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系膜下动脉不同的分支和变异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杜燕夫;渠浩

关键词:肠系膜下动脉, 外科手术, 结直肠肿瘤
摘要:肠系膜下动脉系的解剖变异对直肠癌根治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左结肠动脉、结肠边缘动脉弓的解剖变异要求我们在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时,在彻底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左结肠动脉根部的中央组淋巴结的同时,保留左结肠动脉主干,这样既达到了根治的目的,又有利于控制手术风险,促进手术后恢复,减少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对乙状结肠动脉、肠系膜下静脉的解剖变异的认识提示我们在术中时刻谨慎操作,防范意外出血等并发症。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重视溃疡性结肠炎的规范化外科治疗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率近20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由于既往的低发病率以及结直肠外科亚专业化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国内对溃疡性结直肠炎的诊断治疗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盲区。与国外新的治疗理念相比,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内科治疗的过度依赖,对外科手术指征的过严把控,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对癌变的监控及早期处理严重不足等。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相关科室人员对UC 诊断治疗标准的知晓,强化区域炎症性肠病( 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诊治中心的建设,大力推动UC诊治指南的宣传与应用,是提高我国UC治疗水平的关键。

    作者:王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对论文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一书。注意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幂数亦不可混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术前单次应用氟美松对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疼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单次应用糖皮质激素对结直肠癌术后恶心、呕吐、疼痛及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腹腔镜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实验组:在腹腔镜手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的基础上,术前单次应用氟美松5 mg静注。分别于术后0-2 h、2-24 h、24-48 h进行恶心、呕吐及疼痛评分,测定术前1天及术后1-3天的C反应蛋白( CRP)及外周血氢化可的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应用氟美松可以明显缓解术后0-2h、2-24h的恶心、呕吐(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0-2h疼痛评分分别为2.33±0.49 vs 1.60±0.63(P=0.001),2-24h则为2.27±0.64 vs 1.53±0.52(P=0.006),而24-48 h为2.13±0.83 vs 1.47±0.51(P=0.014)。术后1-3d,实验组的CRP和外周血氢化可的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单次应用糖皮质激素能缓解结直肠癌术后恶心、呕吐及切口疼痛及应激反应,且安全可行。

    作者:王玉全;刘敬;赵武杰;赵召龙;谷斌;段志辉;杨伟光;冯博;郭丽改;李中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金陵术对顽固性混合型便秘患者直肠肛管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直肠肛门测压法( HRM-AR)研究顽固性混合型便秘患者行金陵术治疗前后直肠肛管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金陵术治疗的194例顽固性混合型便秘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对肛门直肠压力进行随访。结果金陵术后1月肛管静息压( resting pressure ,RP)、肛管括约肌长度,也称为肛管高压带( high pressure zone,HPZ)、肛管大收缩压(maximum squeeze pressure,MSP)收缩持续时间(duration of sustained squeeze,DSS)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在此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中MSP在12个月明显优于术前( P=0.043)。术后1月RP、RAP降低,ARR同步降低( P<0.05),但 ARR在术后3个月开始升高,并在12个月后明显高于术前( P<0.01)。 IRP术后1月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1);RAPG术后3个月后明显高于术前(P<0.01)且逐渐增大;金陵术后1月RAIR阳性率明显低于术前(P=0.014),术后12月RAIR阳性率逐渐恢复。结论金陵术后短期肛管运动和感觉功能有所减退,但远期其运动和感觉功能优于术前,金陵术同时能纠正肛管的矛盾收缩。

    作者:刘建磊;陈启仪;姜军;倪玲;冯啸波;黄裕;史益凡;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小肠肿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小肠是消化道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消化道总长度的3/4。小肠由于存在范围较广、发病隐匿,临床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及既往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往往导致该类疾病的诊治的延误。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其临床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诊断较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因此笔者阅读国内外小肠肿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200余篇,从而对该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作此综述,以期待对提高小肠肿瘤临床诊治提供有效数据参考和指导。

    作者:陈庆民;汤庆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提高肠造口病人术后自我护理能力的护理干预进展

    朱卉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肿瘤位置低或无法手术切除肿瘤的病人,不得不接受肠造口手术。造口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是评价其身心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仅只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更多的是关注患者所具备的自我护理能力来进行自我护理。因此,护士不仅要对造口病人实施心理和造口护理,同时,指导病人进行造口自我护理并掌握造口护理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朱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IP)是目前唯一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前列腺素E2促进小鼠中结直肠癌干细胞扩张和转移

    干细胞理论认为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和抗细胞毒性药物的能力,而炎症对于肿瘤干细胞的形成、维持和扩张,具有促进的效果。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一篇文章对人结直肠癌标本中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 PGE2)水平和结直肠癌干细胞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探讨了PGE2在小鼠体内结直肠癌干细胞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缩略词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征稿启事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为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承办,在结直肠疾病诊疗领域唯一一本专业学术期刊,其载体形式为多媒体光盘( DVD-ROM)。其以电子出版物特有的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本刊以从事结直肠疾病诊疗专业的医师和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结直肠疾病领域的科研成果、临床治疗技术和经验。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rcinoma ,CRC)是当今世界发病率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第四位的恶性肿瘤[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上升[2]。肿瘤远处转移是影响CRC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尤甚,约有40%~50%的CRC患者死于肝转移[3],包括同时性肝转移和延迟性肝转移。目前,以外科手术治疗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方式日益受到重视,普及应用,且受益良多。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等治疗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 CRLM)的综合治疗相关热点进行阐述。

    作者:张川;孙晔;费强;李娟;张冬生;朱春燕;孙跃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回肠淋巴瘤患者一例

    一、病例简介男性患者,61岁,因“腹部扪及肿块1年”就诊。患者于一年前腹部扪及一质硬肿物,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肿物处腹部隐痛,伴排便困难,便中偶带少量暗红血液,偶有腹胀。就诊于外院, CT示:右侧中下腹部占位,考虑小肠肿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于2014年11月21日以“腹腔肿物”收入。专科查体:右侧腹部可触及一鸡蛋大小肿物,活动度差,有压痛。肛门指检:直肠粘膜光滑,未触及肿块。腹部增强CT 示:右侧腹腔软组织肿块影,形状不规则59 mm ×76 mm三期轻度强化,与小肠关系密切,局部小肠肠管变窄,右侧腹腔内多发增大淋巴结。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CEA:1.71 ng/ml,CA199:4.13 U/ml。患者于2014年12月2日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无腹水,肝、胰腺、脾脏、胃、盆底未见转移及种植结节,肿物位于回肠远端,向肠壁外生长,大小约7.0 cm ×8.0 cm ×6.0 cm,侵及右侧升结肠,小肠系膜区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其他肠管未见异常。术中诊断为小肠肿物侵及升结肠。术中决定行“右半结肠切除,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回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来源于生发中心;回、结肠断端(-),大网膜(-),肠周淋巴结(-)(0/16)。免疫组化:CD20(+),CD10(+),Bcl-2(+), Bcl-6(部分+), CyclinD-1(-), Mum-1(+), CD5(-), CD3(-),CD21(-), CK 上皮(+), Ki-67(+70%)。原位杂交:EBER(-)。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10日出院。

    作者:杨润坤;曹沐阳;赵兴旺;王猛;乔天宇;刘正;王贵玉;陈瑛罡;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增加栏目通告

    1畅《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于2013年已新增“教训与反思”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作者报告的同时让同行引以为鉴,以达到提升行业、让患者受益的目的。欢迎各科室有关误诊、漏诊、误治、误伤,包括护理失误、各种辅助检查失误、错误用药的病例整理成文交给我们,我们会再次加工,保护科室的隐私然后刊出。文稿要求:1500~2500字,文章应为真实病例,明确写出诊治过程的失误或缺憾,并由该领域的专家教授作相关点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本刊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大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循环血浆蛋白预测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现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直肠癌的筛查通常为粪便隐血试验( FOBT)检测,但FOBT的非特异性和低灵敏度限制其效能。高灵敏度的、非侵入性的可靠地检测方法有待探索。近期,Silvia Surinova 等发表在EMBO Mol Med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血浆蛋白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预测指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3D 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与应用前景

    3D腹腔镜将2D腹腔镜呈现的平面图像还原为立体图像,其视觉效果符合日常生活习惯,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3D技术引入腹腔镜手术,使腹腔镜手术既有2D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又有传统开放手术的方便性和灵活性。同2 D腹腔镜手术相比,3 D具有手术操作更方便,更快捷,手术质量更高,手术并发症更少等优点,此技术易于推广和普及。

    作者:汪天时;刘铜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一例

    患者男性,31岁,因“间断便血半年余”于2014年6月7日查肠镜示:距肛缘4 cm处直肠粘膜可见一不规则菜花状隆起,表面糜烂充血。活检示:直肠腺癌,中度分化。2014年6月12日胸腹CT示:直肠管壁局限性增厚,盆腔多发肿大淋巴结。患者2014年6月24日至2014年7月28日行盆腔局域放疗,完成照射DT50 Gy/25 F,同步行希罗达口服化疗2周期。2014-09-12于我院行腹腔镜下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 Miles手术),术后病理示:直肠+肛门切除标本:(直肠)腺癌,II-III级,溃疡型,肿瘤大小1.5×1.0×0.8 cm,肿瘤侵犯肠壁全层达浆膜外纤维脂肪结缔组织,浆膜处可见癌结节。上下切缘未见癌累及,肠周淋巴结可见癌转移(2/7)。术后恢复可,临床诊断为“直肠癌根治术后T4aN1M0,IIIb期”。2014年10月11日始于我科行“奥沙利铂:200 mg d1联合卡培他滨(卓仑):1.5 g po bid d1~14,21d/cycle”方案化疗八周期,过程顺利,无明显恶心、呕吐和神经毒性等副反应。后定期复查,至今病情稳定,未有复发。

    作者:孙婧;梅竹;顾艳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这是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制订的第1个关于加速康复外科( ERAS)在结直肠手术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ERAS的概念是指通过优化围术期的处理,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减少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的作用。 ERAS是21世纪一项重要的外科学进展及革命,目前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为成功。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制订了《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结肠镜下息肉检出、治疗及质量控制

    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已广泛用于临床,镜下可仔细观察全结肠及末端回肠黏膜,发现息肉并镜下切除可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1]。对于存在便血、腹泻、腹痛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或存在患癌风险的无症状人群,首选该检查。掌握结肠镜下息肉检出及治疗对于训练有素的医生并不困难,但如何对照指南进行质量控制提高水平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学习2014版美国消化内镜医师协会指南,回顾性分析笔者2009~2014年间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丁彤;胡爱翠;胡晓珊;张家敏;周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后近期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后近期复发率的情况,分析不同的预后因素与术后近期复发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并行切开引流术的患者123例,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一个月内肛周脓肿复发率为29.27%,形成肛瘘率为75.6%。男女复发率相近,无明显差异(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指数、脓肿深浅、肿痛病史、切排病史、糖尿病、发热是影响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的肛周脓肿及既往有过肛周肿痛病史与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深部脓肿或既往有过肿痛病史会增加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的风险,所以完善的术前检查,术中避免脓腔的残留,术后引流通畅,形成肛瘘后尽早手术,是避免肛周脓肿术后再复发的关键。

    作者:吴炯;孙建华;杨佳佳;王振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