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肿瘤医学编辑部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患者肺癌组织标本中 ERCC1和Pim -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病理确诊的70例 NSCLC 患者肿瘤组织,通过实时定量荧光 PCR 法检测 ERCC1和 Pim -1基因 mRNA 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 ERCC1和Pim -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铂类化疗疗效和总生存情况。结果:70例 NSCLC 患者肿瘤组织中 ERCC1和 Pim -1高表达患者比率分别为37.14%(26/70)和61.43%(43/70),ERCC1高表达与性别、吸烟史、组织类型、TNM 分期均无关(P >0.05),Pim -1高表达与性别、吸烟史相关(P <0.05),而与组织类型、TNM分期无关(P >0.05)。ERCC1和 Pim -1共同高表达率为20.00%(14/70)。ERCC1高表达组患者化疗有效率(19.23%,5/26)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47.73%,21/44)(P <0.05)。Pim -1高表达组患者化疗有效率(34.88%,15/43)和低表达组患者(40.74%,11/27)无统计学差异(P >0.05)。ERCC1和 Pim -1高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27个月和24个月低于低表达组的33个月和27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NSCLC 患者中 ERCC1低表达组患者化疗有效率和存活率高,是化疗受益的指标。
作者:梁绪中;刘合代;倪裕丰;丁昭珩;姜峰;李文霞;丁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菌株分布等,为预防与治疗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9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肿瘤患者。9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主要类型为肺癌32例,肝癌12例,胃癌18例,食道癌7例,胰腺癌9例,肠癌4例,白血病8例,卵巢癌3例,鼻咽癌1例,前列腺癌2例。分析研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高危影响因素以及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等。结果:住院时间长短、肿瘤早晚期、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和侵袭性操作等与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标本分别为痰、尿、血液、腹水、胸水,胆汁和脑脊液,各部位主要感染的侵袭性真菌为白色念珠菌,占54.8%。96例患者共20例死亡,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死亡率为20.8%,其中有45例患者发生了远处肿瘤转移,肿瘤转移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在血标本中更易检出。结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具有较高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率,并且真菌感染多发生于肿瘤转移患者。
作者:刘荣华;关丽;张亚庆;江水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应用 siRNA 技术沉默 S100A4基因表达后,对人膀胱癌细胞系 T -24增殖、凋亡及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 S100A4基因特异性的 siRNA 序列,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系 T -24,48h 后应用 RT -PCR 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在 mRNA 和蛋白水平 siRNA 对 S100A4的影响,MTT 法检测 T -24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 S100A4 siRNA 后 T -24细胞凋亡率,Transwell 法观察 siRNA 抑制 S100A4后对人膀胱癌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S100A4 siRNA 转染组 T -24细胞的 S100A4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P <0.05)。MTT 法检测发现 S100A4 siRNA 转染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 siRNA 转染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发现 T -24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 <0.05)。结论:膀胱癌细胞中 S100A4表达与癌细胞侵袭、增殖和凋亡能力有关。S100A4 siRNA 能够抑制 T -24细胞 S100A4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S100A4基因和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其发生转移和复发,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作者:孙明;赵文嫣;詹运洪;吴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三维水箱作为加速器各项参数的调试和验收以及治疗计划系统数据采集的作用。方法:通过多组实验,改变在使用三维水箱测量时不同的测量条件和测试工具,总结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其对于放疗质控的优劣对比。总结佳的扫描方式。结果:不同的测量条件对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选择佳的扫描模式和扫描工具对于测量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会明显提高放射治疗的剂量精度。结论:在水箱数据采集和质控工作中,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信息,水箱的测试结果将会更加精准、完善。
作者:吴湘阳;张坤;常晓斌;冯涛;屈喜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2013年发布的 GLOBOCAN2012癌症报告显示: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据估计2012年全世界有180万人被诊断为肺癌,占所有肿瘤的13%,约160万人死于肺癌,占所有肿瘤死亡的19.4%,男性发病首位是肺癌(23.6%)。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仅为5.8%,远远低于女性发病首位的乳腺癌(36.4%)。同时肺癌也是所有癌症里病死率高的(19.4%)[1]。因此,发现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和深入研究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是极为重要的。目前认为癌症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是基于多种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变化,大量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2]。
作者:杨亚蕊;何云;龚春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p16基因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多肿瘤抑制基因,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CDK4的活性,阻止细胞从 G1进入 S 期,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p16基因失活原因多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明确 p16基因与口腔恶性肿瘤的关系对口腔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鹤;李春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胆管癌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的疾病过程,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预后差,本篇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回顾分析,对黏蛋白在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段海章;李凡;孙岩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从人胰腺癌细胞系 PANC -1中分选出肿瘤干性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流式细胞仪分选出 CD44+CD24+、CD44-CD24+、CD44+CD24-和 CD44-CD24-4类细胞亚群;6MV X 射线照射前后,DCFH -DA 探针检查各亚群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将各亚群细胞接种于 BALB/C -nu/nu 裸小鼠,观察、比较成瘤率。结果:4个亚群细胞比例如下:CD44+CD24+(0.6±0.2)%、CD44+CD24-(89.3±2.6)%、CD44-CD24+(4.1±1.3)%和 CD44-CD24-(6.0±1.7)%;与其他亚群比较,CD44+CD24+干性细胞活性氧水平在 X 线照射后低,平均荧光强度(MFI)显著低于其他3组细胞(P 值均<0.01)。1×102个 CD44+CD24+细胞接种于裸鼠,6周后成瘤(1/8);接种1×104个 CD44-CD24-细胞,12周后未成瘤。结论:分选出的各亚群中 CD44+CD24+更具有胰腺癌干细胞特性,体内成瘤能力强,其余依次为 CD44+CD24-、CD44-CD24+、CD44-CD24-;CD44+CD24+细胞内 ROS 低水平,为进一步研究胰腺癌干性细胞 ROS 的基因调控奠定基础。
作者:王磊;胡晨曦;夏铀铀;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 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两组介入治疗:对照组:碘油+化疗药(5-FU +EPI +DDP);治疗组:碘油+化疗药(5-FU +EPI +DDP)+重组人 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每4周一次,连用3次。结果:不论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毒副反应不大,耐受性良好,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提高;治疗后两组均能使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 AFP 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明显;治疗组的有效率(82.76%)明显高于对照组(59.38%),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结论:今又生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李东辉;王海鹏;孙华;李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本刊遵循的国际医学期刊委员会(ICMJE)对生物医学类稿件的统一要求。要求所有作者在提交稿件时说明,文章内容是否已经知情同意和经过了伦理学审查。未经同意,不得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若确因科学目的需要,必须获得患者(或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方可刊登可辨认患者身份(包括患者姓名、姓名首字母或病案号)的文字描述、照片和家谱。否则应删去可辨认患者身份的细节。若为了保护患者需更改其特征性资料,如遗传家谱,则作者应确保这种变更不会歪曲研究的科学意义。论文作者应承担一切违反义务和侵权的责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肿瘤、不同治疗方法下调强放疗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95例胸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类型分成肺癌组35例,乳腺癌组29例,食管癌组31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单纯放疗组26例,同步放化组34例,序贯放化组3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6个月后观察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在偶发室(房)性心律失常、ST -T 段改变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结束6个月后和治疗前在偶发室(房)性心律失常、ST -T 段改变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肿瘤类型上治疗前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后胸部肿瘤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多在早期出现,且为可逆性。调强放射治疗精确性保证了不同类型胸部肿瘤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无显著差异性。
作者:刘孟春;汪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报道5例贲门癌前纵隔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5例,4例经 CT 检查发现有腹腔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骨旁淋巴结肿大,1例超声检查发现有胸骨旁淋巴结肿大,全部患者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胸骨旁肿大淋巴结穿刺病理活检。结果: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全部发现癌组织,提示腺癌。结论:贲门癌发生纵隔淋巴转移时有可能通过隔上淋巴结转移至胸骨旁淋巴结。
作者:王永鸽;常立功;杨静;郑薇薇;张秀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总结本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该病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和特殊染色等。结果:子宫颈腺肉瘤多数患者表现为异常的阴道流血、宫颈息肉或者复发性息肉、阴道排液等,临床和病理上易与良性的宫颈息肉相混淆。本例患者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和阴道排液,子宫颈管增粗。镜下见肿瘤由良性上皮和恶性间叶成分组成,良性的上皮成分多为子宫内膜样腺体,间叶成分呈肉瘤样改变。免疫组化肿瘤间质细胞 CK(-)、CKL(-)、CKH(-)、SMA(-)、Desmin(-)、CD10(-)、S -100(-)、HMB45(-)、网状纤维染色可证实其肉瘤成分,PTAH 染色未见横纹,良性腺体成分 CK 和 CKL 阳性。结论:子宫颈腺肉瘤少见,易误诊,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及特殊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其治疗及预后还有待更多病例的长期随访。
作者:刘静;张锐;朱正龙;曹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检测和分选人类膀胱癌细胞系 T24中的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并初步鉴定其癌干细胞特性,为癌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技术,分选得到 T24细胞中的侧群细胞,并检测其比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检测侧群细胞中 ABCG2的表达情况;继而将侧群细胞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形成悬浮肿瘤细胞球的能力。结果:流式细胞分选结果显示:T24细胞中侧群细胞的比例约为3.6%。和对应的母系 T24细胞相比,T24侧群细胞的 ABCG2表达增高。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的侧群细胞成簇生长,并形成肿瘤细胞球。结论:人类膀胱癌细胞系 T24中存在具有癌干细胞特性的侧群细胞。
作者:殷波;张露丹;刘岗;王鹏;张超;田宝勇;宋永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脂代谢异常发病情况并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4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未经过放疗及化疗的且经病理确诊为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病例81例。另以子宫内膜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组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56例,收集患者和对照者一般资料,既往史,月经史,婚育史,用药史,家族史(包括家族肿瘤史),生化血脂结果,病理结果。结果:子宫内膜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三组在发病年龄、月经状态、孕产情况、糖尿病发病情况、肿瘤家族史、PCOS /甲减发病率、HRT/TAM使用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癌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血压发病率均高于子宫内膜正常组、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低于子宫内膜正常组、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 BMI、TG、TC、HDL 及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子宫内膜癌患者,血脂异常很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键因素,有望高血脂将可能作为尽早识别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的预警指标。
作者:郭桂林;古丽比也·沙比尔;阿依佐热姆·穆太力普;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成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2015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1例成人 HLH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初治时均表现为高热、肝脾肿大、凝血功能异常、血常规三系或二系受累。病因分析中7例(33.3%)为血液肿瘤相关性;10例(47.6%)为感染,其中3例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例(4.8%)肿瘤相关性(骨髓活检示转移癌);3例(14.3%)原因不明。随访中死亡16例,存活3例(长至今已5年7个月),2例失访;生存时间为4天~5.7年(中位生存时间183天)。结论:HLH 为罕见的致死性疾病,成人更为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常伴有多脏器受损,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预后大多不良。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敏;王建宁;孟庆齐;包红雨;付行财;侯艳秋;张柳波;蒋苏豫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 ECT2 mRNA 及蛋白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50例胃癌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 ECT2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 ECT2 mRNA 阳性表达率为54%,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ECT2 mRNA 均阴性表达(P <0.05)。ECT2蛋白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浓度(1306.389±215.824)ng/L 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的浓度(502.718±69.440)ng/L(P <0.05),并且与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相关(P <0.05)。结论:外周血中 ECT2 mRNA 及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胃癌发生、发展过程的有效分子指标。
作者:刘瑶;王红兵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程序性细胞死亡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是近年来发现的与细胞凋亡相关的新肿瘤抑制基因。研究发现 PDCD4在多种肿瘤中存在缺失或下调,并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本文从该基因的发现、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作者:姜艳;杨大群;王聪洋;柏縮文;许昌盛;李珊;陈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的20%,其中绝大多数(约15%)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1]。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以肺外症状为首发,极易误诊、漏诊。我科收治1例因低钠血症引起癫痫样症状的 SCLC 患者,现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如下。
作者:李政华;刘思瑶;胡玉琴;张栓宝;王蓓莉;姚俊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早期鼻咽癌患者8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都选择调强放疗,在放疗期间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地优质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6周。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的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5.0%和45.0%,治疗组放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将其进行对比,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 >0.05)。治疗组在进行干预期间的贫血、血小板减少、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脱发发生率无差异。干预后治疗组的口腔黏膜反应发生例数与程度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有很好的放疗效果,而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减少口腔黏膜反应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
作者:程平;易珑;陈艳;杨继红;王顺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