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王秋月;时伟红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单纯高血压、健康老年人的经颅彩色多谱勒(TCD)检查,发现三组成员动脉硬化在不同分支有明显差异,而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轻重与波及血管的范围大小及单支血管的狭窄程度有关.
作者:陈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在心血管病临床应用已达40年,在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及某些心律失常等方面效果肯定,是临床常用药物.由于β阻滞剂是具有负性变时及变力的药物,所以心力衰竭曾被认为是使用β阻滞剂的禁忌证.
作者:顾复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肌缺血可以描述为心肌能量需要和能量供给之间失平衡,这一病理状态使心肌能量代谢转为以外源葡萄糖为主要代谢底物,代谢效率由高效转向低效.
作者:周国鹏;赵志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资料和方法经Holter证实,有孤立性长R-R间期的心房颤动患者共174例,年龄41~79岁,其中男性105例,女性69例.心室率范围在46~213次/min,长的孤立性R-R间期为2.0 s.
作者:张家利;尹娟;范军;吴一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泰尼注射液(国产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对重度高血压病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舒张压≥120mmHg的重度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3组,观察泰尼注射液的起效时间、疗效与安慰剂的双盲比较、泰尼注射液的量效关系及其副作用.结果 63例病人血压均达到良好控制,滴注泰尼注射液可使血压逐步下降,连续滴注可产生持续效果,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泰尼注射液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重度高血压.
作者:张晓;赵文炳;王建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对象与方法选择7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60~82岁,平均66.2岁,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其中32例为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者,均符合WHO规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40例为高血压病不合并冠心病者.
作者:李凯;魏秀芹;汪卫华;张红文;徐金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我科自1997年7月至2000年10月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金纳多(EGb761)治疗VD 11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王岭;李从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缺血预适应(IP)模型,探讨IP对缺血-再灌注(I/P)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在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佐星(60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2 d后,随机时刻测定血糖,将血糖≥11.1 mmol/L定为糖尿病大鼠22只,另外22只血糖正常鼠为非糖尿病鼠.2周后,麻醉大鼠,结扎和放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复制IP和I/P模型.将44只大鼠分为IP糖尿病大鼠组(DIP组)、IP非糖尿病大鼠组(NDIP组)、非IP糖尿病大鼠组(DNIP组)和非IP非糖尿病大鼠组(NDNIP组)各11只.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取心脏切片染色,计算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坏死范围.结果各组间心肌缺血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DIP组心肌坏死范围较DNIP组明显减小(P<0.01).DNIP组室性心律失常增多,尤其心室颤动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以减轻糖尿病大鼠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严重损害,能减少心肌坏死范围和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作者:吴伟;王秋月;时伟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功能障碍,现认为主要与心脏的前后负荷相关,影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功能的另一个因素为内分泌激素及代谢因素的改变,我们观察了9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江;余冠东;罗地来;曹源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46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符合<临床神经病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及颈动脉硬化,CT排除脑梗死.
作者:曹传洲;鞠晏钟;刘建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及PCR法测定40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NF水平及TNF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TNF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血浆中TNF水平,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TNF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发病机理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TNFA或TNF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浆TNF水平升高没有关系.
作者:陈志群;郑宗富;马建芳;邱凤英;施水兰;陈宏;林红;董文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内皮素-1基因表达的变化和部位,以及丹参对内皮素-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应用点杂交的方法,动态观察大鼠持续性脑缺血前和缺血后0.5、1.5、3、6、12、24、48和72 h皮层和尾壳核内皮素-1 mRNA水平的变化;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了脑缺血后24h大脑表达ET-1 mRNA的部位及细胞类型,以及丹参的影响.结果缺血侧皮层和尾壳核ET-1 mRNA水平于缺血6 h开始明显升高,于缺血24~48h达高峰.在缺血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广泛ET-1 mRNA表达.在ET-1基因表达阳性的细胞中,既有血管内皮细胞,又有神经细胞.丹参预防组ET-1基因表达增强,但低于对照组.结论脑缺血可诱发ET-1基因表达增加,导致ET-1合成增加.丹参能部分抑制脑缺血后ET-1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振洲;吴卫平;匡培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几年,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常面临一个棘手的诊断问题,即有轻度记忆或认知损害,但尚无痴呆的老年人,究竟是属于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on impairment,MCI),还是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早期表现,抑或是老年人自然认知下降呢?
作者:王炜;王鲁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糖尿病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死亡率高达12%~26%.为查清糖尿病与脑梗死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现将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例155例作了回顾性临床分析.
作者:江鸿;张维强;曾世京;王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20例(>60岁)资料完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83例(19.8%);死亡71例(16.9%).结果 (1)单变量分析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有意义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P<0.05).年龄、性别对血栓栓塞性中风无明显影响(P>0.05),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血栓栓塞性中风有明显关系(P<0.01).(2)Cox回归显示:高血压、胆固醇水平增高是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中风危险因素众多;有效控制血压、积极降脂治疗是预防血栓栓塞性中风的关键.
作者:马会利;冯军;马永利;方业明;邓秀娟;陈纪林;陈在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对象和方法在102例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准的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4.9±10.2)岁.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2.2±10.2)岁.
作者:张萍;温东辉;刘肇禧;范军;范丽文;康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脑电图、磁共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影像学特点,并与同期非老年患者30例比较.结果 (1)变视症的种类老年组主要以大脑性色盲为主,非老年组主要以小视症为主(P<0.005).(2)病因诊断老年组主要以脑梗死为主,非老年组主要以癫痫为主(P<0.005).(3)脑电图呈脑叶性癫痫放电,部位主要在颞叶、枕叶,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无差别.(4)头部磁共振示脑梗死,梗死面积小,梗死部位在枕极、上前方顶枕交界区、下前方颞枕交界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也无差别.结论脑梗死是老年人脑源性变视症的主要病因,因无其它症状及神经科查体阳性所见,容易漏诊,MRI可帮助病因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韩蓉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对75例CI、48例健康对照进行了AGT基因M235T多态性检测.结果 CI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0.78,235TT基因型频率为0.64,与对照组(分别为0.604和0.375)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8.82,P=0.003;x2=8.27,P=0.004).校正了CI的几种危险因素(血总胆固醇、血糖及年龄)后,235TT基因型仍可使CI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分别为OR=3.289,P=0.036;OR=2.49,P=0.023).结论 AGT基因235TT型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晨;迟松;李江;罗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