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群;郑宗富;马建芳;邱凤英;施水兰;陈宏;林红;董文玉
目的探讨泰尼注射液(国产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对重度高血压病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舒张压≥120mmHg的重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3组,观察泰尼注射液的起效时间、疗效与安慰剂的双盲比较、泰尼注射液的量效关系及其副作用.结果 63例病人血压均达到良好控制,滴注泰尼注射液可使血压逐步下降,连续滴注可产生持续效果,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泰尼注射液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重度高血压.
作者:张晓;赵文炳;王建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糖尿病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死亡率高达12%~26%.为查清糖尿病与脑梗死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现将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例155例作了回顾性临床分析.
作者:江鸿;张维强;曾世京;王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功能障碍,现认为主要与心脏的前后负荷相关,影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功能的另一个因素为内分泌激素及代谢因素的改变,我们观察了9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江;余冠东;罗地来;曹源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基因转移系统日渐完善,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已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作者:高文谦;李小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内皮素-1基因表达的变化和部位,以及丹参对内皮素-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应用点杂交的方法,动态观察大鼠持续性脑缺血前和缺血后0.5、1.5、3、6、12、24、48和72 h皮层和尾壳核内皮素-1 mRNA水平的变化;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了脑缺血后24h大脑表达ET-1 mRNA的部位及细胞类型,以及丹参的影响.结果缺血侧皮层和尾壳核ET-1 mRNA水平于缺血6 h开始明显升高,于缺血24~48h达高峰.在缺血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广泛ET-1 mRNA表达.在ET-1基因表达阳性的细胞中,既有血管内皮细胞,又有神经细胞.丹参预防组ET-1基因表达增强,但低于对照组.结论脑缺血可诱发ET-1基因表达增加,导致ET-1合成增加.丹参能部分抑制脑缺血后ET-1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振洲;吴卫平;匡培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对75例CI、48例健康对照进行了AGT基因M235T多态性检测.结果 CI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0.78,235TT基因型频率为0.64,与对照组(分别为0.604和0.375)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8.82,P=0.003;x2=8.27,P=0.004).校正了CI的几种危险因素(血总胆固醇、血糖及年龄)后,235TT基因型仍可使CI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分别为OR=3.289,P=0.036;OR=2.49,P=0.023).结论 AGT基因235TT型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晨;迟松;李江;罗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46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符合<临床神经病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及颈动脉硬化,CT排除脑梗死.
作者:曹传洲;鞠晏钟;刘建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及PCR法测定40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NF水平及TNF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TNF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血浆中TNF水平,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TNF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发病机理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TNFA或TNF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浆TNF水平升高没有关系.
作者:陈志群;郑宗富;马建芳;邱凤英;施水兰;陈宏;林红;董文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肌缺血可以描述为心肌能量需要和能量供给之间失平衡,这一病理状态使心肌能量代谢转为以外源葡萄糖为主要代谢底物,代谢效率由高效转向低效.
作者:周国鹏;赵志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对象与方法选择7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60~82岁,平均66.2岁,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其中32例为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者,均符合WHO规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40例为高血压病不合并冠心病者.
作者:李凯;魏秀芹;汪卫华;张红文;徐金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探明脑卒中患者临床费用构成比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别对96例脑卒中患者的总费用进行构成比分析及69例脑梗死患者费用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因素后,对这些主要因素与总费用之间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脑卒中患者总费用80%用在药费、护理费和床位费.(2)影响费用的主要因素为住院天数、入院时NESSS评分、治疗方式和意识障碍.结论影响费用的主要因素是住院天数、入院时MESSS评分、治疗方式,选择佳的治疗方式、减少住院天数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费用的关键.
作者:郑良成;罗祖明;陈勇军;刘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现阶段我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情况,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过去10年所有75岁以上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过去10年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占同期所有住院AMI患者的8.9%,其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6.1%、34.4%、12.3%和7.9%.63.1%的患者既往有心绞痛病史,24.3%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分别为38%、53.7%和11.3%,病死率为13.3%,明显高于同期所有AMI患者总的死亡率(5.8%).在透壁性AMI患者中只有8%接受了再灌注治疗.结论高血压和吸烟为老年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除与年龄因素有关外,还可能与这些老年患者中使用溶栓治疗较少有关.
作者:吴永健;杨伟宪;杨跃进;公方升;王刚;姚康宝;陈纪林;陈在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鼾症老年人中睡眠呼吸暂停症(SAS)与部分心血管异常改变的相关性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SAS的有关疗效.方法采用多导睡眠仪将67例60岁以上老年鼾症者分为SAS组和非SAS组,同时通过Holter心电及血压检测仪就两组间血压昼夜节律、高血压、心率变异性、部分心律失常、冠心病的状况作出比较.在SAS组中将接受nCPAP治疗5~7 d后的以上有关心血管状况与治疗前加以比较.结果鼾症老人中SAS的发病率较高(47.8%);在SAS组中,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冠心病心绞痛对扩冠药疗效不佳、睡眠期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SAS组.经nCPAP治疗后睡眠期不仅鼾声消除、SaO2明显增高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降低;而且心率变异性(HRV)和血压昼夜节律恢复.结论SAS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应用nCPAP不仅对SAS有较满意的疗效,而且对改善其并存的心血管病变也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希龙;童茂荣;夏锡荣;施毅;曹鄂洪;张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20例(>60岁)资料完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83例(19.8%);死亡71例(16.9%).结果 (1)单变量分析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有意义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P<0.05).年龄、性别对血栓栓塞性中风无明显影响(P>0.05),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血栓栓塞性中风有明显关系(P<0.01).(2)Cox回归显示:高血压、胆固醇水平增高是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危险因素众多;有效控制血压、积极降脂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关键.
作者:马会利;冯军;马永利;方业明;邓秀娟;陈纪林;陈在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脑电图、磁共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影像学特点,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30例比较.结果 (1)变视症的种类老年组主要以大脑性色盲为主,非老年组主要以小视症为主(P<0.005).(2)病因诊断老年组主要以脑梗死为主,非老年组主要以癫痫为主(P<0.005).(3)脑电图呈脑叶性癫痫放电,部位主要在颞叶、枕叶,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无差别.(4)头部磁共振示脑梗死,梗死面积小,梗死部位在枕极、上前方顶枕交界区、下前方颞枕交界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也无差别.结论脑梗死是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的主要病因,因无其它症状及神经科查体阳性所见,容易漏诊,MRI可帮助病因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韩蓉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灌注模型,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观察中,研究各脑区不同时相的缺血改变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急性期细胞毒性水肿的演变.方法健康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MCAO后15min开始DWI连续扫描.计算额叶、顶叶、内侧尾壳核、外侧尾壳核等脑区相对平均信号强度值(relative mean signal intensity, RMSI)及DWI高信号区的体积.各组后一次DWI成像后,行T2加权成像(T2WI)观察.结果缺血15min DWI即出现高信号,随缺血时间延长范围扩大.再灌注1 h,高信号区大部分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区域始终保持高信号.顶叶、外侧尾壳核RMSI在缺血及再灌注阶段均大于额叶及内侧尾壳核的RMSI.各组后T2WI检查无明显病灶样改变.结论 DWI对急性脑缺血非常敏感,可用于评价早期缺血细胞水肿发展过程及时空变化规律.
作者:易黎;张苏明;张新江;刘买利;卢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缺血预适应(IP)模型,探讨IP对缺血-再灌注(I/P)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在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佐星(60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2 d后,随机时刻测定血糖,将血糖≥11.1 mmol/L定为糖尿病大鼠22只,另外22只血糖正常鼠为非糖尿病鼠.2周后,麻醉大鼠,结扎和放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复制IP和I/P模型.将44只大鼠分为IP糖尿病大鼠组(DIP组)、IP非糖尿病大鼠组(NDIP组)、非IP糖尿病大鼠组(DNIP组)和非IP非糖尿病大鼠组(NDNIP组)各11只.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取心脏切片染色,计算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坏死范围.结果各组间心肌缺血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DIP组心肌坏死范围较DNIP组明显减小(P<0.01).DNIP组室性心律失常增多,尤其心室颤动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以减轻糖尿病大鼠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严重损害,能减少心肌坏死范围和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作者:吴伟;王秋月;时伟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