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瑶;王红兵
本刊遵循的国际医学期刊委员会(ICMJE)对生物医学类稿件的统一要求。要求所有作者在提交稿件时说明,文章内容是否已经知情同意和经过了伦理学审查。未经同意,不得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若确因科学目的需要,必须获得患者(或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方可刊登可辨认患者身份(包括患者姓名、姓名首字母或病案号)的文字描述、照片和家谱。否则应删去可辨认患者身份的细节。若为了保护患者需更改其特征性资料,如遗传家谱,则作者应确保这种变更不会歪曲研究的科学意义。论文作者应承担一切违反义务和侵权的责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姜黄素作为一种中药在亚洲一些国家的使用已经有上千年。近年来发现姜黄素还是一种具有光敏活性的物质,可以用于光、声动力治疗恶性肿瘤。光动力疗法和声动力疗法作为无创的治疗手段,通过激活靶细胞内的增敏剂,与周围的氧反应产生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坏死。本文就近年来姜黄素在光动力与声动力治疗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文婷;许桐瑛;谢蕊;李燕京;魏孝礼;白玉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从人胰腺癌细胞系 PANC -1中分选出肿瘤干性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流式细胞仪分选出 CD44+CD24+、CD44-CD24+、CD44+CD24-和 CD44-CD24-4类细胞亚群;6MV X 射线照射前后,DCFH -DA 探针检查各亚群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将各亚群细胞接种于 BALB/C -nu/nu 裸小鼠,观察、比较成瘤率。结果:4个亚群细胞比例如下:CD44+CD24+(0.6±0.2)%、CD44+CD24-(89.3±2.6)%、CD44-CD24+(4.1±1.3)%和 CD44-CD24-(6.0±1.7)%;与其他亚群比较,CD44+CD24+干性细胞活性氧水平在 X 线照射后低,平均荧光强度(MFI)显著低于其他3组细胞(P 值均<0.01)。1×102个 CD44+CD24+细胞接种于裸鼠,6周后成瘤(1/8);接种1×104个 CD44-CD24-细胞,12周后未成瘤。结论:分选出的各亚群中 CD44+CD24+更具有胰腺癌干细胞特性,体内成瘤能力强,其余依次为 CD44+CD24-、CD44-CD24+、CD44-CD24-;CD44+CD24+细胞内 ROS 低水平,为进一步研究胰腺癌干性细胞 ROS 的基因调控奠定基础。
作者:王磊;胡晨曦;夏铀铀;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根据期刊发展需要,本刊从2015年23卷1期开始,刊期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出版时间为每月的5日,20日,每期144页码,国际标准 A4开本,定价10元,全年240元(境外订户每期5美元,全年120美元),欢迎广大读者在当地邮局订购(邮发代码52-297)或直接向编辑部邮购。本刊从2014年5期起,刊发的所有文章在纸质版出版前一月左右,均已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上优先数字出版,详情请登陆中国知网查询。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建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乳腺癌核内原癌基因(nuclear oncogene,MYC)和黏蛋白1(Mucin1,MUC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建立 RT -PCR 反应,并以β2-微球蛋白为内对照测定3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52例良性乳腺肿瘤和103例乳腺癌外周血中 MYC 和 MUC1的表达量。结果:外周血中 MYC 和 MUC1在乳腺癌组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乳腺疾病组及健康体检组,而良性乳腺疾病组和健康体检组的表达率无差异。MUC1和 MYC 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显著高于单一基因。结论:RT -PCR 联合检测外周血 MUC1和 MYC 基因表达,可提高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具有标本来源容易、操作简便和价格便宜等优点,可有效辅助诊断乳腺癌。
作者:李引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肾癌患者术后应用干扰素免疫治疗对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肾癌患者50例,术后应用干扰素(IFN)行免疫治疗,同时选取术后未行免疫治疗的肾癌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于术前及术后1、2、3个月检测患者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CD19+、CD16+56+),比较两组间指标差异及手术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免疫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各项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3个月对照组各免疫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组术后第2、3个月较术前均有显著差异(P <0.05、P <0.01)。结论:肾癌术后应用干扰素免疫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对患者远期预后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韩起鹏;姜力;孙刚;田华;王德权;罗小冬;陈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p16基因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多肿瘤抑制基因,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CDK4的活性,阻止细胞从 G1进入 S 期,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p16基因失活原因多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明确 p16基因与口腔恶性肿瘤的关系对口腔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鹤;李春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21(miR -2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 Real -time PCR 法检测61例 NSCLC 组织及61例对应癌旁肺组织中 miR -21、PDCD4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同癌旁正常组织相比,NSCLC 组织中 miR -21 mRNA 表达明显上调(88.52%,P =0.000),PDCD4 mRNA 表达明显下调(83.61%,P =0.000)。两者表达呈负相关(r =0.044,P <0.05)。中晚期(Ⅲ-Ⅳ期)肺癌组织中 miR -21 mRNA 表达高于早期(Ⅰ-Ⅱ期)(P <0.05)。PDCD4 mRNA 表达与 NSCLC 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相关(P <0.05)。Kaplan -Meier 生存分析显示 miR -21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缩短(P =0.007),相反,PDCD4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患者具有较长的总生存期(P =0.003)。结论:miR -21、PDCD4 mRNA 在 NSCLC 中的异常表达与 NSCLC 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可作为 NSCLC诊断及评价预后的指标。
作者:冯春来;刘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接头蛋白 DOK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DOK2的表达,并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DOK2在63例(72%)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阴性,在正常组织中表达阳性。DOK2表达丢失与肿瘤分化程度(P =0.001)和复发(P =0.048)之间有显著相关性。COX 回归分析显示,DOK2表达丢失是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P =0.001)和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P =0.006)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 -Meier 法生存分析表明,与 DOK2表达阳性的患者相比,DOK2表达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46个月 vs 53个月,P <0.001),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也显著缩短(36个月 vs 49个月,P <0.001)。结论:接头蛋白 DOK2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翟立广;陈国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氯化锶(89 SrCl2)与99锝-二甲基二磷酸盐(99 Tc -MDP)联合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转移性骨肿瘤患者126名随机分为89 SrCl2联合99 Tc -MDP 治疗组及89 SrCl2单项治疗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疼痛反应情况、骨转移灶的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于转移性骨肿瘤的镇痛效果,联合治疗组患者中,有效率为23.81%,显效率61.90%,无效率14.29%;单项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12.70%,显效率58.73%,无效率28.57%,两组患者镇痛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于转移性骨肿瘤骨转移灶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治疗组患者中和单项治疗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化锶(89 SrCl2)与99锝-二甲基二磷酸盐(99 Tc -MDP)联合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疼痛具有明显的效果,也可消退部分转移病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效果优于89 SrCl2单项治疗效果。
作者:谢楚海;吴波以;史群伟;陈斌伟;郭剑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 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两组介入治疗:对照组:碘油+化疗药(5-FU +EPI +DDP);治疗组:碘油+化疗药(5-FU +EPI +DDP)+重组人 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每4周一次,连用3次。结果:不论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毒副反应不大,耐受性良好,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提高;治疗后两组均能使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 AFP 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明显;治疗组的有效率(82.76%)明显高于对照组(59.38%),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结论:今又生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李东辉;王海鹏;孙华;李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2013年发布的 GLOBOCAN2012癌症报告显示: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据估计2012年全世界有180万人被诊断为肺癌,占所有肿瘤的13%,约160万人死于肺癌,占所有肿瘤死亡的19.4%,男性发病首位是肺癌(23.6%)。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仅为5.8%,远远低于女性发病首位的乳腺癌(36.4%)。同时肺癌也是所有癌症里病死率高的(19.4%)[1]。因此,发现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和深入研究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是极为重要的。目前认为癌症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基于多种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变化,大量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2]。
作者:杨亚蕊;何云;龚春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对胃癌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患者骨髓毒性、消化道毒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2例胃癌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同步放化+中药组)34例,对照组(同步放化疗组)28例,治疗前后进行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计算各级骨髓毒性、消化道毒性患者比例。结果:QLQ -C30评定:治疗后治疗组食欲下降、疲倦、失眠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肿瘤患者躯体症状、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Ⅲ-Ⅳ级消化道、骨髓毒性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益气养阴法对改善患者食欲下降、疲倦乏力、失眠症状、躯体症状、生活质量,降低同步放化疗中重度消化道、骨髓毒性发生比例,防治同步放化疗毒副反应具有肯定疗效。
作者:刘瑜;袁媛;张蕊;李毅;庞宏涛;王蓓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 CT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96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予多排螺旋 CT 进行扫描,观察其在影像学表现情况。结果:在 CT 上,病灶主要集中在左肺上,病灶大小以8~15mm 为主结节内部主要表现为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和密度不均匀呈小颗粒堆积状,病灶边缘分叶较深,病灶周围14例可见胸膜边缘呈现磨玻璃样晕影,30例见有线影,胸膜凹陷征40例,支气管血管聚集征9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29例,不均匀强化67例,病灶时间密度曲线呈缓慢升高型。结论:多排螺旋 CT 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作者:郑海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脂代谢异常发病情况并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4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未经过放疗及化疗的且经病理确诊为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病例81例。另以子宫内膜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组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56例,收集患者和对照者一般资料,既往史,月经史,婚育史,用药史,家族史(包括家族肿瘤史),生化血脂结果,病理结果。结果:子宫内膜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三组在发病年龄、月经状态、孕产情况、糖尿病发病情况、肿瘤家族史、PCOS /甲减发病率、HRT/TAM使用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癌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血压发病率均高于子宫内膜正常组、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低于子宫内膜正常组、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 BMI、TG、TC、HDL 及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子宫内膜癌患者,血脂异常很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键因素,有望高血脂将可能作为尽早识别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的预警指标。
作者:郭桂林;古丽比也·沙比尔;阿依佐热姆·穆太力普;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依据人大肠癌细胞 HCT -15的表面标志物,分离其中的干细胞亚群。建立裸鼠体内原代大肠癌荷瘤模型,比较各亚群肿瘤体积和质量。方法: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离其中 CD133/CD44干细胞亚群。分选得到 CD133+CD44+、CD133+CD44-亚群分别接种于裸鼠体内,并观察肿瘤大小和质量。结果:CD133+CD44+和 CD133+CD44-细胞亚群成功的从 HCT -15细胞中分离出来。接种 CD133+CD44+细胞的裸鼠形成的肿瘤体积[(2.76±0.22)cm3]和质量[(5.2±0.21)g]明显高于接种 CD133+CD44-细胞裸鼠的肿瘤体积与质量[(1.56±0.34)cm3,(3.4±0.18)g](P <0.05)。结论:CD44阳性的大肠癌肿瘤干细胞成瘤能力明显高于 CD44阴性的大肠癌肿瘤干细胞。
作者:邢亚楠;邓鹏;徐惠绵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索姜黄素对肝癌 HepG2细胞系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人肝癌 HepG2细胞,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 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分别提取细胞总 mRNA 及总蛋白,运用实时定量 PCR(qRT -PCR)及 Western blotting 方法来检测姜黄素对 HepG2细胞侵袭相关分子(MMP -2及 MMP -9)及 COX -2表达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均可以抑制肝癌 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逐渐降低;姜黄素可以从 mRNA 及蛋白水平下调侵袭相关分子 MMP -2、MMP -9的表达;姜黄素可以下调 COX -2的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姜黄素可以抑制肝癌 HepG2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该作用可能与下调侵袭相关分子及 COX -2的表达有关。
作者:邱伟;刘阳;曹卫;徐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作者:《现代肿瘤医学》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 ADRB1在肿瘤恶病质脂肪消耗中的作用。方法:设立正常对照组、mock 组、ADRB1过表达组、抑制剂干预组。将 ADRB1基因稳定转染进3T3-L1前脂肪细胞,以 MDI 方案诱导分化,利用 Western blot 检测 ADRB1和 HSL 蛋白水平。结果:油红 O 染色证实,正常对照组和 mock 组前脂肪细胞能够分化, ADRB1过表达组无法分化,且可被 ADRB1抑制剂逆转。ADRB1过表达组中激素敏感性酯酶(HSL)蛋白表达增强,且可被 ADRB1抑制剂逆转。结论:ADRB1通过刺激甘油三酯(TG)分解导致恶病质脂肪消耗。
作者:曹冬兴;钟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报道5例贲门癌前纵隔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5例,4例经 CT 检查发现有腹腔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骨旁淋巴结肿大,1例超声检查发现有胸骨旁淋巴结肿大,全部患者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胸骨旁肿大淋巴结穿刺病理活检。结果: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全部发现癌组织,提示腺癌。结论:贲门癌发生纵隔淋巴转移时有可能通过隔上淋巴结转移至胸骨旁淋巴结。
作者:王永鸽;常立功;杨静;郑薇薇;张秀芳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