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癌症基金会
  • 国际刊号:1005-8664
  • 国内刊号:11-3494/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肿瘤学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2002年3期文献
  • 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CK-20在膀胱癌微转移灶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膀胱癌微转移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以靶向细胞角蛋白20(Cyokeratin ck-20)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查91例膀胱癌微转移情况.结果 91例膀胱癌中检出CK-20mRNA37例,阳性率41%,其中证实有转移的20例中17例阳性(85%),发现无淋巴结转移的Ⅰ~Ⅱ期患者行TRRBP术后15个月2例复发者CK-20-mRNA均表达阳性;25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CK-20 RT-PCR较常规组织学检查具有更高敏感性,提高了微转移的检出率,对判断患者预后,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奇山;钟惟德;胡建波;蔡岳斌;魏鸿蔼;高劲松;刘健康;刘洁珍;肖聪勤;曾广翘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组织CD44v6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组织切片中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用CD44v6的单克隆抗体,以S-P染色法检测CD44v6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有肝外转移的患者其CD44v6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没有转移的患者,而CD44v6的表达在肿瘤大小、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两年内复发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D44v6与肝细胞癌的细胞恶变的发生有关,而且CD44v6在有肝外转移患者中的高表达说明它在肝癌发生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及两年内复发无关.

    作者:张庆光;李燕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宫颈癌P27kip1基因突变、缺失及表达

    目的探讨p27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及p27基因缺失、突变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酶(S-P)免疫组化法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法分别检测宫颈癌中p27基因的蛋白表达及其两个外显子的缺失、突变.结果 p27蛋白表达,18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均为高表达,48例宫颈癌组织中,19%(9/48)高表达,81%(39/48)低表达,宫颈癌中高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癌的分化程度中,Ⅰ级高表达50%(5/10)明显高于Ⅱ级13%(3/24)及Ⅲ级7%(1/14)(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高表达4%(1/23),不伴淋巴结转移的高表达32%(8/25),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基因缺失、突变分析,17例宫颈癌及8例正常宫颈组织均未发现一例外显子Ⅰa、Ⅰb及外显子Ⅱ缺失、突变.结论 p27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宫颈癌中未发现p27基因缺失与突变;对p27蛋白进行检测为诊断宫颈癌及临床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张克强;曾宪端;苏琦;邓运莲;苏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Dukes′B期大肠癌微小转移及P53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Dukes′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53.9%~84.9%,有部分患者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lymph nodes micrometastasis LMM)及原发灶p53的表达对评估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肠周淋巴结的Dukes′B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和指导术后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52例Dukes′B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及原发灶石蜡标本,同时获得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生存期大于五年或死亡)资料;实验方法;以细胞角蛋白单抗(anti-cytokerratin AE1/AE3)为探针,采用免疫组化SAP(streptavidin-alkaline phosphatase)法检测淋巴结中的LMM.以p53单抗为探针,采用免疫组化S-P(streptavidin-peroxidase)法检测原发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检测52例Dukes′B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3%(38/52).淋巴结中LMM+组5年生存率45.5%(5/11),LMM-组78.9%(32/41).原发灶中p53+组5年生存率62%(18/29),p53-组87%(20/23).同时检测LMM+p53+组33%,LMM-p53-组84%.X2检验均P<0.05,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P<0.05.本实验中一般因素(性别、年龄及肿瘤所在部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明显;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ukes′B期大肠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后肠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及原发灶p53蛋白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均有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

    作者:张丽萍;鲍云华;李国民;吴进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MDR-1型化疗耐药的诊断及逆转的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MDR-1型化疗耐药的诊断方法及逆转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微波抗原修复技术,用于检测MDR-1的表达产物P-gp蛋白,对48例阳性者采用随机配对分组,采用他莫昔芬120mg bid+异博定120mg tid+川芎嗪120mg ivdrip qd联合逆转耐药,自化疗前3天开始,持续至此化疗结束后4天.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率提高33.3%.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法+微波抗原修复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P-gp的检测是可行的;采用超大剂量他莫昔芬+中剂量异博定+川芎嗪逆转耐药疗效满意,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郭光瑷;张克信;李开富;庄德富;张继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子宫颈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脱落细胞学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例生育期慢性非特异性宫颈炎继发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组织病理和脱落细胞学资料,观察二者在形态学上的联系.结果宫颈脱落细胞涂片中发现成群排列的外底层细胞是其形态特征,相当于组织学上的深棘层细胞.结论脱落细胞学可以作出宫颈良性细胞学改变伴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诊断.

    作者:邱雁;孙怀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术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探讨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作为术前化疗方法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临床Ⅲ期肺癌30例(ⅢA 27例,ⅢB 3例),予以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方案为:(1)顺铂(40mg/m2)、丝裂霉素(10mg/m2)及阿霉素(40mg/m2)于第1、29d经患侧支气管动脉注入;(2)顺铂(40mg/m2)第2、30d经iv注入.记录与治疗有关的副反应;治疗结束后再行分期检查,评价疗效;对有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治疗,记录手术及术后情况,并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后临床有效率为83.3%(CR 6例,PR 19例),SD 4例,进展1例.外科治疗29例,根治切除25例,切除率为86.2%.围手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死亡.病理检查:仅发现1例为病理CR.结论术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可有效地降低Ⅲ期NSCLC的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但治愈Ⅲ期NSCLC的可能性很小.该综合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贺钢枫;李简;陈国栋;王晓新;张诗杰;陈鸿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冲击加缓释法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应用冲击加缓释法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3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均进行一次冲击加缓释法介入治疗.在DSA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技术双髂内动脉插管,向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顺铂-冲击治疗;特制丝裂霉素C复合乳剂及5-FU乳性骨架阻滞剂-缓释治疗)并加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结果介入治疗症状缓解率达93.54%,肿块消退率占90.32%,无明显副反应,随访5个月~3年,复发1例,死亡1例,29例健在,其中24例在介入后15~39天内行癌肿根治术.结论本法作用时间延长,副作用小,减少反复动脉插管合并症,避免长时置管的护理难度,为近、远期手术治疗提供操作方便,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多;邹心忠;戴建国;薛慧英;王盛彩;许咸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肠癌P53蛋白和CEA表型与其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CEA表达类型与大肠癌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79例大肠癌中P53蛋白的阳性率和CEA的表达类型.结果大肠癌P53蛋白阳性率为60.8%.其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低分化癌患者为83.4%,高分化癌患者为35.1%,浸润达肌层至全层患者为64.8%,浸润未达肌层为12.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为74.2%,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为11.8%.CEA表型中(Ⅱ+Ⅲ)型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低分化癌患者为88.1%,高中分化癌患者为18.9%;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为66.1%,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为17.6%.P53阳性率与CEA表达类型有关.结论检测P53阳性表达和CEA表达类型对评估大肠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相应的价值.

    作者:黄雅萍;仇玲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腹腔与静脉化疗并高频透热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腹腔化疗与静脉化疗联合高频透热治疗中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随机分为腹腔与静脉化疗并高频透热治疗组22例、单纯腹腔与静脉化疗组(对照组)22例,记录观察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随访患者并计算生存期.按WHO癌症治疗客观疗效评定标准判断疗效,毒副反应按WHO1981年统计标准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平均缓解期、中位生存期、一年生存率分别为72.7%、7.6±1.5个月、11.2±2.1个月、67.2%,对照组分别为36.3%、4.8±1.2个月,6.5±1.8个月、37.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毒副反应中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治疗组分别为36.3%、40.9%,对照组分别为27.2%、36.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腹胀腹痛45.4%,对照组为2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与静脉化疗并高频透热治疗中晚期胃癌可有效延长生存期,并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马建军;王义善;沈吉云;葛淑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癌切除术加肝血管小剂量灌注化疗对提高疗效的影响(附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和门静脉化疗对预防复发和提高生存率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1997年12月治疗符合根治性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2例.其中术后联合HACE和PVC(观察组)49例,未作特殊处理53例(对照组),全部患者随访3年以上.将两组作对比分析.结果患者1、3、5年复发率观察组分别为10.2%、36.7%、61.2%;对照组分别为37.7%、73.6%、79.2%.患者1、3、5年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95.9%、57.1%、48.9%;对照组分别77.3%、37.7%、28.0%.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通过联合应用HACE和PVC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是提高肝癌术后疗效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飞;袁爱军;张志浩;黄兴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聚金葡素活化淋巴细胞对胶质瘤的体外细胞毒作用

    目的评估高聚金葡素对胶质瘤的杀伤效果.方法利用MTT法,在不同的剂量和不同的活化时间下,观察高聚金葡素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高聚金葡素对胶质瘤有较强的杀伤效果,随其剂量、作用时间及胶质瘤细胞株的不同,杀伤效果亦略有不同.结论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高聚金葡素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凡;黄强;兰青;周丽英;王爱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P1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SABC免疫组化法,对54例手术切除的原发食道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进行p16基因蛋白表达产物的测定.结果 54例食管鳞癌病人中p16基因表达缺失21例(38.9%).p16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关系密切,p16表达缺失者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明显低于p16表达阳性者(P<0.0001).p16基因表达与区域淋巴结转移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食管鳞癌患者的p16基因蛋白表达缺失较常见,且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淋巴结转移也有一定的关系.利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则p16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作为原发性食管鳞癌的辅助诊断手段,同时也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作者:李宝生;于金明;徐本华;姜慧峰;王立英;王立;孙兰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结肠J型贮袋在恢复低位直肠癌手术后排便功能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结肠J型贮袋在恢复低位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中的作用.方法我院自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间收28例低位直肠癌,采用结肠J型贮袋方式,在贮袋顶端与直肠下段或肛管吻合.结果随访全组,6个月后排便状况,按徐忠法评分标准:优18例,良7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92.9%.结论结肠J型贮袋可明显改善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

    作者:周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用苦参治疗放射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0年1月~2001年1月共收治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217例,发生放射性食管炎重症患者102例,占47%.应用中药治疗60例,并与激素治疗4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华;王晓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住院乳腺癌患者流行病学研究对健康教育的启示

    目的了解住院乳腺癌患者流行病学状况,探讨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启示.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我院20年住院乳腺癌患者1669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乳腺癌患者占同期住院恶性实体瘤患者的15.3%,占同期住院女性恶性实体瘤患者的30.2%,且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年龄主要集中于30~59岁年龄段;在20年住院女性恶性实体瘤排序中位于第一位.结论在成年女性中广泛开展预防乳腺癌的健康教育;建立乳腺癌的围手术期、化疗、放疗以及出院后的全方位的、连续的健康教育;乳腺癌的健康教育内容是肿瘤科护士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乳腺癌的健康教育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因人而异地进行.

    作者:刘丽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切除术后残胃排空障碍

    残胃排空障碍是胃切除术后早期少见的并发症,常误认为机械性梗阻而行不必要的手术探查.临床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单用西药治疗不甚理想,笔者对我院1985年以来胃癌、贲门癌术后所发生的残胃排空障碍17例、胃壁切开术后排空障碍1例,用中西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作者:张春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蝶垂体瘤手术后脑脊液鼻漏的观察与护理

    垂体瘤经蝶手术,虽创伤很小,但仍可发生术后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因其发生隐蔽、危害性大,需仔细观察方可及时发现,并予处理.本院1980年9月至2000年10月经蝶垂体瘤切除术136例,术后发现脑脊液鼻漏17例(12.2%),现将该症的观察与护理经验和发病机制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吕淳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动脉介入联合腹腔化疗治疗中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探讨中、晚期卵巢癌行动脉介入联合腹腔化疗疗效.方法 48例患者采用动脉介入联合腹腔化疗一疗程.结果 CR 2例、PR 26例、NC 19例、PD 1例,总有效率(CR+PR) 58.3%,对腹水控制较好,治愈率为91.7%,化疗后CEA、CA125均有明显下降,与化疗前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动脉介入联合腹腔化疗是治疗中晚期卵巢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增虎;王涛;王丽端;丁瑞亮;王丽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苗勒氏混合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输卵管恶性苗勒氏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ullerian tumor,MMMT)极罕见,检索国内外文献报道仅63例[1-9].临床主要以下腹胀痛为首要症状,且常易误诊为卵巢肿瘤而行手术探查.本院近来诊治1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黄斌;王爱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合并门脉高压症的重度肝硬化肝癌的治疗

    目的探讨合并门脉高压症的重度肝硬化肝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合并门脉高压症重度肝硬化肝癌在肿瘤TNM临床分期(CTNM)诊断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联合切除手术治疗、姑息切除术后插管化疗、肝动脉介入治疗及全身化疗等不同治疗方法.结果经上述多途径分类治疗后,48例均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尤其是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巨大重度肝硬化肝癌患者在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后,获得再手术机会成为一个有希望的治疗模式.结论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仍居各种疗法之冠,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重度肝硬化肝癌,肝动脉介入治疗是首选方法.

    作者:周駪;渠晨晖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聚金葡素联合小剂量博来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聚金葡素(HASL)对晚期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设对照组30例,常规全身行MVP方案化疗并博来霉素(BLM)胸腔内注射;观察组30例,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肌注和胸腔内注射HASL.结果观察组胸水吸收的有效率达86.7%,优于对照组的50%(P<0.01).结论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加用HASL与小剂量BLM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可提高胸水吸收的有效率.

    作者:郑伟生;张江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腮腺恶性肿瘤60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60例手术和手术后放疗的腮腺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方法 60例腮腺恶性肿瘤中单纯手术治疗25例,手术加术后放疗35例.结果腮腺恶性肿瘤的5年、10年生存率为75%和51.43%.单纯手术分别为72%和36.36%;手术加术后放疗分别为77.14%和58.33%,两种方法10年生存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有无颈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分别为41.67%,84.84%,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度恶性肿瘤5年、10年生存率为90%和64%,高度恶性者分别为45%和20%,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首次术式选择合理,术后放疗是减少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颈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化差的晚期癌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张兵;王影;樊晋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脾动脉化疗在原发性肝癌并发门脉瘤栓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常见多发肿瘤、门静脉瘤栓是原发性肝癌晚期并发症之一,目前,治疗方法是要有门静脉切开瘤栓取除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前者因创伤大,手术操作易损伤门静脉血管,瘤栓与门静脉壁粘连致手术失败及门脉分枝内瘤栓手术操作困难等原因使手术成功率不高,而肝动脉化疗栓塞效果不好,我们设计了在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将部分药物注入脾动脉,经循环药物自脾静脉注入门静脉方法来治疗门静脉瘤栓,取得了一定效果.

    作者:张正军;熊奎;王道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髓系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及髓系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疗效.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8例.3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有9例除表达髓系抗原外,尚有淋巴抗原表达.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11例除表达淋系抗原外,尚有髓系抗原表达.结果 9例LY+AmL病人用常规DA方案化疗仅1例缓解,11例MY+ALL病人用标准DVP方案化疗无一缓解.LY+AmL的病人改用DOAP方案化疗,有2例获缓解,缓解率25%.MY+ALL改用QOAP方案化疗有2例获缓解,1例获部分缓解,缓解率18.1%,有效率27.2%.结论对于LY+AmL及MY+ALL病人其化疗方案的选择应AML与ALL两者兼顾方可提高缓解率.

    作者:卢萍;万芳;王琳;杨友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非癌性乳腺肿块的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为了探讨女性常见良性乳腺增生病和纤维腺瘤与雌激素受体(ER)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53例非癌性乳腺肿块均经切取或切除活检病理诊断证实,(含乳腺增生病24例,纤维腺瘤14例,乳头状瘤7例,乳腺腺病8例),采用荧光组织化学法进行ER检测.结果在53例非癌性乳腺肿块组织中总的ER阳性率为41.5%.其中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腺病的ER表达分别为41.7%,16.7%,57.1%和75.0%.<50岁的ER阳性率为48.7%;而≥50岁者为21.4%.表明绝经期前的ER表达水平高于绝经期后者.结论本组中乳腺增生病的ER表达高于纤维腺瘤,认为非癌性乳腺肿块病人中约1/3强属于激素依赖性,特别绝经期前的病人ER表达高于绝经期后者.

    作者:石晓毅;沈明;王玲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晚期恶性肿瘤诊疗中的价值(附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在各种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取112例晚期肿瘤患者血清采用放免法测定CEA、Fer、AFP、CA50、CA125、CA199含量,采用生化比色法测定TSGF含量,比较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前后TSGF的变化.结果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达88.4%,治疗前TSGF(X±S)73.6±12.3(u/ml),阳性率为53.6%,治疗后TSGF(X±S)60.2±7.2(u/ml),阳性率16.7%(P<0.05).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可作为判断预后及病情追踪的指标,TSGF可作为临床疗效的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瞿彩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吡柔比星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21例观察

    目的观察吡柔比星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在治疗原发性肝癌(HCC)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为HCC 21例,采用以吡柔比星(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经动脉插管行2~6次灌注化疗栓塞,进行疗效与毒副反应观察对比.结果总有效率42.9%;毒副反应为Ⅰ~Ⅲ度,白细胞降低9例(42.6%),血小板减少4例(19%),恶心、呕吐10例(47.6%),肝功能指标较化疗前升高11例(52.4%),心电图-过性ST段改变2例(9.5%),脱发1例(4.7%).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HCC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低.

    作者:庞晨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NVB联合DDP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NVB与DDP联合治疗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89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6例用NP方案,B组43例用EP方案,将两组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41.3%,B组为20.9%.白细胞减少是限制药物剂量主要毒性,B组较A组显著.结论 NP方案治疗NSCLC疗效优于EP方案.

    作者:薛忠;陈龙邦;褚晓源;王靖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化疗间歇期行乳腺癌骨转移灶短程放疗止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化疗间歇期行乳腺癌骨转移灶短程放疗止痛的疗效.方法 1991年1月至2000年10月,共32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化疗间歇期短程放疗止痛(化放组),将同期单纯接受化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与化放组病例进行配对(单化组),进行回顾性配对分析,比较两组止痛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化疗组止痛总有效率为93.8%,单化组为46.9%,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病例毒副反应主要以骨髓抑制为主,化放组Ⅰ~Ⅱ度及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单化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化疗间歇期行短程放疗止痛,对乳腺癌骨转移灶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治疗时间短,且不明显增加毒副作用.

    作者:谢丛华;向东华;张弓;梁辰;邓涤;周云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部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附14例报告)

    目的报道肺部少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方法收集吉林省肿瘤医院1988~1999年经手术证实的14例肺部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组术前均未确诊,均误诊为原发性支气管癌.部分病例需借助特殊染色或免疫组化检查得以确诊.其中肺恶性淋巴瘤5例,肺平滑肌肉瘤4例,肺母细胞瘤2例,血管内皮细胞瘤2例,肺炎性假瘤癌变1例.3年生存率41.7%,5年生存率33.3%,2年死亡率25%.结论对肺部少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孙艳丽;陈武;宋秀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端粒酶活性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无限增殖是细胞癌变的重要生物学特征.有关资料表明[1],端粒及端粒酶与正常细胞生长调控及恶性肿瘤形成机制密切相关.肿瘤细胞由于端粒酶的激活维持了端粒的长度而获得永生,因此对组织或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已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方法(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对27例肺癌组织及27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端粒酶活性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学芳;朱爱萍;王慧珍;赵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总结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经验,了解该术式的治疗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非小细胞肺癌施行了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术,回顾治疗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手术病人无早期死亡,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0.1%,35.2%.结论本组资料表明,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术与常规手术相比无明显不同,只要解剖条件允许可减少全肺切除,保留肺功能.

    作者:王平;彭俊;熊健;程宏忠;彭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放射治疗垂体瘤84例分析

    1975年5月至1985年5月,我们共收治垂体瘤放射治疗病人106例.本文总结其中资料完整的84例进行分析,以首次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放疗组(简称单放组)共42例,经额入路手术后放疗组(简称综合组)42例,全部病例已随访10年以上.许多文献报告由于垂体瘤位置特殊,常侵蚀邻近组织,手术难以切净,采用术后配合放射治疗,以减少肿瘤的复发[1,2],现将放射治疗在垂体瘤治疗中的作用及放射剂量与生存的关系分析如下:

    作者:周孟强;沙永慧;孟广典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并存的诊断与治疗(附68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并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进一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并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史平均26.6年;平均年龄44.4岁;术前诊断率为26.4%;伴发甲亢率为5.7%;微小癌占11.8%:以乳头状癌为主要病理类型.结论病史长及年龄偏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应想到合并甲状腺癌的可能性,此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适应证应适当放宽;本病术前诊断率低,应重视术中对可疑结节的探查;并非一定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根据术中冰冻结果采用相应术式.

    作者:朱国献;赵松波;林勇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明原发灶转移癌的治疗探讨(附13例报告)

    目的为探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经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过程.结果部分病人获得较长的生存期.结论对不明原发灶转移癌的治疗、应积极处理转移癌,并查找原发灶有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绍明;林沸腾;谢树贤;林桂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外照射加89Sr内照射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外照射加89Sr内照射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的效果.方法 42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6MV-X线外照射,2~3Gy/次,DT30~54Gy.其中18例在外照射结束1~2周后行89Sr内照射,剂量为2.22MBq/kg.结果外照射加89Sr内照射组(综合组)疼痛缓解率为94.4%,单纯外照射组(单放组)缓解率为83.3%(X2=1.21,P>0.25),疼痛平均缓解时间综合组为6个月,单放组4.5个月.结论外照射加89Sr内照射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瘤为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剑波;季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癌术后硬膜外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肺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及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70例病人(ASAⅡ-Ⅲ级)随机分成两组.A组(n=35)PCEA选用0.01%吗啡+0.15%布比卡因.B组PCIA选用0.05%吗啡+0.01%氟哌利多.均为持续注速2ml/h单次PCA剂量1ml 锁定时间20分钟模式.观察术后镇痛评分,镇痛总体满意度,镇静评分,对呼吸的影响及并发症.结果综合镇痛质量PCEA组高于PCIA组(P<0.05):PCEA组病人呼吸平稳、分钟通气量(MV)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不明显,而PCIA组MV和SPO2下降显著,氧疗后恢复正常水平,并发症:恶心、呕吐、瘙痒、嗜睡的发生率PCIA组高于PCEA组(P<0.05).结论肺癌术后应用PCEA镇痛效果满意,改善术后呼吸功能,提高术后康复质量,更适于开胸手术的术后镇痛.

    作者:沈黎红;钱朝霞;冯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胆囊癌与胆囊结石关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对所收集的胆囊癌病人47例,胆囊结石病人2863例进行了分析.结果 47例胆囊癌病人均伴有胆囊结石,全部经手术治疗.其生存率:1年为46例(97.87%),2年32例(68.08%),3年28例(59.57%),4年12例(25.53%),年2例(4.25%).胆囊结石病人2863例,经手术治疗1069例.结论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极为密切,胆囊结石是诱发胆囊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胆囊结石的病人行胆囊切除是预防胆囊癌发生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邓大伟;孙祝生;邵国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方案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方案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置管于靶动脉内给药,治疗间隔4~6周,每例治疗2~3疗程,注射药物均选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结果共观察了72个病例,其中CR 0例,PR 48例,NC 16例,PD 8例,总有效率达66.7%,疗效较好.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药物治疗肝癌,抗肿瘤活性高,毒副反应轻,主要为骨髓抑制,而心肝肾毒性和脱发反应发生率低,因此提示:吡柔比星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抗肿瘤药.

    作者:孙剑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龄高危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近年高龄肺癌患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而外科手术仍是肺癌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手术治疗70岁以上高危肺癌患者75例,现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旭东;蒋佩明;刘志勇;杨丹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胆囊切除在肝癌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讨论胆囊切除在肝癌术后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A组20例在初次肝癌切除术中同时切除胆囊,B组57例仅作肝癌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的副作用.结果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两组发生例数分别为发热(7/38)、右上腹痛(2/19)、腹胀(0/9)、恶心呕吐(5/26)、纳差(4/31).结论肝癌切除术中同时切除胆囊,有利于降低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中介入栓塞综合征的发生率,减轻其副作用.

    作者:文正奇;陈敏山;林小军;张亚奇;李锦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宫颈癌44例术后复发与未控原因分析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术后复发与未控原因的分析,提高宫颈癌病人手术成功率.方法对我院1992~1999年收治的以44例宫颈癌术后复发病人从复发部位与复发时间、复发部位与期别、治疗方法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宫颈癌术后复发与未控的原因.结果 44例复发及未控包括:宫旁20例、阴道壁13例、肺转移2例、骨转移3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6例.宫旁复发时间:1年内18例、1年以上2例:阴道壁复发时间:1年内11例(其中半年内复发9例)、1年以上2例;肺转移2例时间均为1年以上;骨转移3例时间均为1年以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6例时间均为1年内.宫旁复发的期别:Ib2期4例、Ⅱa期11例、Ⅱb期1例、Ⅲa期1例、Ⅲb期2例、Ⅳ期1例;阴道壁复发的期别为:Ⅰb2期2例、Ⅱa期11例;肺转移Ⅱa期2例;骨转移为Ⅱa期3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Ⅱa期6例.结论对宫颈癌病人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应做到手术规范、术前诊断准确、必要的术前综合治疗,亦为今后探索提高宫颈癌病人手术成功率的途径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胜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国产镍钛支架治疗气道狭窄

    目的评价国产镍钛合金气管支架治疗气管支气管良恶性狭窄的疗效.方法气管、支气管良恶性狭窄13例,狭窄部位:气管5例、气管主支气管6例,主支气管2例,经纤支镜和X线合用共放置15枚支架.结果全部支架均放置成功,呼吸困难改善,死亡病例平均存活时间11.4个月,1例仍存活.结论经纤支镜和X线合用,植入国产镍钛合金支架是治疗气管、支气管良恶性狭窄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蕃昌;骆柘璜;胡训英;刘久保;金爱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骨膦(BONEFOS,氯甲膦酸二钠)、博宁(BONIN,帕米膦酸二钠)、阿可达(AREDIA,帕米膦酸二钠)对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骨痛的止痛效果,活动能力改善、血清钙、磷含量变化.方法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病人65例,随机分组.骨膦组:300mg静注,每日一次,连用5天,继而口服骨膦胶囊,800mg,一日三次,连用15日;博宁组:60mg~90mg静滴,一次使用;阿克达组:60mg~90mg静滴,一次使用;三者均以四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四周后可重复使用.结果控制骨痛有效率骨膦40.0%,博宁57.7%,阿可达84.2%,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分级比较,阿可达在控制剧烈骨痛方面,即Ⅱ级,Ⅲ级骨痛,疗效明显优于应用骨膦、博宁组,差异显著(P<0.05);活动能力骨膦组有效率为45%,博宁61.5%,阿可达84.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阿可达有效率中显效病例占有较高的比例,而其它两组中有效病例为构成有效率的主要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中血钙均明显下降,前后差异显著(P<0.05),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血磷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阿可达能有效地控制骨转移性癌痛,改善活动能力,降低血钙含量,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高文斌;尹良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聚生治疗肺癌合并胸腔积液48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聚生胸腔内注射治疗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将48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应用高聚生,一组应用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免疫功能,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疗效相近,但高聚生组免疫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高聚生用于治疗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不能应用化疗药物的患者.

    作者:苏东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三维超声成像在胃部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在胃肿瘤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胃镜及手术病理为检查的诊断标准.采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34例胃肿瘤进行三维成像并与X线胃肠造影对照.结果三维超声成像后图像清晰、直观、立体感强,有效地弥补了X线胃肠造影和二维超声的不足.三维超声可做任意角度和方向的旋转;利用交互切割面显示肿瘤浸润程度及周边关系;可测量肿瘤体积及溃疡面积.结论三维超声成像为胃部肿瘤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慧宇;朱晓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附86例报告)

    目的探讨一种对中晚期前列腺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经病理、X线、PSA检查及CT确诊为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病人进行综合治疗(包括1.网状支架置入,2.双侧睾丸切除,3.放疗,4.抗雄激素治疗,5.中药)86例.与同期用单纯膀胱造瘘加双侧睾丸切除的43例病人进行比较.结果病人术后3年存活率80.6%,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对于中晚期前列腺癌可使病人缓解症状,减少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美顺;文兆峰;王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脏肿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影像特征

    肝脏肿瘤自发破裂出血是一种少见情况,常见于肝细胞癌和肝腺瘤,亦可见于其它肝脏肿瘤,如局限性结节性增生(FNH),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等.影像技术在诊断和治疗这种潜在致死性出血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肝脏肿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影像特征进行综述.

    作者:李晓兵;田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p53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食管癌是世界上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居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五位[1].在我国其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2].由于其在早期阶段多不易被发现,得不到及时治疗,故预后较差.研究表明,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个多阶段进行性发展过程.上皮基底细胞增生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患人群的一个早期特征,形态学上表现为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和原位癌,原位癌之前的各种病变被认为是食管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的不稳定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可向癌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也可维持数年或更长时间不变,或退回到正常状态.细胞增生和死亡的速度可能决定这些癌前病变的生物学变化,如果增生超过死亡,将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周福有;邢海平;梅强;杨观瑞;裘宋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乳房肿瘤影像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无论是在肿瘤专科医院的外科门诊,还是在综合医院的肿瘤科门诊,以发现乳房肿块为主诉就诊的病例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不乏有乳房肿瘤病例.大部分乳房肿块通过物理学检查可以初步判定其性质.但仍有一定部分不典型病例难以定性,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目前,乳房肿块的检查方法很多,各方法有其特殊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检查方法也不断出现.本文拟就乳房肿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医生选择时参考.

    作者:吕大鹏;李力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Fas(Apo-1/CD95)及其配体与肿瘤诱导凋亡的研究现状

    以凋亡方式进行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很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失调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包括自身免疫、癌肿、肿瘤耐药性的获得、中风、某些退行性变和AIDS.凋亡是由很多膜受体及胞浆蛋白参加的一系列分子事件导致的一种细胞主动自杀过程.Fas系统是目前研究清楚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系统,其主要由Fas配体(Fas Ligand,FasL)及其相应受体(FasR)构成[1].近年来,有关从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出发研究新的抗癌方法的报导日益增多,本文就Fas及其配体与肿瘤诱导凋亡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贺占青;王凤安;闫庆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恶性胸腺瘤合并急性白血病1例

    病例患者男性,14岁,主因胸闷、气短2个月首诊.行胸部CT检查示: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经穿刺活检诊断为:恶性胸腺瘤.在我科行放射治疗,DT 52GY/27F/37D.放疗后症状完全缓解,复查胸部CT示肿物基本消失.查血象:WBC 5.4×109/L.2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心慌、气短、不能平卧、腹部胀满,行血常规检查(静脉血)示:WBC 170×109/L,幼稚白细胞72%,HB56g/L,RBC 3.2×1012/L.双眼球突出,牙龈有出血,心率110次/分,全身布满出血点,双下肢有瘀斑,体温高达39.6℃,B超示肝脾均有肿大.浅表淋巴结未及异常肿大.骨髓像提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给予对症治疗同时进行化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治疗20天后死亡.

    作者:张献波;刘登湘;吕登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型乳癌改良根治术6例体会

    国际及国内关于早期乳癌根治及改良根治术的比较,认为乳癌改良根治术与根治术5年及10年生存无明显差异,为我们开展此项手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开展保留乳头的改良根治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作者:孙侃;徐雷;李宁;洪静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食管癌术后硬腭转移长期存活1例

    食管癌少见部位的转移临床上较少见,而转移灶孤立且再手术切除后长期存活则更少见,现将我科曾收治的一例报导如下:患者,男性,40岁,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于1977年8月收住院.查体无异常.食管钡餐造影及食管镜检查示食管癌.于入院后10天在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病理报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低分化,侵外膜,食管周淋巴结转移1/6.

    作者:徐秋生;韩素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MDS出现假高雪氏细胞1例报告

    在光镜下见一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涂片,见大量具有典型形态学特征的高雪氏细胞.但患者无其它高雪氏病的遗传学证据,被认为是假高雪氏细胞.

    作者:魏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微波治疗腹腔包块1例

    病例患者女,36岁,主诉:下腹部疼痛一个月,近半月疼痛加重,夜间不能入睡,两下肢曲屈,行走困难.经妇科检查及B超显示,均诊断为左下腹2.4cm×4.8cm炎性包块.行消炎对症治疗,每日青霉素800万u、氨苄6.0克、甲硝唑250ml静点两周,疼痛有所缓解,经B超检查,炎性包块无变化,仍然是2.4cm×4.8cm大小,消炎效果不明显.

    作者:迟春艳;李丽;于海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婴幼儿肝脏错构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肝脏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多易误诊.现将笔者近两年遇到的2例婴幼儿肝脏错构瘤并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李家福;夏春咸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结肠癌并阑尾腺瘤1例

    病例患者男,60岁.便秘伴间歇性便血一年余.纤维结肠镜检查:距肛门22cm处黏膜环状大结节样增生,表面糜烂出血、质地硬,肠腔狭窄.活检病理报告结肠癌而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送检标本:15cm肠管一段,距一侧断端5cm处见4×3cm肿物,切面灰白,浸润肌层.

    作者:杨洁清;周秀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剂量田可加强的松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病例介绍患者,男,28岁,体重75公斤.主因头晕、乏力、耳呜渐加重2月余,于2000年7月入院.查体:贫血貌,口唇苍白,胸骨无压痛,心脏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化验检查:WBC 3.7×109/L、Hb38g/L、RBC 1.05×1012/L、PT 228×109/L、Rct 0.1%、HCT、MCH、MCHC均正常.Rous试验、Coobs试验、Ham试验均正常.骨髓像:骨髓增生明显活跃,M∶E=60∶0.粒系增生占60%比值形态未见异常.红系缺如.

    作者:李晓芸;傅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原发性膀胱类癌2例

    膀胱类癌少见,现报道两例.例1,患者女,69岁.尿急、尿频、尿不尽1月.膀胱镜检查:膀胱三角区见2×2cm菜花状肿物,取材活检.送检0.3cm灰白索状组织两条.镜下:被复移行上皮形态正常,上皮下见大小均匀的肿瘤细胞,多边形,胞浆中等量、嗜酸、核圆形、深染,核分裂易见.呈实心巢状、结节状排列,结节间有薄层纤维组织分隔.免疫组化标记:嗜铬蛋白A(+)、NSE(+)、Sy及HMB45(-),网状纤维染色,瘤组织双重表达.病理诊断:膀胱类癌.后因患者拒绝治疗,自动出院而失访.

    作者:周秀荣;杨洁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维、汉族乳腺癌患者高危因素的对比分析

    乳腺癌是女性乳腺的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妇女中其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目前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拟对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杰恩斯;波拉提努尔别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包转移癌20例临床分析

    心包转移癌临床较少见,随着诊断手段的提高,近几年发生率有增多趋势,有文献报导其发病率在1.65%左右.本文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20例心包转移癌作一临床分析.

    作者:鞠传荣;孙燕臣;张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观察

    近几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肺癌脑转移病人49例,总有效率60%,进行比较后,发现以常规放疗及常规放疗加后程X刀治疗效果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史绍山;全举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酚妥拉明与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肿瘤化疗引起的顽固性肠胀气疗效分析

    肿瘤患者因化疗引起顽固性肠胀气并不少见,常规治疗难以奏效.笔者应用酚妥拉明与门冬氨酸钾镁伍用治疗该类型的肠胀气26例,疗效满意.

    作者:张江灵;郑伟生;陈少谊;吴乐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晚期肺癌介入治疗观察

    我院1998年至2000年期间应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58例病人进行总结分析如下.资料 1998年至2000年我院对58例晚期肺癌患者采用了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技术进行治疗,58例中男53例,女5例,年龄32~84岁,平均60.2岁.按病理分型鳞癌46例,鳞腺癌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9例.按病变部位右肺癌36例,左肺癌22例.

    作者:高艳霞;王永成;隋秋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癌脑转移48例的综合治疗

    我院1975年1月~1998年10月,共收治肺癌脑转移48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39例,女9例,年龄46~68岁,平均56岁.症状为咳嗽,咯血,发烧,胸闷和胸痛,颈项强直,瞳孔不等圆,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病程1~18个月,全组均经纤支镜,CT、磁共振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病理类型:肺鳞状细胞癌10例,肺腺癌8例,肺小细胞未分化癌30例.随访:经随访48例,1、2、3、6年生存率分别为89.5%、4.2%、4.2%、2.1%.生存6年以上1例仍健在.

    作者:张胜令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