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学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673-1727
  • 国内刊号:11-5334/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0
  • 全年订价:15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一等奖
  • 中医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6期文献
  •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用于骨伤科疾病的合理性探讨

    目的: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探讨其临床使用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查广州中医药附属骨伤科医院2016年1-6月间600份住院病历,将患者年龄、临床诊断、药品名称、用法、用量、溶媒、疗程等情况录入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0份病历中,413例使用中药注射剂,463条医嘱,超说明书用药178条,其中,主要为超功能主治用药(占77.53%).其次为剂量不足(12.92%),超溶媒(4.49%),超疗程(3.93%),超适用人群(1.12%).结论:超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不能一概而论,应深入研究,分类对待.

    作者:孙丽;吴雪茹;黄凤婷;潘弟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从研究方法的运用看中医体质学科发展

    中医体质学从提出开始,直到发展为成熟的学科,经过了大约35年的历程.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以文献学研究为主的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构建阶段;以现代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主的体质分型实证和标准化研究阶段;体质分类辨识推广应用及以生物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等综合方法为主的健康辨识研究阶段.在每个阶段,学术发展方向不同,对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有所侧重.而正确的研究方法对于推动学术和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济;王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运气学说探讨丁酉年肝纤维化的综合防治规律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医药干预在促进肝纤维化与一定程度的肝硬化逆转方面具有较好的综合疗效.运气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古人用以推测气候变化、预测疾病盛衰、指导疾病诊疗调护的重要医学遗产,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它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治疗及养生调护都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运气学说进行挖掘,对丁酉年的运气特点进行推演,结合肝纤维化的病机特点,探讨丁酉年肝纤维化的综合诊治规律,以期为本年肝纤维化中医药诊治及养生调护提供参考.

    作者:谢玉宝;池晓玲;萧焕明;施梅姐;蔡高术;张朝臻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论《黄帝内经》“心主血脉”理论对冠心病诊治的启发

    通过对《黄帝内经》心主血脉的解读,结合现代医学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概括和阐释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结果发现,冠心病相当于《黄帝内经》中的“厥心痛”“真心痛”.根据“心主血脉”理论,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心脉痹阻,其中医证型可分为心阳虚、心气滞、心气虚、心阴虚、寒克心脉、热邪扰心、他脏传病几大类,治疗大法主要有温阳法、益气养阴法、活血化瘀法、化痰通络法以及五脏同治法.现代研究发现,冠心病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和老化,动物实验表明中医药在保护血管内皮方面或有一定优势.根据“心主血脉”理论,或可通过调节心的气血阴阳和“养其四脏则心自安”的方法来保护血管内皮和延缓其老化,从而降低冠心病发病和提高其痊愈.

    作者:姚怡;王庆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阴阳五行学说与体温调控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内容类似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而SPAC的工质循环机制和系统构成类似于应用于航天热控领域的毛细泵回路(CPL).参照SPAC、CPL原理,笔者认为,中医的“气血、阴阳、五脏”理论将血液循环系统看作为由器官通过主血管连接构成的CPL系统,其负责维持人体温度恒定,且脾脏是其关键控温器官.

    作者:董晓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证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表型及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证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表型、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收集180例COP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吸烟指数、急性加重频率、合并症、呼吸困难程度(mMRC评分)、COPD评估测试(CAT)、肺功能、影像学表现等资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后可将180例患者分为5类: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Ⅰ),阴虚血瘀、热痰恋肺证(Ⅱ),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Ⅲ),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Ⅳ),风邪外袭证(Ⅴ).Ⅰ证患者年龄小,体质量超重,病程短,病情轻,多见COPD A组患者;Ⅳ证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影像学多合并肺间质改变,肺炎,肺心病,多见COPDD组患者;Ⅱ证患者老年不吸烟,合并症多的女性多见;Ⅲ证患者营养状况较差;Ⅴ证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和心律失常,肺纹理增粗模糊,支气管扩张,提示肺纹理模糊紊乱,支气管扩张等慢性炎性反应的存在可能成为COPD患者感受外邪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不同证候患者存在不同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

    作者:吴建军;刘凯;麻增林;疏欣扬;靳锐锋;邱岳;刘金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药薤白基源植物的历史变迁

    为梳理薤白本草,探索历代本草所用中药薤白的基源.文章通过对小根蒜与藠头野外资源调查与物候观察,利用其生物学习性结合本草文献、市场调查进行分析.发现,小根蒜与藠头在物候与分布区等习性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历代所用薤白基源主要是小根蒜,到了清代随着藠头栽培的增加而逐渐药用兴起.藠头栽培的兴起使其市场薤白的来源越来越偏重藠头,应重视小根蒜的发展,合理的利用薤白基源植物,为薤白的药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龙;刘浩;胡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时空序列认知的先秦时期中医气概念意向性浅析

    为探讨中医气概念的认知内涵,文章从主观侧出发,以先秦时期经典古籍中记载的关于哲理与生命表述的“气”为研究对象,从“气”字的来源、意义给予及气学理论的成形等方面对气概念进行意向性反思.发现,气概念形成于对认识方式的把握;伴随文字变迁,其内容不断引申.从文字符号的诞生到观念意义的给予,终在长期的应用与反思中形成了具有哲理的气学理论;气作为“对意向对象(客体)相关范畴内时空序列体验流的把持及反思”一直客观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医气概念属于认识的方法论范畴,具有辨证唯物论中的物质、功能双重属性;对意向行为的反思使气学理论的本质在现代语言中展现出来;也为相关现代研究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视野.

    作者:严名扬;王云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四圣心源》“中气”学说及其在中风病的应用

    《四圣心源》详细记载了黄元御“中气”学说.在生理上,黄氏认为中气是阴阳之根本、气血之本源、气机运动之枢要.在病理上,黄氏认为百病皆与中气相关,中气衰败是疾病发生转变的关键.在治疗上,黄氏尤为重视中气,推崇扶阳抑阴,泻水补火.黄氏提出分左右偏估治中风,并首创中药热熨治疗中风后遗症.黄氏“中气”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其学术思想.

    作者:詹杰;詹乐昌;谭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从癌邪理论探讨恶性肿瘤病因病机

    癌邪在正气不足及长期不良因素刺激下,由精气异常分化恶变而成,是癌症发生发展的独立因素.癌邪生长形成肿块,并伴随气滞血瘀痰湿热等病理状态.癌邪具有不断增殖、耗伤营养、流窜生长、阻碍气机、破坏脏腑经络等恶劣行为.消灭癌邪是治疗癌症的根本,需要筛选有效抗癌中药,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

    作者:吴孝雄;朱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

    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甘温除大热”的新途径.然而,李东垣在其脾胃学说中引入了“阴火”一说,病机阐述又不甚明确,致后世争论颇多.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阴火乃脾肺气虚,气机失常,脾不能升清阳,肺不能敛元气,阳气由阳分入阴所致.阳气在阴分为阴火,在阳分为元气,而人体阳气总量是一定的,故阴火与元气势必此消彼长而不两立.阴火产生之机理既已明确,则阴火治法,即补脾胃、泻阴火之内涵亦可知也.

    作者:陈梓越;李奕诗;蓝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躯干功能区红外热图特征初探

    目的:探讨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躯干功能区红外热图典型特征.方法:将94例研究对象分为健康平和质组30例、亚健康阳虚质组34例和亚健康阴虚质组30例,采用DH-2010-B型短焦距非制冷远红外热像仪和IRMView热图分析系统采集并分析热图.结果;阳虚质三焦温度呈“倒金字塔”分布,具有“上热下寒”特征,热图表现为胃脘温度低,腹部呈“水池样”改变,局部有一个或多个“冰块样”低温区;阴虚质热图表现为胃脘温度高,腹部呈“板块样”高温分布,沿髋骨外缘出现“截断”现象.结论: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躯干功能区红外热图特征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为中医精准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

    作者:周浩;朱佳玲;江南;王芹芹;黄祖波;余葱葱;王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胎息与中医养生

    胎息是古代中医养生方术之一,是指达到鼻口呼吸停止,如婴儿在母胎中时的呼吸状态.实现胎息的主要方法是行气和服气.行气是对自身呼吸和内气运行的调控,服气是将各种不同的“气”作为维持人体生命的一种食物来“服食”.二者虽有不同,但很难划清界线.早期的胎息实践以闭气法为主,后来逐渐以调息法逐渐取代了闭气法.胎息的本质与要诀是形神合一、宁神静气.现代研究表明,修炼胎息,可以培育元气,涵养精神,治疗疾病,延长生命.胎息是将人体退化的自然本能重新激活的过程,在我国古代已经形成成熟、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如果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必能成为人类未来健康的福祉.

    作者:程志立;赵明宇;曹向阳;刘剑锋;秦培洁;王柳青;程志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国家统编教材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初探

    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构建、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更适合临床实践和人才培养的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现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经历了基础、探索、发展与稳定4个时期,由于时代背景、临床需求及教育教学目标的不同,编写思路及框架结构存在差异和特色.笔者通过对统编一到九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研究,梳理不同时期理论体系框架的特点,总结概括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并对框架的演变过程加以分析.

    作者:林燕;赵程博文;翟双庆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

    阴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核心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因天人相应,所以人体内的清阳之气轻升而在上,浊阴之气重降而在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些理论告诉我们:阳主升发而在上,阴主沉降而在下,这是阴阳的本性.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和“阳主升,阴主降”相反的现象和生理活动,如,云雨的形成、气候的更迭、水火的既济、气血互化、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心肾相交、中医药治则治法、中医药升降配伍等.笔者通过认真深入的研究后认为,阴升阳降也是阴阳运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通过术数阴阳以及气论阴阳两方面阐释阴升阳降理论的科学性,以期为学术及临床上对阴阳理论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磊;许小敏;卢志伟;刘永琦;朱向东;张利英;李程豪;张艳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从火热辨识鼻鼽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皆可致病,现代多从风寒、寒饮等角度论治鼻鼽,但对于火热导致鼻鼽论述较少.鼻鼽有阴寒之证,亦有火热之证,不当偏执一面.病邪在致病过程中不断发生转化,临床辨证应当详求病机,有此症状当探求机制,无彼症状亦当明了其原因.火热为主的鼻鼽与寒性鼻鼽临床表现可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致病之本不同,施治则因之而异.文章从阴以阳为主,感邪多热化;鼻鼽所因,风木火湿;火热之鼽,主症辨析3个方面来论述火热在鼻鼽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对临床诊断治疗鼻鼽有所裨益.若因火热之邪不断耗伤肺阴,而无有效治疗,导致肺之阴阳俱虚,导致虚证,即鼻鼽迁延不愈,而呈现反复发作甚至不断加重的临床表现.而寒性鼻鼽由于长期的气机不畅,亦可导致局部火热怫郁.

    作者:刘华;阮芳华;袁卫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医燥热体质分型标准和应用建议

    临床发现9种中医体质分类法,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在本地区运用存在局限性.根据中医体质分型的依据和量表构成的格式,结合临床实践和前期16292例体检者中医体质调查统计结果验证中医燥热质分型标准和量表,并介绍燥热质量表应用和燥热质健康调养方法.通过中医异法方宜论论述燥热质的形成,燥热质者患燥热证的选方用药,燥热质与阴虚质、平和质的鉴别,强调制定燥热质标准的重要性.期望加入燥热质标准和量表,使中医体质分型和调养更全面.

    作者:张灵芝;林棉;何希俊;张韵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类证治裁》木郁论治浅析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佩琴所著,书中虽未对木郁证作专篇论述,但其对木郁之见解在“郁症论治”“肝气肝火肝风论治”篇中有着充分体现.从运气学说出发,林佩琴认为按五行相因之理,木郁应为其它郁证之先导,可传变发展为五郁;从病机演变规律来看,木郁日久可生“化火、化风”之变,涉及临床多种病证;在遣方用药方面,林佩琴善用古方,灵活化裁,主张“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文章整理分析该书中有关木郁证之论述,对理解林佩琴辨治思路特点及指导临床实践大有裨益.

    作者:焦海燕;严志祎;周岩;马庆宇;薛哲;李晓娟;潘秋霞;刘玥芸;陈家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高糖负荷ICR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高糖负荷下ICR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使用含0、20、40、60mmol/L葡萄糖的人类输卵管液培养液(HTF)对ICR小鼠胚胎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2-细胞率、囊胚细胞率、囊胚细胞数的变化.选择显著抑制ICR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适宜葡萄糖浓度同时添加5%或10%左归丸含药血清体外作用于胚胎1-细胞,观察2-细胞率、囊胚细胞率、囊胚细胞数的变化.结果:胚胎细胞在添加0、20mmol/L葡萄糖的HTF培养基中可正常孵化、发育,在含40、60mmol/L葡萄糖的HTF培养基中发育受到明显损伤(P<0.05),左归丸含药血清能够降低含40及60mmol/L葡萄糖的HIF培养基对胚胎发育的损伤(P<0.05).结论:左归丸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胚胎细胞发育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在分子水平揭示了中医滋阴补肾方降糖作用的科学内涵.

    作者:郝璐;洪洁薇;张晗;王颖莉;许凯霞;牛婷立;冯前进;牛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支持向量机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支持向量机方法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ATLAB 7.0环境,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学习算法,以常见的21个症状、舌苔及舌体、脉象的量化数据为输入,高血压病证型为输出,建立基于SVM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并使用419例样本进行训练,130例样本进行测试.结果:总体准确率为90.0%.结论:基于SVM建立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具有较高准确率和方法学上的可行性.

    作者:许明东;马晓聪;温宗良;唐莎莎;杨小英;黄万众;岳桂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新疆六地区HIV/AIDS患者舌象特征调查分析

    目的:描述新疆6个艾滋病高发区HIV/AIDS患者舌象的差异.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调查伊犁、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库车、库尔勒6个地区HIV/AIDS患者舌象,分析其特点,比较六地区舌象差异.结果: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舌象以舌胖大边有齿痕,舌淡红,苔薄白为主.喀什、库尔勒地区较其他地方红绛舌、厚腻苔、瘦薄舌偏多.结论:提示在新疆这个大环境下,6个艾滋病高发区由于环境、气候、饮食等差异,呈现不同的体质特点.

    作者:曾琳;马建萍;马秀兰;张颖;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李静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证素辨识原理的证型名称及内涵规范实践与思考

    目的:运用证素辨识原理进行证型名称及内涵规范.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将不同辨证体系下具有相同内涵(证素相同)的证型名称进行统一.结果:对来源95国标(GB/T15657-1995)、97国标(GB/T16751.2-1997)、《证素辨证学》常见证型数据统一规范.结论:基于证素辨识原理,可以实现常见证型名称规范与内涵统一,但一些特殊的辨证方法所涉及的证型名称规范有待进一步商榷.

    作者:赖新梅;杨雪梅;陈梅妹;俞洁;李灿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医肺病领域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

    目的:对中医肺病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分析该领域临床实践指南现状,为循证研发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和中国临床指南文库,同时追查参考文献或应用已获取指南更新前的版本.截止时间为2016年2月.使用AGREEⅡ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组内相关系数对评价者间总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终纳入33部临床实践指南,仅5部指南是以证据为基础的指南.33部临床实践指南总体质量不高,AGREEⅡ的六大领域得分高为清晰性,其次为范围与目的、参与人员、编辑独立性、应用性,低为严谨性.结论:以循证为基础的中医肺病临床实践指南仍处于萌芽阶段,整体质量偏低.但基于证据的指南其质量相对较好,尤其在制定的严谨性方面,应倡导制定基于佳临床证据的中医肺病临床实践指南.

    作者:王云云;赵晨;靳英辉;曾宪涛;王盛隆;封继宏;张洪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从先秦人文思想论“脾为谏议之官”

    《黄帝内经》的补遗篇中将脾比作“谏议之官”蕴含了一定的人文思想因素,为了全面理解前人对“脾为谏议之官”的诠释,文章将回归至先秦时期,通过认识先秦时期“脾为谏议之官”的文字内涵、社会官制等级制度以及儒家和道家思想,研习“脾为谏议之官”相关的著作与文献,来分析先秦人文思想与“脾为谏议之官”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先秦人文思想是“脾为谏议之官”产生的思想基础,脾主运化为脾行“谏议”之职提供物质来源;脾位中央,以灌四旁是脾行“谏议”的作用机制;脾主思藏意与智是“脾为谏议之官”的功能基础;脾主统血、主四时、脾为之卫等是“脾为谏议之官”的作用表现,但是“脾为谏议之官”是否能代表脾的其他生理功能特点,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作者:王熙婷;王佰庆;王彩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和”哲学的中医“和”思维探究

    和,作为中国多元思想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髓的核心理念,其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华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医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之衣钵,确立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与治疗观,建立起以“和”为治疗理念的医学体系.这一渗透着朴素哲学观并极具先进性的中医诊疗思维,是中医数千年岿然屹立的根基之一.文章基于中国“和”文化的溯源及其哲学精神的阐释,梳理中医“和”思维的理论内涵.

    作者:耿彦婷;王欢;宋庆桥;师帅;石晶晶;胡元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李约瑟难题的文化解析——兼论中医是否属于科学

    通过对科学的孕育过程及形成机制分析发现,科学是西方的传统,西方科学是科学的典型形态,即以理论为牵引,技术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学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中国传统文化也以理论建构为首务,而且博大精深,但表现在道学而非科学上.中国古代科学是自发性而非自觉性的,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在理论上少有建树.中医属于道学而非科学,只有从道学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中医、弘扬中医,而从科学的立场只能想当然地将中医视为经验性的“术”,进而陷入废除中医或者改造中医的泥潭.

    作者:王振华;王志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论盐与五脏相关性

    文章探讨盐与五脏的相关性.盐味咸、性寒、入肾.摄盐适度,因肾为水脏,成为水化,同气相求,故可滋肾水;因肾中蕴育元阴元阳,盐养肾以生肝血、降心火、化脾气、安肺金.摄盐过度,因咸味涌泄,损伤肾精,故可导致肾水泛滥;因肾为先天之本,与心、肝、脾、肺相关联,过食咸盐,伤及肾水而引动肝火、抑制心气、损伤脾阳、耗损肺气.由此可知,盐与心、肝、脾、肺、肾相关,尤与肾关系密切.生活中根据个人体质,摄盐应掌握度,食之适度则养脏,太过则伤脏.

    作者:马晖;夏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北京西鹤年堂生麻黄“去节”和“九转南星”传统炮制方法的优势——与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的比较分析

    文章讨论了中药传统炮制方法与现行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的异同,通过对北京著名中药店西鹤年堂传统炮制技艺:生麻黄“去节”与“九转南星”两种具有典型特色的传统药物炮制方法的意义、具体操作步骤以及特色优势等的访谈及文献学研究,阐释在中药炮制工艺改革过程中深入研究传统炮制方法,通过以临床疗效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筛选改进工艺,建立质量标准的必要性.

    作者:尉捷;吴婷婷;王育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黄帝内经》神志理论论要

    文章阐述了“精气-阴阳-五行”是中医神志理论方法学基础;五脏藏神、情志、人格体质等构成《黄帝内经》神志理论主要内核;对神、魂、魄、意、志(智)等内涵、进化及其功能活动深入解读;强调发展七情五志理论,补充“郁”和“急”等情志元素;阐发五脏与神志关系及精、气、神相互关系为神志活动的生理基础;分析情志过极导致气血逆乱、邪阻内扰、精气耗伤、心身损害等病机理论,为中医诊治心身疾病及调神养生防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杨凤珍;烟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之我见

    笔者汲取古人的宝贵经验,分析窦汉卿“轻而徐人,不痛之因”的核心思想,结合临床操作体验,深刻领会其“轻”和“徐”各自的含义,及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结合应用于针刺“入”的操作过程中,增加医者“治神”“守神”等能力的前提下,既可解决患者生理性疼痛,又可缓解心理方面疼痛,保证针刺操作稳妥顺利,明显实现“不痛”的针刺效果,有效提高针刺疗效.

    作者:李宝岩;马原;白增华;谷忠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丹参通脉方激活内质网应激途径对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通脉方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增殖的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凋亡通路的影响,探讨丹参通脉方的心血管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应用HCY诱导HA-VSMC增殖,使用丹参通脉方干预,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RS通路中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C/EBP同源蛋白(CHOP)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及模型组比较,丹参通脉方促进HA-VSMC凋亡;丹参通脉方可促进BIP、CHOP蛋白及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丹参通脉方可促进异常增殖的HA-VSMC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ERS相关凋亡通路信号转导有关.

    作者:曹珊;陈芳;刘紫阳;冯龙;孙洁;沈晓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蒙药达日布-8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蒙药达日布-8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兔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A)组、模型对照(B)组、辛伐他汀(C)组、达日布-8低剂量(D)组、达日布-8中剂量(E)组、达日布-8高剂量(F)组,每组10只,每天给相应饲料并灌胃相应药物,饲养12周.分别于第0、4、8、12周,禁食12h后,耳缘静脉取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培养、鉴定.结果:B组内膜斑块形成明显,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脂质沉积,斑块向血管腔内突入,中膜平滑肌细胞呈不规则增生,证明模型有效.经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后,第12周,与A组比较,B组双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B组比较,F组双阳性细胞增多(P<0.01).经荧光双抗CD34、VEGFR-2联合EPCs表型双染色后,第8周,兔外周血EPCs数量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但与B组比较,各给药组差异并不显著.灌胃至第12周时,与B组比较,C、E、F组EPCs数量均明显增多(P<0.01).结论:大剂量蒙药达日布-8可以通过动员体内EPCs达到防治AS的作用.

    作者:哈申图雅;孟根杜希;云苏日娜;张冲;敖德德;李姹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复方仙草颗粒通过线粒体途径抑制肾足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复方仙草颗粒对人肾足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诱导肾足细胞凋亡,实验细胞分为5组:PBS组,阿霉素组,复方仙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采用MTT法检测复方仙草颗粒对肾足细胞增殖影响的量效性和时效性.实验细胞分为3组:PBS组、阿霉素组、复方仙草颗粒(高剂量)组(20%).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形态变化,FACS检测细胞凋亡率,Caspase-3活性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经阿霉素处理的人肾足细胞,凋亡明显增多,而复方仙草颗粒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量效性.细胞形态学观察到复方仙草颗粒组的人肾足细胞形态相对完整;与阿霉素组比较,复方仙草颗粒组的Caspase剪切小体(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leaved PARP、Bax、Bid的表达受到抑制;而Caspase前体蛋白(Pro-Caspase-3,Pro-Caspase-9)、Bcl-2,Bcl-XL的表达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细胞色素C向细胞浆的外漏现象明显受到抑制.结论:复方仙草颗粒有效抑制人肾足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凋亡有关.

    作者:吕建珍;淮国丽;黄国东;王轶;杨洪吉;向少伟;覃振林;庞健丽;罗欢;张亚萍;刘振威;赵森莹;暴小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JNK及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Bax、JNK蛋白及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发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糖痹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采取相应干预.16周后取大鼠一侧坐骨神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坐骨神经中Bax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JNK、p-JNK表达及采用RT-PCR方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Bax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Bax蛋白及Bax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JNK及JN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中剂量组Bax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弥可保组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糖痹康低剂量组Bax mRNA表达减低(P<0.05),弥可保、糖痹康低、中和高剂量组JN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糖痹康中、高剂量组p-JN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中药复方糖痹康能够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Bax mRNA转录和蛋白的表达,下调DPN大鼠坐骨神p-JNK及JNK蛋白表达,可能是其DPN神经保护及镇痛作用靶点之一.

    作者:吕翠岩;张胜容;徐暾海;贾晓蕾;赵文景;张竹华;郑桂敏;赵静;刘铜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督灸疗法对肺肾气虚证肺胀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等及血清补体C3、C4及IgA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督灸疗法对肺肾气虚证肺胀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等及血清补体C3、C4及Ig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太和县中医院肺病科门诊诊断为肺肾气虚证肺胀患者60例,按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多索茶碱胶囊,0.2g/次,2次/d;盐酸丙卡特罗,25μ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周施以督灸2次;用药疗程均为3个月;随访半年后观察患者血清补体C3、C4及IgA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症状体征积分、肺功能、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及IgA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1);治疗后组内各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治疗3个月及随访期治疗组C3、C4、IgA显著升高(P<0.01).结论:督灸疗法+基础治疗对改善肺肾气虚证肺胀热患者基本临床证候及免疫系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作用,且有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乔;卢家胜;苗同艳;尚丽;李泽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温阳补肾方对小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温阳补肾方对小鼠胫骨横行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对C57BL/6小鼠实施胫骨骨干横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温阳补肾方灌胃,模型组给予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给药后第4、7、10、14、21天取样,运用X-ray、Micro-CT、HE染色及形态计量学分析,综合评估温阳补肾方对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治疗组骨折线模糊程度在术后14、21d明显高于模型组;术后21d治疗组BV/TV、Tb.N则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Tb.Pf、SMI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14、21d治疗组骨性骨痂量、形态、骨小梁方向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温阳补肾方可促进小鼠胫骨横行骨折的愈合,加快对骨痂的再塑形,且其作用时间点为小鼠骨折愈合中后期.

    作者:罗程;王萍儿;袁家俊;张舟;刘魏;金红婷;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健脾益智胶囊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海马BDNF、EGF、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脾益智胶囊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采用免疫组化法于术后7、14、28d观察海马BDNF、EGF、bFGF表达情况.结果:术后7d,中药组BDNF、EGF、bFGF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西药组(P<0.05).术后14d,中药组BDNF、EGF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西药组(P<0.05);bFGF表达与西药组无差异.术后28d,中药组BDNF、bFGF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西药组无差异;EGF表达无差异.结论:健脾益智胶囊可促进BDNF、EGF、bFGF阳性细胞数量增加,提示健脾益智胶囊能可能通过诱导BDNF、EGF、bFGF以促进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作者:冯珂;纪立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排石颗粒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目的:建立排石颗粒的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计算和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评价排石颗粒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Agilent TC-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nm,对11批排石颗粒样品进行分析,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排石颗粒的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色谱峰为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色谱峰.11批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53-0.998,聚类分析结果与相似度结果基本一致,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3年样品共有峰含量较一致,2014-2015年的样品含量一致性较高.结论:所建立的排石颗粒指纹图谱,可更好地评价排石颗粒的质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更有利于排石颗粒质量的控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黄萌萌;唐颂豪;陈彦;陈家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11年-2015年国内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五年国内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文献特征分析,了解该领域文献发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水平,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方法:选用CNKI 2011年至2015年所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相关文章,从文献发表地域和期刊分布等5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上海针灸杂志、内蒙古中医药等杂志上发表文献较多;华东地区在发表文献总量和核心期刊上发表数量较多;发表文献的性质主要是临床实验和综述;第一作者单位主要为医院和高校.医院作者发表论文多以临床实验类型为主,高校作者发表论文多以综述类为主;从论文质量分析,研究院所和高校质量较好.结论:不同地区、单位论文数量及质量存在一定差距;且发表论文类型各有侧重;总体上看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作者:张艺然;朱佳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STAT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 (IL-6)、结肠黏膜STAT3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受试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组及美沙拉秦(5-ASA)组,每组15只,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生药1.4、2.8、5.6g/kg剂量灌胃,美沙拉秦组给药剂量为0.5g/kg,通过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L-6浓度、结肠组织STAT3蛋白和基因水平,探索痛泻要方对UC的干预机制.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结肠组织STAT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与美沙拉秦组血清IL-6含量、STAT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UC大鼠模型血清IL-6含量、结肠黏膜STAT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下调作用,提示痛泻要方治疗UC的作用可能与抑制或阻断IL-6/JAK/STAT3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作者:翟艳会;朱向东;杨意;李婷;祁清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前期大鼠的研究

    目的:通过电针高血压病前期大鼠足三里、曲池穴,观察其血压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情况.方法:10只盐抵抗大鼠为正常组;将30只Dahl盐敏感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先采用高盐饲养,当血压升高至高血压病前期水平时,电针治疗并改为普通饲料饲养,当血压恢复正常时,停止针刺并取材,检测CD4+、CD8占T淋巴细胞百分比.结果:针刺治疗后,针刺组血压较模型组降低(P<0.05),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Dahl盐敏感大鼠具有降压作用,可使高血压病前期的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针刺还可有效改善高血压病前期大鼠的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苗嘉芮;王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Treg/Th17平衡偏移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三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寻常型银屑病不同证型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 /T辅助细胞17(Th17)比例及其主要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7例(血热证40例、血瘀证14例、血燥证13例)、正常人21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例;采用Real time-PCR法检测Treg、Th17细胞转录因子Foxp3、RORγt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L-10、TNF-α分泌水平.结果: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TNF-α、ROR γ t含量均高于正常人(P<0.01),Treg细胞及IL-10、Foxp3表达水平较正常入均下降(P<0.01);血瘀证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TNF-α、ROR γ t含量均高于正常人(P<0.01,P<0.05);血燥证外周血中Treg细胞及IL-10、Foxp3含量较正常人均下降(P<0.05,P<0.01).结论: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比例及其主要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在寻常型银屑患者和正常人以及银屑病不同证型间的表达具有差异,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银屑病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作者:梅沉成;张云璧;陈曦;曾亚军;霍春波;段行武;李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新藤黄酸联合阿霉素通过JNK信号通路诱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新藤黄酸(GNA)与阿霉素(ADR)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两药联用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GNA与ADR单独及联合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评价GNA与ADR的药物联合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给药后MCF-7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JC-1染色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GNA与ADR单独及联合处理MCF-7细胞后ASK-1、p-ASK-1、JNK、p-JNK、Cyt-c、Caspase-9和Caspase-3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检测经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处理后相关蛋白指标的变化.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存活率随着GNA(0.0625-4.0000μmol/L)与ADR(0.5-16.0μmol/L)给药剂量增加而降低(P<0.01),且联合用药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单独用药组(P<0.01).联合指数法分析计算后得出合用指数CI<1,提示两药联合具有协同作用.GNA与ADR单独和联合作用均能诱导MCF-7细胞凋亡,且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与单独用药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单独给药组MCF-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有所降低(P<0.01),而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给药组相比则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独给药组中ASK-1、p-ASK-1、JNK、p-JNK、Cyt-c、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均被激活,相关蛋白表达量增加,而联合用药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使用JNK通路抑制剂SP600125处理后,ASK-1和p-ASK-1蛋白表达与未处理组无明显差异,Cyt-c和Caspase-9蛋白表达量略微下降,Caspase-3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而SP600125抑制了JNK,p-JNK蛋白表达上调,且联合用药组蛋白表达与单独给药组相比有所降低(P<0.01).结论:GNA与ADR单独和联合应用均能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凋亡,且两者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JNK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徐婷;谢晨烨;程卉;苏婧婧;李庆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益气升提法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免疫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升提法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大鼠免疫机制.方法:采用Rα97-116免疫Lewis大鼠构建EAMG,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升陷汤组、益气升提组、益气组、升提组.观察大鼠临床表现、体质量、低频重复电刺激(RNS)衰减率,检测血清AChR-Ab、IFN-γ、TGF-β、IL-17含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25+Foxp3+Treg比例.结果:治疗后,升陷汤组、益气升提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回升,症状好转,RNS衰减率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AChR-Ab、IFN-γ、IL-17含量显著下降,TGF-β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25+Foxp3+Treg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升陷汤及益气升提组可以改善EAMG大鼠临床症状及体质量下降趋势,其机制可能是升高TGF-β含量,降低IFN-γ、IL-17含量,提高CD4+CD25+Foxp3+Treg比例,降低血清AchR-Ab含量,从而减少神经肌肉接头处AchR损害.

    作者:吴周烨;吴颢昕;何骁隽;朱洁;许骏尧;陈刚;陶伟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发汗方法玄参中核苷类成分的UPLC-QTRAP-MS/MS分析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PLC-QTRAP-MS/MS)同时测定玄参中10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分析不同发汗方法玄参中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UPLC-QTRAP-MS/MS技术同时测定玄参样品中10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玄参核苷类成分中,以鸟苷、尿苷、腺苷、尿嘧啶含量较高;不同发汗方法玄参中核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加工方法玄参中核苷含量相对较高.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为玄参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作者:徐力;王胜男;华愉教;邹立思;刘训红;房克慧;罗益远;刘娟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产地杏花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质量评价

    目的:建立杏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杏花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杏花提取方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运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产地杏花做出统计分析及质量评价.结果:正交设计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20mL超声30min.10批样品共确定15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00,指认了3个特征峰,分别为绿原酸、芦丁、阿魏酸.聚类分析将10批药材聚为4类;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特征峰,其累计贡献率为87.525%.根据3个主成分的综合评价得分判定:10批次样品中来自河北沽源、北京、河北张家口3个产地的山杏花综合得分高,质量好.结论:不同产地与基源的杏花药材化学成分相似,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山杏花较杏花质量好.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互补充,互为佐证,与相似度评价三者相结合为杏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闫伟伟;罗慧玉;陈建华;宫小平;查建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丹红注射液对H2O2氧化导致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H2O2氧化导致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建立H2O2氧化损伤模型,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动态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形态变化和死亡情况,检查细胞存活率,以MTT染色法测定活性细胞吸光度值.结果: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被H2O2氧化损伤后,随损伤程度出现不同变化,细胞边缘变圆、皱缩、无光泽,甚至死亡;活性细胞吸光度值明显下降,丹红注射液治疗后,细胞形态逐渐恢复正常,存活率明显上升.结论:丹红注射液对H2O2氧化导致的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平;李艳;高燕;赵渤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电针对衰老大鼠骨骼肌mTOR及磷酸化mTOR(ser2448)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衰老大鼠骨骼肌mTOR和磷酸化mTOR(ser2448)蛋白表达的影响,为针灸治疗衰老性骨骼肌萎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9只.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模型.电针组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波,频率20-30Hz,强度1mA,每次15min,每周5次,连续7周.取腓肠肌进行肌肉重量比较,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TOR和mTOR(ser244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腓肠肌重量明显减轻(P<0.01),而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腓肠肌重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OR和磷酸化mTOR(ser2448)的表达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而电针组较模型组表达上调(P<0.01).结论:电针可促进mTOR和磷酸化mTOR(ser2448)的表达,对骨骼肌衰老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陈新旺;季传婷;虎力;徐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HPLC-ESI-MS/MS法同时测定金线风中7种有效成分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MS)法同时测定金线风中7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CORTECS C18(2.1mm×100mm,1.6μm)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样品经电喷雾电离离子源(ESI)正离子化后,通过安捷伦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采用选择多反应监测(MRM)对金线风进行分析.结果:木兰花碱、β-蜕皮甾酮、轮环藤碱、非洲防己碱、药根碱、巴马亭红碱、掌叶防己碱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97,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RSD<5%,加样回收率均在96.7%-104.8%之间.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作为金线风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张赟赟;李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丹酚酸B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无血清法培养新生大鼠海马NSCs,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缺糖缺氧-再灌注(OGD-R)组和丹酚酸B组.对照组正常培养,OGD-R组用无糖Earle's液于缺氧后正常孵育,丹酚酸B组在OGD-R基础上用丹酚酸B干预培养.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Nestin/BrdU双标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GD-R组细胞的OD值、细胞存活率及DAPI核染、Nestin/BrdU阳性反应明显降低,LDH漏出率明显升高(P<0.01).与OGD-R组比较,丹酚酸B组细胞的OD值、细胞存活率及DAPI核染、Nestin/BrdU阳性反应的光密度、面密度及细胞数明显增多,LDH漏出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丹酚酸B可提高OGD-R新生大鼠海马NSCs的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张建平;廖丹琼;储利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通过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造局部梗死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运用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统计阳性细胞数并计算凋亡率,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Bcl-2及Ba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用药组细胞凋亡率、Bax表达均明显上升(P<0.05),Bcl-2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组及阿司匹林组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Bcl-2基因表达升高,Bax基因表达降低(P<0.05);在调高Bcl-2基因表达方面,中药3组效果不如阿司匹林组(P<0.05),中药3组疗效与浓度呈正相关;在下调Bax基因表达方面,阿司匹林组及中药中、高剂量组3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中药低剂量组Bax基因表达较其余治疗3组明显较高(P<0.05).结论: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可以通过上调细胞凋亡基因Bcl-2、下调Bax表达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率,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作者:田军彪;万溪;高晶晶;牟萍;赵层闪;许斐;刘学飞;杨丽静;张允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茬口对红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连作年限和不同作物茬口对红芪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大田跟踪调查并测定药材产量,紫外分光光法测定其黄酮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多糖含量.结果: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红芪根径、根长、干重和总黄酮、多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与正茬比较,迎茬、重茬和三茬的干重分别减少了8.52%、23.20%和38.44%,总黄酮含量减少了3.75%、20.00%和36.25%,多糖含量减少了3.51%、18.29%和23.48%.前茬作物不同,栽培红芪的产量和品质也不同,其高低顺序综合表现为:小麦>玉米>油菜>板蓝 根>豌豆>蚕豆.其中,与小麦茬口比较,玉米、油菜、板蓝根、豌豆和蚕豆茬口所产红芪的干重分别减少了5.58%、8.90%、14.13%、24.61%和26.87%,总黄酮含量减少了8.33%、11.90%、13.10%、17.86%和30.95%,多糖含量减少了8.53%、9.97%、10.26%、10.98%和13.01%.结论:红芪作为多年生根茎类药材,具有较强的忌连作性,且其前茬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佳,而前茬为豆类的地块不宜种植红芪.

    作者:叶菊;孙立卿;林鹏程;吉守祥;邱黛玉;蔺海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肾气丸对肾阳虚证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肾气丸对肾阳虚证大鼠肾间质纤维化(RIF)的影响.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腺嘌呤组,肾气丸低、中、高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给予150mg/kg腺嘌呤灌胃造模;各组给药21d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肾气丸中、高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可显著提高大鼠体质量,降低饮水量及尿量,降低血清BUN、Scr和尿24h-UTP含量,升高大鼠血清ACTH、CORT和尿17-OHCS含量;同时减轻大鼠肾间质纤维程度.进一步研究表明,肾气丸可提高肾阳虚证大鼠肾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结论:肾气丸能显著延缓肾阳虚证大鼠RIF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过程有关.

    作者:陈红淑;杨元宵;戴世杰;周小杰;李昌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探“先天、后天”理论在促进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补肾、健脾法促进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探讨中医“先天之本”“后天之本”理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中的运用.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健脾组、补肾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健脾方、补肾方灌胃治疗,在术后治疗7、14、28d分别处死小鼠、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包括血清雌二醇(E2)和影像学检测.结果:血清E2检测发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补肾组在术后28d可明显提高去卵巢小鼠血清E2含量(P<0.05);X-Ray线检测和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结果显示,补肾组和健脾组都能增加骨痂的形成,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Micro-CT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补肾组7d时骨痂BMD of BV,14d时BV/TV、Conn.D.、BMD of BV、BMD of TV均明显增加(P<0.05),健脾组7、14d时骨痂BV/TV、BMD of TV亦明显增加(P<0.05).表明补肾方和健脾方都能提高骨痂的骨量.结论:补“先天”通过雌激素样作用,养“后天”可能通过提供血液濡养和促进药物吸收,加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

    作者:笪巍伟;唐德志;赵永见;舒冰;刘书芬;李晓锋;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HPLC-ELSD法测定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含量

    目的:建立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Agilent ODS C18柱(250mm×4.6mm,5μ m)分离,流速1.0mL/min,柱温40℃;漂移管温度100℃,气体流速3.0L/min;不分流模式;地榆皂苷-Ⅰ的流动相A为甲醇-乙腈(1∶1),流动B为水,梯度洗脱.地榆皂苷-Ⅱ的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B为水,梯度洗脱,测定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含量.结果:以该HPLC-ELSD条件进行分析,得到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分别在0.4104-4.1040μg(r=0.9997)、50.42-10.08μg(r=0.9987)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2%(RSD=1.45%)、96.78%(RSD=1.75%),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的含量为84.39%-85.75%,地榆皂苷-Ⅱ含量为3.440%-4.483%.结论:HPLC-ELSD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含量测定.

    作者:范奎;代良敏;熊永爱;伍振峰;杨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iTRAQ蛋白组学技术的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血浆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

    目的:筛选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的血浆差异表达蛋白,探索大肠癌和肝癌“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纳入具有典型肝肾阴虚证的大肠癌和肝癌患者各10例,对照组为无证可辨的大肠癌和肝癌患者各10例.采集患者血浆并提取蛋白,然后进行蛋白变性、还原及酶解,后进行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得到的峰图采用Maxquant 1.3.0.5软件进行系统的蛋白差异表达分析.鉴定蛋白组间比值>1.5或<0.6被认为存在表达差异.结果:大肠癌术后肝肾阴虚证组共筛选出9个典型的差异表达蛋白,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组也筛选出9个典型差异表达蛋白,两组共同的差异蛋白有8个:激肽原1(KNG1)、血红蛋白α2 (HBA2)、血红蛋白β(HBB)、α1微球蛋白比库蛋白前体(AMBP)、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羧肽酶N催化链(CPN1)、血浆蛋白酶C1抑制剂(SERPING1)、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重链H1(ITHIH1).这些蛋白主要与补体和凝血级联途径有紧密联系.结论:本研究证实iTRAQ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KNG1,HBA2等蛋白可能是大肠癌和肝癌“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之一.

    作者:季青;陆奕宇;宋雅楠;魏滨;李晓燕;孙阳;罗运权;王文海;李琦;苏式兵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穴位注射和中药茶“治未病”对去势雌性大鼠SIRT1水平的影响

    目的: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探讨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延缓去势雌性大鼠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雌性SD大鼠156只,分为假手术组以及三大组群:次切组群、次全切组群和全切组群,每个组群里包含模型组、中药茶组、穴位注射组和中药茶+穴位注射组,每组12只.去势造模成模后,各中药茶组自由饮药;各穴位注射组注射丹红注射液.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以及心脏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蛋白水平,以及子宫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和心脏组织中SIRT1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FSH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提高血清中E2和心脏组织中SIRT1蛋白含量(P<0.01),降低血清中FSH水平(P<0.01);子宫组织形态显示各治疗组均能使子宫内膜上皮增厚,使间质致密、腺体增多、血管丰富.其中以次切组群中药茶+穴位注射组治疗效果佳(P<0.01).结论: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对去势大鼠有延缓衰老的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血清中雌激素以及组织中SIRT1蛋白的含量,降低血清中FSH水平,进而发挥其抗衰老的作用.

    作者:李伟;罗小光;臧凯;陈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内GLUT3及tau蛋白O-GlcNAc糖基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HLD)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及tau蛋白O-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糖基化水平的影响,探讨HLD抑制其脑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罗格列酮组,黄连解毒汤低、中、高剂量组(1.5、3、6g/kg).通过高糖高脂饮食及小剂量STZ制备T2DM模型.除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其他治疗组以相应药物治疗.8周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内GLUT3及tau蛋白O-GlcNAc糖基化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中GLUT3的含量明显减少(P<0.01),RL2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HLD可增加大鼠海马中GLUT3表达(P<0.01),增加RL2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HLD通过改善T2DM大鼠脑内葡萄糖摄入和代谢障碍,增加tau蛋白O-GlcNAc糖基化表达,进而降低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作者:伍文彬;谢淑玲;李斌;李柏洋;刘雪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傣药肾茶的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15批肾茶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为肾茶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Unltary-C18 100A(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洗脱时间:85min,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30℃.不同产地肾茶相似度评价采用2004A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以SPSS 20.0软件对肾茶不同产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对15批不同产地的肾茶进行了含量测定和相似度分析,其相似度在0.874-1.000之间,同时通过比对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归属了5、8、20号峰分别为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肾茶的HPLC指纹图谱,肾茶不同产地的聚类分析显示云南产的肾茶质量要普遍优于其他产地,尤其是云南西双版纳产的,其迷迭香酸含量高可达到1.31%.结论:建立的方法科学,结果可靠,简便可行,可以达到对肾茶质量的有效控制.

    作者:蓝伦礼;范庆红;曹骋;刘梦楚;邹晓红;曾元儿;江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肺纤方提取物对肺间质纤维化大鼠VEGFR1介导的p38MAPK/PI3K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纤方提取物对肺间质纤维化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泼尼松组、氯沙坦组、肺纤方大、中、小剂量组7组,除假手术组外,采用气管插管灌注博莱霉素3mg/kg进行大鼠肺间质纤维化造模;造模第2天予以药物灌胃干预.于14d及28d分两批进行动物处理,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R1、p38MAPK、PI3K蛋白表达.结果:肺纤方大剂量组均减轻VEGFR1、p38MAPK、PI3K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纤方通过减少肺泡炎及纤维化修复时异常血管新生介导的胶原沉积而具有抗肺间质纤维化作用.

    作者:王晨;张晓梅;尹婷;刘豫玥;刘哲;秦慧慧;王紫娟;张宇婷;关丽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瑶药长蕊五味藤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对瑶药长蕊五味藤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制定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法对长蕊五味藤进行定性鉴别,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进行检查和浸出物项目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长蕊五味藤中五味子醇乙含量.结果:各鉴别方法专属性强,五味子醇乙在进样量为2.0-300.0ng范围内与高效液相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有效控制长蕊五味藤药材的质量.

    作者:廖静妮;屈啸声;覃山丁;樊兰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MAPGIS平台的人体穴位可视化方法研究

    人体穴位信息是中医针灸理疗的重要依据,目前中医针灸理疗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经验,这种以经验为主的传统临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数字化建设,从而影响了针灸理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MAPGIS平台的人体穴位可视化方法,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人体穴位的可视化空间查询和分析,并基于该方法设计实现了一套人体穴位信息系统,提高了针刺疗效,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人体健康乃至医学领域的新应用.

    作者:李斌;陈爱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补肾化瘀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细胞因子NF-κB(P65)的影响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形成的作用及补肾化瘀方干预后NF-κB(P65)蛋白表达变化.方法:选取6周龄SPF级雌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造模并进行药物干预,7周后取肝脏、卵巢、脂肪组织.取材后运用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化,来检测NF-κB(P65)对PCOS影响隋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肝脏、卵巢、脂肪组织NF-κB(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中药各剂量组肝脏、卵巢、脂肪组织NF-κB(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为优剂量组,其NF-κB(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补肾化瘀方可能通过抑制NF-κB(P65)的活性起到抑制PCOS的作用.

    作者:张瑞瑞;潘文;康开彪;杜群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光谱成像技术快速鉴别真伪龙齿的研究

    目的:基于光谱成像技术快速鉴别真伪龙齿,为其质量控制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电可控液晶滤光光谱成像装置,测定14种不同市售来源的龙齿,光谱分辨率为2nm,光谱覆盖范围为400-900nm,空间分辨率为4000×4000.从成像光谱立方体中提取特征光谱,构建其指纹图谱;采用标准欧氏距离等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其指纹图谱.结果:龙齿的光谱成像指纹图谱用于其品种和质量的鉴定,结果与性状、理化及紫外鉴定结果相吻合.结论: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可用于龙齿的真伪鉴别,同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且较传统法更为精确、方便、快速、无损.为今后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贵重中药材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秦海燕;孟庆霞;张春椿;吕秋菊;张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117例桥本氏甲状腺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目的:通过证候规范化研究,总结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常见证候分布及中医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筛选117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等中医四诊信息,构建所需数据库,将信息转换为计数资料,运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客观归纳总结常见中医证候表现及辨证分型.结果:117例患者女109例,男8例,平均年龄(39±12)岁,平均病程(15.3±16.8)月.52项证候要素中,临床体征出现频次高5项为:颈前肿大、乏力、倦怠、易怒、自汗;主要脉象为:细脉、弱脉、弦脉;主要舌象为舌胖大、有齿痕、舌紫暗、苔薄黄或者苔薄白.聚类分析得出3个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火旺证.甲功检测结果显示:阴虚火旺证多为甲亢,肝郁气滞证多为甲功正常,脾肾阳虚证多为甲减.结论:桥本氏甲状腺炎随病程变化,临床辨证为三型:早期为阴虚火旺型,中期为肝郁气滞型,后期为脾肾阳虚型.

    作者:李静蔚;杨丽爽;陈翰翰;孙庆颖;赵娜;王经武;孙贻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甘麦大枣汤对“怒”模型大鼠行为学特征的影响

    目的:研究甘麦大枣汤对“怒”模型大鼠行为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甘麦大枣汤组和香芍颗粒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社会隔离与居住入侵方法进行“怒”模型大鼠复制.28d完成造模后,各组开始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其中,模型组、甘麦大枣汤组和香芍颗粒组继续以造模方法给予相应的刺激.香芍颗粒组大鼠灌服香芍颗粒药液(浓度为0.1g/mL);甘麦大枣汤组灌服甘麦大枣汤浓缩药液2mL;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的蒸馏水,均1次/d.各组均干预28d.观察体质量变化情况,同时运用旷场实验、攻击行为测试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情况.结果:造模28d后,模型组、甘麦大枣汤组、香芍颗粒组较正常组体质量减轻(P<0.01);水平运动距离明显延长(P<0.05,P<0.01);直立次数明显增多(P<0.05);攻击次数、攻击时间显著增多(P<0.01);攻击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P<0.01);攻击行为总分增高(P<0.05).干预后,甘麦大枣汤组、香芍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各项指标改善的差异性显著(P<0.01),而甘麦大枣汤组与香芍颗粒组比较,各项指标改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麦大枣汤通过改善“怒”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对异常“怒”发挥调整作用.

    作者:徐铭悦;倪红梅;何裕民;郭盈盈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电针对大鼠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缓解作用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缓解作用.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针刺组和电针组.造模组单次腹腔注射奥沙利铂溶液6mg/kg,空白对照组单次腹腔注射等体积5%葡萄糖溶液.造模后第4天起,以电针治疗足三里穴或假针刺治疗,30min/次,1次/d,连续5d.大鼠于第1次治疗前、每次治疗后30min,进行机械性痛觉敏化测试;第5次治疗后,测定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ld,模型组、假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抬足百分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2-5天,电针组低于模型组和假针刺组(P<0.01),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电针组高于模型组和假针刺组(P<0.01,P<0.05),对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治疗可以降低大鼠奥沙利铂所致痛觉过敏和超敏反应,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而缓解周围神经毒性.

    作者:崔光卫;程怀锦;陈颢;王凡;章婷婷;蒯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同仁堂儿童清肺丸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北京同仁堂儿童常用止咳类中药儿童清肺丸的镇咳、祛痰、平喘的药效学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和豚鼠构橼酸喷雾法观察儿童清肺丸的镇咳作用;采用小鼠气管酚红排出法观察其祛痰作用;采用磷酸组胺喷雾法观察其平喘作用.结果:儿童清肺丸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减少氨水诱发的小鼠咳嗽次数和枸橼酸引发的豚鼠咳嗽次数,延长小鼠和豚鼠致咳潜伏期;儿童清肺丸中、低剂量可使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加,而高、中剂量可使磷酸组胺喷雾所致豚鼠哮喘的引喘潜伏期显著延长.结论:儿童清肺丸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平喘的作用.

    作者:杜莹洁;陈会丛;钟雨秋;闫晓东;杨海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健腰密骨片对骨形成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7、OC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健腰密骨片对骨形成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骨钙素(0C)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月龄昆明小鼠60只,雌雄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健腰密骨片高、中、低剂量组,仙灵骨葆组,生理盐水组,灌胃8周后取材.用Micro-CT扫描分析L4腰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剂量健腰密骨片对椎体BMP-7、OC表达的影响;分离培养获得各组小鼠原代BMSCs,利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BMP-7、OC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健腰密骨片高剂量组能够改善小鼠椎体三维结构,明显升高小鼠椎体骨密度(P<0.05),增加椎体骨小梁数目和骨小梁厚度增加(P<0.05),降低骨小梁分离度(P<0.05),促进椎体BMP-7、OC蛋白的表达;健腰密骨片高剂量组能够明显促进BMSCs中ALP的表达,上调成骨基因BMP-7、OC mRNA的表达量,其中OC mRNA升高显著(P<0.05).结论:健腰密骨片高剂量组能够明显提高小鼠椎体骨密度,促进BMSCs成骨分化,上调椎体和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BMP-7、OC表达,从而促进骨形成.

    作者:崔镇海;杨洲;赵长伟;尹宏兵;赵文海;施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药藤梨根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部位的筛选

    目的:观察藤梨根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初步筛选中药藤梨根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藤梨根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藤梨根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及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作用,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藤梨根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初步确定为藤梨根抗肿瘤活性部位,提示藤梨根的有效活性成分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中药.

    作者:何国浓;王邦才;王辉;刘宏飞;葛颖华;胡秀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川芎嗪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川芎嗪(TMP)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感染的人肺腺癌上皮细胞(A549)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培养A549细胞,甲型流感病毒H1N1感染A549后,分为细胞对照(N)组、H1V1感染(M)组、奥司他韦对照(D)组,TMP高剂量(S)组及TMP低剂量(J)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1β、IL-10、INF-γ、TNF-α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M组IL-1β、IL-10、TNF-αmRNA表达显著升高,而INF-γ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组比较,D、S、J组IL-1β、IL-10、TNF-α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M组IL-1β、IL-10、INF-γ和TNF-α蛋白表达较N组显著升高(P<o.05);与M组比较,S、J组IL-1β、IL-10、INF-γ和TNF-α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TMP可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后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0、INF-γ和TNF-αmRNA表达及蛋白分泌,减轻炎性反应,并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和平衡.

    作者:于卓男;林树鹏;顾立刚;吴珺;邱泽计;刘晓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赵玉庸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

    紫癜性肾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反复发作,治疗棘手.赵玉庸教授有多年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肺脾肾亏虚为本,风热瘀毒侵袭为标,病理改变为络脉受损,“肾络瘀阻”为基本病机,治疗采用分期治疗,扶正祛邪;通络为要,重用虫药;培本固元,预防复发的方法,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文章总结赵玉庸教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杨洪娟;司秋菊;潘莉;王霞;蔡冀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国医大师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善于治疗疑难杂症和危重病,得益于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文章从朱老对奇经八脉理论学习与继承,包括《黄帝内经》《难经》《奇经八脉考》等,在历代医家的学习中,朱老受张锡纯影响较大,对蒋宝素《问斋医案》中关于奇经八脉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中,朱老系统整理了虫类药入奇经的理论,并多有创新.首次发现了穿山龙益肾壮督的功效,并成功运用于顽痹等疑难疾病的治疗,提出“益肾壮督培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法则,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作者:潘峰;郭建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叶新苗中医微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具有致畸性的慢性疑难杂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文章通过归纳整理并深入研究叶新苗教授中医微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理论和临床经验,发现叶教授以补肾填精、活血祛风除湿的中药酒剂,配合局部微创针刀技术疏通粘连、缓解拘挛疼痛的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屡获奇效.叶新苗教授中医微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在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中药治其内之本,针刀缓其外之急,内外通达,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张佳信;叶新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董幼祺调治小儿迁延性肺炎经验

    文章介绍董幼祺教授调治小儿迁延性肺炎临证经验.正虚邪恋为小儿肺炎迁延难愈之病机关键,治疗充分考虑小儿脾肺不足及病理产物“痰”两个方面.从“痰”辨证,分型调治;从脾着手,固本善后;特殊证型则以董氏儿科“推理论治”思辨理念,从小儿体质偏差、病理过程、治疗经过等因素,寻求病机转归规律,并强调个体化病因辨治,灵机应变.

    作者:王赛飞;董幼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李德新致中和学术思想探颐

    笔者阅读李德新老师的学术著作、专业论文、临床医案,并通过学术访谈及跟师出诊、学习经典等方式,学习及阐述李师致中和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内涵,并总结李师中和思想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以调脾胃以衡五脏、平阴阳以调脏腑、权升降以调气机、调脾胃以和气血、用甘温以致平和的方法游刃有余于临床.李师调脾胃安五脏致中和学术思想综合百家之长,不偏不倚,处处体现中和,此思想来源于中国文化,孔孟之道,基于浓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哲学思想,形成并成就于临床.

    作者:海英;孙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谭新华从虚郁瘀毒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

    文章系统介绍了谭新华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谭新华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主张从虚、郁、瘀、毒论治.谭老认为,久病多虚,责在脾肾;情志失调,重在调肝;久病顽疾,化瘀取效;顽毒久羁,解毒为先.临证谨守病机,善用古方,创制新方.

    作者:黎鹏程;何清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简述从“痉”论治癫痫

    文章通过研究部分医家的论述,认为现代医学对癫痫病的定义比古代痫证定义的范围更广.因此,根据“痉”病症状特点,认为其当属现代癫痫病范畴之内.借以比较癫痫强直性发作与“痉”病的病因、病位、病机及症状的相似性,文章讨论了二者在病因、病机上的相关性,因此,提出以《金匮要略》中“痉”病的方证条文论治癫痫强直性发作的治法.再在分析条文的基础上,依据“痉”病的脉证论治方法,具体提出癫痫强直性发作不同证型的临床辨证用药方法.

    作者:周雪丰;乔森;蔡长顺;文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贾竑晓基于中医“五神藏”以精神症状为主辨治精神类疾病的学术思想探讨

    贾竑晓教授从事精神专科20余年,根据精神科临床实际,突破了既往以脏腑辨证为主题的辨证论治体系,提出了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五神辨治方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文章围绕精神症状和五神藏的相关理论对五神辨治方法进行总结探讨,同时附一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该辨治新方法有深刻的理解.

    作者:尹冬青;贾竑晓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徐福松酸甘化阴经验探讨

    酸甘化阴法肇始于仲景,以酸甘和合异类相使化阴生津,阴复濡润而不滋.徐福松师得吴中、孟河之学脉,临证每以酸甘化阴立法,会心处自有妙意.笔者研习徐福松医案,识其用药中正平和,轻清灵动.以酸甘化阴立法者,阴水得壮而无助阳敛邪,恐径补真阴,滋腻碍中而致余邪留恋.故笔者探析徐氏酸甘化阴经验如下,冀启迪后学,裨益临证.

    作者:尹基龙;杨涛;徐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

    经方治疗痹证不是辨病论治,也不是某一经验方,而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六经方证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病.文章结合临床常用方证阐释了胡希恕先生提出的“痹证多在少阴,但痹证六经均有”的治疗思路,同时结合冯世纶教授的临证验案对此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作者:左黎黎;张家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张锡纯应用石膏撷菁

    张锡纯溯源《神农本草经》,根据临床应用石膏的丰富经验,质疑石膏药性非大寒而为微寒,并亲自在家人身上进行试验,认为石膏具有凉而能散、透表解肌功效.扩大其主治范围与适应症,治疗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多达72种,灵活应用含有石膏经方,并根据临床病情创制许多石膏新方,重视石膏配伍,拓展给药方法;尤其是喜欢大剂重用,每日用量多达1两-12两之间,其中治疗温热火毒病证每日用6两者较为多见.详细记录石膏治验医案,以案证论,理论结合临床,值得后辈效仿.

    作者:李丽;李成文;郭凤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裘昌林以脾虚论治发作性睡病经验

    裘昌林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重点介绍裘昌林教授以脾虚论治发作性睡病的经验.裘教授认为,本病与脾的关系为密切,脾气亏虚是本病的基本病因,也是其他证型的病理基础;本病常因虚致实,多为虚实夹杂之候;临床分痰湿困脾、阳气虚衰、肾元亏虚、气滞血瘀四型;治疗善用“温药”“开窍药”“豁痰熄风药”;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裘辉;张丽萍;裘昌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自拟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抑郁症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自拟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风痰瘀阻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自拟通络汤组(观察组)和黛力新组(对照组),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以症状量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轻微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自拟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卒中后抑郁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宏伟;石灯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苗药马桑狗帮油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陛和有效性的随机、多中心、平行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苗药马桑狗帮油刮痧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多中心、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各临床中心同步按照入选标准共纳入180例,并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马桑狗帮油刮痧治疗和茶油刮痧治疗,7d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4次,观察各组临床疗效,颈肩部疼痛VAS评分,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起效时间、消失时间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35.71%,显效率为80.95%,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5.68%、38.64%、92.05%)(P<0.05);两组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治疗后组间头痛、肢体疼痛、肢体麻木、畏寒肢冷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率及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未发现所采用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结论:苗药马桑狗帮油刮痧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证)安全、有效.

    作者:夏景富;崔瑾;吕岑;谌洪俊;卢春霞;龙明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落花安神口服液治疗失眠症疗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目的:为观察落花安神口服液对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A)组33例,落花安神口服液(B)组31例.通过治疗前后测Spiegel量表及失眠症中医症状症候量表检测有效性.安全性检测包括不良事件报道及Tess量表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组和B组Spiegel量表及中医症状症候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P<0.01).A组总有效率33.3%,B组总有效率77.4%,差异显著(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落花安神合剂治疗失眠症安全、有效.

    作者:张雯静;王国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电针灵台、神道对心脏早搏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灵台、神道对心脏过早搏动(简称“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心脏早搏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美西律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穴取灵台、神道,每天1次,每次2Dmin.疗程20d,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和83.1%,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CD4+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试验组的靶血管重建、死亡、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7%,对照组为20.0%,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灵台、神道可促进心脏早搏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还对远期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敏;王培;许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老十针”防治乳腺癌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老十针”防治乳腺癌患者发生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自2014年9月-2016年2月期间确诊乳腺癌且既往化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治疗(A)组32例(“老十针”+基础药物治疗)和对照(B)组32例(假穴浅刺+基础药物治疗),评价其恶心呕吐程度、中医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程度.结果:A组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程度逐渐下降,化疗第1天和第3天缓解程度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食少纳呆、体倦乏力、食后腹胀症状,A组食少纳呆、体倦乏力症状评分第3天时较B组低(P<0.05);A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逐渐下降,化疗第1天及化疗第3天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比B组低(P<0.05).结论:“老十针”可减轻乳腺癌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改善食少纳呆、体倦乏力症状,从而减轻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为中医“治未病”提供新思路.

    作者:何佩珊;潘国凤;王笑民;杨国旺;杨公博;李琦玮;冯兴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益气温阳护卫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气阳虚弱证)患者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初步评价益气温阳护卫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气阳虚弱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益气温阳护卫汤组(A组)63例,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组(B组)63例.两组治疗期12周,每4周复诊1次;随访期12周,每4周随访1次.结果:A组对中医证候总体疗效优于B组(P<0.01).A组自汗感冒、鼻塞流涕喷嚏、畏寒肢冷、倦怠鼻冷等气阳虚弱证单项中医症状改善优于B组(P<0.01,P<0.05).A组ACT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与B组疗效相当;随访期第8周开始,A组对ACT评分影响优于B组(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均未出现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结论:益气温阳护卫汤可改善哮喘缓解期患者的气阳虚弱临床证候.

    作者:喻强强;张智玲;洪广祥;程光宇;余建玮;叶超;沈建丽;曹邦卿;赵英杰;薛汉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张氏百草伤膏改制凝胶剂结合超声电导透射治疗膝痹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张氏百草伤膏改制凝胶剂结合超声电导透射治疗膝痹病(KOA)的临床疗效.方法:KOA患者240例,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采用超声电导透射百草伤膏凝胶贴片治疗,阳性药物对照组采用超声电导透射双氯酚酸二乙胺凝胶片治疗,百草伤膏组采用传统黑膏药百草伤膏外贴治疗,分别对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VAS疼痛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以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膝关节WA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临床疗效显著.试验组与百草伤膏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段WAMA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百草伤膏凝胶剂在膝关节临床疗效方面优于百草伤膏.试验组较阳性药物对照组VAS评分、WOMAC评分在第4周显著降低(P<0.05),表明试验组在临床疗效上维持时间更长.不良反应观察试验组有1例出现局部皮疹,阳性药物对照组5例,百草伤膏组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结论:与传统黑膏药比较,张氏百草伤膏凝胶剂结合超声电导透射治疗KOA在早、中期是一种临床疗效显著、药效持续时间更长、安全性更高的中药外用方法.

    作者:王人彦;张玉柱;张玉良;翁春晓;张杰;任雅春;何晓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白竭散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白竭散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肛裂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凡士林纱条外敷换药,治疗组白竭散外用换药.通过两种方法干预术后创面,观察和评价白竭散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创面肉芽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治疗组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R-2的表达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用白竭散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安全有效,简单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明;王建民;方笑丽;唐昆;唐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医药二联疗法治疗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生活质量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药二联疗法对成人大骨节病(KBD)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为治疗和评价KBD治疗效果选择新的方法.方法:选择确诊的成人KBD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中医药二联疗法治疗中医组(A)34例和西医组(B) 35例,A组给予自拟内服汤药制剂和离子导入治疗,B组给予口服硫酸软骨素和维生素E,治疗前后分别用KBD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BDQOL)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3个月治疗,A组综合平均分为(3.53±0.69)分、B组为(2.94±0.72)分,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BDQOL量表的4个方面:躯体功能平均分、活动限制平均分、经济平均分、总的健康平均分,A组均高于B组(P<0.05).结论:中医药二联疗法可以提高成人KB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对患者的躯体功能改善、活动限制改善、经济改善和总的健康改善效果优于硫酸软骨素配维生素E组合,是一种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彦青;何岱平;王宝强;李旗;李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雷公藤的毒性机理及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雷公藤是一种有毒的中草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但由于其自身毒性所引起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肾脏系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使该药的使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发展,通过多种方法手段对雷公藤进行加工使其得到了较好的减毒效果,文章对有毒中药雷公藤的毒性成分、致毒机理和减毒方法进行整理,以期能为该药物在临床的安全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李云鹃;罗花;黄丽贞;谢滟;杜正彩;郝二伟;邓家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卒中登记研究的应用及在中医药领域的展望

    从卒中登记研究的概念出发,论述卒中登记研究的分类及特点,介绍其目前在国内外临床研究的应用及进展.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中风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导致其疗效一直未被肯定.卒中登记研究为脑卒中经典流行病学观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完整资料,适合中医药包括针灸临床研究,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丹;李霞;王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手法整复经皮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技巧及术后康复锻炼进展

    总结手法整复经皮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技巧及术后康复锻炼,以推广其临床应用.综述相关文献,从撬拨复位原理、发展沿革、手术要点技巧及术后功能锻炼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总结.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明显优势.撬拨复位固定法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微创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如能系统掌握其技巧及康复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海舰;姚啸生;智猛;戚晓楠;杨鸫祥;于冬冬;孙广江;袁伟;张彦龙;张洪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炎性损伤修复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滑膜细胞的炎性损伤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的核心病理过程.艾灸治疗RA疗效确切,且大量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艾灸对RA滑膜细胞因炎性损伤所导致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笔者检索了近10年的实验研究文献,从滑膜细胞的形态结构、凋亡、增殖进程、分泌功能、血管翳形成及炎性细胞通路等方面总结了艾灸对RA滑膜细胞炎性损伤的修复机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朱田田;赵中亭;赵怡坤;严兴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芳香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概况与展望

    芳香中药古代记载丰富,临床应用广泛,或佩香修饰,或借香疗疾,或蒸露养颜.现代人工及花材香料的加入拓宽了香的渠道,却缺失了芳香中药的药用价值.文章根据中药药性将其分为:芳香避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芳香温通、芳香解表等,现代研究发现,其对心脑血管、中枢神经、呼吸及胃肠道系统等疾病具有较好的药理学活性.文章将近年来有关芳香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了芳香中药特点,总结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思考,为其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供思路.

    作者:宋文娟;顾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个人健康知识库构建思路

    “治未病”在中医里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侧重于对个人健康的治理.文章从通过分析个人健康信息的来源,从个人健康知识表达的角度,讨论了症状的属性、症状与症状、症状与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健康知识库的结构、构建过程和构建方法.通过构建个人健康知识库,可以促进个人健康信息高效地管理和利用,为个人健康信息共享从语义层提供统一的规范化表达.与此同时,可以加速中医症状和证的规范化,更可为中医个性化医疗提供决策支持.

    作者:肖晓霞;晏峻峰;梁昊;刘东波;曹泽标;刘青萍;周小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治未病干预方案研制的关键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中医治未病干预是在“真实世界”中的综合性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行为,如何保证干预的可行、有效、适宜,是中医治未病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治未病干预的特点,认为目标人群、可操作性、多维度多层面综合性是治未病干预方案研制中的3个关键因素,并指出,以“健康状态”为中心进行多维度特征界定作为目标人群界定策略;以干预动机、目标人群属性分类、执行主体和执行场所、干预方法技术、实施要求等内容,建立双重关注模型对内容筛选和方案评估,作为可操作性应对策略;建立备选干预方法技术目录,结合可操作性双重关注模型进行评估筛选形成技术方案,作为多维度多层面综合性的应对策略.

    作者:宾炜;林嬿钊;叶子怡;范宇鹏;杨志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运用量表常模工具建立证候量化分级标准的思维探析

    常模这一概念引自心理测量学,是一种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结果经过统计学处理而建立起来的评价参照系统,目前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类心理、健康、生活质量量表的研制中,而在中医相关量表研究中的应用则鲜有报道.鉴于常模的特点,笔者认为,常模在中医量表中的应用方向应集中于对于中医证型常模的研究.因此,文章从常模工具的定义、基本类型、制定过程及优势评价4个方面介绍了量表常模工具在建立中医证候量化分级标准方面的意义及研究方法,为建立更加科学、全面、客观的证候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臧凝子;庞立健;李品;刘创;吕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名老中医经验挖掘整理规范探索

    为更精确实现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目的,笔者总结近年来此方面工作的经验教训,从病例来源整理规则、病历资料整理规则、不能忽视专家访谈、必不可少的预分析、记录建规则过程等方面探索名老中医经验挖掘整理规范.笔者认为,在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中应用以上名老中医经验挖掘整理规范方法,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对中医临床知识的客观发现和应用起到帮助.

    作者:王丹妮;徐立然;李鹏宇;李政伟;吴涛;郭会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以河图洛书为指导的中医治癌思路探索

    从传统文化基因河洛入手,努力发掘河洛中医意蕴,即是重阳气、守静笃、固双本、治未病,并以此为基本原则,结合癌症的病机,初探治癌的基本思路,首先要心疗,其次药疗,其次在中医指导下恰如其分地应用放化疗,使之服从并服务于中医.按照这种思路治癌,既可让患者带瘤生存、带病延年,又可防癌转移,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溯流从源治癌思路,将传统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中医的认识,提高治癌疗效,让中医回归本位,发扬光大.

    作者:罗安明;李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医健康管理平台架构

    国家对健康服务业日益重视,中医健康管理应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中医健康管理的理念,从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及过程实现出发,认为从健康状态表征参数采集到状态辨识可以判断健康状态,把握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从而提出了中医健康管理平台的架构,以期为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作者:俞洁;林雪娟;杨雪梅;赖新梅;闵莉;李灿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关于中医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有症状、证候、生物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生存期等.基于患者生活质量、生存期的疗效评价研究,既符合中医药的诊疗特点,研究结论又较易被国际医学界认可.在病证结合的模式下,在不干预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的前提下,以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期等指标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应是构建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导向.

    作者:于东林;丁宝刚;王斌胜;孙喜灵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医传统思维发展之“伤寒论” “内伤学说”到“外损致虚”的认识推进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继承发扬古医经家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外感伤寒病为研究对象与实践基础,撰写《伤寒论》,后世将其奉为“方书之祖”,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发展,渐成“治病之宗本”;至于金元,李东垣由“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的思考,创立“内伤学说”;清代吴澄羽翼东垣,提出“外损致虚”说,强调外感类内伤的虚损辨治法.这3次理论的突破和丰富伴随着临床积累与实践需求,体现了中医传统思维的发展与创造力.

    作者:徐雯洁;王键;徐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浅谈中医学思想与“精准医学”理念的相通之处

    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开始向“精准医学”时代迈进,将极大推动医疗水平的发展.但精准医学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实际困难与严峻的挑战.而中医学的辨病、辨证、辨症三级诊疗模式,三因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治未病思想和体质学说等思想与现代“精准医学”理念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中医学更好地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作者:郑好飞;杨巧丽;刘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药安慰剂质量评价思考

    为探讨中药安慰剂质量的评价方法,检索近10年发表的中药安慰剂制备及质量评价相关文献,对目前安慰剂制备和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质量评价方法有内在指标成分测定和外观评价(人工打分法和电子仿生测评法)等,但尚无统一标准,多数研究报告内容不详.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从中药安慰剂质量评价的客观指标、主观使用感受等方面综合评价安慰剂质量,对安慰剂的真实作用和临床试验的可靠性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秋爽;曹毅;季聪华;刘姗;张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章太炎论医学训诂及章次公拜太炎为师

    太炎先生极为重视医经训诂,谨举数例说明之.太炎称《伤寒论》之“几几”为牵绊而不灵活之意,则其读音当为“jinjin”,读为“shushu”大误.太炎称国内医家疏于训诂,而日本医家重视训诂.章次公与太炎为同宗本家,次公当时已是著名医家,拜太炎为师学医,颇受同人批评讥刺.次公立志坚定,撰文申述己意,对章太炎评价甚高.这是民国期间中医拜师一则嘉话,时至今日,仍有启发借鉴意义.

    作者:钱超尘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整体、动态、个性化的中医疗效评价框架的构建

    疗效是中医发展的源动力,建立国际公认、科学且系统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体系,是中医药自身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求.中医药治疗疾病干预过程的复杂性、干预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和干预目的多维度,中医治疗手段的复杂化使疗效评价方案难以统一实现.文章针对中医疗效评价发展现状存在的瓶颈,提出了遵循中医整体思维的基于整体健康状态动态、个性化测量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发挥中医药复杂性干预优势,建立客观公认评价标准,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科学基础.

    作者:王洋;李书楠;王昌恩;林雪娟;李灿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

    随着证素、微观辨证、病证结合等新的辨证手段的提出,使得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但是,面对全球化的背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证”的生物学基础不清.因此,笔者通过详述系统生物学和“方证”关系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意义,深入地探讨了中医证本质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建立更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终提出证本质的研究应该:首先,遵循“方证”的中医原创思维,特别重视基础证和经典方的特殊研究地位;其次,坚持“病证结合”研究模式,强调病证结合的层次性、方证与方病效应时间的不一致性以及亚健康状态在病证结合模式下的特殊地位;再次,引入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尽可能地获得海量而有价值的数据.

    作者:李晓娟;陈家旭;刘玥芸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医病证关系的基础研究现状及引入中医体质维度的必要性

    目前,病证关系基础研究主要采用疾病模式,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模型等,揭示疾病背景下证候差异的生物学基础、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以及证候对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证候差异研究因受疾病因素的影响,不足以揭示机体个体差异的本质,脱离体质研究个体差异有失偏颇;证候模型难以兼顾动态性和个体差异性两个方面,兼顾体质、疾病、证候3个因素的模型亟待开发;证候对疾病的影响尚缺少疾病“发生”阶段的研究,引入“体质”维度可完善发生阶段的研究.提出,突破目前的疾病模式,开展“体质”“证候”“疾病”3个维度的研究,探索体质个体差异对疾病和证候的影响,完善病证关系研究,体现中医个体化和治未病优势.

    作者:李玲孺;王济;李英帅;侯淑涓;王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文章分析了中医症状规范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思路.中医症状的规范化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建立我国医学科技基本条件平台的基础性工作.这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目前需借鉴现阶段多种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探索多种中医症状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并进一步规范今后中医病证规范化的研究过程.

    作者:陈剑明;王天芳;张声生;汪红兵;王彦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消化不良[1]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还可包括其他,如上腹部胀气、恶心、呕吐及嗳气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FD是临床常见病,一项研究表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经检查79.5%诊断为FD[2].FD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09年公布了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3],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FD,在临床[4-5]和基础[6-7]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有必要对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张声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中医医史文献学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研究

    中医医史文献学基本名词术语的英译呈现“不平衡”态势,有的几乎没被翻译过,有的英译版本较多,因而既需要加强,又需要规范.基于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基本原则和方法,认真研究其名词术语的中文内涵,参照国际、国内英译标准,给出了推荐的英译词,以期促进中医医史文献学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统一.

    作者:刘成;王小芳;朱建平;洪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肥疮”及相关病名考辨与“黄癣”中医规范名词“黄癞痢”的提出

    “肥疮”一名在中医古籍中的所指内涵较为混乱,除了指黄癣之外,有时还指“黄肌疮”、或“黄水疮”、或“燕口疮”、或“脑疳”、或“奶癣”、或“肥粘疮”.文章梳理了“肥疮”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古籍中的不同内涵,按照名词规范单义性原则,有必要将其他含义剥离出去,由相应病名来指称.同时,指出“黄癞痢”比“肥疮”作为规范名词更符合名词规范的科学性、单义性原则.

    作者:刘涛;朱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