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含氟碳气体的表面活性剂类声学造影剂的基本特性.方法将具有表面活性作用的司班-80和吐温-80按一定的体积比配制,加入6%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至10ml,并将混合液充分搅拌;用声振仪振荡混合液40s,同时从注射器的底部匀速注入10ml全氟丙烷气体.光镜400倍下动态观察微气泡的浓度和直径,并运用体外循环系统观察不同剂量的彩色多普勒信号增强效果.结果造影剂中微气泡的峰值浓度为3.8×109/ml,其中90%微气泡直径≤4.5μm.体外模拟循环系统的能量多普勒信号增强持续时间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表面活性剂类声学造影剂的微气泡直径小、浓度高,且具有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和明显增强多普勒信号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唐杰;罗渝昆;张彦;吕晓川;李俊来;徐建宏;苏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海马结构MR图像分割的目的和意义图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是指根据区域的相似性以及区域间的不同,将一幅图像分割成若干互不交迭区域的过程.海马结构的图像分割就是在图像上把海马结构的边界找出来,使其成为一个连通、闭合区域的过程.海马结构体积测量(volume measurement)在颞叶癫痫、老年性痴呆、遗忘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的图像分割是海马结构体积测量、三维重建的关键和基础.因此,海马结构的图像分割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使用的分割方法主要还是以人工分割为主,因此研究适用于海马结构MR图像分割的方法有很广的临床应用价值[2,3].
作者:李祥林;王昌元;李月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脾脏是人体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多种复杂的功能.传统观点认为脾脏切除后其功能可由其它脏器代偿,对机体的影响不大.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全脾切除后患者暴发性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特别是儿童,全脾切除者比未切脾者感染率高出58倍,死亡率高出200倍,因此全脾切除术只有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考虑实施.而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既能抑制亢进的脾功能和减少过大的脾体积,又能保留部分脾脏的功能[1],目前已成为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治疗方法[2].
作者:韩海建;杜天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采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PW-DTI)定量分析血管重建术前后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 16例健康人,20例冠心病患者均行2-DE及DTI.采用PW-DTI分析血管重建术前、后左室壁及二尖瓣环DTI指标:收缩期峰值收缩速度Vs、射血前时间PEP、射血前时间PEP与局部射血时间ET之比PEP/ET、二尖瓣环4个位点平均收缩速度值Vmva.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室壁运动异常节段Vs显著降低(P<0.01),PEP延长(P<0.05),PEP/ET值增大(P<0.01);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前后比较,室壁运动恢复节段Vs显著增高(P<0.01),PEP缩短(P<0.05)、PEP/ET值减小(P<0.01),血管重建术后Vmva增高,且左室射血分数EF与Vmva呈显著正相关(r=0.81,P<0.01).结论 PW-DTI可实时监测心肌运动变化情况,定量检测血管重建术前后左室局部与整体收缩功能.
作者:尹家保;郭瑞强;孙有刚;张峻;周立明;郝力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对颅内结核感染病例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从而评价两者在诊断颅内结核感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该病临床分型与分期的应用.方法分析127例颅内结核患者的CT与MRI表现,其中脑膜型结核57例(44.9%),脑实质型28例(22.0%),混合型19例(15.0%),单纯脑室型12例(9.4%).结果所有患者中,116例(91.3%)CT与MRI检查均表现为阳性,7例(5.5%)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阳性,17例(13.4%)CT发现单发病灶,MRI却显示出多个病灶.结论 MRI在对颅内结核感染的诊断较CT更为敏感、准确.
作者:刘怀军;张琳;武柏林;王黎;王立新;李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CT鼻咽腔造影于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病例,探讨放疗后鼻咽腔壁脓性分泌物、痂皮影像学表现.方法 34例共37次CT鼻咽腔造影,造影与平扫和鼻咽光纤镜检对照分析.结果放疗后鼻咽腔壁脓性分泌物、痂皮CT影像较具特征性,平扫呈条片状软组织密度物,表面毛糙、条网状影,间杂小气泡.造影扫描条片状软组织密度物悬浮于鼻咽腔内,对比剂渗入痂皮与鼻咽壁之间,形成一细线状间隔.结论 CT鼻咽腔造影有利于认识放疗后脓性分泌物、痂皮CT表现,当与腔内复发灶鉴别困难时应用该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唐秉航;季明芳;何亚奇;李良才;黄湘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外伤后面颈部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变得简便、准确.现将我院1999年3月至2001年5月经高频彩超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面颈部假性动脉瘤报告如下.
作者:杨梅;夏明银;周雅娇;李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脑外伤患者脑血流速度(Vm)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方法 30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A).6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均分为B(外伤对照组)和C(刺激治疗组)两组.用FNS对C组实施治疗.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A、B和C三组患者ACA、MCA的Vm.分别于外伤后第1、3、5天检测B、C两组血清MBP.结果 ACA和MCA的Vm正常值分别为(45.4±6.1)cm/s和(54.3±5.7)cm/s;B组外伤后呈现持续性低Vm,ACA和MCA的Vm分别为(35.9±5.6)cm/s和(45.5±6.5)cm/s;C组FNS后Vm明显升高,分别为(42.8±6.8)cm/s和(51.9±6.2)cm/s.MBP正常值为(1.02±0.46)μg/L.外伤后第1天,B、C两组MBP明显升高,B组于第5天达高峰,而C组MBP于第5天则明显下降.结论外伤后Vm降低,血清MBP升高.FNS可明显提高脑外伤后Vm,改善脑循环,降低MBP,减轻脑损害.
作者:杨波;唐艳花;赵建英;宋来君;关方霞;刘婉华;刘会范;任新民;张正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11例血液HIV抗体阳性,且临床诊断为PCP患者(并经病理证实)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观察采用X线胸片,其中9例行CT检查.结果 11例患者的肺部均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其中,9例肺呈小叶浸润,病变肺叶为毛玻璃状,双肺可见广泛分布的网结节状影,其结节直径≤1cm,沿小叶中心分布,病变由肺门向肺外带发展,自下肺逐渐向上肺蔓延.大叶实变2例,表现为一叶或多叶实变,伴有肺气囊改变.结论卡氏肺囊虫肺炎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影像学检查可达到鉴别诊断的目的,可代替病原学检查.
作者:鲁植艳;胡浩;刘骏方;何稻荪;桂希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腹部检查发现5例脾动脉瘤,均经DSA证实.其中4例为腹部常规扫描模式所发现,1例行血管成像检查,扫描参数与常规扫描模式参数相同.血管三维成像方法为SSD,M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结果应用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模式进行血管结构三维重建即可明确显示脾动脉瘤,VRT成像较SSD、MIP能较好地显示脾动脉瘤的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脾动脉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VR技术成像优于SSD及MIP,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检查.
作者:李晓兵;田建明;王培军;王敏杰;萧毅;左长京;吕桃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普查肺癌的佳条件.方法对6例直径5~10mm的肺结节行4种不同条件mAs的低剂量扫描,并对20例因咳嗽等原因行肺部CT检查成人采用全肺20mAs扫描,结果采用4点分级法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和肺结节显示效果.结果 6例肺结节位于上肺野1例、中肺野2例和下肺野3例.20mAs可以满意显示肺各部位结节,而10mAs图像于肺尖和肺底处有较多伪影,明显影响结节的显示,20例采用全肺20 mAs扫描者其图像质量均为可以.结论 20mAs可作为螺旋CT低剂量扫描普查肺癌的条件.
作者:刘庆伟;崔允峰;郭卫华;修建军;李轶忻;杨玉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脾内动、静脉血流参数,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81例,检测脾动、静脉及其脾内分支.结果正常对照组脾动脉及其脾内分支越接近末梢血流阻力指数越低,而肝硬化各组结果与其相反.肝硬化各组脾充血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脾动、静脉及其脾内分支血流参数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生传;张秉亨;赵新民;雷小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空气灌肠整复术对小儿肠套叠诊治的疗效.方法应用GB-201型自动摇控灌肠器对583例肠套叠患儿进行肠套整复术.结果整复成功554例,整复失败29例,均经手术治疗,对失败原因对比分析.结论空气灌肠是诊治小儿肠套叠可靠的方法,具有疗程短、创伤小、成功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
作者:时胜利;陈志平;陈伟良;孙丽芳;冯东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在小儿常见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2例均行超声心动图及MRI检查,其中6例作心血管造影(ACG),57例行手术.结果 82例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60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 1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 2例, ASD合并PDA 1例, VSD合并ASD、PDA 3例,ASD 2例, PDA 3例.MRI检查出超声心动图漏诊的伴有主动脉弓病变18例.结论小儿常见左向右分流先心病的MRI诊断结果与超声相符,能显示心外大血管异常是MRI的优势.
作者:钟玉敏;朱铭;唐旭峰;王谦;孙爱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技术几个量化指标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该技术对32例正常人和34例冠心病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进行测量,测量指标:s波峰值速度(s)、持续时间(s-D)及时间速度积分(s-TVI).结果正常组s、s-TVI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降低(P<0.05);冠心病组病变节段s、s-TVI低于正常组的相应节段(P<0.05),而s-D差异不显著.结论 s, s-TVI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局部收缩功能的较好指标,s-D不能作为其评价指标.
作者:薛莉;李东野;陈清枝;王晓萍;吴兰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价值.方法 16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三型:髓内动静脉畸形4例;髓周动静脉瘘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8例.栓塞治疗后,13例获得较满意效果,2例无变化.在2个月至3年的随访期间,13例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作者:靳松;崔世民;张蕾莉;刘梅丽;闫世鑫;戴伟英;范一木;焦德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估三维超声在胆囊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诊断仪检查了51例胆囊疾病的患者.首先用二维超声对胆囊病变进行采集,储存到计算机,处理成数据块.然后切换到三维超声,确定感兴趣区,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后作三维的动态显示.结果三维超声所提供的图像立体感强,形态逼真,定位准确.结论三维超声能清晰地显示胆囊疾病的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为该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诊疗信息.
作者:詹维伟;杜刚;吐尼莎·艾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小儿消化道出血99Tcm-高锝酸盐异位胃黏膜的显像特征,建立美克尔憩室和小肠重复畸形影像学的诊断标准.方法对141例消化道出血患儿作了99Tcm-高锝酸盐异位胃黏膜显像,按7.4MBq/kg静脉注射99Tcm-高锝酸盐,以脐为中心进行动态17min和静态30min或1h的采集.结果 141例患儿中59例显像阳性,阳性检出率为41.84%.141例消化道出血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了48例.其中美克尔憩室18例,形态呈小圆形或近似小圆形1~3cm的异常浓集区.小肠重复畸形22例,其中呈条索肠袢状12例,团块状5例,4cm以上大圆形异常浓集区4例.食管、胃重复畸形3例.在48例患儿中,假阴性率为2.08%(小肠重复畸形1例),假阳性5例,为10.42%.结论美克尔憩室与小肠重复畸形在 99 Tcm-高锝酸盐异位胃黏膜显像中,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作者:宋厂义;王社教;郑向红;雷立新;王应利;封娟毅;屈伟;王景林;马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CT与PET对鼻咽癌(NP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NPC患者行CT和PET两项检查,分析比较二者检查结果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 16例未治疗的NPC患者CT确诊15例,PET确诊16例.36例治疗后复查的患者,CT确诊复发15例,PET为24例,其中13例二者结果相符合,不符合的患者中10例为治疗导致局部解剖结构改变及瘢痕形成使CT结果无法确定复发而PET确定为阳性.全部患者PET较CT多确定转移26例.结论 CT是诊断鼻咽癌简便、有效的方法;但在治疗前分期、鉴别治疗后肿瘤有无残存、复发及远处转移方面,PET明显优于CT.
作者:刘丽娟;吴金陵;仇道斌;李家敏;吕杰;原新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原发性肝癌行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其中16例行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SD).结果 2DCT 75例可见供血肝动脉影伸入病灶内,分为6个类型:中央单支直条形(17例),中央单支树枝型(26例),中央多支型(13例),周围单支型(5例),周围多支型(9例),混合型(5例).9例病灶未见明确供血肝动脉血管.肝动脉期血供分为多血供型(59例)及少血供型(25例).16例肝动脉系统血管MIP及SSD重建,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肿瘤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肿瘤血管形态.结论螺旋CT肝动脉期及肝动脉系统血管三维重建,可以初步了解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肝动脉血供丰富情况,对指导肝癌介入治疗插管、病人选择及治疗效果的预测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陈徳;江金带;李志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结核的X线及CT表现.方法对已确证的10例AIDS病人合并肺结核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不典型浸润、两肺粟粒结节.结论 AIDS病人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不典型浸润,两肺粟粒结节应考虑合并肺结核的可能性.
作者:赵大伟;马大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本文通过6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分析,对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做一总结.方法 6例术前均经MR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经CT检查.结果单发肿瘤3例,肿瘤呈短T1短T2信号1例,短T1长T2信号2例,肿瘤信号不均匀,边缘清.多发肿瘤3例,短T1长T2信号2例,等T1等T2信号1例.注药后肿瘤可见均匀增强.肿瘤内可有坏死.结论黑色素瘤因含有顺磁性的黑色素而具有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常见于中颅凹底,小脑,额叶脑膜.应与出血性的脑膜瘤相鉴别.
作者:杨建华;高培毅;陆荣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心肌对比造影超声心动图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开始应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到评价心肌灌注.二次谐波和能量对比声学造影(power contrast imaging,PCI)等新技术,使心肌造影更趋于成熟[1,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将能量多普勒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内轮廓和心肌微血管床的灌注情况.
作者:陈训;叶玉玲;罗福成;赵晓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门静脉系血流量测定方面的对比.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和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2D-PC MR)测定门静脉高压症者门静脉系统血流量.结果 CDUS与2D-PC MR在门静脉系统血流量的测定无显著差别.结论 CDUS和2D-PC MR都为一种无创检查,但CDUS价格低廉,可作为门静脉高压症术前首选检查.
作者:朱彩霞;李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检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慢性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行腔内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夹层动脉瘤3例,共用支架4个,封闭破口6个.结果破口全部封闭成功,假腔内即刻有血栓形成,支架没有移位、狭窄等并发症,1例发生升主动脉局部夹层形成,3例均康复出院.结论覆膜支架是一种治疗DeBakeyⅢb型夹层动脉瘤的有效的方法,早期结果满意,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许尚栋;孙衍庆;杜嘉会;李志忠;郑斯宏;侯晓彤;刘愚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对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骶髂关节结核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骶髂关节结核常为单侧发病,表现为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增宽.32例中,6例 (18.8%)合并脊柱结核,4例 (12.5%) 有关节半脱位,31例 (96.9%)见到脓肿,5例(15.6%)有窦道形成.结论 CT能很好地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的程度及冷脓肿或窦道的位置,为制订治疗方案和选择手术入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润根;倪晓;郑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8例妇科恶性肿瘤进行双侧髂内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并进行栓塞.结果 28例患者共81次介入治疗,少1次,多6次.CR 2例,PR 11例,MR 9例,SD 1例,PD 3例,无法评价疗效2例.有效率(CR+PR)为50.0%(13/26).半年存活23例,占88.5%;1年存活19例,占73.1%;2年存活8例,占30.8%.结论髂内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术对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可限制其发展,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为一种有效的姑息疗法.
作者:刘铁峰;李先锋;林兰;张菊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B超室自1999年8月至2000年2月,应用红外乳腺扫描与B超检查相结合对乳腺疾病进行诊断,并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思怡;罗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前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的方法主要有维生素D3药物治疗及甲状旁腺切除等方法.目前因采用高清晰度、高档彩超仪,能清楚地显示低回声增大的甲状旁腺,我们对4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甲旁亢患者35个甲状旁腺给予了B超引导下甲状旁腺内注射1,25(OH)2维生素D3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灿霞;李丽;郭铁标;田德光;李爱华;张向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在卵巢囊性肿瘤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采用二维、三维超声对10例病人的卵巢囊性肿瘤容积进行测定,并与术后标本容积比较.结果不论肿瘤规则与否,三维超声测量肿瘤容积与实际容积间无明显差异;而二维超声测值与实际值差异明显.结论三维超声较二维超声能更准确地测定肿瘤容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定量依据.
作者:丛淑珍;欧阳雄健;莫风莲;吴丽桑;李谊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CT与MR对肝癌插管栓塞化疗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分析71例共162个肝癌病灶行插管栓塞化疗后同期的CT与MR表现.结果 MR提供更多肝癌治疗后的细节,MR上肝癌插管栓塞化疗后表现分以下5种类型:①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②肿瘤凝固性坏死合并中心液化坏死.③肿瘤不完全坏死.④肿瘤不完全坏死合并瘤栓不全坏死.⑤肿瘤坏死合并气体生成.结论 CT随访肝癌插管栓塞化疗后的疗效较简单而直观,而MR随访则能提供更多的细节和信息.
作者:王莉;陆建平;王飞;刘崎;田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胆系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囊癌和胆管癌等33例不同的胆系占位性病变行三维重建.结果重建后的胆系三维图像清晰、直观,立体感强,可以显示胆系占位性病变的表面形态、空间位置、基底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与术中所见相符.结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有助于胆系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病变进程的评价和手术方式的确定,作为二维超声的补充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红;朱晓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SCT增强扫描判断结肠癌局部外侵的准确性.方法 32例结肠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腹部CT平扫与SCT增强扫描,并测原发病灶与局部肠周围脂肪间隙内异常软组织影的强化值,与原发病灶有相同或相近强化程度的判断为癌组织浸润.SCT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2例结肠癌侵犯相邻结构,CT准确显示.19例原发病灶与40个相邻结构粘连,SCT增强扫描判断有癌浸润的28个,病理结果为25个.结论 SCT增强扫描判断结肠癌局部外侵的准确率为92.5%,基本可反应癌组织局部外侵的实际情况.
作者:谢琦;陈胜利;吴沛宏;张静;曹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ast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和快速自旋回波(TSE)技术在颅脑疾病中应用价值.
作者:王润文;韩再德;陈登明;周高峰;于冀江;李季龙;杨冬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应用CDFI技术对急、慢性附睾炎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采用直接检查法在清晰显示二维超声图像基础上,进行CDFI血流分类及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对16例急性附睾炎和32例慢性附睾炎患者血流检测表明,急性附睾炎组血流速度高于慢性附睾炎组,而阻力指数前者低于后者(P<0.01);急性附睾炎组CDFI血流以Ⅱ、Ⅲ级血流为主(14/16),而慢性附睾炎组患者主要表现为0、Ⅰ级血流(24/32).结论二维及CDFI可清晰显示急、慢性附睾炎图像,在其临床诊断及疗效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一林;段云友;宋海棠;赵柏山;阮骊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与X线特征,提高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186例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病因、病理及X线诊断进行讨论.结果根据X线表现,可将MAS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类.轻度69例,中度103例,重度14例.186例中表现为气胸及纵隔气肿14例,合并肺部感染17例,过期产儿79例,2例死亡.结论胸部摄片是诊断MAS的必不可少的手段.X线胸片是对MAS进行诊断、随访及疗效观察的一种适宜的检查方法.
作者:裘华兴;张建英;蒋宁;黄玉芬;张锡刚;单鸿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儿童肠道蛔虫症的X线各种表现特征,以提高确诊率.方法对107例肠道蛔虫症的腹部平片,消化道钡餐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出蛔虫直接征象5例,间接X线征象10例.105例消化道钡餐造影均显示出X线的蛔虫直接征象,显示出间接征象的82例.107例患儿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是目前诊断肠道蛔虫症的好方法.
作者:张琳;廉均立;吕爱军;周元春;蒋学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不同程度的股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方法测量股动脉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复合体厚度(IMT)、收缩期峰值速度、加速度时间和频谱形态,来估测股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程度.结果当内膜中层复合体厚度>1mm,收缩期峰值速度<0.55mm/s、股动脉三峰形态消失(单峰或双峰),即表明股动脉受损或远端动脉受损.受损的程度可以通过上述三个指标的改变来评估.结论通过超声测值及频谱形态变化,可以准确的估测股动脉及远端动脉的损伤程度.
作者:杨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LeVeen电极经皮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CT变化特征.方法常规局麻,CT引导下采用LeVeen电极针对67例肺部肿瘤进行单治疗点或多点重叠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67例中59例顺利完成了治疗,主要临床表现有穿刺点及胸部的不适感、胀痛感以及发热、出汗.CT见病灶周围有水肿(43),病灶增大(37),病灶中心出现点状低密度区(38),穿刺道的出血(6),少量气胸(13),仅1例出现张力性气胸.术后3天以内有低烧,咳嗽.随访复查3个月后病灶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肺部肿瘤安全、有效,严格地选择病例可以达到非手术切除的目的.病灶周围的水肿、病灶体积增大,以及病灶中心出现点状低密度区是治疗后CT表现.
作者:王健;杨军民;杨康;黄学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68岁,农民.因间断性右上腹痛20年,近一周加重伴恶心、食欲不振7天入院.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向肩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此后疼痛间断反复发作.B超提示胆囊炎,未治疗.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肌紧张,右上腹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莫菲氏征阳性,未见其它阳性体征.
作者:刘占标;谷化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56岁,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丝,晨起尤甚,无畏寒、发热、盗汗及午后低热等症状,经抗炎、镇咳等对症处理未见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WBC 9.5×109/L,LYM 35%,MID 0.8%,GRA 57%.影像学检查:胸部平片站立后前位、右侧位均未见病灶.螺旋CT平扫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可见一团块状阴影,大小约3cm×4cm×5cm,边缘光滑清晰并有浅分叶,CT值16~21Hu(图1).肺窗位示病灶外围可见肺纹理纠集(图2).HRCT示病灶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局部CT值高达71Hu(图3).CT诊断:右肺下叶周围型肺癌.手术及病理诊断:右肺下叶炎性假瘤,右肺各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作者:陈凯;林赐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资料与方法本文100例均为住院待产孕妇,其中自然临产62例,未临产38例;孕周37~44周;年龄22~36岁;初产妇96例,经产妇4例.应用HP-1000E型及SSD-86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产科检查排除IUGR;探查证实有脐带绕颈并显示脐动脉血流频谱图,测定S/D值,必要时动态监测S/D值的变化;将病人按S/D≥3.0,S/D<3.0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脐带绕颈周数,分娩方式,产时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情况及新生儿窒息,并对照分析.
作者:徐慧;陈长远;李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60岁,四年前因无诱因无意识中发现腹部有一鸡蛋大肿物,20天后入院.无不适,大小便异常.查全腹尚平,末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右上腹及剑突下可扪及一包块,质硬无压痛,移动性不佳,肠鸣音正常.CT提示:右后腹膜巨大神经纤维瘤可能.为根治而行全麻剖腹探查后腹膜肿瘤及右肾完整切除.术中见25cm×20cm×20cm大小肿瘤,有包膜,光滑呈分叶状,质地不均与下腔静脉、右肾粘连.病理所见:结节状肿物约16cm×15cm×16cm,切面灰白,质硬韧有包膜.诊断为右后腹膜神经纤维瘤.
作者:应逸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64岁,5年前发现颌下有约指甲盖大小肿块,无不适症状.近2年逐渐增大伴疼痛、口干、无吞咽困难.查体:于颌下甲状软骨上方可触及约5cm×6cm明显突出于体表的肿块,质囊实相间,中心有波动.肿块尖端呈囊性感,底部质较硬,与软骨粘连紧密.表面不平,易活动,随伸舌运动.甲状腺不大.初步诊断: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腺锥体叶钙化.彩超示:颌下探及4.2cm×2.6cm纡曲之管状回声,内无血流信号.其左后方可见3.0cm×2.9cm 实性回声反射,内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作者:吴重重;那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不慎被高压水枪击伤右大腿内侧8h就诊.查体:右下肢呈屈曲、外展、外旋位,右大腿内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约12cm处有一直径0.3cm大小伤口,向外渗血,右下肢肿胀、瘀血,肌肉变硬,皮温低.彩超检查:右股动脉内径6.6mm,股动脉近深浅动脉分叉部管壁回声连续中断.
作者:兰宗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可有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其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瘤、血栓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肌病,可造成凶险预后,近年来已取代风湿病成为我国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我们自1992年利用冠状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研究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其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断指导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颖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32岁,有房间隔缺损病史,10年前诊断Eisenmenger's综合征,20岁以来咯血或痰中带血反复发作.2001年8月31日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6℃,伴腹泻,但无咳嗽、胸痛、腹痛等伴随症状.外院诊断:先心病房间隔缺损、肺部感染,予以阿莫仙和氨茶碱治疗,腹泻缓解,但发热依旧.
作者:贺声;朱智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男,13岁,双腕、双膝及双踝多发性硬性肿块伴腿痛4年.X线表现:双腕、双膝及双踝关节干骺端可见大小不等之多发性骨性肿块,背关节方向生长,基底宽阔,有蒂者顶端呈菜花状骨化.双侧下尺桡关节间隙增宽,桡骨骨骺呈楔形,腕骨角缩小,腕骨排列紊乱,间隙增宽,豆骨骨化中心未出现(见图1、2).X线诊断:多发性骨软骨瘤伴Madelung畸形.
作者:韩德乾;董墨农;李金泉;肖亚东;史盛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54岁.因右上腹隐痛半年来诊.查体: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AFP阴性.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经抗结核治疗痊愈.胸部X线片见右上肺钙化灶.超声所见: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被膜光滑,肝右叶内可见4个散在分布实性低回声团块,大小分别为1.4cm×1.7cm,1.6cm×1.7cm,1.2cm×1.7cm,0.9cm×1.2cm,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图1).CDFI:肿块边缘可见1~2个点状彩色血流信号,肿块内有血流信号.B超提示:肝脏多发实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CT及碘化CT扫查考虑肝癌可能性大(图2).
作者:张艳艳;张凤平;吴凤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男,53岁,主诉吞咽困难1年余,呈进行性加重,食管吞钡检查示:食管中下段1/3处见类圆形肿块样充盈缺损,病灶大小约3.6cm×4.4cm,管腔狭窄,钡剂通过有短暂性的停滞,食管蠕动波消失,黏膜纹显示模糊、紊乱,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图1).X线诊断结果:食管良性肿瘤.病理结果:食管肉瘤(食管平滑肌肉瘤).
作者:范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1年2月以来,对收治的颌骨缺损患者16例,采用异体胎儿骨植入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桂宝根;杨明玲;张海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1993年4月至2001年7月,经静脉肾盂造影证实,且超声检查资料完整的海绵肾患者5例,旨在探讨其声像图表现和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任海波;李强;郑艳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首先于1982年由Hassoun等人提出,用于描述好发于青年人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一种良性原发性肿瘤[1],这种肿瘤具有神经元分化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的特征.
作者:洪楠;王屹;孙燕萍;杜湘珂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