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佳木斯大学
  • 国际刊号:1008-0104
  • 国内刊号:23-1421/R
  • 影响因子:0.69
  • 创刊:197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14-193
  • 全年订价:2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黑龙江省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2014年1期文献
  • 70例老年妇女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卵巢癌患者的发病及临床特征、诊疗经验.方法:对2012-03~2013-03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70例老年妇女卵巢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结果:70例老年妇女卵巢癌患者中55例接受了手术治疗,15例因术前合并症较多或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或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采取化疗、放疗等其它保守治疗方式.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化学治疗组患者(P<0.05),化疗的主要并发症为胃肠道不适及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而放疗的并发症主要是放射性直肠炎及阴道发生粘连等,而手术组则主要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是切口愈合不良、延期愈合,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及呼吸性疾病等,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对于老年卵巢癌患者更宜尽早采用手术为主的治疗,早期预防和治疗是关键,老年卵巢癌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多.为防止因心肺功能障碍导致的死亡,必须在术前做好心肺功能的评估.若无法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再采用化学或放射治疗.

    作者:徐佳佳;吴英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哮喘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哮喘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哮喘患者130例,对照组50例.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哮喘患者及对照组近3个月饮食中14种营养素摄入量并检测肺功能、体重指数、痰液中各细胞比例.分析哮喘患者膳食营养素的摄入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率,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膳食因素中,摄入总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镁、磷、铁、锌、维生素C、视黄醇,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脂肪、纤维、钠、钾,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对照组与病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脂肪与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呈正相关;纤维与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者饮食具有高脂肪、高钠、低钾、低纤维的特点.脂肪、纤维与哮喘患者痰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有关.纤维对哮喘患者具有保护性作用.

    作者:李迎晨;张廷鑫;孙平军;杨丽;刘伟;张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对特发性脊椎侧凸的临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成97%以上,无感染并发症发生,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74%.结论:对支具无法控制的脊柱侧凸,侧凸角度超过40~50°的患者.脊椎侧凸的矫正手术有Harrington手术、Dwyer手术、Luque手术、C-D技术、TSRH技术等.主要是矫正畸形,保持脊柱平衡、稳定,减少脊柱融合范围,尽可能的恢复功能.

    作者:杨广禄;关景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的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对HT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频探头对42例已经被临床证实的HT患者检查,分析并总结HT的声像图特征,对声像图进行分类、对比研究.结果:HT超声声像图特征为甲状腺回声弥漫性不均、减低者占67%(其中包括回声弥漫性不均并夹杂条索样强回声),甲状腺回声局限性减低者占10%,甲状腺回声弥漫性不均合并结节者占26%,42例 HT患者甲状腺内径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以峡部的增厚为特征性表现;彩色多普勒均表现为弥漫性不均的实质内血流信号丰富,可呈“火海”样表现.结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具有较为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能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秦丽微;郑春梅;曹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处理体会

    目的:探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处理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7~2013-07我院急诊科院前处理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39例,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组成、致伤因素、院前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据意识障碍程度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无胸腹及四肢脊柱等合并伤,院前处理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为年轻男性患者,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创伤数量占大半部分.院前通过畅通气道、纠正低氧血症、降颅压、控制活动出血、保护颈椎、骨折固定以及抗体克等处理.平稳转运患者至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处理,结果是伤情得到明显好转的70例、伤情无明显变化44例,伤情进一步恶化20例、现场或转运途中死亡5例.结论:经过积极有效的院前急诊急救处理,多数病人生命得以延续,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大大的降低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死率及伤残率.

    作者:乔洪潮;任会菊;赵国青;程利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舒宝片对冠脉造影提示稳定性斑块患者实际效用影响

    目的:分析心舒宝片治疗冠脉造影提示稳定性斑块患者实际效用,并探讨其可能潜在机制.方法:选择“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介于50%~65%、稳定性斑块,且中医辩证属心血瘀阻证”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实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舒宝片口服治疗.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50%,心电图总有效率达85.50%,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舒宝片正确中医辩证施治联合规范化西药治疗,能更有效控制解剖分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症状,减轻心脏急性缺血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冬荣;林志典;林庚海;吴怡萍;蔡少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挫伤性视网膜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挫伤性视网膜损伤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108眼眼挫伤分别经FFA及OCT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视网膜震荡表现轻,预后较好,而视网膜挫伤表现重预后差.结论:对于眼挫伤都应常规检查眼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行FFA及OCT检查,他们是评价视网膜损伤的有效客观工具.

    作者:徐瑶;顾灵玲;田虹;袁士仿;黎国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海昆肾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海昆肾喜胶囊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疗效.方法:选择4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mg/0.8mg一日一次,同时口服海昆肾喜2粒,一日三次.对照组24例只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方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每日监测血压3次,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UTP)等指标,且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且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联合海昆肾喜胶囊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残余肾脏功能,有利于延缓肾病进展,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国艳;刘艳姝;牛效清;田宝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舍格伦综合征腮腺功能改变研究

    目的:研究MR弥散加权成像(DWI)腮腺弥散系数(ADC)值在味觉刺激前后的改变.方法:对21例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酸刺激后行1.5T MR扫描.结果:静息状态下腮腺的ADC值(0.8±0.05)×10-3mm2/s,酸刺激后的初1~2min内腮腺的ADC值升高,之后的3~9min内ADC值降低较明显,之后ADC值缓慢升高,18min达到高峰,之后同静息状态水平.结论:合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的测量,对评价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功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孙洪言;孟凡荣;刘海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术式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08~2013-01于我院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甲状腺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超低位颈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手术成功完成,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对照组为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颈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方法能获得满意的成功率,而且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应用效果更佳,应作为临床首选的手术方案.

    作者: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8例分析

    目的: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8例经验及疗效.结果:28例疼痛完全缓解,治愈率100%.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技巧的改良可以提高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郑霁鑫;陈涵坤;仲玉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一种新型即刻义齿前牙区修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即刻义齿修复方法,并对其用于前牙区临时修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临床中,选7例前牙区需临时修复的病例,在拔牙后采用新型即刻义齿修复,观察1~3个月,对修复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新型即刻义齿在保证了患者永久修复前正常的工作和社交活动的同时,患者拔牙创、牙周情况预后良好,为患者永久性修复做了良好的过渡.结论:新型即刻义齿的临床应用是可行的,这为即刻义齿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修复方法.

    作者:席俊明;徐爱辉;武传君;张桂香;席小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广州市白云区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疾病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市内白云区农村妇女生殖道疾病患病情况,为当地妇女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广东省白云区农村18~49岁已婚育龄妇女为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健康体检,汇总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广东省农村地区育龄妇女的文化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各年龄段间有显著性差异.②我区妇女患生殖道较高,患病率依次为宫颈糜烂(35.7%),宫颈肥大(23.3%),宫颈腺囊肿(24.6%),细菌性阴道病(15.4%),宫颈息肉(6.3%),卵巢囊肿(5.1%),盆腔炎(9.7%),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27.1%),滴虫阴道炎(3.9%),子宫肌瘤为(1.6%).结论:加强我区农村妇女的健康宣教,提高大龄及低文化程度妇女的受检率,合理引导农村妇女生殖疾病的就诊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吴述芬;陈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涎腺肿瘤中的p-AKT蛋白表达与彩色多普勒影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影像表现、病理分级、分型与p-AK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讨p-AKT蛋白联合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图像及病理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p-AKT蛋白检测.分析涎腺肿瘤的某些彩色多普勒特征性图与p-AKT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p-AKT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为82%,p-AKT蛋白在良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为17.5%,1明显低于恶性涎腺肿瘤组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各级别中p-AKT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显示随着肿瘤内血流分布的增多,p-AKT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也随之增高.④从影像上特征性表现的评分来看,分值越低,p-AKT蛋白表达越低;分值越高,p-AKT蛋白表达越高.结论:p-AKT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阳性表达与涎腺恶性肿瘤的恶性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并且涎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表现与p-AKT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作者:温鹏涛;吴绍宇;李荣雪;王英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7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肺功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01-01~2012-12-31的7例CPF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肺功能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58~84岁,中位年龄65岁,6例有吸烟史,7例均有呼吸困难,咳嗽和双下肺爆裂音.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示双上肺为主的肺气肿及双下叶肺间质纤维化改变.肺功能结果[中位数(范围)]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为74%(71%~89%),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FVC为49%(31%~68%),FEV1占预计值为38%(25%~8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为22%(14%~42%).结论:CPFE综合征患者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体征是肺底闻及爆裂音.HRCT为上叶肺气肿和下叶肺间质纤维化改变,肺功能的重要特点为弥散功能的显著降低而肺客积相对正常,其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传文;夏德刚;魏庆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Cys-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糖尿病肾病组60例,单纯糖尿病组61例,对照组61例.测定其血清Cys-c和mALB/Cr水平.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纯糖尿病组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mALB/C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作者:郭朝阳;麻春莹;范学财;高丹丹;袁福金;隋少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应用

    自从1983年,Hurwitz等[1]解剖24例标本证明双侧颏下动脉均源于颌外动脉,且颏下动静脉一般较恒定,为颏下皮瓣应用提供基础研究依据.以颌外动脉的分支之一,颏下动脉供血的颏下岛状皮瓣[2]具有手术简单,不影响根治,整复效果理想,供区损伤畸形小,成活率高等优点,常被应用于修复面中部及下部软组织的缺损[3].我科自2000-08~2010-09开始将此皮瓣用于临床,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共进行该皮瓣手术25例,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姜炳华;曹香林;李善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针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善情况,为其评价VD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及针灸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纳入实验的11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药物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两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均有效,针灸组优于药物组;治疗后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针灸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血管性痴呆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潘颖华;葛丹;张继泽;魏春杰;姜尧佳;丛玲;董中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健康体检血脂异常检出率与年龄、性别关系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高脂血症是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脂等血脂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标准,高脂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为探讨血脂异常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文就22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血脂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作者:万佳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DZK1在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PDZK1在不同分化程度肾癌中表达,探讨其与肾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60例不同分化程度肾癌和20例肾脏良性病变的病理组织检测PDZK1的表达情况,并利用RT-PCR技术对20例新鲜肾癌组织和10例肾脏良性病变组织检测PDZK1的mRNA表达.结果:PDZK1阳性率在肾癌组表达为85.0%,在肾脏良性病变组表达为30% (P<0.05),在肾癌组分级G1、G2、G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63.2%和86.7%,组间两两比较(P>0.05).PDZK1的mRNA在肾癌组表达为0.95±0.055,在肾脏良性病变组表达为0.57±0.043 (P<0.05);PDZK1的mRNA在肾癌组分级G1、G2、G3表达分别为0.72±0.044、0.831±0.090和1.00±0.050,组间两两比较(P<0.05).结论:PDZK1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随恶性度增高表达呈上升趋势,在肿瘤恶性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扈清云;顾志成;张东东;欧叶涛;罗振国;陈乃峰;钟堂武;王培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T-钙黏蛋白高甲基化与肺癌发生、发展关系探讨

    目的:通过检测肺癌组织、良性病变组织和对照组织中CDH13基因及其甲基化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找出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特异性甲基化PCR (MSP)法.结果:肺癌组CDH1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46.67%(21/45),对照组为2.22%(1/45),良性病变组为6.67%(3/45),前组与后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H13基因在肺癌中为0.5273±0.0687,在对照组中为0.8345±0.0385、在良性病变组织为0.8632±0.0465,前组与后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肺癌组织的CDH1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61.90%(13/21)明显高于Ⅰ+Ⅱ期33.33%(8/24) (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CDH1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70.59%(12/17)与无转移组的32.14%(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织中CDH13基因甲基化阳性组的T-钙黏蛋白阳性率23.81%(5/21)显著低于甲基化阴性组54.17%(13/24) (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T-钙黏蛋白基因含量明显降低,存在着CDH13基因启动子5'CpG岛高甲基化,且CDH13基因的高甲基化水平随着肺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而增高.

    作者:王凤玲;隋小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YP2D6*10基因多态性与美托洛尔基因导向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基因导向治疗与美托洛尔常规治疗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基因导向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基因导向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47.5mg/d,3d后,应用HPLC-荧光色谱法方法测定口服美托洛尔2h的血药浓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YP2D6*10基因型,通过检测基因型结果将病人分为快代谢型(CC型8例),中代谢型(CT型10例)和弱代谢型(TT型12例)3组.并通过CYP2D6* 10基因型调整用药,分别给与基因导向治疗24周,美托洛尔常规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47.5mg/d,治疗24周,检测治疗前后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各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各组间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基因导向治疗组CC型、CT和 TT型治疗后,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CT型、TT型LVMI降低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LV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导向组中CT型与CC型,TT型与CC型组间亦有明显差异(P<0.05),CT型与TT型和CC型与常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血压与左室重量指数无相关性.结论:美托洛尔基因导向治疗较常规治疗不仅能有效降压且明显改善左室重构,而且不良反应少,用药更加安全、有效,更好的预后改善.

    作者:张峰;杨军;魏晓冬;张志国;雷丽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半胱氨酸血症大鼠阴茎海绵体内Hcy及MTHFR的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基础疾病的年轻化以及人们普遍寿命的延长,器质性ED,如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阴茎勃起有着十分复杂的机制,是在神经、内分泌、及心理效应等综合调控下所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结果,是男子对有效性刺激的第一个生理反应,即性反应的主要标志.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体内蛋氨酸循环的正常产物,是能量代谢和许多需甲基化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在正常机体内Hcy的生成和清除保持着严格的动态平衡.病理状态下Hcy是一种血管损伤性氨基酸,与血管损伤密切相关;Hcy为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绝大多数研究均关注与Hcy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而血管病变常常是ED的主要原因.在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病理情况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MTHFR(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在叶酸循环代谢中起决定性作用,该酶是否在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起作用尚无相关报道.本文通过动物实验,探讨Hhcy与MTHFR对阴茎勃起的影响.

    作者:郝鹏;马飞虹;罗振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EZH2和Bmi-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EZH2和Bmi-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间的联系.方法:收集黑龙江省医院病理科2009~2012年结直肠癌存档蜡块45例,另取正常组织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检测45例结直肠癌、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EZH2和Bmi-1基因的表达及半定量测定,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及Sperman秩检验做相关性分析.结果:EZH2基因和Bmi-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及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未见相关(P>0.05),与转移及浸润密切相关(P<0.05).两者间在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EZH2基因和Bmi-1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包合新;李建国;邢桂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微血管密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在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NSCLC患者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对照组中,SDF-1的表达率为10%;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为62.3%,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越高,则SDF-1表达率越高,与性别、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MVD在NSCLC中计数为36.74±11.708,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与性别、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癌组织中,SDF与MVD正相关.结论:在NSCLC癌组织中,SDF-1和MVD呈现高表达,说明SDF-1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而参与肺癌的浸润转移,是肺癌血管形成的正性因子,为临床有效评估肺癌浸润转移程度及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阎红娥;王帅;鲍文华;孙云晖;王春玲;刘甡;李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盐酸法舒地尔对NF200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表达的影响

    目的: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动物模型,检测HIBD脑组织中神经丝蛋白-200 (Neurofilaments Protein-200,NF200)表达的动态变化,观察盐酸法舒地尔(Fasudil Hydrochloride Injection)对大鼠NF200表达的影响及对神经损伤后的保护与修复作用.方法:将新生7d龄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40只),缺氧缺血作用(HIBD组,40只),法舒地尔治疗组40只,每组再分为6h、12h、24h、72h、7d,5个亚组.Sham组只做左颈总动脉分离.HIBD组,法舒地尔组做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及缺氧处理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法舒地尔(10mg/kg).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NF200的表达.结果:Sham组:可见NF200有微量表达,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HIBD组:NF200阳性细胞在造模6h出现表达,12h开始下降,24h降到低,此后逐渐升高.与Sham组NF200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法舒地尔治疗组各时间点NF200的表达均高于H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BD组和法舒地尔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法舒地尔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通路促进轴突再生和修复进而使NF200的表达增加.

    作者:顾镜月;邵巍;孟庆云;穆国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α-硫辛酸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α-硫辛酸(α-LA)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30只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α-硫辛酸、辛伐他汀组,高脂饮食16周后,分别给与生理盐水、α-硫辛酸、辛伐他汀灌胃,另取10只G57BL/6J小鼠正常饮食后给与生理盐水灌胃作为正常对照组.8周后处死小鼠,酶法检测血清血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HE染色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形态结构,图像分析法测定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与管腔面积比值,胶原Mas-son染色检测斑块部位胶原含量及占斑块面积比值.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α-LA组TG,LDL,ox-LDL均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1),TC降低(P<0.05).与高脂模型组比较,α-L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与管腔面积比值缩小(P<0.05).胶原含量及占斑块面积比值增加.结论:α-LA有稳定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决的作用,其作用与降脂,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刘春辉;李奕宏;王琳;刘君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鼠TP7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鉴定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病、遗传性疾病等,目前均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干细胞治疗成为潜在价值较高的治疗方法.但干细胞治疗目前存在较多问题,虽然局灶性脑缺血干细胞移植后可以增强内源性的神经再生、血管再生及轴突出芽及突触的形成[1,2],然而能够替代损伤区凋亡的神经元的比例却很少[2].近年的研究发现P73,P53家族的一员,可以调节神经干细胞微环境,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3~5].P73的表达产物可通过羧基端或氨基端的选择性剪切产生不同的亚型.P73基因有两个启动子结构:p1和p2,可分别转录形成TA和△N异构体,TA和△N异构体各自扮演着肿瘤抑制和致瘤的角色[6].近有研究显示[7],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中,组织特异性表达的P73同型异构体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神经细胞的分化也被证明能影响P73的水平.

    作者:黄玲玲;张云云;王滨;张瑞;万鹤鸣;洪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大鼠损伤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细胞移植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损伤区域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胫骨及股骨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大鼠脊髓右半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于模型建立成功后7d,14d,21d,28d手术的大鼠进行BBB评分从而评估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利用RT-PCR观察MB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BBB评分逐渐增加,14、21、28d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PT-PCR测试各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和模型组大鼠脊髓中MBP 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且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骨髓单个细胞移植可提高脊髓组织中MBP的表达,有助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赵中男;杨建华;王莹;张富运;热吉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tau蛋白表达规律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Wistar大鼠脊髓组织中tau蛋白动态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健康Wistar大鼠5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组用改良Allen法制备成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即作为手术组(48只);另1组则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仅开椎板,不损伤大鼠脊髓组织n=8).分别在12h、1d、3d、5d、7d、10d取出大鼠在T10及部分T9、T11椎板下的损伤脊髓组织制作蜡块并切片.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脊髓损伤后受损脊髓组织中tau蛋白的表达.结果:Wistar大鼠在急性脊髓损伤后,受损脊髓组织内即出现tau的阳性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tau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逐渐增多;伤后3d阳性表达到达大表达值,10d表达仍呈阳性且高于对照组.结论:损伤大鼠的脊髓组织后,组织中tau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且在不同时间点上有一定的变化关系,为急性脊髓损伤后临床的早期干预时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周成福;梁宇;马晓茹;孙海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环氧化酶-2与骨桥蛋白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 (COX-2)与骨桥蛋白(OPN)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酶联法(ELISA)检测34例初发未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的78份标本,以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OX-2及OPN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初发未治组、未缓解组、复发组患者外周血中COX-2及OPN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P<0.05);正常对照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2及OPN在未治组、未完全缓解组及复发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每二者之间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及OPN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正相关(P<0.05).结论:COX-2及OPN的高表达可能与AML的发生发展相关.因此检测COX-2及OPN的表达水平对AML患者的早期诊断、监测疗效、预测复发和评价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于广晴;鲍莹莹;倪蕾;赵悦荣;段翠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FOXO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 (FOXO1)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40例成人AL组及50例对照组外周血中FOXO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AL组外周血中FOXO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组经标准化疗后完全缓解(CR)者FOXO1的含量低于化疗前(P<0.05),部分缓解和未缓解(PR/NR)者其含量亦降低,但降低不明显,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OXO1在CR者中的表达低于PR/NR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AL外周血中FOXO1呈高表达,而化疗后完全缓解者呈低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倪蕾;侯志凌;孙雪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YP3A4*1G与比索洛尔药物代谢及基因导向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药物代谢血药浓度与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CYP3A4* 1G与比索洛尔药物代谢及基因导向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方法:从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抽取40例患者进行CYP3A4* 1G基因多态性检测并进行基因导向治疗(A组,n=40),基因导向治疗组患者按照CYP3A4* 1G基因分型分为强代谢组(ACC,n=18),中代谢组(ACT,n=14),弱代谢组(ATT,n=0)未检出,此40例患者在导向治疗前嘱其晨起饭后服用比索洛尔(德国默克)5mg,连服3d后,于第4日服药2~3h后采血,采集进餐后静脉血.其余20例进入常规治疗组(B组,n=20),将ACC组、ACT组,分别暂调整为5mg,2.5mg日一次口服,常规比索洛尔治疗组B组给予比索洛尔5mg日一次口服.随访12周,观察降压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CYP3A4*1G三种不同代谢型中,CC型血药浓度低于CT型,TT型未检出,基因导向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6.3%VS44.4%,P<0.05);基因导向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①高血压病患者CYP3A4* 1G的不同基因多态性对比索洛尔血药代谢浓度不同.②药物基因导向治疗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相比,前者在导向治疗下,血压,心率都平稳改善,不良事件的发生也较后者减少.

    作者:魏晓冬;张峰;李娟;孟祥冬;陈伟达;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不同级别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CST)的水平测定,分析其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测定83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中CST,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C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血压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与血压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体内C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ST与血压呈负相关,提示CST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其水平可成为高血压程度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吴振东;高伟勤;孔繁和;陈伟达;张峰;魏晓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胰腺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及CA19-9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和糖类抗原19-9(CA19-9)表达.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OPN和CA19-9含量,数据采用SPSS1 7.0进行分析.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清中OP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且OP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A19-9含量高于正常人和胰腺炎患者,患者血清中CA19-9的含量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无关.结论:血清OPN和CA19-9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确诊率,同时对疾病的进展程度和术后疗效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栾功一;王建杰;罗文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前后早期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对早期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 (MIP-1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为冠脉支架植入组(PCI组)及冠脉造影组(CAG组),于PCI术前1h、术后1h及术后24h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的变化.结果:冠脉支架植入组与冠脉造影组术前血清平均浓度分别为(49.88±4.90)和(50.26±4.9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冠脉支架植入组术后1h及术后24h MIP-1a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冠脉支架组及冠脉造影组的组内比较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水平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有限.

    作者:高山;吴明;于海波;曲红玉;于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栓调节蛋白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一种不常见的亚型,它有着高死亡率,绝大多数死亡是由于颅内出血所致.全反式维甲酸介入的诱导性化疗革命性地改变了APL患者的治疗方法,接近90%新诊断的APL患者得到了完全缓解,70%的患者生存期超过了5年.然而,诱导治疗过程中出血导致的早期死亡,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作者:刘丽秋;辛华;周奎臣;崔国利;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内皮素-1、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探讨其在ACS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选的ACS患者87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组27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5例以及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其ET-1、CRP水平.结果:ET-1、CRP在ACS患者体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血浆ET-1、CRP水平高于UA组,且ACS患者血浆ET-1、CR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ET-1和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提示内皮素-1、CRP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进一步证实,ACS的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的参与.

    作者:孔繁和;杨光远;高伟勤;董天崴;赵晓辉;张磊艺;韩晓红;杨建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NF-κB通路的干预作用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白藜芦醇在氧化应激、NF-kB活性方面改善STZ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方法:以Wistar大鼠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为研究对象,根据组别给予不同剂量Res连续灌胃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NF-κB的表达及ELISA法检测SOD、GSH-PX活性.结果:白藜芦醇可降低NF-kB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阳性表达,升高SOD、GSH-PX活性,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影响氧化应激/NF-kB通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

    作者:张笃贞;王大丽;杨笑天;王冬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共刺激分子CD30/CD30L介导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免疫机制的研究

    目的:①探讨共刺激分子CD30和CD30L介导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EC)的发生机制;②研究分析共刺激分子CD30和CD30L的表达对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EC)的影响.方法:以RW进行免疫处理,A1、A2、A3组在第0,2,4,6,8天分别向小鼠腹腔内注射正常鼠抗体IgG,抗CD30抗体,抗CD30L抗体,每只小鼠注射剂量均为200μg,在第10天对这些小鼠以RW与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合液点眼处理,24h后取结膜,脾,和血液进行相关分析.免疫组小鼠免疫后不经任何抗体腹腔注射,在第10天取其脾细胞,并在体外与RW一起培养,然后将此脾细胞过继性转移到同源基因的幼稚型小鼠体内,在第2,4天向小鼠腹腔内分别注射正常鼠抗体IgG,抗CD30抗体,抗CD30L抗体,每只小鼠注射剂量均为200μg,在第4天注射后2h进行RW混合液点眼,24h后取结膜组织进行组织分析及嗜酸性粒细胞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诱导组小鼠血液内的IgE进行定量分析,另外,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膜组织中CD4+T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A2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比A1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1);A3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比A1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A2组IgE的水平比A1组升高,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而A3组IgE水平比A1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B2组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数高于B1、B3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D2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D1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D3与D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IHC)法结果显示:实验组F1与对照组F2相比,前者小鼠结膜内有大量的CD+T细胞浸润.结论:①共刺激分子CD30通过CD+T细胞的激活发生免疫应答来促进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交的发生,发展;②共刺激分子CD30L的表达能够抑制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萍萍;王玉清;王冬兰;福岛敦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透明质酸受体-1标记胃癌淋巴管密度与癌转移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淋巴管的密度与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取胃癌标本32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用LYVE-1标记,通过病理学图象分析软件统计分析胃癌淋巴管的体密度和数密度,经t检验分析得出结果.结果:LYVE-1在淋巴管内阳性表达,血管和组织细胞内阴性表达,癌周围淋巴管和正常组织体的密度差异显著,且数密度差异十分显著.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体密度和数密度都存在着明显差异(P<0.01).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淋巴管的数密度也存在着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胃癌细胞转移过程中,癌巢周围存在的大量淋巴管为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转移的场所,并且与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以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张卫东;许龙;翟登攀;孙睿;王仲;邵红;刘德江;罗志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淫羊藿苷/固邦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固邦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淫羊藿苷与固邦人工骨复合,植入兔下颌骨的缺损区.分别在术后4、8、12周取材,进行大体现察、X线检测、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以及新骨的形成观察.结果:时间点大体观察、X线、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及新骨的形成,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淫羊藿苷/固邦人工骨具有明显加速颜面部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作者:李善昌;宁尚波;姜炳华;闫磊;董兴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川芎嗪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血清自由基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川芎嗪(2,3,5,6-四甲基吡嗪,Ligustrazine,tetramethylpyrazine,TMP)治疗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血清自由基水平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TMP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大耳白兔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兔均采用伸膝制动OA动物模型法造模,制成免KOA模型.用生化法,检测3组兔造模后5周及9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制备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周时,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组SOD值升高(P<0.01),而MDA值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SOD值与MDA值较低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1);9周时SOD值和MD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川芎嗪能提高血清SOD含量和降低MDA含量,可通过提高机体自由基清除和抑制能力、改善自由基代谢,发挥对骨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建业;张涛;孙鹏;柳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米诺环素对大鼠脊髓损伤早期TNF-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早期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36只)、损伤组(B组=36只)和损伤后米诺环素治疗组(C组=36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致伤B组和C组大鼠T8~T11脊髓,对照组不损伤脊髓.治疗组于术后1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90mg/kg),之后每隔12h给药1次,对照组和损伤组在相同时点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B组和C组于术后2h、6h、12h、24h、48h、72h处死大鼠取损伤段脊髓标本,A组在相应时间点取相应节段脊髓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表达.结果:脊髓损伤早期损伤脊髓取材免疫组化镜检后发现A组大鼠脊髓TNF-α呈弱阳性表达;B组和C组伤后2h即有TNF-α表达,12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B组伤后72h TNF-α表达仍较A组高(P<0.05),而C组在伤后72h即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C组各时间点TNF-α表达均较损伤组低(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早期组织中TNF-α的表达,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常刘;解婷茹;王日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干预组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心内科常规护理措施.结果:干预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死亡率,值得推荐.

    作者:张朝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侧俯卧位诱导痰在儿科痰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后行侧俯卧位引流诱导排痰法对儿科患儿痰标本采集的效果.方法:将2012-12~2013-06,我科收治的需留取痰标本检查的患儿240例,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80例.A组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无菌生理盐水5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后行常规的气道护理排痰采样;B组采用3%氯化钠溶液5mL,氧气雾化吸入后行常规的气道护理排痰采样;C组采用3%氯化钠溶液5mL,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后行侧俯卧位叩背排痰采样.比较3组一次性排痰采样成功率.结果:一次性痰标本采集成功率A组为55%,B组一次性痰标本采集成功率为80%,C组一次性痰标本采集成功率为94%.A组与B组比较,B组高于A组(x2=10.39,P< 0.01)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C组高于B组(x2=6.78,P< 0.01)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C组高于A组(x2=30.12,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渗盐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加侧俯卧位体位引流进行诱导排痰可明显提高患儿痰标本的一次性排痰采样成功率,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梅;马驰;戚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儿重症肺炎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实施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儿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青年脑卒中后瘫痪抑郁患者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瘫痪恢复及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以80例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急性期及恢复期给予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观察研究各组患者的瘫痪恢复状况及抑郁心理改善情况.结果:青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瘫痪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抑郁程度明显改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青年脑卒中抑郁心理的改善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患者瘫痪肢体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蕴博;刘玉荣;刘国辉;隋佳彬;周英;毕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与对策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风险与对策.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血液透析科常规护理常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同时加强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徐孟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例钬激光输尿管结石碎石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钬激光输尿管结石碎石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钬激光输尿管结石碎石术的手术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加强钬激光输尿管结石碎石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20例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痊愈出院.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及术后良好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及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儿嵌顿疝手术治疗后的整体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嵌顿疝手术治疗后的整体护理措施.方法:将2010~2012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小儿嵌顿疝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术后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将患儿康复结果作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整体护理的患儿的康复状况要好于常规护理的患儿.结论:应积极推行小儿嵌顿疝手术后的整体护理,确保患儿的身体健康.手术后护士应全面掌握病情,做好家长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是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术后的护理重点.

    作者:蔡巧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双信号电化学法检测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电化学法研究金雀异黄素对MCF-7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双信号电化学法.结果:在10×10-6~120×10-6μM的剂量范围内,随着金雀异黄素剂量的增加,MCF-7的两个电化学信号呈现下降趋势.结论:MCF-7的两个电化学信号均具有金雀异黄素剂量依赖性,说明采用双信号电化学法可以很好地反映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的抑制.

    作者:曹海鹏;蔺润先;段春雷;武冬梅;李锦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微创去除鱼尾纹48例

    目的:微创去除鱼尾纹同时提升外跐角的方法与技巧.方法:通过眉下切口去除眉下松弛皮肤,尤其是外侧段皮肤;游离出眼轮匝肌瓣、悬吊眼轮匝肌上外侧于眶上缘外1/3处的骨膜瓣上.结果:临床应用48例,鱼尾纹全部消失45例,3例明显减轻减轻.结论:眉部切口眼轮匝肌辩上提来去除鱼尾纹.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天琦;刘学源;刘金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化学法合成葡萄内酯的研究

    目的:研究葡萄内酯的化学合成方法.方法:以自制的香叶基溴和伞形花内酯为原料,经Williamson反应合成葡萄内酯.结果:结构被确证为葡萄内酯,其收率为36%.结论:此合成方法简单,纯化容易,产品收率较高,适于工业化开发.

    作者:冯诗杨;焦淑清;蒋婷婷;杨博文;李岩;尚煜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CF-7细胞原位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

    目的:电化学法检测原位收集获得的MCF-7细胞电化学信号,建立操作简单,快速、敏感、价廉、细胞用量少的原位细胞电化学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原位细胞收集法对电化学信号的影响.结果:采用电化学法检测原位收集获得的MCF-7细胞质,其电化学信号高于传统收集的细胞质电化学信号.结论:原位细胞收集缩短了检测前细胞处理的准备过程,提高了细胞电化学响应强度.

    作者:程冠华;张树萌;陈年丰;武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飞秒激光制瓣辅助LASIK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及角膜上皮内生1例

    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 LASIK)是目前屈光手术的主流方式,手术主要步骤①通过一些特殊的装置机械显微板层刀或飞秒激光制作戴蒂的角膜瓣.②在角膜基质床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进行切削消融,以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其中制作角膜瓣是手术关键,比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是通过机械显微板层刀制作,主要不足是角膜瓣厚薄不均边缘不平整、纽扣瓣、角膜瓣过小、角膜瓣偏中心,角膜瓣边缘出血,误装刀具角膜瓣切穿等.而飞秒激光(femtosecond laser),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其波长为1053nm,通过光爆破原理对角膜组织进行切削,主要优点是制作的角膜瓣具有厚度均一性、规整性和精准性[8],角膜瓣的大小、瓣蒂的位置宽度及边切角度可调,且对角膜周围组织,不产生热效应,比传统的显微板层刀制瓣产生的高阶像差明显减少,故被广泛应用到角膜屈光手术中制作角膜瓣,但随时间的延长,其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我院自2012-05~2013-09引进飞秒激光手术后,术后病人发生严重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iffuselamellar keratitis DLK)及角膜上皮内生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秋菊;王冬兰;张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完善医学专科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点滴

    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多、范围广,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该学科属形态学范畴,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操作技能,独立工作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在完善解剖学实验课的同时,我们也遇到过许多困难,部分设施还不完善,学生注重理论课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忽视实验课的重要性.数年的教学给我们证实了实验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多年以来,我们逐步改善解剖实验教学的规范化,以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研究性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内科护理学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在基础护理学及护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的重要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本文讨论了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及研究性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性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贾佩华;董晓红;姚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血压治疗的新理念:自主神经干预疗法

    近年来,高血压病的治疗已经不单纯局限于处方药,对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来说,大剂量的药物治疗仍不能很好的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药物治疗难以规范普及,且花费巨大,因此,不依赖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新技术及新方法正引起广泛探讨,其中,神经干预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治疗高血压的新方法——自主神经干预疗法进行综述.

    作者:柴颖;车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CR实验操作影响因素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美国PE-Cetus公司的科学家K.B.Mulis于1985年发明的一项可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新技术[1].它通过变性、退火和延伸三个步骤循环往复来实现DNA在体外大量、迅速的扩增.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PCR技术已经在多个学科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PCR技术具有重复性好、产率高、快速和简便等突出优点,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由于PCR实验技术的高敏感性,实验操作人员细微的错误操作便可导致实验结果失之千里.

    作者:李若男;白雪;陈几文;罗惠元;张玲;刘军秋;王佳淇;魏巍;关宝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