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四川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4-0501
  • 国内刊号:51-1144/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103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多次获“四川省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四川医学杂志   2007年6期文献
  • 主动脉夹层瘤心力衰竭1例

    患者,男,34岁.因活动后心累3个月于2005年12月1日入院.人院前3个月患者轻微活动感心累,经休息后能缓解,能平卧,无双下肢水肿.曾于2005年9月15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瘤,建议其作手术治疗被拒绝,回家休息服药治疗.

    作者:刘延瑜;刘懋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静脉血栓1例

    患者,女,63岁.因反复阵发性心悸3年,再发1h于2004年4月17日人院.人院时查体:T 36℃,P 98次/min,R 20次/min,BP 130/70mmHg.神清,唇无发绀,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鸣音,HR 140次/min,心律不齐,S1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夏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结核性胸腔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患者,男,16岁.因左侧胸痛伴气紧20 d,于2006年5月3日人院.无明显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食欲下降等症状,院外未经治疗.患者系舞蹈学校学生,平时跳舞较劳累,饮食居住条件差.查体:T 36.6℃,HR25次/min,R 18次/min,BP 115/60mmHg(1mmHg=0.133kPa).

    作者:王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生儿支气管肺炎合并阑尾炎1例

    患儿,女,20 d,因咳嗽,腹胀,发热5 d,加重伴呕吐1 d入院.既往体健,出生时无窒息.5 d前患儿开始出现咳嗽、腹胀,继而腹胀逐渐加重,伴咳嗽、呼吸急促,1d前患儿腹胀伴呕吐胃内物3次,经院外口服药物治疗1d,患儿上述症状无缓解,频繁呕吐而人院.自病以来,患儿解黄色稀大便,每日1-2次,每次量约30~80g.

    作者:何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后绒毛腹腔内种植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因停经41 d,下腹隐痛3 d,加重5 h入院,血βhCG放射免疫测定25.41ng/ml(正常值<3.1ng/ml),B型超声波提示:盆腔混合性包块,盆腔积液,以右侧输卵管妊娠,于2004年11月18日急诊行腹腔镜下探查术.

    作者:彭军;罗剑儒;郭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咽旁间隙纤维脂肪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1年前在体检时发现左侧咽侧壁一突起,质软,无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咽部不适感,未作特殊处理.入院前1个月出现咽喉不适,并于左颈部扪及一包块,如鸡蛋大小,遂来我院就诊.8年前曾经行皮肤脂肪瘤切除术,余无特殊病史.

    作者:倪茂美;李文;唐玥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例疗效观察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确定,其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激活是重要的环节.本文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3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兵阳;夏秀云;石卫晨;兰永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胰腺囊肿伴脂膜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发现血糖升高2年,双下肢皮下结节3个月.患者于2005年3月1日入院,入院前2年体检发现血糖升高,1年前发现胰腺囊肿,3个月前双下肢出现皮下结节,蚕豆大小,从双足部逐渐向小腿、大腿及臀部发展.

    作者:陈子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巨大纵隔畸胎瘤切除麻醉处理1例

    患者,女,39岁,44kg.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呈持续性钝痛并阵发性加重,伴胸闷、气紧,轻度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术前呈半卧位已1周,左肺呼吸音低下,心脏听诊心音右移并遥远,CT示纵隔有15cm×15cm×13cm块状阴影,左肺不张,B超示心包中至大量积液,血吸虫病肝,胸腔少量积液.

    作者:谢立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CT检查1例

    患儿,男,1岁3个月,体重l0kg.因呼吸困难2个月,加重4 d入住耳鼻喉科.患儿表现为高热(T39℃),呼吸困难,吸氧时血氧饱和度95%.患儿入睡后频繁刺激性咳嗽,随呼吸动作出现头部摆动,时常惊醒.查体见口咽部后壁肿胀、堵塞口腔,喉部痰鸣音,左肺闻及湿瞭音.

    作者:方利群;刘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胃癌并发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

    患者,女,40岁.头昏头痛20d人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痛苦面容,心肺(一).左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神经系统检查:高级神经活动正常,神清语晰,双眼底重度水肿,静脉怒张,生理凹陷消失,无出血,余颅神经(一).

    作者:李芬林;刘鸣;郑洪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氯胺酮全麻过敏致喉支气管痉挛1例

    患者,男,56岁,68kg.诊断为右胸壁脂肪瘤,拟在局麻下行脂肪瘤切除术,人手术室后选用右胸壁包块周围局部麻醉注入局麻药(1%利多利因30ml+1:肾上腺素20万U)实施手术,手术时感觉疼痛难忍,手术无法进行,随后静脉注射氯胺酮100rng,同时0.1%氯胺酮200ml,静脉滴注维持麻醉,注药后2min,患者烦燥,面色青紫,口唇发绀,迅速托下颌加压面罩纯氧通气,气道阻力明显,血氧饱和度(SpO2)迅速下降72%,心率增快142次/min,立即静脉注射司可林100mg,地塞米松10mg,气管内插管手控呼吸SpO2迅速上升98%,心率逐渐减慢至94次/min时,患者再次出现手控呼吸压力增大,通气困难,患者面色青紫,口唇发于,心率增快至138次/min,SpO2下降至75%,停止使用氯胺酮,同时静脉注射司可林100mg,异丙嗪25mg,手控呼吸气道压力下降SpO2上升至96%,心率下降至102次/min,改用丙泊酚间断静脉注射维持麻醉,完成手术.术毕,患者呼吸正常,意识清醒,SpO2 98%,心率88次/min,拔管.

    作者:林开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分割式及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研究并比较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与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在不同载荷下基牙牙周膜的应力情况.方法 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上颌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缺失伴基牙有Ⅰ度松动的患者的上颌二维断层图像,然后在ANsYS Workbench 软件中分析由Pro/Engineer建立的模型.结果 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与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在斜向、水平及垂直载荷下基牙牙周膜Von mises力的数值范围及分布情况均有明显差异.三种载荷下均为戴用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较小.结论 分割式可摘局部义齿有效地起到了保护基牙的作用.这一设计对基牙有Ⅰ~Ⅱ度松动以及牙周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是可行的.

    作者:王敏;范长斌;罗云;满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靶向RANKL基因的siRNA对成骨细胞促破骨细胞生成作用的影响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大鼠成骨细胞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Ligand of 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L)的表达,观察成骨细胞RANKL/OPG比值的变化,探讨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合成4条RANKL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用Liopfectamin2000转染成骨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RANKL的表达,筛选出有效的干扰序列,并用Westemblot技术检测成骨细胞的RANKL、OPG的表达,观察RANKL/OPG比例的变化,采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技术探讨转染后的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结果 合成的4对siRNA中有一对可使大鼠成骨细胞的RANKL mRNA水平下降89%,蛋白表达下降76%;同时OPG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RANKL/OPG比例明显下调,破骨细胞的生成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RNAi沉默RANKL基因表达可显著下调成骨细胞RANKL/OPG的比值,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作者:高坤;镐英杰;张晖;裴福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及其调控糖皮质激素代谢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是一种细胞内亚细胞器,参与细胞内一系列脂代谢生长反应,包括在三酰甘油合成、胆固醇生物合成和分解及脂肪酸的氧化中去除分子氧、分解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peroxisomal proliferation)是指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体积和数目增多,目前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包明晶;田浩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丙泊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电抽搐治疗注射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缓解精神科电抽搐治疗静脉麻醉注射疼痛的镇痛模式.方法 符合条件的80例实施电抽搐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葡萄糖组)和研究组(利多卡因组),每组各40例,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充分摇匀后的丙泊酚注射液16ml,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4ml或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至20ml后,由有经验的治疗护士按丙泊酚4mg/s的速度沿已开放的前臂或肘部静脉给药.结果 两组在无注射疼痛、重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轻、中度疼痛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5,P>0.05);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98,P<0.01).结论 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缓解丙泊酚引起的中度疼痛,但不能完全消除丙泊酚引起的注射疼痛.

    作者:刘绍彬;祝鑫瑜;尹继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研究

    目的 观察7:1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预防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能.方法 30例老年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SF组和F组.前者采用舒芬太尼(0.6μg/kg)诱导插管,后者采用芬太尼(4μg/kg).记录术前血压和心率,气管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5min,10min时血压和心率.结果 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5min的血压和心率两组间没有差异.气管插管前,插管后10min时的心率SF组低于F组,插管后10min的血压SF组明显低于F组.结论 7:1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能同等程度的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使用舒芬太尼更易使老年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

    作者:张科;余学英;俞雅铭;叶章文;齐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骨盆内手术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骨盆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3年4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行骨盆内手术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按疼痛、行走、关节活动功能及有无神经永久损害、泌尿系统功能障碍进行评估,优良率88.5%.结论 经骨盆内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能减少对骶髂关节后部软组织的损伤,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如严格选择手术指征,通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进;向可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3种静脉麻醉药用于人工流产麻醉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氯胺酮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寻求佳静脉药物配伍方法.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人流患者80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200例为对照组;Ⅱ、Ⅲ、Ⅳ组各200例为观察组.Ⅱ组静脉注射双异丙酚2mg/kg;Ⅲ组静脉注射双异丙酚2mg/kg+芬太尼1μg/kg;Ⅳ组静脉注射双异丙酚2mg/kg+氯胺酮0.3mg/kg.匀速30~40s推注.观察3组患者诱导及苏醒时间、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3组均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有效率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中明显的人流综合征(PAAS)观察组无1例发生.对照组发生率为38.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异丙酚、双异丙酚+芬太尼,双异丙酚+氯胺酮用于人流均可达无痛的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可广泛推广应用,但必须严密监测,观察呼吸、循环以保证安全.

    作者:何德礼;王劲;李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探讨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方法 对1992~2005年的严重多发伤、ISS>16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50例(79.8%),感染率9.6%,漏诊率9.1%,死亡38例(20.2%).结论 多发伤抢救必须迅速、准确、有效.

    作者:杨文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用于颅内肿瘤控制性降压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索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的静吸复合麻醉,对颅内动脉夹闭术及颅内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的合理有效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颅内动脉瘤11例,脑膜瘤9例采用靶控输注系统(8/6/4)法则利用微泵持续输注复合吸入麻醉,对颅内动脉夹闭术及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结果 20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平稳,心率60~90次/min,MAP50~65mmHg;SpO2≥99%,ECG正常,ETCO225~30.结论 合理有效使用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异氟醚的静吸复合麻醉,精细的麻醉管理对颅内需实施控制性降压的手术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唐自跃;张玉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TSRH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

    目的 评价TSRH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中的效果.方法 对1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TSRH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术后随诊分析.结果 12例获平均20.9个月的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5.2%,疗效满意.结论 TSRH椎弓根钉系统操作简单、固定牢靠,适用于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谭均;李永奎;周林军;许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丙泊酚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丙泊酚与芬太尼或氯胺酮复合麻醉及单纯丙泊酚在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以寻找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 ASA 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组(A组)、丙泊酚加芬太尼组(B组)、丙泊酚加氯胺酮组(C组),每组2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B、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分别加芬太尼2μg/kg、氯胺酮1mg/kg,术中视患者情况部分追加丙泊酚20~30mg.结果 B、C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苏醒时间C组较A、B两组延长;呼吸循环的变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B、C组术中无1例发生肢体活动,而A组发生率为99%.结论 芬太尼、氯胺酮对丙泊酚的药效学有加强作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是一种合理、安全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冯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艾司洛尔在小儿全麻扁桃体摘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在小儿全麻扁桃体摘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全麻下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注射艾司洛尔后,患儿心率能维持平稳或稍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中异丙酚追加量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艾司洛尔能有效减慢心率,术后苏醒快.

    作者:陈冰;阳启茂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局麻加持硬加静吸复合3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

    目的 减少全麻药用量,减少对患者呼吸道的刺激作用及感染的发生率,增强肌松效果,保留硬膜外导管便于术后对患者施行自控镇痛术(PCEA).方法 首先作好相应间隙硬膜外穿刺,在确保穿刺成功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术中手术区的肌肉松弛及镇痛由硬膜外腔给药维持,全身麻醉药用药量达到患者消除神志为度.结果 全身麻醉药用量较全凭静吸复合麻醉减少(氨氟醚减少69%、氟芬合剂减少75%,长效肌松剂减少78.6%);较持续硬膜外麻醉加静吸复合麻醉用药量减少(氨氟醚减少44.5%、氟芬合剂减少50%,长效肌松剂减少40%),经统计学处理P<0.05,术毕患者苏醒快,呼吸恢复早,无烦躁发生,减少了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局部麻醉加持续硬膜外麻醉加静吸复合麻醉达到了理想麻醉的效果,是腹部大型手术及开胸手术理想的麻醉选择.

    作者:郭掬华;李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长托宁和阿托品用作老年患者全麻术前用药的比较

    目的 对比研究老年患者术前使用长托宁和阿托品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Ⅰ、Ⅱ两组,每组30例.分别在术前30min肌肉注射长托宁O.01mg/kg(Ⅰ组)和阿托品0.01mg/kg(Ⅱ组),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min、20min、气管插管后、麻醉开始后30min、气管拔管后的心率和血压,测量唾液分泌量、口干程度和镇静程度,面红、头晕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气管插管后、手术结束前记录吸痰量.结果 给药前与给药后Ⅰ组心率无明显变化,Ⅱ组用药后20min心率明显增快(P<0.05),两组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用药后20min唾液量分泌明显减少,与用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唾液分泌量、口干程度、镇静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托宁作为全麻术前用药,可明显减少唾液分泌量,无心率增加,无严重不良反应,对心血管疾病、老人、甲亢患者等,是一种良好的术前用药.

    作者:许明星;付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电离汽化合用湿润烧伤膏在色素痣400例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电离汽化合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色素痣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200例使用电离汽化切除色素痣后合用湿润烧伤膏创面处理,并与200例使用电离汽化切除色素痣后合用红霉素软膏创面处理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治愈疗效比较.结果 电离汽化切除治疗皮肤色素痣的总有效率为97.5%,合用湿润烧伤膏创面处理后大大加速创面修复,提高疗效,提升美容效果.结论 电离汽化切除直径<0.5cm的表浅皮肤色素痣合用湿润烧伤膏创面处理方法治疗皮肤色素痣便捷、安全、有效.

    作者:崔大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乙胺碘呋酮治疗肺叶切除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

    目的 探讨乙胺碘呋酮在肺叶切除术后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的使用方法及作用.方法 统计了肺叶切除术后发生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使用了乙胺碘呋酮的病例,观察其使用后的效果.结果 在全部46例中,42例得到有效控制,其中4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使用乙胺碘呋酮,可以将大部分此类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的控制.

    作者:范荣;钟世虎;姚玉春;杨帆;叶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AF(Atlas fixation)系统内固定.结果 伤口均Ⅰ期愈合,矢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18.5°,恢复到平均3.5°;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4.6°,术后矫正为0°;被压缩椎体高度由术前40%~70%,平均65%,平均18.5°术后90%~98%,平均96.2%;神经恢复情况Frankel A级4例恢复到B级,B级4例恢复到C级,C级和D级各8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 AF系统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术后神经功能及骨折愈合恢复满意,是相当值得推荐的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方法.

    作者:郭翊;李文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IE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加深对IE的认识,以期提高IE治愈率.方法 根据术前是否发热,将手术分为感染稳定期手术和感染急性期手术两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对手术近期效果的影响;根据术后近期结局,将手术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探讨术前危险因素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 外科治疗病死率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病死率,P<0.001.内科治疗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外科治疗平均住院时间,P<0.05.感染稳定期手术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明显低于感染急性期手术,P<0.05;而感染急性期手术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ICU监护时间显著长于感染稳定期手术.P<0.001.死亡组急性期手术和赘生物直径≥10mm的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术前体温≥38℃和术前Ⅳ级心功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0.001.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心力衰竭和急性期手术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强因素.结论 外科手术能提高IE的治愈率,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手术时机的把握,非急诊手术应尽量于感染稳定期手术,以减少术后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何东权;石应康;张尔永;肖锡俊;董力;杨建;安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3例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的诊疗体会

    目的 探讨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对我院11年来23例表现为低颅压综合征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体征及腰穿测压结果的分析,明确诊断后均采取综合性治疗.结果 外伤经测压腰穿<80mmH2O明确诊断,可采用体位疗法,静脉输液、鞘内注射等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 外伤后低颅压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杨安强;杨晓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逐级减压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 探讨逐级减压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我科采用逐级减压手术方法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31例,结合患者术前情况,对术后CT所见、手术并发症、GOS评分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病例死亡14例,死因为脑疝11例、败血症2例、肺栓塞1例;术中无急性脑膨出,术后残留血肿>20%2例,继发硬膜外血肿2例,无迟发脑内血肿、脑草、大面积脑梗死、脑脊液漏、脑膜炎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优于传统手术方法.结论 采用逐级减压的方法清除急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易行,既能有效的清除血肿,控制颅内压,又能较有效的预防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的一系列并发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闭合性脑损伤,且中线移位明显者.

    作者:顾应江;江涌;李昊;刘亮;詹书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 总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5月至2006年6月27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例因小肠间广泛粘连严重中转开腹,2例因小肠缩窄环形成腹腔镜辅助小切口处理完成,24例顺利行腹腔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5~24个月,26例无复发.结论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手术术后发生再粘连的机会比开放手术要小,对于较简单粘连带的患者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波;黄俊伟;陈平;张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国产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方法 2001年8月至2005年8月采用国产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72例.结果 72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肩关节功能根据Herscovici标准进行评定,优71例,良1例.结论 国产锁骨钩钢板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优良办法.

    作者:吴青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以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为主要术式.结论 B超、CT、ERCP、MRCP对本病的确诊、分型有帮助,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应作为择期手术的首选术式.

    作者:甘险峰;罗澜云;安宁;杨训;周晓辉;张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非侵入性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非侵入性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无创伤的即非侵入性的如生活指导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综合方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182例,疗程约4~8周.结果 治愈98例,好转48例,总有效率80.2%,治愈率53.8%.结论 采用非侵入性无创伤的综合疗法对慢性前列腺炎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获得了较满意效果.

    作者:雷国林;黄上明;曾定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大剂量胺腆酮静脉注射治疗老年室性心动过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大剂量胺碘酮(Am)静脉注射治疗老年室性心动过速(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8例电复律和静脉利多卡因效果不佳的VT患者静脉快速滴注胺碘酮150mg(15~30min),必要时15~30min重复1~2次,同时口服胺碘酮,随后按1~1.5mg,/min静脉滴注维持6h,再减量为0.5mg/min维持24h以上,第1个24h胺碘酮静脉用量1320~2980mg(2085±492mg).结果 用药后24h持续性VT终止24例(24/28),48~72h终止4例(4/28),其中1例停止静脉用药4d后再次复发,又重复用药治疗并安置除颤式起搏器.观察用药前后血压、窦性心率、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用药后心动过速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其中2例患者血压偏低,2例出现明显心动过缓.结论 胺碘酮作为抗快速VT的药物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在老年VT的治疗中可作为首选.其药物剂量强调个体化.

    作者:吴涛;李秋;刘小蓉;王勉;赵思勤;聂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1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3年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60岁老年组90例,<60岁的中年组21例,观察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梗死部位和面积、并发症、合并症和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起病形式、梗死面积、合并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多,梗死面积大,合并心力衰竭和并发肺部感染比率大.

    作者:张循;施凯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及白介素-6升高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b-ox-LDL)及白介素-6(IL-6)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将16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b-ox-LDL和IL-6浓度.结果 冠心病各组血清Ab-ox-LDL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b-ox-LDL和IL-6在对照组呈低度正相关,在冠心病组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血清Ab-ox-LDL及IL-6水平可评价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二者在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冠心病的重要预测指标.

    作者:陶剑虹;李杰;贺涛;李刚;刘明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吸入舒利迭与辅舒酮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吸入舒利迭与辅舒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给予吸入舒利迭,对照组给予吸入辅舒酮,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肺功能判定.结果 舒利迭治疗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临床效果和肺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组.

    作者:赵兰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纳洛酮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性脑病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肺性脑病(PE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6年11月68例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PE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纳洛酮组为治疗组,未用纳洛酮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用药前后的意识状态,呼吸、心率、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48h内有效31例,有效率91.2%,而对照组48h内有效27例,占79.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后呼吸、心率、PaCO2均有显著的下降(P<0.05或P<0.01),PaO2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的升高(P<0.05或P<0.01).但两组治疗后治疗组RR、HR、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意识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与肺脑合剂联用治疗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的PEP,比单独应用肺脑合剂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仕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痰热清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除均给予基础治疗外,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6.67%,高于对照组的4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用于治疗AECOPD,作用显著,疗效可靠.

    作者:丁连明;邢彬;崔彩梅;杜舒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格列卫治疗加速期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7例临床报道

    目的 初步评价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2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口服格列卫300~800mg/d,并记录服药前及服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指标变化.结果 加速期患者血液学缓解率37.0%;急性变期患者血液学缓解率22.2%.血液学总有效率59.3%.血液学不良反应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多见,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水肿多见,其为骨骼肌酸痛、乏力、头昏常见;而胸腔积液、头痛、皮疹等少见.结论 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耐受且加速期疗效优于急变期.

    作者:高秋英;朱焕玲;刘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典型胸痛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不典型胸痛患者冠心病的诊断问题.方法 136例不典型胸痛患者,根据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分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和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组.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血管内径狭窄≥50%时诊断为冠心病.结果 不典型胸痛患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3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者12例(37.5%),其中男10例,女2例;平板运动试验阴性组104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者8例(7.7%),其中男7例,女1例;二者之间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不典型胸痛患者有必要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而阴性者,特别是女性,冠心病可能性较小,不必要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费用.

    作者:田森;文亚红;许勇;田巨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唑吡坦按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唑吡坦按需治疗与连续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9例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连续或按需口服唑吡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临床总体印象表(CGI)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持续治疗和按需治疗疗效相近,治疗过程中无反跳现象及撤药反应.结论 唑吡坦按需治疗方法有效可行,对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长期治疗方案.

    作者:李巧薇;李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对43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氧化苦参碱600mg,肌肉注射,1次/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类一般护肝药物,疗程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可统计病例17例中血清HCV RNA转阴8例(47.1%)、对照组可统计病例18例中血清HCV RNA转阴1例(5.6%),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2个月末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但治疗结束时两组复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血浆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和血清Ⅳ型胶原(Ⅳ-C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分别为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IL-2R和Ⅳ-C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血浆SIL-2R水平和血清Ⅳ-CL水平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有抑制HCV增殖,抗肝纤维化及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作用,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CV感染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作者:于桂琴;周小辉;时晓桦;林佩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胸腰段椎体成形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胸腰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胸腰段PVP的椎体骨折患者共63例,根据术前肺功能测定,分为COPD组(22例)及对照组(4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肺功能及疼痛程度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用力肺活量(FVC)均低于正常.与术前相比,COPD组PVP术后3个月时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FVC、VC则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平均VAS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VAS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明显的疼痛和肺功能减损,经皮椎体成形术后3个月,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FVC、VC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对于先前已存在肺功能损害的c0PD患者,其改善作用有限.

    作者:姚蓉;梁宗安;王茂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脑出血44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及死亡,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4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小脑出血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起病多见,伴有意识障碍、脑疝形成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高.结论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小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确诊需行头颅cT或MRI,对出血量多者早期行血肿清除术是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预后与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况及是否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因素有关.

    作者:明利;刘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纳洛酮加清开灵治疗急性酒精中毒57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纳洛酮加清开灵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将治疗组57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用纳洛酮加清开灵治疗,而对照组97例单用纳洛酮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清醒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清醒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纳洛酮加清开灵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桂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成都市城市居民跟骨超声结果的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市城区正常人群跟骨超声随年龄的变化,以及体重指数、绝经等对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用定量超声仪对749例20岁及以上的不同年龄段人群行跟骨振幅的超声衰减(BUA)及超声声速(S0s)等参数的测定.结果 女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出现在40~49岁,超声声速(SOS)出现在20~29岁,而男性峰值骨量跟骨振幅超声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出现在30~39岁,各年龄组男性的BUA、SOS均高于女性:BUA、SOS在绝经后妇女明显低于绝经前妇女,正常体重和超重组跟骨超声参数均高于低体重组.结论 跟骨超声指标随年龄而变化;BMI高者可延缓骨强度的下降.

    作者:李伟;吴桐;张勤;王汝莲;蒲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为了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8.3%伴有雷诺现象,42%有肺间质纤维化,25%同时伴有RP和肺间质纤维化.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与雷诺现象和肺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关系.对有雷诺现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警惕肺动脉高压的可能,对此类患者,治疗要趋向于更加积极.

    作者:何金昌;焦水平;曾小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清前清蛋白和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联合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B、TBA、清蛋白(ALB)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A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这种差异随肝病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AB、TBA有助于发现肝功能的早期损害.

    作者:康长明;曾庆华;杨喜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创伤与失血性休克232例早期救治

    目的 探讨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21304年10月至2006年8月期间232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轻度休克56例,中度休克164例,重度休克12例,对所有休克患者同时通过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快速补液,根据CVP、SBE/NAP及尿量变化进行合理液体复苏,并以纳洛酮静脉注射辅助抗休克治疗.结果 好转190例(81.9%),无变化22例(9.48%),恶化11例(4.74%),死亡9例(3.88%).结论 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同时通过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快速补液,根据CVP、BE/MAP及尿量等变化进行合理的液体复苏,结合纳洛酮辅助治疗,可能提高早期救治率.

    作者:周莉娟;谢德东;汪金平;陈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膜癌病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确诊为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无特异性,头颅MRI增强扫描对早期诊断有帮助,脑脊液中均查到癌细胞.结论 脑膜癌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转移肿瘤,反复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作者:葛英;胡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愈美甲麻敏糖浆和酚麻美敏片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愈美甲麻敏糖浆和酚麻美敏片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症状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13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愈美甲麻敏糖浆与酚麻美敏片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疗程3~5d后根据症状程度的缓解情况评价疗效并记录评价安全性.结果 两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28.4%与31.8%,有效率分别为79.1%与80.3%.其临床控制率及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治疗鼻塞、喷嚏、流涕等卡他症状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主要症状缓解率和有效率相比也无显著差异,但是酚麻关敏片在治疗伴发的全身疼痛方面具有更明显疗效.结论 用愈美甲麻敏糖浆与酚麻美敏片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症状的疗效相当,其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良好.

    作者:秦莉;辜小丹;何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耳鼻喉科低年资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耳鼻喉科低年资护士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方法 根据分析原因发现,护理工作对象复杂,人际关系冲突,职业危害,媒体的不恰当宣传等因素.结果 采取相应对策,提高自身素质.结论 加强自身防护及职业道德教育,人文关怀,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使耳鼻喉科低年资护士从容面对压力,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晋云花;尹青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发性气胸误诊3例

    1 临床资料例1,男,32岁.4 d前出现咳嗽,无痰,活动后胸闷,自服消炎及止咳药2 d后,症状无缓解,来我院门诊行胸部照片未见异常,以急性支气管炎给予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2次/d,2 d,仍有咳嗽及气紧.于2003年8月20日收入我院内科.

    作者:唐云兰;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生儿肺炎128例临床X线诊断分析

    目的 总结新生儿肺炎的临床与X线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X线胸部平片的影像表现、二者之间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方法 分析128例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中支气管肺炎68例(53.1%),间质性肺炎30例(23.4%),大病灶肺炎12例(9.4%),大叶和(或)节段性肺炎10例(7.8%).结论 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肺部体征和X线表现关系的分析,提高本病诊断率的注意事项.

    作者:杨国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完全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 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 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36例患儿中1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1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 对持续发热>5 d,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或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川崎病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作者:胡旭东;龚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抗分泌剂治疗小儿水样腹泻研究

    目的 观察抗分泌剂消旋卡多曲颗粒(杜拉宝)治疗小儿水样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2例秋冬季腹泻病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杜拉宝,对照组予思密达,两组均给予液体疗法,微生态制剂治疗.结果 治疗5d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和9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旋卡多曲对小儿水样腹泻的治疗效果良好,无不良反应.

    作者:向梅;谢晓丽;程默;罗玉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早产儿晚发性代谢性酸中毒69例分析

    目的 了解早产儿晚发性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 总结2002年5月至2006年6月共69例LMA患儿的临床资料,对LMA发生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发生时间及血气分析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出生胎龄<34周发生LMA占68.11%;出生体重≥2.5kg占14.49%;②母乳喂养8例(11.5%),发生时间在2~3周36例(52.17%);③血气分析结果表明,pH值降低,BE负值增大,PCO2正常或稍低,PO2正常;④治疗予短期SB口服,疗效良好.结论 早产儿晚发性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人工喂养发生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进行血气分析以早期明确诊断;本病治疗简单,早期积极干预,预后良好.

    作者:邹永蓉;李乔红;龚放;范忠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微量泵泵奶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微量泵泵奶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4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吗丁啉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等常规处理.治疗组予微量泵泵奶.对照组常规胃管注奶,每2h1次.结果 治疗组在残奶量、奶量、呕吐消失天数上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低血糖数上,治疗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应用微量泵泵奶,可减少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使患儿奶量增长较快,效果优于胃管喂养.

    作者:王宇;黎瑞兰;郑燕;杨林;鲁利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辅助化疗用于宫颈癌Ⅰb2~Ⅱa期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分别采用静脉性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放疗结合手术治疗Ⅰ b2~Ⅱa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方法 将72例宫颈癌Ⅰ b2~Ⅱa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性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组(A组)35例;静脉化疗(鳞癌采用PVB、腺癌用FIP及腺鳞癌用PVBF方案)1个疗程结束复查血常规正常后开始后装放疗每周1次共2次,后一次后装后10~14d妇科检查显效后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放疗结合手术组(B组)37例,后装2次同A组,10~14 d后妇科检查显效行手术同A组;未显效者则转肿瘤科外照射结束后显效后手术同A组.采用直接观察并测量宫颈病灶变化及病理评定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疗效判定标准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坏死程度,评价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2次后装后症状缓解率、肿瘤消退率及术后组织学变化分别为91.43%、100%及100%,B组均为70.2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围绝经症状及性交不适明显低于B组(P<0.01);B组未显效者增加了1倍的住院时间;而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无明显差异.结论 A组和B组2次后装后对宫颈癌Ⅰ b2~Ⅱa期有明显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对于年轻患者A组较B组更能提高生命质量,延缓围绝经症状及性交不适的出现.

    作者:陈永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巨大儿4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减少难产的发生,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430例巨大儿及同期出生的430例正常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宫高、腹围以及分娩方式、并发症等有关情况.结果 孕妇分娩前宫高、腹围及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BPD)、股骨长径等参数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远较阴道分娩率高.其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率明显增高.结论 产前综合判断胎儿体重,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有助于降低母婴并发症.

    作者:丁秀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同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35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19例,回顾性对比分析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比经腹组长(P<0.05),术后发热患者少于经腹组,住院时间比经腹组短(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多,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大,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逐渐成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主要方式.

    作者:李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

    目的 总结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的方法、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对我科在全院范围内施行的气管插管后的气管切开术与同期作的未插管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效果与并发症的对比.结果 本组409例中共发生手术并发症39例次,发生率为9.53%,其中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286例,发生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6.64%;直接气管切开术123例,发生并发症20例,发生率为16.26%,两组相比,P<0.01.结论 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明显减少,其效果更好,更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作者:余静;王晋;付尤英;王静;罗启荣;陈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再手术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复发的原因,分析全身、局部因素对手术疗效影响的重要性.方法 对1997~2004年期间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后,经过随访2~3年保守无效的34例患者,通过再次手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导致术后复发34例:鼻腔各种粘连22例,筛窦病变残余气房10例,上颌窦口阻塞10例,鼻中隔高位偏曲8例,上颌窦霉菌团块残留3例.结论 影响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手术技巧、术后随访处理、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叶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智能化训练治疗大龄儿童弱视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智能化训练对大龄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将60例(94眼)弱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智能化训练及传统训练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提高视力及建立三级视功能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化训练对大龄弱视儿童的治疗是有效的,有一定优势的.

    作者:黄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浓度腺苷对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针对线粒体的半自主特性,采用高浓度腺苷对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自体编码基因表达进行干预,探讨高浓度腺苷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元能量代谢环节的影响.方法 颈动脉分流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取各实验组脑线粒体,采用Fernandez-Silva的细胞器体外3H-UTP掺入法建立脑线粒体体外RNA转录体系,根据新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用PCR仪对RNA转录体系产物进行PCR扩增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在腺苷浓度2mmol/L的情况下线粒体编码基因-Cox Ⅰ mRNA、CoxⅡmRNA、ATPase6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缺血再灌注组的CoxⅠ、CoxⅡ、CoxⅢ、mRNA相对表达量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P<0.05,P<0.05).在腺苷浓度2 mmol/L的情况下线粒体编码基因-CoxⅢmRNA、ATPase8 mRNA相对表达量与缺血再灌注后相对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过高浓度的胞外腺苷会导致线粒体自身编码基因的不正常表达,可能会导致脑能量代谢障碍加重.

    作者:贾栋;高国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左心耳血流频谱与复律后左房容积指数变化之间的关系

    目的 研究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左心耳(LAA)血流频谱与患者复律后左房容积指数(LAVI)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29例患者左心耳超声特性,根据左心耳血流频谱将患者分为Ⅰ组[清晰型,峰速≥25/(cm·s),n=21]和Ⅱ组[模糊型,峰速<25/(cm·s),n=8].然后超声观察两组患者复律后第1天、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LAVI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①与Ⅰ组患者相比,Ⅱ组患者的左心耳充盈血流峰速、排血峰速及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显著减小,左心耳内径及面积增大,SEC现象检出率显著增高,而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复律后第1天、1个月、3个月时两组患者间的LA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律后6个月时Ⅰ组患者的LAVI较Ⅱ组显著减小(P<0.05).③与Ⅱ组相比,复律后1个月内Ⅰ组患者LAVI的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个月、6个月内的LAVI的变化率显著增大(P<0.05).④相关分析显示:复律后6个月内患者LACVI的变化率与左心耳充盈血流峰速、排血峰速及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呈正相关(r=0.45,0.35,0.52,P<0.05),而与左心耳内径及面积呈负相关(r=.0.41,-0.44,P<0.05).结论 NV-AF患者LAA血流频谱与复律后左房容积指数的改变密切相关,超声观察LAA有助于判断患者复律后左房容积的变化.

    作者:张平洋;吴成权;董静;曹衡;李劲;何晓虹;张幼祥;张建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同层次护士的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差异性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不同层次护士的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差异性,为临床护理管理者针对不同的人群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焦虑量表(S-AT)对我院100名护士进行调查,求出不同层次护士应对方式和焦虑状况的平均值,方差分析法分析有无差异性.结果 年龄在20~25岁、工龄2~5年、中专学历、未婚、合同制护士的应对分值明显低于均值,焦虑状况高于其他组别.结论 不同层次的护士焦虑状况和应对方式有差异.

    作者:马桂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