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确定国产胰岛素注射液开启后有效保存时限,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供试品开启后,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无菌检查法做细菌、真菌检查。采用HPLC法测定供试品开启当天和微生物学有效保存时限末天的色谱峰面积,将两者的峰面积做配对比较,确定胰岛素的含量有无改变。结果供试品在开启28d后,经无菌检查,无一检出细菌、真菌。22份供试品在开启当天和开启后第28d所做的高效液相色谱得到的峰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12,p=0.834)。结论胰岛素开启后,在28d内,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骆伟;蒋刚;王国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10 mg组和40 mg组,每晚服药1次,观察4周、12周后的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随访3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服药后4周、12周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40 mg组比10 mg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S早期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能够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降低炎症因子,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郑琼;张道进;杨阳;何北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动态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缓解或耐药前后的hOCT1基因表达变化,初步探讨hOCT1基因表达变化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服用伊马替尼CML患者缓解或耐药前后的2个不同时点的9对(18份)标本进行了hOCT 1基因mRNA水平检测,并对半定量RT-PCR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其水平变化和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结果慢性期CML患者5例,第一和二次检测hOCT1相对表达量为(0.4246±0.2067)、(0.4858±0.1943),P=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进展期CML患者4例前后两次hOCT1相对表达量比较,有3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降低,1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升高。结论半定量RT-PCR方法方便简单,可以用于检测服用伊马替尼的CML患者hOCT1基因表达及变化,或许有可能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反应或耐药的检测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恒伟;朱焕玲;孟文彤;刘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对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查阅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参与制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前后出院病历643例,分析基本用药情况,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率,并以限定日剂量( DDD)为单位计算使用强度(AUD)。结果临床药师参与前该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在90%以上,AUD一般>85DDD,参与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可以降到60%以下,AUD一般在40DDD左右。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能有效地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
作者:田宝成;左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钠片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将20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于入院第2d、治疗后30 d和90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NDS)、Barthel指数、社会活动功能( FAQ)、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定。结果2组患者入院第2天ND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AQ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及90 d的ND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AQ和ADL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胞磷胆碱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方芳;邓晓清;蒋红焱;张立湘;向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侧束支主干阻滞心电图表现形式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4例双侧束支主干阻滞表现形式及组合类型,结合病因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伴一侧束支完全阻滞17例,不同比例双侧束支主干二度阻滞14例,双侧束支不同比例二度合并高度阻滞3例。均患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97%见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结论双侧束支主干阻滞是严重的一类双束支阻滞。
作者:樊弘;周从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护疗效,为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提供基础资料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发伤诊断的病例资料,并符合相关分组救治措施,如术前院前的急救与护理、手术以及术中术后救治措施,以格拉斯哥分级标准评价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良好率24%、中残率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良好率15%、中残率8%(P<0.05),重残率、植物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多发伤的病情十分危急,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率的环节,能有效的减少二次合并伤,降低病死率,同时制定合理的救治程序,均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向旭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Luminal亚型乳腺癌中临床病理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ER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结果按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40岁以下为青年组,40岁~59岁为中年组,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 T分期与N分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2,P=0.001。 ER与PR表达强度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9,P=0.000。年龄与HER2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97,P=0.17。结论原发肿瘤越大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越高,ER和PR表达强度密切相关,年龄与HER2表达强度呈负相关,年龄越大,HER2表达强度越低。 Luminal亚型乳腺癌中PR、HER2是进一步分型和治疗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准确检测至关重要。
作者:胡会华;周士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酒精中毒患者血浆ET、CGRP的影响,探讨纳洛酮治疗酒精中毒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对纳洛酮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浆ET、CGRP值进行检测分析。结果①0h纳洛酮治疗组与常规组ET、CGRP值比较,P>0.05。②1、3、5h纳洛酮治疗组与常规组ET、CGRP值比较, P<0.05。③ET与CGRP显著负相关。结论纳洛酮通过降低血浆ET值,升高CGRP值,对酒精中毒导致的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冯凡;胡山虹;苏元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MRTA)指导下的三叉神经痛( TN)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术前行MRTA的TN患者45例的治疗经验及疗效。结果45例中治愈35(77.78%)例,显效5(11.11%)例,有效3(6.67%)例,无效2例(4.44%)例。所有患者得到6~53个月随访,有33(73.33%)治愈,6(13.33%)例显效,4(8.89%)例有效,2(4.44%)例无效。结论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指导下的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MVD术前应常规性MRTA。
作者:杜奇勇;任林强;胡永光;刘旭东;徐扬;贺宇;代天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低张力压力绷带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入住我科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30例按伤口包扎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低张力压力绷带组和传统弹力绷带组,每组各15例。比较患者溃疡愈合时间、疼痛积分和生存质量(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存质量量表,CIVIQ量表),评价低张力压力绷带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溃疡愈合的有效性及舒适性。结果低张力压力绷带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传统弹力绷带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高于传统弹力绷带组,绷带使用期间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张力压力绷带包扎能够促进慢性下肢静脉溃疡愈合,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晴;刘芯君;游进慧;李情洁;刘芹;罗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以肺外症状为首发的肺癌临床特点,提高肺癌临床诊疗水平,减少其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80例肺癌患者资料,分析本组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本组80例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有35例首次诊断为其它疾病,误诊率达43.75%,其中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0例,颅内肿瘤6例,原发性肝癌3例,腰椎疾病2例,静脉血栓形成4例,骨肿瘤5例等。结论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的肺癌易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导致治疗延误,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全峰;陈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单次小剂量间断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cyclophosphamide pulse therapy,CPT)对成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疗效,并观察环磷酰胺(CTX)的不良反应。方法成人RNS患者22例,开始每月予CTX 0.2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2h以上静脉滴注,隔日1次,连续3~4次,共3个月( CTX 1.8~2.4g);以后每隔2月重复上述治疗,共6个月,总疗程9个月(CTX总量3.6~4.8g)。同时联合泼尼松0.5mg/(kg ·d)、抗凝及抗血小板等治疗,并在CPT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全胸片及心电图,观察疗效及CTX不良反应。结果单次小剂量间断CPT 3个月后,2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5例(22.7%),部分缓解(PR)16例(72.7%),无效1例(4.5%)。9个月后, CR 19例(86.4%)、PR 2例(9.1%)、无效1例(4.5%),且缓解患者(PR +CR)较治疗前血白蛋白(ALB)上升(P <0.01),24h尿蛋白定量下降(P<0.01),血总胆固醇(CHO)也较治疗前下降(P<0.05),4例血肌酐(Scr)增高者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CTX不良反应。结论单次小剂量间断CPT能提高成人RNS临床缓解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马玉华;夏志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和癌胚抗原(CEA)三项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定量法检测113例乳腺癌、43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35例健康人的血清CA153、CA125和CEA水平。结果乳腺癌组CA153、CA125和CEA的血清浓度、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乳腺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且随肿瘤临床分期增高而升高趋势;三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比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和灵敏度更高。结论CA153、CA125及CEA在乳腺癌早期检出率较低,不宜作为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指标,但其动态变化可作为监测病情进展的一种辅助手段,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缪小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郑氏正骨手法、掌骨夹板外固定治疗2~5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09例第2~5掌骨闭合性骨折患者,采取郑氏正骨手法复位,掌骨夹板外固定,辅以功能锻炼,中成药物对症治疗,定期复查随访3个月。后回顾分析各掌骨骨折的复位效果及手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09例掌骨骨折患者,通过郑氏正骨手法治疗,复位成功率达91.8%,复位后骨折移位率14.7%,手术率11.1%,手掌功能优良率达89.6%。结论郑氏正骨手法复位、掌骨夹板固定仍然是治疗掌骨骨折的有效可行方法,其复位成功率高,患者病痛少,手掌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袁峰;郎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酒渣鼻采用不同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光治疗:红斑期(Ⅰ期)及丘疹脓疱期(Ⅱ期)患者采用585nm激光治疗;鼻赘期(Ⅲ期)患者采用Nd:YAG激光及CO 2激光治疗。结果33例Ⅰ、Ⅱ期经585nm激光治疗及5例Ⅲ期患者经Nd:YAG激光及CO 2激光治疗2~3次,总有效率达100%,无永久性色素沉着及瘢痕等并发症。结论针对不同分期酒渣鼻使用针对性激光治疗方案,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吕蓉;陶丁;杨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门诊随访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在接受慢性心衰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持续12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BNP)及血浆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血浆hs-CRP (2.27±0.85) mg/L,对照组血浆 hs-CRP (4.36±1.03) mg/L,两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hs-CRP水平。
作者:饶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血清IL-32和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3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采用双抗体 ELISA法测定 IL-32,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IL-32为(126.44±86.69) pg/mL,CRP水平为(40.8±21.1) mg/L,明显高于治疗后(均P<0.05);且治疗前血清IL-32、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血清IL-32、CRP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IL-32、CRP变化对于评价AECOPD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世明;郝青林;任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西甲硅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诊断符合喂养不耐受70例早产儿,胎龄29~34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胃肠减压、灌肠通便等常规治疗等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西甲硅油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缓解情况﹑体重增长及住院天数,并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使用西甲硅油后可更快缓解胃潴留、呕吐和腹胀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使患儿更快达到全肠道内喂养,从而更快出现体重增长,使出院时体重大于对照组,并缩短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西甲硅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郭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右心房心电图( right- artrial ECG,RAECG)引导与常规技术( convenitional placement techniques, CT)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及其他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的骨科手术患者,经数字随机表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右心房心电图引导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A组,n=20)、传统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B组,n=20),穿刺结束即刻通过C臂或床旁X-胸片观察导管的走向,记录各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平均置入深度以及导管异位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8例,2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90%,B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4例,6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7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1.3±1.2)cm,B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4.45±1.6)c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穿刺时间、误穿动脉、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房心电图引导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优于传统置管法,且导管置入深度少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卢文江;范丹;兰志勋;徐广民;邓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40例,采用手法复位+塑性小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组患者28例,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治疗。采用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PRWE评分对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内固定组在放射学指标及功能评分上优于小夹板外固定组,但在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满意度上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及患者对功能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获得令患者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岳思阳;史艳光;刘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究术前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跟踪随访上述病例并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学指标及术前CEA水平同复发的关系。结果 CEA升高组的术后复发率较高(54.9%),与CEA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分期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率阳性相关(P=0.003).结论术前血清CEA水平是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问题的独立指标,术前血清CEA水平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治疗计划是有指导意义的。
作者:廖大勇;董浩;张栋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Neer IV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治疗Neer IV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8例,研究内固定物的使用,骨折复位、植骨等相关问题。结果18例患者均获6~22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周。根据Neer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评分,功能恢复优10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治疗Neer IV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可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刘德祥;刘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 BNP)和钠离子( Na +)在儿童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的病例48例,其中复杂型热性惊厥组(CFC)20例,单纯型热性惊厥组(SFC)28例,上呼吸道感染组(URI)20例,对照组15例。测定血清BNP水平、Na +水平。各组检测指标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血清BNP和Na离子水平:CFC组BNP水平高于SFC组、URI组和对照组;CFC组Na +水平低于其他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BNP与Na +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0.54,P<0.01)。结论热性惊厥刺激BNP的分泌,高水平BNP抑制醛固酮系统,使血钠水平下降,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生热性惊厥和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因此,测定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的BNP和Na +水平对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分型及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母发光;何海兰;李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研究成人OSAHS外科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病例,为成人OSAHS患者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采取必要的围手术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研究省内自2007~2011年间15家三甲医院成人OSAHS术后21例严重并发症的特点与规律,分析并发症分布情况以及总结主要经验教训。结果21例严重并发症中,8例为气道梗阻,12例为出血,1例误呛。结论虽然手术在近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开展,但成人OSAHS手术,尤其是重度OSAHS的手术治疗,仍然是一高风险的手术,围手术期气道梗阻及大出血是常见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CPAP治疗、有效止血,保留鼻咽通气道、预防感染等措施,是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胥斌;王杰;濮永杰;柳庆君;刘世喜;何刚;何耀;覃刚;刘嗣泉;田理;蔡华诚;郭朝先;范敏;肖世强;梁国庆;黄红星;詹良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内膜及内膜下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指数对人工周期冷冻胚胎复苏移植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131例接受人工周期冷冻胚胎复苏移植的不孕患者,于复苏当日进行子宫内膜厚度、内膜有无“三线”征、内膜及内膜下容积、内膜及内膜下区域的血管化指数( VI)、血流指数( FI)、血管化血流指数( VFI)测定,根据妊娠与否分为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131例复苏移植患者,86例临床妊娠,妊娠率65.6%,种植率54.2%。子宫内膜及内膜下容积、内膜有无“三线”征、内膜及内膜下VI、FI、VFI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移植优质胚胎组妊娠率和种植率均显著高于未移植优质胚胎组, P<0.05。结论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不能有效预测人工周期冷冻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是否移植优质胚胎可能是预测妊娠结局的关键因素。
作者:侯艳琼;罗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T SPOT. TB试剂盒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怀疑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32例,对其在气管镜检查下获得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实施T SPOT. TB检测。结果32例可疑肺结核患者中,23例明确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其中22例中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 T SPOT. TB 检测阳性(95.7%)。其中9例为非结核感染,9例中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 SPOT. TB检测阳性有1人(11.1%)。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T SPOT. TB检测以此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7.5%。结论 T SPOT. TB试剂盒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用来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永生;宁靓;蒋芳萍;李同林;赵天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特征。方法对1053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根据患者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两支和三支病变组,分析三组患者入院后心电图资料。结果①一支冠脉血管病变303例,二支冠脉血管病变309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441例。②异常Q波351例(33%)、ST段异常747例(71%)、T波异常831例(79%)、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68例(16%)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6例(1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作者:艾民;颜昌福;夏福纯;周双陆;贺剑;李翠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营养液,对照组术后第6天开始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术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量、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太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追踪检查模式下构建护理管理新体系,以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方法建立四心护理管理体系(“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以管理为核心“的护理管理、“以护士为重心”的护士行为督导管理、“以护士长为向心”的护士长管理),将“以单项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创新为“以整体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比较新管理体系实施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分级护理质量、护理组织收到感谢资讯及亮点。结果新体系实施后出院患者满意度、分级护理质量分别由实施前的(91.52±1.62)、(90.12±1.38)上升为(97.34±2.12)、(95.42±2.36),均有统计学意义;收到感谢资讯及工作亮点分别由实施前的64、8例增加到实施后的107、20例。结论实施“以整体质量”为核心的四心护理管理体系能有效树立“以患者安全和满意”的护理管理理念,完善护理管理内涵,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密切护患关系。
作者:周玲;王辉;杨桃;周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糖尿病肾脏疾病( DKD)住院患者初次诊断时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首次诊断为DKD的124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分析相关指标。结果对初诊时为Mogensen Ⅲ、Ⅳ和Ⅴ期的病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血糖值随着分期增加而降低,Ⅲ、Ⅳ期患者血糖控制较差;Ⅴ期患者血压控制差。护理上应结合患者各期的病情特点,对血压、血糖、饮食及药物治疗进行有效管理和调整,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结论早期诊断并结合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做好各期DKD患者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刁永书;黄佑群;马登艳;温月;冯延欢;付平;刘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40例母婴患者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母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母婴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母婴在新生儿护理机能掌握效果、健康育儿知识的正确率以及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母婴的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产妇满意度,促进产妇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和育儿技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伍芬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健康教育路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规范化管理,对照组实施普通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胰岛素泵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胰岛素泵相关故障发生率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结果两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理论知识及技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掌握更好( P<0.05);两组血糖控制较强化治疗前明显改善,均可以控制达标,观察组比对照组更快达标( P<0.05);观察组的胰岛素泵相关故障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提高患者对胰岛素泵治疗的认可程度和依从性,提高强化治疗的有效性,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曾成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入院宣教模式的规范和改进以提高患者入院宣教效果和满意度。方法入院宣教模式由传统的口头宣教转变为规范化、多样化的宣教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分别对实施前后患者入院宣教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施规范化入院宣教的患者对入院宣教内容和形式的知晓率和整体满意度高于传统的口头入院宣教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规范化入院宣教将会提高入院宣教的效果,提高患者对入院宣教的满意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增进护患关系。
作者:郭晓璐;蒲俐;阮毅;温月;刁永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早期母婴分离情况下使用手动吸乳器和电动吸乳器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2013年1~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由于早产、新生儿窒息、母亲由于医学指征需要暂停母乳喂养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对研究组使用电动吸乳器,对照组使用人工吸乳器进行早期乳房按摩刺激。观察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及乳房肿胀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多,乳房肿胀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电动吸乳器较人工吸乳器能在母婴分离的早期有效促进早泌乳,降低乳房肿胀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作者:林琦珩;蒋智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期间发热的规律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扰素治疗期间体温的情况,血细胞分析结果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和降温效果和护理对策。结果33例患者在术后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期间(100%)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每次用药后高体温40.1℃,低体温36.1℃,每天平均持续时间(9.8±0.56)h,第四日血细胞分析白细胞均正常或降低。结论对此类患者的发热护士多讲解疾病的相关的知识,持续时间,注射前给予患者口服芬必得并给予适当的降温措施,如应用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等,达到降温的目的,减轻患者不舒适的感觉。
作者:王俪;张婷;张玉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疾病恢复的影响。方法对36例试验组( B 组)患者采取认知疗法前后的医从性、 SAS、SDS、HAMA 评分的变化情况与治疗组( A组)的比较。结果 B 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医从性、SAS、SDS、HAMA 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系统、全程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不适、应激反应,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宋月琼;李加冕;戴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1,女,70岁。因喘憋1天入院。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20年,目前病情平稳。有冠心病病史5年。查体:BP 150/80mmHg,R24次/min,端坐位,口唇发绀,呼吸促,双肺下野可及湿啰音,心界向左下移位,心音低钝,心律齐,心率112次/min,心前区可及奔马律,无杂音,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V1-6导联ST段压低0.1~0.3mv,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静推呋塞米20mg,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0μg/min,1h后患者喘憋症状渐缓解,心电图示V1-6导联ST段压低明显减轻,但诉头部不适,随即出现狂躁、咬人行为,并强行拔出输液器针头停止输液,15 min后精神症状渐减轻并消失,2h后再次给予硝酸甘油静点后患者又一次出现以上精神症状,停用硝酸甘油静点后症状缓解。以后改为硝普钠静点,未再发作精神症状。7d后平稳出院。
作者:尹绍侠;王慧霜;郑朝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儿,男,13岁。因“反复面部皮疹3月,发热、头痛4 d”于2012年12月22日收入我科治疗。入院查体:T36℃,P 100次/min,R 24次/min。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呼吸平稳,颜面部可见红色片状斑疹,稍高于皮面,压之褪色,皮肤色素较深,无渗出、破溃。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心脏各区听诊未闻及杂音。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自身抗体:抗 nRNP:阳性,抗 sm 抗体: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核糖体P蛋白:阳性,抗双链ds-DNA抗体:阴性,抗核抗体:阳性,滴度1:320。入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入院后给予强的松20mg,3次/d,白芍总苷胶囊1粒,3次/d ,迪巧、西咪替丁等口服治疗。住院后取左耳前红色皮疹活检示:无表皮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基底细胞液化,真皮层内小血管及附件周围见少数淋巴细胞散在浸润。24 h尿蛋白0.21 g;艾迪氏计数白细胞>100万,大小便常规无异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正常(12.24)。从1月10日开始患儿精神症状明显,表情紧张,情绪易激动,难放松,时显惊恐,言语清,对答不切题,言语行为难理解,幻觉,有自杀及自残念头,予氯丙嗪、鲁米那等镇静安眠作用效果差。请神经科、心理卫生中心会诊提示原发病所致。于氯丙嗪25 mg肌注,强的松、赛乐特、再普乐口服。患儿情绪较前稍好转,但精神症状仍突出。2d后予甲强龙500mg,1次/d冲击治疗两次,丙球15g,连续3d。后患儿病情平稳,皮疹明显消退,情绪较前稳定,双手轻微震颤,能正常行走,听懂简单言语。复查补体C3正常,肝肾功电解质均无异常后准予出院。出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精神病性异常行为。
作者:郑鸿;李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因“口干、纳差、消瘦1月,神志恍惚半月”入院。既往体健,常年有关节疼痛的病史,自行在外购药治疗(具体不详,未发现过敏现象),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病史。近1月体重下降10 KG。入院查体:T:36.4℃, P:86次/min, R:20次/min, BP:128/94mmHg,神清神萎,皮肤黏膜干燥,唇略发绀,颈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缘下均未扪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入院查随机指血糖:24mmol/L,血常规、肾功、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血气分析未见酸中毒。尿常规示:尿糖3+,酮体2+,确诊为“糖尿病酮症”。治疗经过:入院后立即给予胰岛素(万邦制药,短效胰岛素注射液)0.1u/(kg·h)微量泵入控制血糖,同时输血塞通改善循环(双通道补液)。输入约5min,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大声吼叫,无畏寒发热现象。查体:BP:110/76mmHg,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考虑“血塞通”过敏可能,立即换血塞通为生理盐水静滴。患者症状无好转,烦躁,大汗淋漓,心率降至70次/min,疑低血糖反应,立即停胰岛素,患者腹痛症状较前好转,未吼叫、躁动;立即查指血糖22.5mmol/L,再次静脉输入胰岛素,患者迅速再次大声吼叫、烦躁不安,诉腹痛加重,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律,46次/min, BP:86/42mmHg,四肢冰冷,想解大便。考虑胰岛素过敏,立即停用胰岛素,给予阿托品0.5mg 静推,约5min后,患者血压升至130/94mmHg,心率72次/min,未诉腹痛不适。15min后,自行下地活动。后续治疗:使用优必林70/3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控制血糖,第1天2U 皮下注射;第2天3U;第3天5U,第4天8U,观察患者无过敏反应,逐渐增加剂量,同时大量补液促进酮体代谢,未加用口服降糖药,第7天患者酮体完全消失。第10天患者优泌林30增加至早餐前12U,晚餐前12U,血糖控制较好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使用优泌林70/30(12U,早晚餐前),空腹血糖在4~6 mmol/L;餐后2 h血糖6~7mmol/L,未出现低血糖反应,血糖控制较好。
作者:周渝;廖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咳嗽、咳痰,活动后心累气促1年入院。既往11年前有气胸病史,无遗传、家族、免疫及传染疾病史。查体:慢性病容,双肺呼吸音明显减弱,未闻及干湿罗音。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肌酶、降钙素原正常,痰培养无明显异常,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弱阳性。腹部彩超:左肾高回声,考虑错构瘤可能性大,子宫实性结节,考虑肌瘤。肿瘤标志物:CA15334.83 U/ml。肺功能测定: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大小气道重度受限, COPD ( GOLDIII ),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刷片未见肿瘤细胞。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双肺呈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表现,以间质感染为著,轻度肺气肿。胸部增强CT:胸廓呈桶状,双肺见多数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广泛分布,余肺野密度不均匀增高,肺纹理增多,右肺中下叶胸膜下区见散在条形影,考虑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可能性大。我院行吸氧及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后患者去第三军医大学,行胸腔镜活检证实为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术后患者拒绝安宫黄体酮及西罗莫司(雷帕霉素)口服,拒绝卵巢切除。
作者:刘彦;戴宏勋;郑晓梅;林火真;白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总结脑室内常见肿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征象。结果34例患者中男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发生于侧脑室多,透明隔病变少。脉络丛乳头状瘤仅见于侧脑室内、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多见、生殖细胞瘤蝶鞍内多见、颅咽管瘤第三脑室多见、脑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发生部位多变。 MRI以等/长T1、等/长T2信号为主,短T1、短T2信号出现率较低,且仅见于颅咽管瘤和脑膜瘤。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多数强化不均匀,4例无强化;钙化囊变多见,出血少见;几乎都有脑积水、半数发生脑水肿。结论脑室内肿瘤有其特征性临床症状、磁共振信号改变及间接影像学征象。
作者:胡鹏;唐光才;韩福刚;舒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4的表达变化,探讨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变化与高湿环境的关系。方法32只健康雄性的SD大鼠,随机分为30℃20d组、30℃30d组和30℃40d组(采用人工气候箱制作高湿模型)和常温常湿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大鼠脑组织AQP-4 mRNA表达, Western印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AQP-4蛋白表达。结果高湿环境下30℃20d组、30℃30d组和30℃40d组脑组织AQP-4 mRN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而只有30℃40d组脑组织AQP-4 mRN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组织AQP-4表达的变化与高湿环境有关。
作者:李薇;杨芸;李昆;郭鑫;王超;宋富强;周龙甫;呼永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某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情况的动态变化,为控制和消除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对某企业接触噪声作业且工作岗位相对固定的工人2008~2012年的纯音听力检查结果,并对听力损害与工龄、年份、工种(车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效调查1929人次,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1.51%(222)显著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8.09%(156)有统计学意义(=12.78,P<0.01);2008年与2012年高频及语频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份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组在6年与9年比较时,高频及语频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种(车间)不同听力损失有差异,综合车间、工艺车间LAeq8h(8 h等效连续A声级)噪声暴露水平高的岗位,听力损伤程度大于噪声暴露水平低的岗位。结论噪声暴露时间越长、暴露水平(剂量)越高,听力损伤率越高,且高频听力损失明显高于语频听力损失。
作者:徐涛;丁宛琼;宋瑛;严永华;桑振修;黄娅;王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县乡各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的现状与需求,以改进培训策略、提高培训效果。方法对2009~2012年四川省1125家县乡医疗机构共计3289名医人员自行设计问卷表进行培训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表2784份,显示89.8%医护人员未参加过系统而规范的急救技能专业培训,99.03%医护人员对培训需求高,尤对实用急救技术与知识更为渴求。甚至提出应该建立半年定期培训制度等。结论须加强对县乡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技能不断培训,以期提高基层应急救护整体能力。
作者:张德丽;张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改造、规范手术室急诊交接班程序,探讨此形式对手术室急诊手术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现有交接班流程存在的问题,。对手术室急诊手术交班时间、形式、内容进行了改造、规范、充实,建立一套标准化急诊手术交班程序。并通过自制调查表,调查规范手术室急诊交接班程序和内容后的效果。结果实施新的交接班程序后,值班组对仪器设备的了解程度达到97.5%,急诊手术情况的全面了解达到97.5%,护士的满意度达到99%。结论实施新的交接班程序后,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赢得了抢救时间,为挽回患者的生命提供了保障。
作者:郝永丽;曾昌群;涂雪花;龚仁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本文探讨使用卡片式说明对手术室贵重仪器的维护和管理带来的效果。方法通过自制仪器使用说明卡,并悬挂于仪器的适当之处,为操作者对仪器的使用起到明显的指引作用,使手术顺利进行。结果根据使用贵重仪器说明卡后仪器得到了正确使用,即保证了患者安全,也提高了手术质量,使手术室的仪器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结论卡片式说明的运用可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更好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作者:刘晓燕;谢晓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6S管理模式在病房物资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S管理法应用到病房物资管理中,同时结合信息系统,制定对管理区域的使用要求和具体措施,使病房每位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结果实施6S管理法后,物资混装、找物耗时多、清洁不彻底、物资积压、过期等问题比6S管理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房物资管理中应用6S管理法,能降低成本、大大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提倡和推广。
作者:胡敏;詹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