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红;赵斌江;关雷;冯枫
目的:研究联合超声引导介入对各种囊实性肿物手术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2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手术感染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囊肿清除率;术后常规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患者卵巢囊肿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6.67%、对照组为75.00%;手术感染率试验组1.67%、对照组23.33%;试验组手术时间为(27.7±10.5) min 、术中出血量为(5.7±2.8)ml 、住院时间为(3.5±1.4)d ,对照组分别为(36.2±9.3)min 、(43.9±6.6)ml 、(4.4±1.8)d ;试验组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为95.00%、对照组为71.67%;1年内囊肿复发率试验组为3.33%、对照组为3.33%。结论联合超声引导治疗各种囊实性肿物,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与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
作者:程荣;黎静;纪莉;朱莉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普外科患者深部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普外科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84例及40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感染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传统真菌培养结果比较;采用 ROC 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1,3)‐β‐D‐葡聚糖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阳性43例,阳性率为23.37%,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17.40%,(P=0.03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系数 K =0.617(P<0.001);(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8.82%;当以(1,3)‐β‐D‐葡聚糖=16.59 pd/ml 为临界值时,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达到大,灵敏度为92.03%、特异度为83.17%。结论(1,3)‐β‐D‐葡聚糖可作为普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效率,可为其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作者:王毅;朱冠保;饶尚锐;王中林;何杰;黄节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鼻咽癌单纯放疗与放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治疗防治鼻咽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3年412例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将其中150例鼻咽癌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不同治疗方式,其中单纯放疗40例、同期放化疗82例、诱导化疗28例,对比发生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结果放化疗患者的感染率为53.66%,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的10.00%及诱导化疗的3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化疗患者的感染率亦高于单纯放疗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感染部位在口腔、咽部黏膜占82.67%,显著高于(支)气管、肺部、泌尿系以及肠道等部位的8.00%、6.00%、2.00%、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50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53株病原菌,其中真菌所占比例高,为43.79%,显著高于其他病原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分布亦较高,分别占20.91%、19.61%及12.42%。结论鼻咽癌患者行单纯放疗及联合放化疗时,应积极关注其感染,及时送检分泌物标本,根据所得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吴庆珍;李素芳;潘志格;杜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3种呼吸机螺纹管的清洗消毒方法对其消毒干燥后保存时效期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探究有效方法,确保患者安全。方法对2009年12月-2013年6月重复使用的不同类型相同长度呼吸机螺纹管分3组:A 组95%乙醇浸泡消毒冲洗自然干燥法、B 组烘干箱烘干法、C 组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消毒干燥法,保存5、10、15、20、25、30 d ,每个时间段各105根螺纹管,分别进行螺纹管内采样细菌学检测,选取阳性率和合格率作为分析标准。结果重复使用的吸机螺纹管消毒后 A 组保存6个时间段样本均有细菌生长,B 组20、25、30 d 出现阳性,C 组仅30d 为阳性;5、10、15、20、25、30 d 检测合格率,A 组分别为94.29%、83.81%、75.24%、60.00%、43.81%、31.43%;B 组分别为100.00%、100.00%、100.00%、95.23%、91.43%、83.81%;C 组分别为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98.10%。结论95%乙醇冲洗干燥法保存的呼吸机螺纹管时效期<5 d ,烘干箱烘干法保存时间为>15 d ,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消毒干燥法保存的呼吸机螺纹管时效期可以达到25 d ,且长期保存效果优于95%乙醇浸泡消毒冲洗自然干燥法和烘干箱烘干法。
作者:杨淑革;袁景茹;郭凤仙;罗冬平;姜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癌症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与其耐药性,为癌症患者的感染防治与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86例癌症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各种标本送检,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部分药敏试验采用 K‐B 琼脂扩散法,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癌症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来自痰液、尿液、咽拭子及血液,分别占30.2%、16.3%、14.0%及11.6%;8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0株占58.1%、革兰阳性菌19株占22.1%、真菌17株占19.8%,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20.9%、11.6%和10.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耐药率较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结论癌症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需加强对癌症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检测,以指导合理用药。
作者:张玲玲;李广起;孙艳峰;赵靓;赵伟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中加强环节管理,以提高无菌物品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于2012年在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各环节管理,随机调查2011-2013年实施环节管理前后的消毒灭菌包各10000例,对器械包合格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成立质控小组、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器械合格率提高到98.45%,医院感染发生率降至0.17%。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各环节管理,能发挥潜能,改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裕;黎珍妹;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妇产科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等,便于加强监测和预防,减少甚至避免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方法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妇产科58例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种类及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等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手术切口感染为主,分别占46.55%、22.41%及18.97%;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2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0.32%、16.13%、11.29%、14.52%。结论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和长期使用是引起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强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管理与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是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作者:杨欣慰;崔华英;陈贤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调查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与病历管理 his 系统、微生物 Lis 系统等联网,对2012年8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各病区医院感染兼职医师负责该病区患者调查,调查的住院患者逐一在信息系统填写个案调查表,再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审核,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450例,实际调查1450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40例、43例次,现患率2.8%、例次感染率为3.0%;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儿科,占6.5%;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51.2%、18.6%、16.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为40.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9.7%,预防性用药占32.0%,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8.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地发现了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和人群,应针对性加强目标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应合理。
作者: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癌患者癌旁黏膜炎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胃癌患者182例,分析比较患者 Hp 感染、类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生长部位、癌旁黏膜炎症等,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型胃癌患者与弥漫型胃癌患者性别、生长部位及 Hp 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分型、组织病理分型胃癌患者间 Hp 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 感染率贲门癌为42.59%、胃窦及胃体癌为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肠型与弥漫型胃癌患者间 Hp 感染率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萎缩型胃炎、肠上皮化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 感染常发生于非贲门癌患者,Hp 感染阳性慢性胃炎是发生肠型和弥漫型胃癌的基础病变。
作者:吴艳林;蔡政;王文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医院糖尿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糖尿病发生感染患者送检标本,采用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琼脂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药敏数据用 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采用 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送检标本以尿液为主占56.5%,共检出37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4.3%;其中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分别为80.0%和100.0%,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为0;革兰阳性菌中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84.9%,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糖尿病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发生。
作者:金晶;吴伟平;林菲菲;林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呼吸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12-2013年呼吸科住院诊治的2576例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统计其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分离鉴定的病原菌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患儿感染部位、病原菌变迁及药物敏感性。结果发生医院感染102例,医院感染率为3.96%;感染部位主要以上呼吸道为主,占53.92%,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占18.63%;共检出病原菌11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0株占67.80%,革兰阳性菌22株占18.64%,真菌16株占13.56%;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由2012年的9.43%上升至2013年的2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革兰阴性菌均呈多药耐药性。结论要及时监测呼吸科住院患儿病原菌变迁及药物敏感性,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赵华;陈华;袁小平;黄晓英;ZHAI Hong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患者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创面脓液或分泌物送检的727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原菌鉴定,回顾性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采用 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727份标本检出35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48.1%;革兰阳性球菌238株占68.0%,革兰阴性杆菌105株占30.0%,真菌7株占2.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3.5%、64.9%和57.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1%,MRSA 对氨苄西林、利福平、环丙沙星、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 MSSA (P <0.05);MRCNS 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 MSCNS(P<0.05)。结论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阳性球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上抗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毕晓东;宋明爱;翟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的病原学及临床治疗措施,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23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急性肺栓塞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诊治与患者预后。结果23例患者入院时 X 线片均有支气管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痰液标本共分离出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75.86%,革兰阳性菌6株占20.69%,真菌1株占3.4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均为0,对头孢哌酮、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6.36%、95.45%;革兰阳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低,均为0,对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3.33%、83.33%、100.00%;经积极治疗后,两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较良好。结论老年肺部感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应根据病原学检验结果及早采取抗菌治疗方案,同时进行溶栓、抗凝为主的治疗。
作者:韩芳;安学东;张伟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血清降钙素原(PCT )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分析,旨在提高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能力。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医院接收救治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将其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5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5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将收集结果进行比较,对诊断资料与手术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CT 浓度感染组为(18.31±22.13)ng /ml 、对照组为(0.29±0.15)ng/ml ,感染组P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 PCT <0.5 ng/ml 有4例、0.5~2.0 ng/ml 10例、2.0~10.0 ng/ml 20例、>10.0 ng/ml 16例,检测呈阳性患者46例,阳性率92.0%,对照组患者 PCT <0.5 ng/ml 48例、0.5~2.0 ng/ml 2例、PCT 检测呈阳性患者2例,阳性率4.0%,感染组 PCT 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 可作为早期识别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PCT 检测对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国强;张和平;党元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多药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s)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205例开腹手术术后检出病原菌阳性患者的资料,分析发生感染的多种 MDROs 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布。结果在送检的标本中共培养出205株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39株占67.80%,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18.54%和13.66%;革兰阴性菌主要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MDROs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普遍较低,革兰阳性菌 MRSA 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结论开腹手术术后 MDROs 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丁志兰;刘波;张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与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XD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 XDRAB 50株,采用微量肉汤法和棋盘法测定 FOS 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常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药物单用和联用时细菌形态变化。结果4种抗菌药物与 FOS 联合使用在体外对 XDRAB 抗菌活性较单用增强,FOS 联用美罗培南 FIC 值显示协同与相加作用分别占32%和46%;FOS 联用左氧氟沙星(LVX)占58%和26%;FOS 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占32%和54%;FOS 联用阿米卡星(AMK)则占44%和38%;FIC 值显示 FOS 与4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与相加作用约占80%;扫描电镜观察到1/4MIC 浓度的 FOS 单用时,细菌肿胀变形,而与其他4种抗菌药物1/4MIC 联用时,细菌变形坏死。结论联合使用 FOS 能增强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抗菌药物对 XDRAB 的抗菌活性。
作者:温汉春;陈一强;黄宏;孔晋亮;晏奎;闵利;梁宏洁;李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2010年7-12月2508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2890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结果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9%、干预后为7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围术期抗菌药物规范执行率干预前为96.2%、干预后为9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81.5%、干预后为6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P <0.05)。结论采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了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规范执行率,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
作者:许建新;殷大云;李国平;郑才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法的效果,选择出佳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式,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不同手术室进行手术的3000例患者流行病学及感染情况,按照手术室消毒方法的不同分成3组进行比较,分别为单纯紫外线消毒组、空气净化机消毒组及层流组,每组各1000例患者。结果层流手术组感染率低0.9%,其次空气净化消毒机组为3.4%,紫外线消毒组感染率高9.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的均为层流手术室组,分别为0、5.4%;紫外线消毒组感染率高,分别为6.3%、6.1%;在控制诸多因素情况下,手术室消毒净化方式仍然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层流手术室净化以及空气净化机消毒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室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唐葶婷;雷凤琼;卞红强;罗万军;朱小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患者腰椎后路清除病灶以及减压引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3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42例,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诊断要点,其中行保守治疗的19例为保守组,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后路组,将治疗的相关结果进行记录总结,疗效分析指标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绝对卧床时间、临床症状减轻及住院时间和 X 线片的相关指标恢复时间等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47.6 d ,绝对卧床时间为122.7 d ,治疗后腰痛症状减轻较慢,15~18 d 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81.1 d ,且 X 线片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257.9 d ;而经后路组内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5.4 d ,平均卧床时间为47.6 d ,住院时间平均为27.5 d ,X 线片显示患者的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164.5 d ,且手术后腰痛症状减缓速度较快,6~9 d症状消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汉文;高书明;李民;李书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研究数据。方法对14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采用 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腹水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4株占70.81%,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3株占20.49%,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真菌14株占8.7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治疗后,显效41例、好转51例、无效5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2.59%。结论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不明显,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应进行腹水标本的采集和病原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利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红玲;瞿婷婷;李世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