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接头蛋白 DOK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翟立广;陈国荣

关键词:结直肠癌, 总体生存率, 无复发生存率, 预后
摘要:目的:研究接头蛋白 DOK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DOK2的表达,并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DOK2在63例(72%)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阴性,在正常组织中表达阳性。DOK2表达丢失与肿瘤分化程度(P =0.001)和复发(P =0.048)之间有显著相关性。COX 回归分析显示,DOK2表达丢失是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P =0.001)和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P =0.006)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 -Meier 法生存分析表明,与 DOK2表达阳性的患者相比,DOK2表达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46个月 vs 53个月,P <0.001),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也显著缩短(36个月 vs 49个月,P <0.001)。结论:接头蛋白 DOK2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治疗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治疗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手术肿瘤剜除治疗,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两组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 >0.05),然而在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止痛剂用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治疗组都比对照组少(P <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6.7%,都在85.0%以上,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随访期间患者有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血尿、低热等并发症的人数方面,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少(P <0.05)。结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通过栓塞进行治疗能在保持成功率与近远期疗效的基础上,比手术切除更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汉雄;汪曾荣;夏昕晖;赵济全;姜海洋;吴炜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其化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均采用 TP 方案进行化疗。在化疗前应用 NRS -2002量表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在化疗过程中对营养支持组的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而对照组则不给予任何营养指导和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化疗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61.7%。和对照组比较,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前白蛋白(PA)等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营养支持组患者的 BMI、ALB、Hb 和 PA 等营养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患者仅有 ALB 有所改善;并且,治疗后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营养支持可明显地改善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其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化疗耐受性。

    作者:梁彩霞;吴家园;江丹贤;陈满瑜;庞雅君;胡利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胸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变化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肿瘤、不同治疗方法下调强放疗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95例胸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类型分成肺癌组35例,乳腺癌组29例,食管癌组31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单纯放疗组26例,同步放化组34例,序贯放化组3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6个月后观察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在偶发室(房)性心律失常、ST -T 段改变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结束6个月后和治疗前在偶发室(房)性心律失常、ST -T 段改变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肿瘤类型上治疗前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后胸部肿瘤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多在早期出现,且为可逆性。调强放射治疗精确性保证了不同类型胸部肿瘤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无显著差异性。

    作者:刘孟春;汪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早期鼻咽癌患者8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都选择调强放疗,在放疗期间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地优质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6周。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的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5.0%和45.0%,治疗组放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将其进行对比,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 >0.05)。治疗组在进行干预期间的贫血、血小板减少、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脱发发生率无差异。干预后治疗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发生例数与程度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有很好的放疗效果,而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减少口腔黏膜反应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

    作者:程平;易珑;陈艳;杨继红;王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紫杉醇联合不同铂类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和毒副反应的比较

    目的:观察紫杉醇分别联合顺铂、奈达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收集58例Ⅳ期食管癌患者,分为紫杉醇联合顺铂组(TP)31例和紫杉醇联合奈达铂组(TN)27例,其中紫杉醇注射液135mg/m2,静脉滴注3小时,d1;顺铂25mg/m2,静脉滴注,d1~d3,奈达铂80mg/m2,d1;21天为1个周期。结果:紫杉醇+顺铂组与紫杉醇+奈达铂组有效率分别为37.10%和51.85%(P =0.315);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42%和81.48%(P =0.703);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8和7.8个月(P =0.678);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0.4和11.4个月(P =0.4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两种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0.009和0.007)。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或奈达铂治疗晚期食管癌有效率与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但联合奈达铂方案胃肠道毒副反应较轻。

    作者:韩光锋;段爱雄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肿瘤家族史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家族史(familial history of malignant neoplasm,MN -FH)对胃癌贡献比例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齐全的3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有无肿瘤家族史分组,利用 SPSS 软件统计分析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96例(31.0%)胃癌患者具有肿瘤家族史,其一级和二级亲属中共有64例(66.7%)具有消化道相关肿瘤,包括食管癌(19.8%)、胃癌(24.0%)、肝癌(6.3%)和结直肠癌(16.7%)。泌尿系肿瘤占12.5%,其他(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喉癌等)占20.8%。相关性分析显示有无肿瘤家族史在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均没有差异(P >0.05)。病理分型显示有 MN -FH 的胃癌患者以低分化、未分化多见,占60.4%(58/96),无 MN -FH 占12.6%(27/214),两组相比,P <0.05。而在高、中分化腺癌类型上则相反,有 MN -FH 胃癌组占39.6%,无MN -FH 胃癌组占87.3%,P <0.05。胃癌临床分期显示有 MN -FH 多以Ⅲ、Ⅳ期为主(73.0%),无 MN -FH组以Ⅱ期为主(57.9%),两组相比,P <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院超过1/3的胃癌患者具有阳性 MN-FH。其中常见的 MN -FH 是消化道肿瘤。MN -FH 胃癌具有分化程度低,病理特征恶性程度高特点。对于有家族史人群定期体检非常重要,早诊和早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雷星;韩文;单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多排螺旋 CT 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 CT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96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予多排螺旋 CT 进行扫描,观察其在影像学表现情况。结果:在 CT 上,病灶主要集中在左肺上,病灶大小以8~15mm 为主结节内部主要表现为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和密度不均匀呈小颗粒堆积状,病灶边缘分叶较深,病灶周围14例可见胸膜边缘呈现磨玻璃样晕影,30例见有线影,胸膜凹陷征40例,支气管血管聚集征9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29例,不均匀强化67例,病灶时间密度曲线呈缓慢升高型。结论:多排螺旋 CT 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作者:郑海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脂异常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脂代谢异常发病情况并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4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未经过放疗及化疗的且经病理确诊为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病例81例。另以子宫内膜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组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56例,收集患者和对照者一般资料,既往史,月经史,婚育史,用药史,家族史(包括家族肿瘤史),生化血脂结果,病理结果。结果:子宫内膜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三组在发病年龄、月经状态、孕产情况、糖尿病发病情况、肿瘤家族史、PCOS /甲减发病率、HRT/TAM使用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癌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血压发病率均高于子宫内膜正常组、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低于子宫内膜正常组、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 BMI、TG、TC、HDL 及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子宫内膜癌患者,血脂异常很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键因素,有望高血脂将可能作为尽早识别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的预警指标。

    作者:郭桂林;古丽比也·沙比尔;阿依佐热姆·穆太力普;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系 HepG2的增殖、侵袭及其机制

    目的:探索姜黄素对肝癌 HepG2细胞系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人肝癌 HepG2细胞,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 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分别提取细胞总 mRNA 及总蛋白,运用实时定量 PCR(qRT -PCR)及 Western blotting 方法来检测姜黄素对 HepG2细胞侵袭相关分子(MMP -2及 MMP -9)及 COX -2表达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均可以抑制肝癌 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逐渐降低;姜黄素可以从 mRNA 及蛋白水平下调侵袭相关分子 MMP -2、MMP -9的表达;姜黄素可以下调 COX -2的 mRNA 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姜黄素可以抑制肝癌 HepG2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该作用可能与下调侵袭相关分子及 COX -2的表达有关。

    作者:邱伟;刘阳;曹卫;徐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关于变更刊期及优先数字出版的通知

    根据期刊发展需要,本刊从2015年23卷1期开始,刊期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出版时间为每月的5日,20日,每期144页码,国际标准 A4开本,定价10元,全年240元(境外订户每期5美元,全年120美元),欢迎广大读者在当地邮局订购(邮发代码52-297)或直接向编辑部邮购。本刊从2014年5期起,刊发的所有文章在纸质版出版前一月左右,均已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上优先数字出版,详情请登陆中国知网查询。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p16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

    p16基因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多肿瘤抑制基因,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CDK4的活性,阻止细胞从 G1进入 S 期,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p16基因失活原因多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明确 p16基因与口腔恶性肿瘤的关系对口腔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鹤;李春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CD147和 MMP -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 -9)在胃癌中的表达,两者的关系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组织 CD147、MMP -9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进行对比。结果:胃癌组织中 CD147和 MMP -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和81.0%,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25.0%和25.0%)(P 均<0.05)。CD147和 MMP-9的表达都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 Ki -67增殖指数相关(P <0.05)。CD147和 MMP -9的表达呈正相关(r =0.907,P =0.00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CD147和 MMP -9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生存率低于表达阴性组。结论:CD147和 MMP -9与胃癌侵袭和转移有关,CD147与 MMP -9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作为胃癌判断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萍;付勇;高文华;卢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接头蛋白 DOK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研究接头蛋白 DOK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DOK2的表达,并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DOK2在63例(72%)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阴性,在正常组织中表达阳性。DOK2表达丢失与肿瘤分化程度(P =0.001)和复发(P =0.048)之间有显著相关性。COX 回归分析显示,DOK2表达丢失是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P =0.001)和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P =0.006)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 -Meier 法生存分析表明,与 DOK2表达阳性的患者相比,DOK2表达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46个月 vs 53个月,P <0.001),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也显著缩短(36个月 vs 49个月,P <0.001)。结论:接头蛋白 DOK2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翟立广;陈国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关于统计学符号规范化书写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 GB3358-93《统计学术语》的有关规定,作者在书写统计学符号时应注意以下要求: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珋x,不用大写 X 也不用 Mean 或 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s,不用 SD;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 s珋x 不用 SE;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 t;⑤F 检验用英文大写 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 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ν;⑨样本数用英文小写 n;⑩概率用英文大写 P;瑏瑡以上符号珋x、s、s珋x、t、F、χ2、r、ν、n、P 均为斜体。

    作者:现代肿瘤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重组人 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 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两组介入治疗:对照组:碘油+化疗药(5-FU +EPI +DDP);治疗组:碘油+化疗药(5-FU +EPI +DDP)+重组人 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每4周一次,连用3次。结果:不论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毒副反应不大,耐受性良好,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提高;治疗后两组均能使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 AFP 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明显;治疗组的有效率(82.76%)明显高于对照组(59.38%),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结论:今又生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李东辉;王海鹏;孙华;李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子宫颈腺肉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总结本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该病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和特殊染色等。结果:子宫颈腺肉瘤多数患者表现为异常的阴道流血、宫颈息肉或者复发性息肉、阴道排液等,临床和病理上易与良性的宫颈息肉相混淆。本例患者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和阴道排液,子宫颈管增粗。镜下见肿瘤由良性上皮和恶性间叶成分组成,良性的上皮成分多为子宫内膜样腺体,间叶成分呈肉瘤样改变。免疫组化肿瘤间质细胞 CK(-)、CKL(-)、CKH(-)、SMA(-)、Desmin(-)、CD10(-)、S -100(-)、HMB45(-)、网状纤维染色可证实其肉瘤成分,PTAH 染色未见横纹,良性腺体成分 CK 和 CKL 阳性。结论:子宫颈腺肉瘤少见,易误诊,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及特殊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其治疗及预后还有待更多病例的长期随访。

    作者:刘静;张锐;朱正龙;曹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益气养阴法对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对胃癌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患者骨髓毒性、消化道毒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2例胃癌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同步放化+中药组)34例,对照组(同步放化疗组)28例,治疗前后进行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计算各级骨髓毒性、消化道毒性患者比例。结果:QLQ -C30评定:治疗后治疗组食欲下降、疲倦、失眠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肿瘤患者躯体症状、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Ⅲ-Ⅳ级消化道、骨髓毒性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益气养阴法对改善患者食欲下降、疲倦乏力、失眠症状、躯体症状、生活质量,降低同步放化疗中重度消化道、骨髓毒性发生比例,防治同步放化疗毒副反应具有肯定疗效。

    作者:刘瑜;袁媛;张蕊;李毅;庞宏涛;王蓓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腹膜后纤维瘤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瘤病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腹膜后纤维瘤病侵袭输尿管致严重血尿的诊治,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术中发现腹膜后右侧输尿管末端有一直径6cm 实性肿瘤,固定于盆壁,与髂外动静脉致密粘连,包裹右侧输尿管末端,上段输尿管扩张。行肿瘤大部切除术+输尿管再植术,切除肿瘤大部分为肌瘤样组织,中间坏死形成囊腔,与输尿管相通;术中快速冰冻片报告梭形细胞肿瘤,良恶性待定;术后病理报告为腹膜后纤维瘤病,免疫组化:CD34(-)、CD117(-)、Dog -1(-)、SMAS -100(-)、Vimentin (+)、Desmin(-)、NSE(-)。结论:腹膜后纤维瘤病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可以因发生位置不同而以不同临床症状就诊,提高对这一肿瘤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

    作者:代海涛;刘昌茂;夏安;熊鹰;呙林杰;刘远华;郑江;陈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IL -17调控 DLBCL 小鼠 VEGF 表达对肿瘤生长的作用

    目的:建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小鼠模型并接种体外培养的 Th17细胞,对比接种组与对照组 IL -17及 VEGF 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 IL -17水平与 VEGF 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Mini MACS 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离纯化 BALB/c 小鼠脾来源的 CD4+CD62L + nave T 细胞,加入 anti -CD3、anti -CD28、TGF -β、IL -6进行 Th17细胞体外培养,SUDHL -4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后接种于 SCID 小鼠建立 DLBCL 小鼠模型,对荷瘤小鼠进行 Th17细胞接种,ELISA 法检测 DLBCL 小鼠肿瘤组织中 IL -1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接种 Th17细胞后 DLBCL 小鼠 IL -17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VE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随着肿瘤病程进展 IL -17表达水平降低,VEGF 表达水平升高。IL -17与 VEGF 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IL -17可下调 VEGF 的表达从而影响 DLBCL 的疾病进程,联合检测 IL -17和VEGF 表达水平对判断 DLBCL 疾病状态及进程更有参考价值。

    作者:许昕;李庆山;钟伟杰;朱国栋;余碧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纤维型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纤维型脑膜瘤的磁共振平扫、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型脑膜瘤的 MRI 常规表现、DWI 表现,并计算 ADC 值。结果:64例纤维型脑膜瘤中, T1WI 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略低信号19例,混杂信号5例;T2WI 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略高信号8例,混杂信号4例,略低信号12例;出现瘤周水肿24例。增强扫描,46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6例呈环形强化,脑膜尾征48例。DWI 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稍高信号16例,混杂信号2例,低信号6例。ADC 图上,肿瘤呈等信号40例,稍高信号16例,低信号8例。64例纤维型脑膜瘤肿瘤实质与正常脑白质 ADC 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例伴有水肿的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 ADC 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纤维型脑膜瘤在 MRI 上的表现多种多样,DWI 及 ADC 值可提高该病的检出率,是常规 MRI 检查的有效补充。

    作者:牛灵芝;张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