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观察辉力灌肠剂配合口服甘露醇法进行肠道清洁的效果,对109例单纯口服甘露醇法进行肠道准备者,分为A(加服番泻叶组)、B(肥皂水灌肠法组)、C(辉力灌肠剂组)3组.由内镜医生盲法根据肠道清洁程度(Ⅰ~Ⅲ级)和清洁范围(0~3度)评价肠道清洁效果.结果显示:C组肠道清洁程度符合率显著高于A、B组,清洁范围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效果显著.结果表明:配合口服甘露醇法,辉力灌肠剂能安全、有效的用于那些习惯性便秘、心肾功能不全或不全肠梗阻等患者,能达到更好的肠道清洁效果.
作者:杨蕾;李长锋;李丹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探讨蹲位与坐位两种排便姿势对排粪造影结果的影响,给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130例长期取蹲位排便有不同程度排便障碍者,同时进行坐位与蹲位排粪造影检查.两种排便姿势检查结果:长期取蹲位排便的病人取蹲位检查较坐位检查会阴下降、直肠前突、内套叠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坐、提肛力排时,两种排便姿势肛直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静坐、力排时耻尾线肛上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直肠前突、内套叠、耻骨直肠肌压迹所测数据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长期取蹲位排便习惯的病人在进行该项检查时应取蹲位.
作者:于书增;隋振忠;李学章;盛延兴;郑芳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选择128例Ⅲ~Ⅳ期混合痔,采用改良式痔环切术,术前及术后运用直肠多普勒超声检测痔核的血流情况,观察大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小峰值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4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来确定痔疗效.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能够充分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疗效较好.
作者:耿志强;丁春华;徐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研究慢性功能性便秘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对332例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发现诱发和加重老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因素包括性别、原发病及伴发病等.主要伴发病的发生率为冠心病60.54%,糖尿病28.61%,脑血管疾病16.87%,帕金森病6.93%,原发病或伴发病并发3种以上(包括3种)分别为65.66%和59.34%.分析结果表明:慢性功能性便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深入探讨其特点及规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极大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伟森;杨绍勃;金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通过对大肠癌患者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的测定,指导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降低手术并发症.大肠癌患者入院后均查空腹血糖,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者进行糖耐量试验.大肠癌43例,空腹血糖>7.2mmol/L9例,占20.9%,其中有糖尿病病史者6例,占14.0%;空腹血糖<7.2mmol/L,但糖耐量试验阳性患者8例,占23.5%.糖尿病总发生率39.5%,其中>70岁13例,检出糖尿病6例,糖尿病发生率46.2%.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患者中糖尿病发生率明显增高,糖耐量试验降低.在血糖正常的大肠癌患者中进行糖耐量试验,早期发现隐性糖尿病,对指导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中祥;王勋;朱江;杨建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测定正常青年学生肛管直肠压力参数,研究肛门直肠生理功能,为一些病理状态下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使用BioLAB消化道压力检测系统及8通道水灌注式导管,测量21名正常青年大学生肛管及直肠静息压、肛管长度、大收缩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模拟排便时直肠收缩压、肛管松弛压以及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高于直肠静息压,在距肛缘1.7cm处压力高;肛管长度(2.95±0.83)cm;用力收缩肛门和咳嗽时肛管压力分别提高(3.4±2.1)倍和70.3%±20.9%;模拟排便时直肠压力升高(2.24±1.47)倍,肛门括约肌松弛率49.1%±7.8%;男性大收缩压高于女性(P<0.05);引起RAIR的小松弛容量(MRV)(26.0± 5.0)ml;身高与体重对大收缩压有影响(r=0.8,P<0.05).肛门直肠测压,对肛管直肠的病理生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东林;郑雪华;郭晓白;喻德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解决肛门病术后首次排便疼痛,观察胆黄润肠丸对肛门手术病人术后排便的影响,将216例病人分为两组观察,服用胆黄润肠丸可以显著的促进肛门手术病人在术后2d内顺利排便,并能显著减轻排便时的疼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胆黄润肠丸对肛门病术后顺利排便及减轻疼痛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玉祥;陶昕;陆新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光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探讨3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变化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结果表明:(1)Mg2+-ATP酶定位在淋巴细胞膜下方,G-6-P酶定位在细胞质内,定位准确;(2)两种酶阳性率在大肠癌患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两种酶阳性率在低分化癌组低于高分化癌组(P<0.01);(4)两种酶阳性率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有转移组(P<0.01,P<0.05).结果提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光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酶活性变化可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蔡玉文;梁栋洋;蔡朔;刘海兴;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探讨环状混合痔的有效治疗方法,针对混合痔的各种不同情况,用多种切口配合保留皮肤桥和粘膜桥、植皮、扩肛等综合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21例,临床疗效满意,治愈率达100%,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孙雯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探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将20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采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采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法,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两组镇痛效果:试验组Ⅰ级94例,Ⅱ级6例;对照组Ⅰ级17例,Ⅱ级72例,Ⅲ级11例.结果表明: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混合痔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作者:费立升;孟贤芳;秦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观察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治疗单纯直肠前突的效果,对31例单纯直肠前突病人行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观察其对便秘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31例患者的便秘症状均得到缓解,无切口感染、直肠瘘及肛门失禁.随访2~12个月,未见复发者.复查直肠排粪造影显示前突得到明显纠正或完全消失.结果表明,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治疗直肠前突疗效可靠.
作者:刘勇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以民间治痔良药无花果、明矾为主药制成的果矾洗剂熏洗治疗肛肠疾病,具有清热祛湿、收敛止血、消肿固脱、缩痔止痛之功效.对1 544例内痔、肛裂、直肠粘膜脱垂患者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6.7%,经二十余年临床应用,无毒副作用.
作者:李树正;王卫平;侯玉华;鞠传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观察益气宣肺通便法治疗老年肺肾气虚型便秘的疗效,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益气宣肺通便汤治疗,对照组用麻仁丸治疗,疗程均为1周,随访3个月评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7%,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益气宣肺通便汤治疗老年便秘(气虚型)是较好方剂.
作者:韩文康;黄梅;张琼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耳穴压丸加芦荟胶创面外敷治疗肛门病术后疼痛5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20~63岁;病程1~20年43例,20年以上13例.痔31例,肛瘘9例,肛裂11例,肛周脓肿5例.均于术前1d行耳穴压丸,手术结束时行芦荟胶涂于创面.
作者:丁炳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采用复方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4例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22~67岁;病程3个月至7年.远端直肠型34例,左半结肠型27例,全结肠型3例.曾接受过治疗者59例.
作者:王龙成;任绣玲;黄水旺;任绣稼;任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安肠胶囊、叶酸片内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参照1993年全国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确诊UC 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0~66例;病程3~10年.
作者:梁碧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采用切开挂线加肛周皮下洞式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8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8例,女24例;年龄15~65岁;病程30d至25年.高位复杂性肛瘘29例,低位复杂性肛瘘53例.外口2~8个.
作者:吉善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根据本病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点,通过乙状结肠镜将复方大黄胶囊置入结肠黏膜病变部位治疗19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90例中,男130例,女60例;年龄18~70岁;病程4个月至30年.
作者:郭金生;李忠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采用挂线、留桥、切开术治疗后位蹄铁型肛瘘1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7例,女61例;年龄19~71岁;病程3~30年.2次以上手术者未愈65例.
作者:申月霞;常洪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8年7月至2001年12月采用二联疗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10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04例均有放射治疗史.男48例,女56例;年龄43~78岁;病程50d至9年.
作者:倪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科采用小切口直切法治疗肛瘘5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15~72岁.病程1年内37例,1年以上至5年16例,5年以上4例.单纯性肛瘘43例,复杂性肛瘘14例.
作者:李启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1995年以来,我科采用三黄金牛止痛膏外敷治疗肛门疾病28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64例,女121例;年龄15~82岁;病程12d至6年.混合痔并内痔嵌顿52例,外痔炎症水肿92例;血栓外痔45例,混合痔术后84例,肛周脓肿12例.
作者: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自拟中药灌肠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0~70岁;病程3个月至20年.治疗方法:中药灌肠.方用大黄30g,白头翁20g,地榆30g,白及20g,乌梅20g,诃子20g,五倍子30g,白芍30g,黄芪30g,甘草15g等.腹胀者加川朴;发热者加公英、金银花;粘液多者加败酱草、炒苡仁.上药兑水1 500ml,浸泡30min,文火煎取汁400ml,再兑水1 000ml,文火煎取汁400ml;二煎混合,文火煎取汁500ml,放置沉淀虹吸清液400ml,装瓶消毒备用,每次取药液100ml灌肠,早晚各1次,15d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d.
作者:黄君敖;赵晓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自拟白及黄芪汤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38~64岁;病程1~6个月.发病于放疗后3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均有排便次数增多,肛门下坠,血便,黏液样便,部分患者消瘦,腹痛.方药组成及用法:白及20g,黄芪40g,苦参10g,丹参10g,炒蒲黄10g,水煎至120ml,加三七粉2g,锡类散1g.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作者:张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分段外切内扎加痔下静脉丛剥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2例,女26例;年龄27~78岁;病程3~45年.伴便血者36例,脱出伴嵌顿者22例,伴血栓形成者43例.
作者:张学睿;邹丽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自2001年以来,术后用镇痛泵连续硬膜外注药镇痛10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5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上基本相似,两组相同疾病采取相同术式,术后用药相同.治疗组104例,男65例,女39例;年龄19~65岁.混合痔61例,陈旧性肛裂30例,肛瘘13例.对照组101例,男61例,女40例;年龄20~61岁.混合痔59例,陈旧性肛裂27例,肛瘘15例.
作者:刘子会;崔玉芝;李西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性便秘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2~65岁.内括约肌肌电图放电频率均超过9.4周/min,肛管压力测定静息压和直肠大耐受量MTV均高于正常.患者无痛性粪便困难,排大便淡漠或无便意.排便多次仍感排出困难,有一半患者大便干结.
作者:田淇第;石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口服西药、中药保留灌肠,配合高压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2~45岁;病程3~7年.经临床表现,纤维结肠镜、钡剂灌肠造影及粪常规、粪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海燕;卜荣贵;谢继庆;张旭;李华贵;爱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甲硝唑液、米雅、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UC52例,男41例,女11例.病变位于左侧结肠14例,全结肠3例,仅累及直肠35例.轻度24例,中度26例,重度2例.无其他合并症.
作者:葛建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和西药氟哌酸合用治疗急性直肠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中药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7~70岁;病程1~3d.西药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5~67岁;病程1~2d.中西药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4~68岁;病程1~2d.
作者:代英;饶鹏;李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近5年来,我们对小儿便秘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与饮食调理,个别病例结合手术治疗,结果37例患儿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便秘患儿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48d至5个月6例,6个月至1岁9例,1~3岁18例,3~7岁4例.先天性巨结肠2例,特发性巨结肠1例,先天性肛门狭窄、直肠狭窄各1例,肛裂、肛隐窝炎4例,其它为代谢性、营养性疾病,或纤维性饮食缺乏,排便习惯不良等28例.中医辨证分型属食滞便秘15例,热结便秘9例;津亏便秘7例,气虚便秘6例.
作者:江小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整体加局部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4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18~48岁;病程2.5~18年.
作者:李建平;成玉明;胡连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改良的剥扎注射术治疗环状痔10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0例,女28例;年龄32~90岁;病程6~50年.其中伴内痔脱出嵌顿10例,伴血栓性外痔8例,伴前列腺增生18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1例,重度贫血1例,中度贫血2例.
作者:吕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外剥缝内扎注法一次性治疗混合痔1 98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 028例,女954例;年龄19~78岁.环状混合痔219例,合并肛裂203例(10.2%),肛乳头肥大197例(9.9%),痔嵌顿炎性水肿293例(14.8%),贫血35例(1.8%).
作者:于俊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自1988年采用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5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385例,女151例;年龄3个月至78岁;皮下脓肿185例,粘膜下脓肿76例,坐骨直肠窝脓肿53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6例,肛门后脓肿112例,直肠后脓肿74例.
作者:李金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对6例肛周脓肿所致直肠穿孔,均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简称细胞生长肽,bFGF)治疗获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7~48岁.5例为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合并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为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合并直肠后脓肿.4例直肠穿孔2例位于在直肠左后侧方,1例位于右后侧方,1例位于正后方近肛管直肠环处.3例穿孔部可通过小指尖,余3例粗探针可自由通过.
作者:郭桂玲;李永辉;孙新刚;孙寿昌;杨东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经内镜高频电切结直肠息肉3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6~57岁.腺瘤12例,多发性息肉病6例,单纯性息肉14例.有蒂14例,无蒂或亚有蒂18例.息肉直径0.2~3.0cm,距肛门15cm以下者21例,15cm以上者11例.伴贫血13例,肠炎12例,痔16例,结核性盆腔炎1例,肛门直肠鳞腺癌1例.
作者:闫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拟仙鹤败酱汤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8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9例;年龄24~50岁,病程6个月至11年.病变位于直肠15例,乙状结肠8例,左半结肠3例,右半结肠2例.治疗方法:仙鹤草20g、败酱草20g、土茯苓20g、重楼20g、木香10g、黄连10g、白花蛇舌草20g、地榆20g、秦皮20g、葛根30g、苍术20g、白芍20g、槐花20g、白头翁20g、黄芩2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早、中、晚3次服用,并留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30d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以便观察.
作者:张天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笔者应用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狭窄1 60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临床资料:本组352例,男185例,女167例;年龄16~72岁;病史1周至40年.Ⅰ期肛裂63例,Ⅱ期肛裂161例,Ⅲ期肛裂128例.
作者:李师;陈静新;温镜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笔者采用惠迪、固肠止泻丸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8例均为门诊病人,诊断符合1987年全国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男33例,女35例;年龄21~72岁;病程3个月至29年.临床表现以左下腹隐痛及脓血便为主,纤维结肠镜检查见,溃疡呈多发性散在分布者26例,溃疡较少局部有黏液或脓性渗出者37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无明显溃疡者5例.3次以上粪便培养均为阴性.
作者:王国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经肠镜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采用不同方法均顺利止血.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64岁.大肠单发息肉3例,多发息肉2例,息肉大小0.8~3.5cm.全部病例均在术前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女性为非月经期.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除术,观察1~3min无出血后退镜,术后进流质饮食1~3d,常规应用止血敏2d,口服云南白药、氟哌酸7d.出血发生时间为息肉切除术后36h至7d,其中36h 1例,48h 1例,60h 1例,3d 1例,7d 1例.止血方法:除继续用云南白药外,4例中量出血,给予肌肉注射立止血1 000U2次,其中2例用生理盐水100ml加凝血酶1KU灌肠1次止血,1例少量出血,用2%的普鲁卡因合剂100ml加云南白药3g灌肠2次出血停止.
作者:荆巧玲;周力;朱素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88~2000年,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炎274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74例,男141例,女133例;年龄71~107岁;病程长9年.其中非溃疡性结肠炎119例,溃疡性结肠炎155例;主要症状为慢性腹痛、腹泻、腹胀,呈不同程度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左下腹为主,有明显压痛,腹泻每日4~20次,为黏液血便.
作者:姜新霞;倪宝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术中,应用丙泊酚与芬太尼配伍进行镇静镇痛10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6例中,男59例,女47例;年龄34~66岁;体重38~74kg.肠镜检查指征:腹痛56例,腹泻35例,排便习惯改变40例,黏液及脓血便28例.合并高血压13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7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例.
作者:陆卫升;杨维健;张发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5~2002年,我科共收治放射性直肠炎13例,应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止血、补益正气方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岁.临床表现为直肠黏膜水肿、充血或有出血点,灰色渗出物或直肠黏膜溃疡,排便次数增多、便血、肛门直肠烧灼样疼痛,体乏无力,消瘦.
作者:李荷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科近3年来收治痔患者736例,其中并发腹泻症状者27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痔性腹泻276例,占736例痔病的37.5%.其中男168例,女108例;年龄17~68岁,平均28.9岁;病史0.5~20年.
作者:胡志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肛门外切口间断全层缝合,内切口开放引流,保留括约肌治疗高位肛瘘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6例;年龄18~60岁;病程3周至15年.高位单纯性肛瘘21例,高位复杂性肛瘘9例.
作者:何德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习惯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运用四逆散合增液汤治疗后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76例,男183例,女93例;年龄38~67岁;病程8个月至18年,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药物组成及用法: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生甘草10g,麦冬15g,生地15g,火麻仁30g,玄参15g,腹胀者加木香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7d为1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
作者:李殿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39岁,患溃疡性结肠炎(UC)10年,合并脑部神经胶质瘤.1997年于北京某院行脑瘤切除后,额部骨缺损残留额鼻瘘,经多家医院治疗包括局部植骨均无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笔者建议加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生长肽,bFGF),200~400U加生理盐水30ml,从额部骨缺损处滴注,冲洗额鼻瘘;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煎液口服并加bFGF300~500U早晚保留灌肠.额鼻瘘13d治愈,UC15d后症状消失.停中药保留灌肠及bFGF滴注,参苓白术散加减续服1周后,治愈出院.追访至今,额鼻瘘、UC均未复发.
作者:孙寿昌;郭桂玲;李永辉;孙新刚;王久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痔病因有肛垫下移学说及循环障碍学说.循环障碍首先出现,因循环障碍导致Treitz肌变性,继而发生肛垫下移出现痔脱垂.因而研究肛垫微循环及其调节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东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肛管部解剖学是肛管部疾患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基础,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介绍了许多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肛肠外科的发展.近年来在期刊上和几部权威性著作中有关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有些问题引人注意,值得重新认识.现列举如下.
作者:王玉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便秘刘传祥.润肠导秘汤直肠滴注法治疗食管贲门癌便秘42例.河南中医,2004,24(1):40.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