.结果 诱导后1 min,B组的SPO2值显著低于A组(P<0.01),麻醉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更适用于人流术中临床麻醉.
作者:秦洪猛;张军;张壮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测定保肾合剂中有效成分大黄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以甲醇-0.1%磷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色谱柱为C18柱,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 大黄素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008 2~0.041μg,平均回收率为98.75%,RSD=0.8%.结论 HPLC法可作为保肾合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马俊凤;李红兵;王友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口服降压药的使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 对2001-2005年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属医院口服降压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 口服降压药年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其中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销售金额稳居前列,吲达帕胺、硝苯地平用药频度高.结论 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在今后可能被更多选用,价格低廉、疗效肯定的各类药物仍将占有明显优势.
作者:高志华;胡克勤;马磊;崔鸣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