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无蛋白尿组(DM)40例,早期DN组40例,DN组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同时,给予缬沙坦80 mg,每日一次;治疗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加疏血通注射液8 ml静滴,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周.健康对照组(NC)40例.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测定肾功能、血尿β2-MG、尿白蛋白及尿肌酐、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HbA1c、血PAI-1、尿CTGF.结果 (1)DM组、DN组的血PAI-1、尿CTGF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P<0.01),DN组较DM组升高更显著(P<0.01).血PAI-1、尿CTGF与HbAlc、糖尿病病程、UALB/CR之间成正相关,且上述各炎症因子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UALB/CR、血PAI-1、尿CTGF等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结论 (1)炎症因子PAI-1、CTGF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上述炎症因子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2)疏血通具有抗炎和肾脏保护作用,它不仅可改善DN患者的血脂及高凝状态,还可从分子水平抑制炎症的放大,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积聚,延缓DN的进展.
作者:张弘弘;董吉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诊治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胰岛素瘤16例,恶性胰岛素瘤3例,多发性瘤1例.20例均有Whipple三联征.本组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12例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60%,4例术中B超检查确定肿瘤部位,2例术中反复手法抠及,其余2例取可疑病灶快速病理诊断.行胰岛素瘤切除8例,胰尾切除8例,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20例术后血糖均恢复正常.术后发生胰漏2例.结论 胰岛素瘤临床表现为典型Whipple三联征.外科手术是治疗胰岛素瘤的主要方法,手术方法应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数量等因素确定.
作者:徐德华;李德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短T1反转恢复(STIR)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骨骼肌肉疾病作常规自旋回波(SE)及STIR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脂肪类病变(脂肪瘤或含脂肪性病变)在T1WI、T2WI均呈高信号,STIR呈无信号或极低信号;其他病变多呈T1WI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信号,边界不清,STIR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清楚,并有较好的对比度.结论 STIR技术能特异性地抑制脂肪信号,亦能增加病变的对比度,在提高骨骼肌肉系统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是脂肪类病变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翠云;沈海林;朱大光;付芳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肌电图(EMG)检查在儿章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56例瘫痪患儿进行周围神经传导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其中20例进行了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EMG呈肌源性损害91例,临床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59例,皮肌炎(DM)6例,多发性肌炎(PM)11例,糖原累积病1例,14例诊断不明确.(2)EMG呈神经源性损害70例,临床诊断脊髓性肌萎缩(SMA)28例,急性脊髓炎(ATM)12例,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PS)19例,11例诊断不明.(3)EMG呈周围神经性损害123例,临床诊断注射损伤16例,臂丛损伤26例,外伤性桡神经损伤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36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19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CIDP)2例,16例诊断不明.(4)EMG呈可疑异常10例,临床确诊PMD1例,PM1例,8例诊断不明.(5)重复神经电刺激(RNS)阳性2例,临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MG),其中1例为眼肌型、1例为全身型.(6)EMG检查正常260例,临床诊断脑瘫(CP)16例,MG 7例,GBS2例,其他疾病26例,209例诊断不明.结论 (1)EMG检查对早期诊断因肌肉病变、脊髓前角损害引起的瘫痪非常有帮助.(2)EMG检查对周围神经损害所致瘫痪的定位、受损程度、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等有重要临床价值.(3)单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EMG一般呈正常.(4)MG患儿重复神经电刺激阳性率较低.
作者:刘芳;苏志暖;宋建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小肠梗阻诊治的合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小肠梗阻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中,保守治疗缓解31例,手术治疗缓解90例,死亡5例.结论 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依据肠管梗阻程度及早及时手术治疗是影响急性小肠梗阻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朱万坤;汪树利;刘宏斌;杨文举;韩晓鹏;苏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低场强2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4例眩晕患者的低场强2D-TOF法MRA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4例中,椎动脉异常60例,表现为管腔狭小18例,管腔闭塞7例,局限性狭窄17例,椎动脉迂曲、折角18例;60例患者临床旋颈试验均为阳性.椎动脉正常94例,其中旋颈试验阳性5例.结论 低场强MR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能显示大部分椎动脉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椎动脉供血不足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沈纪芳;朱玉春;周伟;王建良;高迁;单秀红;沈海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游离并阻断子宫动脉后再行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36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和20例次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56例患者均预先游离出子宫动脉,并使用一次性锁扣夹阻断后,再行子宫切除手术.结果 56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出子宫动脉,无1例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1 min 20 h,术中出血20~80 ml,平均住院时间5.5 d.结论 腹腔镜下先游离并阻断子宫动脉后再行子宫切除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避免输尿管损伤,是目前公认的安全的术式.
作者:徐云;薛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125、CAS0、TPSGF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检测64例胰腺癌患者、45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3名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中AFP、CEA、CA199、CA125、CAS0、TSGF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癌患者血清6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胰腺良性疾病组(P<0.05或<0.01).在单项检测中,CA199敏感度高,但其特异度低于AFP、CEA、CA125和TS-GF.不同组合的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均能提高敏感度和准确度,但特异度略有降低.在联合检测效能的评价中,CEA+CA199+TSGF组合为佳检测指标.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提高了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玉;杨晓春;申咏梅;宋妙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20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经手术探查漏诊,后经再次手术确诊.本组治愈17例(85%),死亡3例(15%).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30%),其中并发十二指肠瘘3例,胰瘘1例,腹腔感染2例.结论 十二指肠损伤治疗成败的关键是掌握好早期手术探查指征和选择合适的术式.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诊和漏诊以及术式选择不当引起肠瘘、感染和出血.
作者:汤世军;汪良;何宋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该院1988年至2009年收治的21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中,腹痛18例,恶心、呕吐11例,腹部肿块8例,血便4例.20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气钡灌肠复位.术后病理显示:良性肿瘤11例(息肉7例,小肠平滑肌瘤3例,小肠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4例(结肠癌3例,恶性淋巴瘤1例);炎症2例;Meckle憩室1例;不明原因2例.21例全部痊愈.结论 成人肠套叠多有器质性病变,主要病因为良、恶性肿瘤,炎症,憩室,其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王泉华;邢春根;吴永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三维钛网塑形技术颅骨成形治疗颅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该项技术治疗颅骨缺损183例.术前行薄层(3 mm)头颅CT扫描,应用计算机三维成像(1 mm)技术塑形钛网后,行颞肌下颅骨成形术.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的成形效果,并与传统钛网术中手工塑形颅骨成形术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 计算机三维钛网塑形颅骨成形术共修补196个颅骨缺损.塑形钛网和颅骨缺损正确对合,外形满意度达100%;手术时间较手术塑形缩短约40 min,优于传统手术塑形.结论 计算机术前三维钛网塑形颅骨成形术明显优于传统术中钛网手工塑形颅骨成形术.
作者:潘天鸿;石磊;张曙光;贡伟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术(TBNA)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TBNA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肺癌18例,结节病3例,感染性疾病9例.30例中纵隔淋巴结穿刺成功20例(66.7%),其中i8例肺癌TBNA穿刺成功12例(66.7%);12例非肿瘤病例TBNA穿刺成功8例(66.7%).结论 TBNA为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提供了很好的病理学标本.
作者:蒋军红;衡伟;朱晔涵;穆传勇;黄建安;王国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内科综合治疗+血浆置换)和对照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天及一周的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比较不同病情患者终止妊娠、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 (1)AFLP患者及时终止妊娠后,病情逐渐恢复(P<0.05);(2)血浆置换可以加快重型患者病情恢复速度(P<0.05).结论 AFLP患者经及时终止妊娠可降低病死率,血浆置换可以改善重型AFLP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蔚;赵卫峰;钮金英;江敏华;邵幼林;甘建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1型糖尿病(T1DM)的关系,了解T1DM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与血清25-OH-D_3的相关性.方法 对新诊断的32例T1DM患者(T1DM组)、28例健康对照者(N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A)测定并比较两组25-OH-D_3水平.测定32例T1DM患者FBG和HbA_1C水平,分析其与25-OH-D_3的关系.结果 T1DM血清25-OH-D_3水平显著低于NC组(P<0.01).T1DM患者25-OH-D_3水平与FBG(r=-0.351)、HbA_2C(r=-0.345)成低度负相关.结论 T1DM患者存在血清25-OH-D_3水平低下,血清25-OH-D_3低水平可能与T1DM的发生有关.
作者:蒋艳敏;卜瑞芳;朱圣炜;沈泓;穆慧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OCSP分型结合侧支循环在急性脑梗死期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204例按OCSP分型分4组,各组中以有无侧支循环再分组,评定其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并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 (1)OCSP分型与头颅MRI有高度一致性;(2)在OCSP各亚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预后差,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预后较好;(3).在TACI及PACI亚型中,有侧支循环的预后较好,POCI及LACI亚型中侧支循环对预后影响不大.结论 OCSP分型结合侧支循环可以初步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指导治疗.
作者:王琰萍;张晓玲;黄俊军;朱敏初;许丽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及分析经冠脉造影证实慢血流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19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冠脉造影及TIM1分级结果与~(99)Tcm-MIBI运动负荷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资料,分析其相关联系.结果 19例冠脉慢血流患者中,10例出现异常心肌血流灌注放射性分布,其中累及单支冠脉血管5例,双支血管3例,三支血管2例;TIM1分级中0级3例皆有放射性分布异常,1级8例和2级8例患者存在不同放射性分布改变.结论 冠脉慢血流患者可以出现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异常影像;TIM1分级0级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皆有异常;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异常尚不能明确心肌缺血是否由冠状动脉慢血流所致.
作者:钟吉俊;王彬;高钱纲;吕国菊;蔡海鹏;童鸿;林祖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腹部疑难疾病患者经腹腔镜确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均经腹腔镜检查及活检后明确诊断,其中诊断为转移性腺癌15例,淋巴瘤7例,腹腔结核6例,结肠癌5例,胰腺癌3例,神经鞘瘤2例,胃恶性间质瘤2例,肝硬化腹水2例,肝圆韧带纤维脂肪胶原变性1例,陈旧性异位妊娠破裂1例,脾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孤立纤维性肿瘤1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肉瘤1例,左侧卵巢混合性囊腺瘤1例,胆囊假性囊肿1例,胰腺囊性病变1例,肝良性肿瘤1例,胃底良性间质瘤1例,小肠憩室1例,十二指肠癌1例.除1例腹腔结核患者出现伤口破裂而行修补术,其余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是诊断腹部疑难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田文妍;陈卫昌;毛忠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肠清洁灌洗和浆肌层瓣套入式吻合(浆肌瓣式)在左半结肠癌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38例左半结肠癌梗阻患者行术中结肠灌洗、浆肌层瓣套入式一期吻合.结果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经换药治愈,1例发生吻合口瘘,经双腔负压冲洗引流、营养支持等治疗,于术后40d自行愈合.结论 联合应用术中结肠灌洗和浆肌层瓣套入式吻合对左半结肠癌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赵奎;朱宝松;吴永友;陈正荣;邢春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EA多肽负载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治疗晚期肺癌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介素-4(rhIL-4)体外诱导DC,CEA多肽负载自体DC,对8例HLA-A2阳性且CEA较高的晚期肺癌患者进行4次DC免疫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血清中IL-2、IL-12、IFN-γ和TNF-α水平治疗后呈明显上升趋势,4例患者的DTH检测阳性;4例患者血清CEA降低,2例平稳,2例升高.7例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1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缓解(MR)、3例稳定(SD)、2例进展(PD).结论 CEA负载的自体DC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缓解病情,且不良反应少,为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文洽先;朱娅;许彬;项方;李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两种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 20例OS-AH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胶联式矫治器,B组使用压膜式矫治器.根据治疗前后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指标和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变,比较两种矫治器的疗效.结果 胶联式矫治器有效率77.78%,压膜式矫治器有效率81.82%,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依从性存在差别.结论 应结合患者的主观要求及其口腔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有效的矫治器.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范建林;杨建新;刘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对先天性子宫畸形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子宫畸形的MRI、超声和临床资料,参照美国生殖学会的标准进行先天性子宫畸形的分型诊断.结果 子宫未发育1例,幼稚子宫1例,宫颈未发育1例,单角子宫1例,双子宫4例,双角子宫2例,纵隔子宫4例,鞍状子宫1例.结论 MRI可对先天性子宫畸形进行准确的分型诊断,是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佳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杨毅;孙道谱;王润榕;雷海燕;沈钧康;张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对2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行颈前路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月~2.5年,平均15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C_2~C_3椎间植骨愈合,枢椎椎弓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植骨块移位现象.结论 前路植骨融合内周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管俊杰;石志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糖尿病并发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3例人院后确诊,均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并发伤口感染4例,并发急性左心衰1例,无死亡,均未发生酮症酸中毒,10~15 d出院.结论 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炎症和高血糖互为因果,保守治疗不易控制炎症的发展和高血糖,而及时切除病灶,则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恢复.
作者:曹洪良;张永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ET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按接受不同治疗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ETV0.5mg/d,同时加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ETV组:单用ETV为0.5mg/d;派罗欣组:单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3组均在治疗48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接受治疗48周后,联合、ETV两组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应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派罗欣两组比较生化学、病毒学和HBeAg血清学应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ET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明显优于单用ETV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是CHB患者安全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春;陈祖涛;吴建成;曹文贵;路文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治.方法 分析11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11例患者中,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8例,Mirrizi综合征1例,胆囊息肉2例.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胆囊癌5例,术后病理确诊6例.Nevin分期: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Ⅴ期1例.单纯胆囊切除术5例,胆囊癌根治术5例,胆囊癌根治术+部分胆管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二次手术2例.死亡3例,存活8例.结论 重视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术中对切除胆囊进行剖检及冰冻切片检查,术后行常规石蜡切片检查,有利十发现意外胆囊癌;术中及时或术后二次手术行胆囊癌根治术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陈国涛;田力平;钱海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对胆道结石进行微创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造影/切开术(ERCP/EST)或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共1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先行ERCP/EST,然后行LC 65例(A组).先行LC,然后行ERCP/EST 35例(B组).同时行LC和LCBDE 78例(C组).结果 175例患者顺利行LC术,2例因结石过大、1例因缩窄乳头炎而改开腹手术.3组胆管结石取出率分别为96.6%,95.2%和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根据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不同特点,可多种微创外科技术联合应用治疗.
作者:谷春伟;王浩炜;陈伟;钟丰云;潘俊;李伟;吴浩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MAG方案动员干细胞,BEAM方案预处理.结果 (1)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需时(10.50±1.93)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需时(12.05±3.03)d;(2)3年疾病预期无进展生存率为88%,无移植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复发率15%.(3)具有高LDH、IPI≥2分、结外侵犯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后3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都比不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低.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造血重建顺利.
作者:汪颖;吴德沛;吴小津;徐杨;孙爱宁;仇惠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2型精尿病(T2DM)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9例T2DM患者(T2DM组)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N-UAlb)尿组(UAER<20 μg/min)、微量白蛋白(Mi-UAlb)尿组(UAER 20~200μg/min)和大量白蛋白(Ma-UAlb)尿组(UAER>200 μg/min).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sEPCR和TAFI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NC)组进行比较.结果 血浆sEPCR和TAFI浓度T2DM组显著高于NC组(P<0.01),其中N-UAlb组明显高于NC组(P<0.05),Mi-UAIb组、Ma-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P<0.05).尿UAERMi-UAlb组和Ma-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P<0.05).患者血浆sEPCR和TAFI浓度与尿UAER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sEPCR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情况,TAFI水平增高参与糖尿病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改变.
作者:张子彦;张敏;柳惠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中髓过氧化酶(MPO)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的变化,探讨MPO与冠心病的临床关系.方法 将78例行PCI术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51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27例),分别在手术前后取血测MPO、C反应蛋白(CRP),分析两者在PCI术前后的变化及联系,MPO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前ACS组血浆MPO、CRP均明显高于SAP组(P<0.05);ACS组MPO水平与CRP明显相关(P<0.05),两组MPO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均无相关性;手术后两组CRP均升高明显(P<0.05),而MPO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血浆MPO与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术中斑块损伤的相关性不明显,可作为预测、评估ACS的有效指标.
作者:于宗良;姚永良;谷惠敏;赵志强;朱建中;杨向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婴幼儿TOF的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5例姑息性手术均存活,107例根治术存活100例,术后早期死亡7例,病死率6.2%.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4例、严重低心排2例、严重并发症多脏器衰竭1例.结论 对婴幼儿TOF多能一期根治;呼衰是TOF根治术后死亡主要原因;术中监测右室压及保留房间隔缺损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李红卫;沈振亚;法宪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MSCT二维和三维图像,将45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三柱分型.结果 单柱骨折25例,双柱骨折14例,三柱骨折6例.根据不同分型结果,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结论 MSCT能够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情况,能进行更为准确的三柱分型,对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抗人凝血因子Ⅷ(FⅧ)CIC2区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进行生化和生物学鉴定.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FⅧ-C1C2区蛋白(rFⅧ-C1C2),以rFⅧ-C1C2免疫8周龄Balb/C小鼠,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制备稳定分泌抗rFⅧ-C1C2 mAb的细胞株,并对mAb进行生化和免疫学鉴定.结果 获得一株抗rFⅧ-C1C2区单克隆抗体阳性克隆2B11,命名为SZ-133.琼脂糖双扩散鉴定为IgG1类,Western blot法证实SZ-133可与rFⅧ-C1C2区蛋白及重组的全长FⅧ特异性结合,但不影响FⅧ的凝血活性.结论 表达了rFⅧ-C1C2,并制备出了抗人凝血因子Ⅷ的单克隆抗体SZ-133,它能特异识别血浆及重组的FⅧ,有可能用于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婷婷;赵益明;李振宇;沈飞;阮长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克隆人DC-SIGN基因,并构建含有该目的 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L929基因转染细胞.方法 利用RT-PCR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总RNA中克隆出入DC-SIGN基因,通过双酶切(EcoRI,BamHI)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GEZ-Term中,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含有完整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h后,加入Zeocin进行筛选,挑选出能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L929细胞株.结果 构建了用于表达的含DC-SIGN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转染包装细胞293T后,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DC-SIGN逆转录病毒和转染L929细胞,继而经RT-PCR、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筛选出了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L929转基因细胞.结论 构建了含人DC-SIGN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细胞株,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守兵;王泳;高超;张世杰;汪家敏;李毅平;许云云;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在不使用5-氮杂胞苷的情况下,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分化.方法 取SD大鼠附睾处脂肪垫组织,酶消化分离获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加入成肌细胞诱导液,在体外诱导8周,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肌细胞的鉴定.结果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5 d后,显微镜下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8周的诱导细胞Myosin染色阳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3周的细胞有MyoDl和Myosin表达.结论 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具有向成肌细胞分化的潜能.
作者:张亚;王晓东;冯林;张婷;尹航;张锡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及环氧合酶-2(COX-2)在足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足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条件永生性小鼠的足细胞,经诱导分化成熟后,采用PA诱导足细胞凋亡,分别在诱导后0、8、24和48 h检测足细胞活性和凋亡水平,并检测足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3的活性水平,同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足细胞P53及COX-2的表达.结果 随时间的延长,P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24 h及48 h较明显(P<0.05).各组细胞caspase-3水平无明显差异.24 h及48 h PA组P5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正常足细胞表达COX-2,用PA干预后,24 h及48 h COX-2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P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呈时间依赖性,随时间的延长,足细胞凋亡逐渐增多;PA诱导的足细胞凋亡过程中COX-2、P53表达明显增多;足细胞凋亡过程与caspase-3无关.
作者:丁露露;孔维信;顾勇;杨海春;陈靖;朱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嗅鞘细胞(OECs)移植后在体内的存活情况和对脊髓横断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4月龄SD大鼠,体质量250g左右.显露T_9段脊髓,完全横行切断脊髓.A组(20只)在损伤远近端注射由成年SD大鼠嗅球分离、培养、纯化的OECs,B组(20只)在相同位置注射DMEM培养液,C组(10只)单纯做T_9节段的椎板减压.术后观察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每2周测定1次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法),共12周.术后3个月取损伤段及其临近脊髓标本,做HE染色、嗜银染色、抗NF和p75免疫组化染色.利用p75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OECs在体内存活情况.结果 手术后4周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在各个时间段BBB运动功能得分A组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01).A、B组都有神经纤维进入损伤区,在损伤近端,神经纤维数量A组显著多于B组(P<0.001),但都显著少于相应节段的C组(P<0.001).经过p75免疫组化的OECs存在于脊髓损伤段周围,远可到距离损伤区边缘1.0cm处.脊髓损伤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与运动功能恢复成正相关(P<0.01).结论 OECs移植具有明显促进脊髓横断伤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江波;沈忆新;王培吉;陆政峰;范志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体外建立健康人外周血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B-LCLs)的优化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EB病毒感染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CD40激发型抗体(5C11)、CpG DNA免疫调节基因序列以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环胞菌素A(CysA)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LCLs的形态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LCLs膜表面分子CD19的表达水平.结果 PBMC经EBV感染3周后转化成永生化B-LCk.转化后的B淋巴母细胞体积增大积聚成团,可进一步分裂增殖并长期传代培养.CD40激发型抗体(5C11)及CpG免疫调节基因序列联合EBV感染人PBMC,明显地提高了转化效率,转化后的LCLs保持了成熟B淋巴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论 CD40信号激发和CpG免疫调节基凶序列联合运用能有效地促进EBV对人B淋巴细胞的转化及体外建系.
作者:刘敏娟;孙静;许云云;臧志远;刘柳;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克隆hIL-22成熟链基因并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进行有效表达.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以及巢式PCR的方法克隆得到hIL-22基因.将hIL-22基因装入PQE3.0载体构建重组载体hIL-22/PQE3.0,继而转化宿主工程菌株M15.经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产生hIL-22/His重组蛋白并纯化.重组蛋白经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成功地克隆和构建了hIL-22/PQE3.0载体,转化的工程菌经过诱导表达18kd的hIL-22成熟链,利用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的重组蛋白.结论 成功获得hIL-22/His重组蛋白,为下一步研究人IL-22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李刚;高鑫;陈慧;王凤鸣;卢斌峰;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凝血酶及其受体在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作用中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计数和免疫印迹等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XG-1细胞表达的凝血酶受体、凝血酶对XG-1的增殖与抗凋亡作用及细胞内JAK2-STAT3分子磷酸化进行分析.结果 凝血酶可以通过激活XG-1表面的凝血酶受体,继而激活JAK2-STAT3途径的磷酸化,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与抗凋亡作用,且该作用与gp130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无关.结论 凝血酶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多发性骨髓瘤维持增殖和抗凋亡作用的因素之一.
作者:朱蕴兰;李爽;于丰源;杨荣秉;张秀春;徐晓军;王月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体外常氧环境下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 以LPS单独或联合NF-κB抑制剂柳氮磺胺吡啶(SSZ)、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单甲基精氨酸(L-NMMA)作用于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IF-1α mRNA的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IF-1α蛋白的变化,用Griess反应检测培养上清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结果 LPS作用于小鼠巨噬细胞10 h后,HIF-1α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HIF-1α蛋白水平则明显增加(P<0.05).SSZ和L-NMMA组HIF-1α蛋白的表达则明显低于LPS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LPS可明显增加巨噬细胞NO的生成(P<0.05),SSZ则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NO的产生(P<0.05).结论 LPS可通过NF-κB及iNOS等转录后信号途径上调HIF-1α的表达.
作者:王亮;谢平;刘立民;谢可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筛选并确定大鼠纹状体定向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MRI活体观察的佳扫描序列.方法 32只大鼠于右侧纹状体单点注入20 μl SPIO标记的BMSCs.使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和显微线圈,运用TSE-T1WI、TSE-T2WI和FFE-T2WI 3种序列在大鼠移植细胞后即刻行MRI检查,测量并比较各序列图像的面积及信号强度,筛选出佳观察序列.结果 注射SPIO标记BMSCs的大鼠MRI检查于各序列断面图上纹状体区均可见类圆形、不规则形低信号区.其中FFE-T2WI序列显示低信号区域大,且平均信号强度小;TSE-TIWI序列低信号区域小,平均信号强度大;TSE-T2WI序列居中.结论 使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和显微线圈,TSE-T1WI、TSE-T2WI和FFE-T2WI 3种序列中FFE-T2WI序列可作为SPIO标记BMSCs进行MRI活体示踪敏感的序列.
作者:郭静;王兰;张荣俊;罗蔚锋;贡志刚;孙敬;徐菡;沈钧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该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探讨它在处理岩斜-后海绵窦区病变时的局限性.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 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幕上中颅底及后海绵窦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以暴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又神经、环池、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中脑的前外侧部等结构.但由于岩骨嵴的阻挡,无法观察岩骨后颅窝面.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完全能达到传统颞底大骨瓣开颅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暴露范围,同时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处理基底位于岩骨后颅窝面的大型岩斜区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李正益;施炜;倪兰春;朱颂华;陈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程度与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激活程度的相关关系,探索肠缺血再灌注后PARP-1过度激活的水平.方法 通过阻断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后恢复血运,制作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按不同缺血时间分组,再灌注2h后,处死动物取材,分别作HE染色、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AR)的免疫组化染色,用TUNEL方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早期信号PARP-1片段p85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肠损伤程度和PAR表达阳性率呈显著增高(P<0.05)且二者呈正相关(r=0.924,P<0.01).PAR表达阳性率在20%左右时,凋亡早期信号PARP-1 p85片段、AIF表达和TUNEL阳性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PAR表达阳性率在40%左右时,细胞坏死和组织损伤显著增加(P<0.05).结论 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肠损伤程度与PARP-1激活程度呈正相关,PARP-1激活率在20%左右时,组织损伤以细胞凋亡为主;PARP-1激活率在40%左右时,组织损伤以细胞坏死为主.
作者:邢莉;潘旭东;郑军;赵莉;刘光茂;李虎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冷保存2、4h的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配成48对,随机分成6组:1、2组为供肝冷缺血时间为2h的对照组和实验组,3、4、5、6组为供肝冷缺血时间为4h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供肝切取后保存在4℃乳酸钠林格液中,实验组手术结束后从尾静脉注射前列地尔2μg/kg,对照组手术结束后不用前列地尔,1、2、3、4组门静脉复流6h后,取肝脏组织,HE染色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测移植肝的TNF-α的表达,TUNEL法检测两组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结果 手术后6 h,对照组的TNF-α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实验组为阴性;实验组凋亡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可以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缓解长时间冷保存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延长受体存活时间.
作者:王军;钱海鑫;秦磊;庞利群;余斌;管洪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5-氮胞苷局部注入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区后对心肌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幼猪20只,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猪AMI模型;3周后治疗组(10只)通过局部注射将1 mg/ml的5-氮胞苷溶液1 ml注入梗死区及其周边;对照组(10只)予以等量的培养液接种;术后3周及7周分别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7周后处死所有动物,获取心肌标本,HE、免疫组化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损伤心肌的转归.结果 PET示治疗组7周时可见前壁、心尖部放射性分布较3周时密集;对照组7周与3周比较无明显差异.TTC染色治疗组梗死区面积及所占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4.06±0.29)cm~2 V8(5.41±0.28)cm~2;(16.34±0.89)vs(21.23±1.02)%,P<0.001].HE染色治疗组梗死区可见散在带横纹的肌肉组织,电镜下新生细胞之间未见闰盘连接;免疫组化染色这些细胞肌球蛋白重链β(β-MHC)、心脏肌钙蛋白Ⅰ(cTn Ⅰ)及连接蛋白43(Cx43)呈阳性.对照组梗死区为均匀一致的纤维疤痕组织.结论 5-氮胞苷局部注入猪AMI区后可以诱导产生新的带横纹的肌细胞,修复心肌损伤.
作者:汤成春;马根山;黄峻;杨国平;张建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BMDC)共刺激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促DC成熟活化因子LPS、TNF-α、2A抗体、1c10抗体和免疫负性凋节因子IL-10加入到各组BMDC中,观察BM-DC上HVEM表达的变化.结果 加入促成熟活化因子的各组BMDC上HVEM表达与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而加入免疫负性调节因子的BMDC上HVEM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 促成熟活化因子有下调BMDC上HVEM表达的作用,而免疫负性调节因子有上调BMDC上HVEM表达的作用.
作者:蒋玉平;蒋靓;陈曦;张学光;顾宗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T1/2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体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在mGM-CSF和mIL-4刺激下获得大量未成熟DCs.将Des和C3H10T1/2细胞共培养2 d,同时加入LPS刺激,分别通过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混合淋巴反应以及ELISA检测DCs的成熟.结果 经C3H10T1/2细胞体外共培养的DCs,形态观察呈散在分布,细胞边缘圆滑,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其低表达CD11C、MHC-Ⅱ、CD90、CD86、CD40;共培养组的DCs刺激同种异型小鼠脾细胞增殖的能力在各个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0的浓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T1/2可以明显抑制小鼠骨髓来源DCs的体外成熟.
作者:李毅平;王泳;许云云;翁震;袁雅红;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自介素-11(rhIL-11)联合治疗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比格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4.5 Gy ~(60)Coγ射线照射比格狗建立极重度骨髓型ARS模型,随机分成照射对照组、综合对症组和细胞因子组.照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综合对症组给予包括输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细胞因子组在综合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rhG-CSF和rhIL-11治疗3周,然后观察各组的血象变化、输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动物的存活率等.结果 照射后3组动物血象中各类细胞都呈急剧下降,细胞因子组治疗后血象基本恢复正常.细胞因子组的平均输血量和输血时间均显著少于综合对症组(P<0.01),抗生素使用时间也较短(P<0.05).照后45 d观察期内,存活率照射对照组为0%,综合对症组为80%,细胞因子组为100%,3组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综合对症基础上联合rhG-CSF和rhIL-11治疗极重度骨髓型ARS比格狗,能够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刺激血细胞较快地回升,显著减少输血量,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并能提高照射狗的存活率.
作者:赵建治;李明;邢爽;罗庆良;张学光;缪竞诚;朱南康;张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白蛋白一干扰素融合蛋白Woferon皮下注射给药对恒河猴的毒性作用.方法 恒河猴皮下注射Woferon 5周毒性试验,观察给药后动物的临床行为、心电图、外周血象、血液生化、尿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恒河猴皮下注射高剂量(800μg/kg)Woferon引起可逆性白细胞(WBC)下降(P<0.05)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高剂量组(800μg/kg)、中剂量组(200μg/ks)恒河猴产生可逆的血小板(Plt)下降(P<0.05).结论 Woferon给恒河猴皮下注射5周除有一过性外周血WBC、Ph下降外.未见其他明显毒性反应.
作者:郑霞;杨萍;顾性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Mu受体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的诱导表达.方法 取7~8周龄的C57BL/6J雌鼠骨髓细胞培养,培养7 d后,用CD11c~+磁珠,采用磁性分选的方法纯化树突状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PCR检测Mu受体及其基因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对树突状细胞的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Mu受体在激活的树突状细胞上有明显(P<0.05)表达.不同Toll样受体的配体诱导不同程度的Mu受体表达.结论 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可诱导表达Mu受体.
作者:李正红;单立冬;龚珊;蒋星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O)组、ANP组及NAC处理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ANP模型,NAC处理组于模型制作前30 min腹腔内注射NAC(200 mg/kg)进行预处理.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血浆淀粉酶、TNF-α、IL-6、丙二醛(MDA)、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肺湿/干比值的变化,胰腺及肺组织病理改变,肺组织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ANP组血浆淀粉酶、TNF-α、IL-6、MDA、肺组织MPO、肺湿/干比值均较SO组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TNF-αmRNA表达较SO组显著增加(P<0.01),NAC处理组各检测指标均较ANP组显著降低(P<0.05),胰腺及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NAC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少TNF-α、IL-6的产生等机制对ANP进行重要的治疗保护作用.
作者:蔡笃雄;陈卫昌;朱树养;高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RMP基因在体内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PU6一Neo-RMP-484、pFLAG-CMV-4-RMP以及稳定表达细胞株shRNA-SMMC-7721、RMP-SMMC-7721,并测定RMPmRNA表达的变化,荷瘤裸鼠皮下注射各组肝癌细胞,观察移植瘤的大小及病理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及稳定表达细胞系.实验组移植瘤体积、质量、病理及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变化.结论 RMP基因在体内能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为RMP对肝癌的基因治疗/基因干预提供了有价值的靶点及体内分子机制的实验依据,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锴;杨慧翠;连晓宁;蒋敬庭;盛伟华;李敏;王晓婷;郭云兰;魏文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离原代培养IRM-2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从本质上揭示IRM-2小鼠的辐射抗性.方法 分离IRM-2小鼠MEFs,并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观察MEFs生长形态,测定第3代和第5代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和增殖指数.结果 IRM-2小鼠在胎龄14~16 d进行原代MEFs分离,MEFs在体外为贴壁生长型细胞,6代前MEFs生长良好.第3代和第5代MEFs在培养至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到第6天时细胞数达到高峰.MEFs增殖活跃,第3代和第5代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53%和46%.结论 成功分离、培养了IRM-2小鼠MEFs,为进一步利用MEFs研究小鼠的辐射抗性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芹;李进;张恒;宋力;刘强;岳井银;樊飞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短期运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蛋白激酶C(PKC)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关系.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运动组(EXE组)、运动+PKC抑制剂CHE组(E+C组)和PKC抑制剂组(CHE组).以上4组大鼠每组再随机分成2组:(1)I/R组: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再灌注期间心功能指标恢复率及心肌梗死范围;(2)假处理组: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MnSOD活性测定.结果 EXE组大鼠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心率压力乘积(RPP)的恢复率明显高于CON组和E+C组(P<0.05或<0.01),心肌梗死范围显著低于CON组和E+C组(均P<0.01);CON组和CHE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EXE组大鼠心肌组织MnSOD活性高于CON组和E+C组(P<0.05),CHE组和CON组Mn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短期运动通过激活PKC、升高MnSOD活性.发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PKC是MnSOD活性升高的中间信号分子.
作者:侯云英;马志勇;范秀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白介素-10(IL-10)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72只Balh/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A组)、孟鲁司特治疗组(B组)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24只.各组均设1、2、3、4周4个时段.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标记分析IL-10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 HE染色B组肺组织炎症较A组明显减轻;A组、B组肺组织IL-10的表达在各时间段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1);B组肺组织IL-10的表达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且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哮喘小鼠能抑制气道炎症而增加IL-10的生成,但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IL-10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卫芳;刘芬菊;孙惠泉;金美芳;陈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FasL目的 基因在正常人椎间盘及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组织(破裂型与非破裂型各10例)及8例正常人椎间盘组织,通过RT-PCR技术观察FasL,Fas,TNF和IL目的 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表达程度.结果 正常髓核组织中仅有FasL的表达,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FasL、Fas、TNF和IL的表达,而且表达指数在破裂型组与非破裂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髓核组织中存有FasL的表达,提示FasL是使髓核组织产生免疫豁免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椎间盘突出时(纤维环破裂),会在局部激发炎症反应,引起髓核细胞凋亡,而髓核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导致FasL表达增高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靖;唐天驷;高建清;滕红林;朱旻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壳寡糖(COS)对小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 ICR小鼠50只,行坐骨神经夹伤术,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COS高、中、低剂量组(实验组),弥可保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术后每日腹腔注射给药.采用小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组织形态学及电镜检查,观察COS对损伤坐骨神经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OS可显著改善小鼠的坐骨神经功能(P<0.01).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态、厚度、成熟度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变性纤维的数目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COS能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及其功能的恢复.
作者:蒋茂荣;诸葛晓旻;丁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是否存在新的剪接变异体,探讨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肝细胞肝癌组织的RNA,逆转成eDNA.根据Genbank上的PTEN基因cDNA序列.设计6对引物,并以肝细胞肝癌组织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外显子1~2、1~3、2~4、3~5、4~6和5~7之间的片段,得到的PCR产物进行3%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不同样本扩增出来的目的 条带的异同.结果 每对引物分别做了61例肝细胞肝癌组织,3%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发现每对引物扩出来的目的 条带大小相同,与野生型剪切体一致.结论 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不存在新的剪接变异体,说明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PTEN没有出现异常的mR-NA剪接突变.
作者:丁骏;高玉振;王舒心;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6例临床诊断为ACI患者作为实验组(ACI组),4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清NGAL浓度及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血清NGA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NGAL水平与体质量(r=0.25,P<0.05)、空腹胰岛素(r=0.39,P<0.05)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r=0.36,P<0.05)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2,P=0.023)负相关(校正性别及体质量指数后).多元回归分析提示,NGAL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IR独立相关(R~2=0.19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IR和NGAL是ACI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ACI患者血清NGAL水平显著升高,并且NGAL水平与ACI独立相关,检测血清NGAL水平有助于评估ACI风险.
作者:王枫;钱镭;刘佩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CD24~(low/-)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乳腺癌组织中的CD44、CD24及MMP-9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09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CD24及MMP-9的表达率分别是47.7%、50.5%及40.4%,其中CD44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2)109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标记阳性例数为32例,随乳腺癌病理分级的升高,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比率也明显增加(P<0.05);(3)32例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标记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P<0.05).结论 高度恶性乳腺癌组织中富于肿瘤干细胞,乳腺癌早期CD44~+CD24~(low/-)TSC中MMP-9蛋白表达增加可能对肿瘤干细胞(TSC)生长及浸润中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顾丽琴;顾永平;孙茂民;狄琳娜;陈郁钢;张华;谢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38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T_4或局部-区域复发)的直肠癌患者接受了全盆腔三维适形放疗(3DCRT),DT46~50 Gy/23~25 F,后缩野至肿瘤区继续推量至DT64~66 Gy/32~33 F,同期接受卡培他滨(1650mg.m~(-2).d~(-1))治疗,分2次13服,第1~14天,每3周为1个周期,共服用2个周期.结果 疗效评价:CR 5例(13.2%),PR 17例(44.7%),SD 10例(26.3%),PD 6例(15.8%),总有效率(CR+PR)57.9%;中位生存时间18.0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43%和18.78%.疼痛症状缓解率为100%;全身状况好转率52.8%.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以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手足综合征为主,其Ⅲ级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5.8%、15.8%和7.9%,均无m级以上反应.结论 3DCRT联合口服单药卡培他滨的同期放化疗方案是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较好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的依从性高、毒副反应轻、近期疗效肯定、姑息性减症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雅群;张军宁;王彬;田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用膜滤过分离肿瘤细胞技术(ISET)联合激光扫描细胞仪(LSC)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方法.方法 将不同数量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分别混入健康血标本中,用ISET联合LSC自动扫描分析,以建立稳定的检测方法,同时验证该方法肿瘤细胞回收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建立了用ISET(用8 μm孔径的聚碳酸酯滤膜)联合LSC,并用CK8抗体、CD45抗体分别作为肿瘤上皮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标记来检测CTC的方法;该方法肿瘤细胞回收率为(10.34±1.15)%,在混入60~600 000个肿瘤细胞范围内回收率保持稳定(P>0.05);达到可检测到1ml血中一个肿瘤细胞的敏感性.相同条件下空白对照组均未检出肿瘤细胞.结论 用ISET联合LSC检测恶性肿瘤患者CTC方法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有望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燕;陶敏;马德亮;李艳;陆海林;荣枫;蔡蔚;宁志强;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荧光标记抗人黏病毒蛋白A(MxA)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早期特异性检测白血病患儿伴发的病毒感染.方法 荧光标记抗MxA单克隆抗体.检测其特异性;采集临床发热和不发热的白血病患儿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胞内染色,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结果 荧光染料直接标记MxA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自血病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MxA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毒感染直接相关,并且检出MxA高表达较临床确诊病毒感染早7d;没有发热和临床确诊为细菌感染的病例均没有检测到MxA的表达.结论 荧光标记抗MxA单克隆抗体应用于流式细胞术可以早期特异性地检测白血病患儿伴发的病毒感染,并且此方法简便,易操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郭秉楠;吴康;胡绍燕;何海龙;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M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异位妊娠的病人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不全流产患者100例及正常宫内妊娠100例作为对照.人选后即抽取静脉血化验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B和CPK-MM;异位妊娠组手术后24 h,难免流产组诊刮后24h再抽取静脉血进行同样化验.将上所有标本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异位妊娠组其首次血清CPK值、CPK-MM值、CPK-MM所占百分数(CPK-MM%值)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异位妊娠组首次血清的CPK-MB值高于难免流产组(P<0.05),而CPK-MB所占百分数(CPK.MB%值)低于两个对照组(P<0.01).CPK和CPK-MM单项检测的ROC-AUC分别为0.96和0.96;当CPK≥28.5(U/L)时,诊断异位妊娠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1%和88.7%;CPK-MM≥24.5(U/L)时,诊断异位妊娠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1%和93.7%.结论 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M有助于异位妊娠的诊断.
作者:唐新生;严佳斌;王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同胞执行功能的特点.方法 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其健康同胞50名(同胞组),以及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采用连线测验(TM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执行功能.结果 (1)在TMT中,TMT-A完成时间,患者组为58.96±18.73s、高于同胞组(40.18±9.36)s和正常对照组(37.37±8.072)s(均P<0.01);TMT-B完成时间:患者组(116.19±56.63)s和同胞组(91.18±24.95)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8.49±25.52)s(均P<0.01).(2)在WCST中,患者组及其同胞组的错误数(分别为17.44±9.09和9.86±3.71)、持续错误数(分别为6.28±5.56和3.06±1.7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27±3.99和2.27±2.00)(均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部分健康同胞均存在执行功能缺陷.
作者:费锦锋;兰光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T辅助(Th)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30名健康人外周血DCs亚群(DCI和DC2)与Th细胞亚群(Th1和Th2)按疾病分组进行检测.结果 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DC1、Th1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h2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DC2含在这3个病程中有下降趋势,前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粟粒型肺结核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粟粒型肺结核与浸润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Th1含量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Th2含量明显高于肺结核组(P<0.05).15例重度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化疗与微卡治疗3个月后,DCI、DC2、Th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Th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DC1、DC2表达水平调控着Th0向Th1、Th2分化,Th1、Th2的分化也间接地负反馈调节DC1、DC2表达,维持这种平衡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作者:胥萍;施美华;费晓峰;朱传武;吴妹英;吴敏娟;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老年及其他类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复明质量.方法 统计和分析602例(666眼)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情况,指标包括白内障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成因构成比、超声乳化术患者年龄与白内障晶体核硬度的关系、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核硬度与手术时间的关系、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眼术后视力情况、3组手术(一片式、折叠式、注入式)手术前后平均视力比较、超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及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潜视力预测和实际视力符合率等.结果 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以60~80岁居多,占61.9%;类型以老年性白内障为主,占65%;Ⅳ级核白内障患者以70岁以上组居多分别为46.6%(60~70岁)和49.6%(70~80岁).手术脱盲率达到100%,脱残率达到92.8%.结论 本文统计的白内障患者的特点及发病规律与我国相关文献报道基本相同,高龄组白内障手术效果并不因其年龄大而受影响,其复明质量与一般白内障患者相似,视觉复明质量的高低与手术者的操作技巧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徐国旭;杨焕;李春华;陈丽群;黄江;魏静;包雍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灰阶超声造影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经肘静脉快速注入SonoVue造影剂后,用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分期诊断膀胱癌18例.结果 与病理对照,T1和T4期符均为100%,T2期和13期符合率分别为80%和83%.T1期膀胱癌分期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其他各期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仿.结论 膀胱癌的超声造影检查在分期判断上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同时对肿块内部血流灌注的观测又能准确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此法可以和CT与MRI检查形成互补,提高膀胱癌分期的符合率.
作者:高勇;徐海燕;黄海鸣;陈燕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官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3例官颈癌和20例慢性宫颈炎中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宫颈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FHIT阳性表达率宫颈癌为28.60%,显著低于慢性官颈炎的70%(P<0.01).(2)宫颈癌中FHIT蛋白表达减弱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随FHIT蛋白表达缺失.细胞凋亡指数逐渐降低.结论 FHIT基因异常表达与官颈癌的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并且参与了肿瘤细胞凋亡的调节.
作者:万美珍;周林艳;岳灵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一起放射事件中2例_(131)Ⅰ体内合并体表污染人员的事故经过、临床特点、剂量估算、临床救治及医学随访观察结果的报道,为类似病例的医学应急救治和管理提供资料和经验.方法 采用全身测量装置进行放射性监测,通过INDO 2000软件进行剂量估算;医学处理包括问诊与体检、污染部位皮肤的去污洗消及综合治疗等;医学随访项目包括常规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等.结果 INDO 2000软件估算出2例事故受照人员的待积有效剂量分别为0.10~O.19 Sv及0.023~0.046 Sv,甲状腺的待积当量剂量分别为2.0~3.8 Sv及0.46~0.89 Sv.对他们进行去污洗消及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医学随访观察4年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成功地对2例_(131)Ⅰ体内合并体表污染人员进行了剂量估算、医学处理及医学随访,为核事故医学应急作出了技术准备.
作者:姜忠;刘玉龙;蒲汪旸;李元;张玉松;戴宏;周丽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沙苑子黄酮(FAC)对CCl4致小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小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给予FAC灌服,并以秋水仙碱为对照,检测血清ALT、AST、ALB及肝组织Hyp、MDA、SOD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FAC各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显著降低,ALB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FAC各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及PPAR5的表达,降低MDA、Hyp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 FAC有显著改善肝功能、预防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作者:孙利兵;王尉平;顾振纶;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内毒素激活后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基因表达和胞外释放的影响.方法 内毒素脂多糖激活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物经不同浓度(5、20、50 μmol/L)大黄素作用一定时间,观察培养上清液HMGB1、TNF-α含量的变化及细胞HMGB1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大黄素(50 μmol/L)明显抑制脂多糖激活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MGB1 mRNA的表达和HMGB1、TNF-α的释放(均P<0.01).结论 大黄素具有抑制巨噬细胞HMGB1 mRNA表达和HMGB1胞外释放的作用.
作者:王春新;徐明;陈国千 刊期: 2010年第01期